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了燕山—太行山地区的7个深度贫困县,辅之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形式,我们发现深度贫困地区往往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缺乏专业技能培训、有效劳动力和贫困户资金不足等一些共性的问题,再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燕山—太行山 深度贫困 脱贫 内生动力
通过对燕山—太行山地區部分深度贫困县的调研,获得了包括K县、FN县、FP县、L县、G县、Y县和S县的相关数据和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对这些深度贫困县的发展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这些地区在内源式扶贫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共性的问题,而这些共性问题在其他贫困地区也非常普遍。
一、燕山—太行山地区内源式扶贫现状
燕山—太行山地区深度贫困县近几年通过多种方式带动扶贫,实现由单一外源式扶贫向“内、外兼修”的稳步过度。各县在基础设施方面、教育方面和金融扶贫方面的具体情况如下:1.基础设施方面:K县围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集中力量推进新民居建设;实施旱作基本口粮田建设5万亩;解决了1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修筑乡村道路500公里;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到92%。S县启动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实现集中供水、供热和垃圾达标处理,不断提高县城品质。2.教育方面:K县五年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36亿元,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实现了办学条件的优化,被评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S县为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二期目标,改造中小学校舍288.3万平方米,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FP县在过去五年投入1300万元设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保障贫困生公平获得教育的机会。3.金融扶贫方面:G县大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信通卡”担保贷款力度,放低抵押、质押、担保限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FN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亿元,扶贫专项资金1.3亿元,建立农业政策性担保中心、“政银企户保”等四个金融平台,为农业企业、贫困户发放贷款10.8亿元。
二、深度贫困县内源式扶贫所面临的问题
1.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不够完善,组织的技能培训场次少
燕山—太行山地区的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由于种种原因参加相应的技能技术培训的机会不多,技能水平也没有得到较好的提升,因缺技术致贫的人口比重很大。现在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还不够完善,没有针对性的登记贫困户缺少何种技术,同时组织的技能培训场次比较少,缺少专业人员的讲解,再加上群众热情不高,多数不愿意参加,因缺少必要的设备和条件,培训课程只能在教室内“纸上谈兵”,学员缺乏实际操作训练,培训效果不好。
2.大病慢性病患者居多,有效劳动力不足
劳动力数量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的选择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质量不佳,此外贫困地区由于医疗条件差、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问题等原因,使得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更加堪忧。以Y县为例,截至到2016年底Y县仍未脱贫的人口为38480人,其中22783人患有大病、慢性病,占比59.21%。贫困人口的健康难以得到保障,进一步加剧了其“等、靠、要”的消极情绪,阻碍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提高。
3.小额信贷支持力度不够,贫困户资金问题难以解决
金融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其本身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尽管国家大力增强金融普惠性以及可获得性,但贫困地区金融企业仍然有所顾忌,对贫困人口放贷热情不足。部分地区没有建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补偿基金,贫困户有资金需求,有迫切改善生活状况的动力,但缺少进行生产资料更新的必要资金。
三、对策建议
1.增加职业技能培训次数,搭建完善的培训平台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两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建立扶贫培训基地,狠抓劳务技能培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和寻求就业门路创造条件,通过培训基地源源不断地将他们推荐到省内外企业务工,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通过狠抓技术扶贫、劳务扶贫,使贫困人口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经济效益普遍增加,进一步培养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
2.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进一步完善全面医保制度。率先在贫困地区全面实施门诊统筹,提高统筹层级和门诊报销水平,切实解决慢性病患者长期门诊治疗费用报销问题。提高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完善慢性病保险政策,通过提高慢性病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
3.政府建立信贷风险基金,大力发展金融扶贫
发展金融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之一。
首先,努力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提供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创新新型小额信贷产品与担保方式,增加小额信贷投放量。其次,针对小额信贷违约率高的问题,应建立健全征信管理机制,完善信用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加大力度推动征信工作,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做到奖惩分明。最后,银行、信用社从内部管理上要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以及风险管理制度,减轻小额信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30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J].管理世界,2008(11).
[2] 罗时法.《消除贫困——正在实现的目标》[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
[3] 曾艳华.农民发展能力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2006(06).
