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老师把作文本抱进教室,学生的眼里充满畏惧;当老师将作文木发给学生,学生的眼里充满忧伤;当老师勒令收回作文木时,学生的眼里充满着绝望:当老师拿着红笔翻开作文本时,老师的眼里充满怒火……本来,作文应该是学生表达、交流情感的一种形式,可是很多学生却把写作文当成一种负担,以至出现上述情形。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的笑声充满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信心,让作文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载体
要使学生从内心上愿意去写作文,必须让他们确信自己能够写好作文,教师可以为此采取以下措施。
1.用亲密的话语让学生觉得作文不难,自己一定能写好。
2.利用口头评语与书面评语来鼓励学生,尽量少批评,做到多评少改,让学生陶醉在自己的作文之中。因为教师如果对学生绞尽脑汁的作品不屑一顾,或是一棒打死,就会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摧毁了学生下次写作文的信心。
3.尽量与更多的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作文,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作文正被教师赏识。
二、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如果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完成习作的拟稿、修改、誊写,对于刚刚学写的小学生来说,作文中“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
所以我们习作教学不妨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
因此,一篇习作的周期不应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两周,甚至一个月。这样,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会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激发学生情感,开拓学生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在具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刮可说,有东西可写”。
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必须有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
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口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
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具习作仅是提纲式陈述式而已,不用说具有个性了,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感到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因此,除了选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外,更主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乐于表达,敢于习作
瑞士心理学家、曰内瓦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先在黑板上写了“大接龙”三个字。同学们不知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纷纷猜测。
有的猜“成语大接龙”,有的猜“叠词的大接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了“画画”二字。“画画也能接龙?”学生的兴致更浓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要求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小组画画接龙比赛。为了赢得比赛,学生们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室热火朝天。
在互帮互助的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当我让学生谈感受时,他们的发言特别踊跃。有的说:“我画画不好,轮到我上台时,心砰砰直跳,好紧张哦。”有的说:“我看到林欣同学站在讲台前画不出来,急得直跺脚,真恨不得跑上去帮她画。”……
学生们通过活动,有了亲身感受,表达的欲望变得特别强烈,写起文章来自然具有真实感,不再觉得无话可说。整个游戏过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欢乐中有了深刻的感受,产生了具有个性化的表达。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对作文的兴趣,同时其观察、想象、表达等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给作文“解放”,还作文以自由轻松
现行的作文教学中,往往给学生规定习作的形式,限制作文的字数,导致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边数字边写,为完成作文而完成。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不妨 一下改革:形式上不要求一定成篇,写片断,写几个句子也行:内容上生活化,选取生活中的一点、一面、一人、一事、一物。让学生想得轻松,写得愉快。
总之,为了学生能写出列多优秀的作文,我们的第一步足消除学生在作文课上忧郁的神情,给他们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他们快乐起来。因为,作文笑着写才会写得更好!
(江苏省灌云县实验小学)
一、树立信心,让作文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载体
要使学生从内心上愿意去写作文,必须让他们确信自己能够写好作文,教师可以为此采取以下措施。
1.用亲密的话语让学生觉得作文不难,自己一定能写好。
2.利用口头评语与书面评语来鼓励学生,尽量少批评,做到多评少改,让学生陶醉在自己的作文之中。因为教师如果对学生绞尽脑汁的作品不屑一顾,或是一棒打死,就会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摧毁了学生下次写作文的信心。
3.尽量与更多的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作文,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作文正被教师赏识。
二、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如果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完成习作的拟稿、修改、誊写,对于刚刚学写的小学生来说,作文中“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
所以我们习作教学不妨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
因此,一篇习作的周期不应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两周,甚至一个月。这样,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会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激发学生情感,开拓学生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在具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刮可说,有东西可写”。
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必须有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
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口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
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具习作仅是提纲式陈述式而已,不用说具有个性了,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感到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因此,除了选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外,更主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乐于表达,敢于习作
瑞士心理学家、曰内瓦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先在黑板上写了“大接龙”三个字。同学们不知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纷纷猜测。
有的猜“成语大接龙”,有的猜“叠词的大接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了“画画”二字。“画画也能接龙?”学生的兴致更浓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要求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小组画画接龙比赛。为了赢得比赛,学生们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室热火朝天。
在互帮互助的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当我让学生谈感受时,他们的发言特别踊跃。有的说:“我画画不好,轮到我上台时,心砰砰直跳,好紧张哦。”有的说:“我看到林欣同学站在讲台前画不出来,急得直跺脚,真恨不得跑上去帮她画。”……
学生们通过活动,有了亲身感受,表达的欲望变得特别强烈,写起文章来自然具有真实感,不再觉得无话可说。整个游戏过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欢乐中有了深刻的感受,产生了具有个性化的表达。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对作文的兴趣,同时其观察、想象、表达等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给作文“解放”,还作文以自由轻松
现行的作文教学中,往往给学生规定习作的形式,限制作文的字数,导致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边数字边写,为完成作文而完成。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不妨 一下改革:形式上不要求一定成篇,写片断,写几个句子也行:内容上生活化,选取生活中的一点、一面、一人、一事、一物。让学生想得轻松,写得愉快。
总之,为了学生能写出列多优秀的作文,我们的第一步足消除学生在作文课上忧郁的神情,给他们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他们快乐起来。因为,作文笑着写才会写得更好!
(江苏省灌云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