[4] 张环宙,黄超超,周永广.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作者简介:康成林(1994—),男,汉族,会计硕士,河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研究方向:扶贫资金绩效。
项目来源: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X201745)
【关键词】 燕山—太行山 深度贫困 脱贫 内生动力
通过对燕山—太行山地區部分深度贫困县的调研,获得了包括K县、FN县、FP县、L县、G县、Y县和S县的相关数据和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对这些深度贫困县的发展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这些地区在内源式扶贫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共性的问题,而这些共性问题在其他贫困地区也非常普遍。
一、燕山—太行山地区内源式扶贫现状
燕山—太行山地区深度贫困县近几年通过多种方式带动扶贫,实现由单一外源式扶贫向“内、外兼修”的稳步过度。各县在基础设施方面、教育方面和金融扶贫方面的具体情况如下:1.基础设施方面:K县围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集中力量推进新民居建设;实施旱作基本口粮田建设5万亩;解决了1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修筑乡村道路500公里;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到92%。S县启动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实现集中供水、供热和垃圾达标处理,不断提高县城品质。2.教育方面:K县五年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36亿元,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实现了办学条件的优化,被评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S县为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二期目标,改造中小学校舍288.3万平方米,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FP县在过去五年投入1300万元设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保障贫困生公平获得教育的机会。3.金融扶贫方面:G县大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信通卡”担保贷款力度,放低抵押、质押、担保限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FN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亿元,扶贫专项资金1.3亿元,建立农业政策性担保中心、“政银企户保”等四个金融平台,为农业企业、贫困户发放贷款10.8亿元。
二、深度贫困县内源式扶贫所面临的问题
1.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不够完善,组织的技能培训场次少
燕山—太行山地区的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由于种种原因参加相应的技能技术培训的机会不多,技能水平也没有得到较好的提升,因缺技术致贫的人口比重很大。现在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还不够完善,没有针对性的登记贫困户缺少何种技术,同时组织的技能培训场次比较少,缺少专业人员的讲解,再加上群众热情不高,多数不愿意参加,因缺少必要的设备和条件,培训课程只能在教室内“纸上谈兵”,学员缺乏实际操作训练,培训效果不好。
2.大病慢性病患者居多,有效劳动力不足
劳动力数量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的选择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质量不佳,此外贫困地区由于医疗条件差、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问题等原因,使得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更加堪忧。以Y县为例,截至到2016年底Y县仍未脱贫的人口为38480人,其中22783人患有大病、慢性病,占比59.21%。贫困人口的健康难以得到保障,进一步加剧了其“等、靠、要”的消极情绪,阻碍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提高。
3.小额信贷支持力度不够,贫困户资金问题难以解决
金融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其本身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尽管国家大力增强金融普惠性以及可获得性,但贫困地区金融企业仍然有所顾忌,对贫困人口放贷热情不足。部分地区没有建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补偿基金,贫困户有资金需求,有迫切改善生活状况的动力,但缺少进行生产资料更新的必要资金。
三、对策建议
1.增加职业技能培训次数,搭建完善的培训平台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两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建立扶贫培训基地,狠抓劳务技能培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和寻求就业门路创造条件,通过培训基地源源不断地将他们推荐到省内外企业务工,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通过狠抓技术扶贫、劳务扶贫,使贫困人口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经济效益普遍增加,进一步培养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
2.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进一步完善全面医保制度。率先在贫困地区全面实施门诊统筹,提高统筹层级和门诊报销水平,切实解决慢性病患者长期门诊治疗费用报销问题。提高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完善慢性病保险政策,通过提高慢性病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
3.政府建立信贷风险基金,大力发展金融扶贫
发展金融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之一。
首先,努力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提供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创新新型小额信贷产品与担保方式,增加小额信贷投放量。其次,针对小额信贷违约率高的问题,应建立健全征信管理机制,完善信用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加大力度推动征信工作,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做到奖惩分明。最后,银行、信用社从内部管理上要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以及风险管理制度,减轻小额信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30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J].管理世界,2008(11).
[2] 罗时法.《消除贫困——正在实现的目标》[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
[3] 曾艳华.农民发展能力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2006(06).
[4] 张环宙,黄超超,周永广.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作者简介:康成林(1994—),男,汉族,会计硕士,河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研究方向:扶贫资金绩效。
项目来源: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X20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