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挫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zi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挫是人生所不希望遇到的,但又是人生的常见伴侣,可谓在人的一生中都要常经历受挫。挫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的人面对挫折倒下了,有的却面对挫折勇往直前,走出了困境,获得了成功。
  在学生的学习中,也时常伴随着受挫与成功,面对难题多少学生不愿前行,面对考试多少学生缺乏自信力,学习中,不少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和迎难而上的品质,缺乏受挫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本人提倡受挫教育,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学习中,不少学生反映数学难学——难以掌握、难以变化、难以应用。介于这种种原因,本人提倡在数学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进而在受挫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何为受挫教育
  
  笔者认为:受挫教育就是教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所处的境地和受挫程度以及受教育者的受挫能力,继而采用各种手段调动受教育者的精神,使其自觉受压、自觉抗争、走出困境、获取成功的一种教育手段。
  
  二、受挫教育的应用效果
  
  受挫教育的应用具有其效果的显著差异。若应用不当,将带来不可挽回的不良影响。在受挫境地的创设中,若难度创设不当则效果欠佳:难度设置太小,不成为受挫;难度设置太大,将造成高压难挡、水高堤垮的严重后果,使学生不能顺利走出逆境,从而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若应用得当,随时创设适度的困境则有助于学生受挫力的提高,可使学生一次次地走出困境、取得成功,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和与挫折斗争的自制力,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受挫教育
  
  1、在教学中培养受挫意识,自觉受挫
  学生在受挫时应具备一定的抗争意识,自觉受挫,接受困境的挑战,自我磨练。自古道:“逆境出天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中,学生多吃一点苦,以后将少吃许多苦。可谓受挫也是一种财富,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受挫精神,对学生在学习中迎难而上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困难勇于直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自觉意识,具备自觉抗争的意识时,才会肩负挫折而不后退。尝试受挫的辛酸,方知成功的甘甜而自信。只有这样,学生的受挫力在自我能动性的驱使下方可取得长足进展,提高受挫力。这将为学习带来不可估量的效力。
  2、教学中创造受挫境地,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培养数学的愉悦感和受挫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创设困境、分散难点,将一个又一个难点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之逐步深入,从一个困境走向另一个困境,带着走出困境的愉悦心情走向下一次的抗争。在这一次次的受挫、一次次的愉悦中,哪怕面红耳赤,但最终获得的却是成功的甘甜、喜悦的兴奋,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受挫力。如对下例,教者是这样引导的:
  例:已知一次函数y=(m-4)x+2m-1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下方,求m的取值范围。
  教者是这样设问的:“一次函数”对m取值有何影响?当学生看到隐含条件m+4≠0时设问:“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下方对m的取值有何影响?”当学生看到2m-1<0时再次设问:“图象的倾斜方向与m取值有何关系?”当学生看出图象方向与m+4符号有关时再次设问:“综上分析,本题应如何处理?”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获解。
  
  可见,教者通过层层设问,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之从一个困境走出又带着成功的喜悦走向下一次教者设计的困境之中,经受着受挫的焦虑与成功的喜悦的交织,从而使自信心和受挫力大大提高。
  3、通过改错题创设受挫境地,使之体验错误,激励受挫力的提高
  如有这样一题:已知0  下为甲、乙两人的解题过程,请判断其正误并改正。
  
  乍一看,甲、乙两人的解法都正确,一个是综合法,一个是判别式法,但结果却不同。究竟谁对呢?于是让学生进入深深的思索之中、品尝受挫的辛苦,进而极力思索、探索解法中的不当之处、寻根查因、找出正确解法,感受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喜悦,品尝数学解题中的乐趣,同时也增强了数学解题中思维的严谨性及推理的准确性。
  其实,甲、乙兩人都不对:甲忽略了不等式取等号的条件,即a=1-a且,可见a=且a=,这显然错误了;乙忽略了自变量a的取值范围,无意之中将a的取值扩大到实数范围,故不能用判别式求得。由此不难获得正确的解法:
  
  可见,在这种判断寻因找错、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受到强力的受挫和努力走出困境的体验,从而在获取知识的准确性、严谨性的同时受到了受挫力的良好训练。
  总之,受挫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受挫力将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怕困苦、迎难而上、增强自信心、自觉产生动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乃至收益终生,为以后在工作中的耐压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教师应在教学中加以认真培养和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受挫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背诵是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口语语言的最简便方法。要想学好英语和应用英语,“背诵+默写”训练无疑是一种实用的方法。  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以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无不阐明了“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若能把重要句子、精彩篇幅储存于脑海之中,形成英语语感,在实际英语交流中就会脱口而出流利、顺畅、纯正的英语,还能写出一些语句通顺
期刊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热传递或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这个原理有所了解后,再来回顾一个演示实验:“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实验的结果是棉花燃烧起来了,这就说明了做功能改变物体内能。尽管棉花并未运动,也就谈不上物体对棉花做功,但是棉花的内能改变了,究竟为什么呢?在讲解这个演示实验时,教师如果能把这个实验中的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做功、谁的内能发生改变、蘸了乙醚的棉
期刊
听是人们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听觉领悟语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接受信息、识别、判断和理解声音信号等几个层次的心理活动。人们接受信息后,通过大脑来识别和理解每个声音信号的意义,做出适当的反馈,反馈的快慢、判断的正确与否,同一個人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及个人的知识、经验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测试中,由于听者往往难以甚至无法控制所听材料的语速、言语的清晰度以及说话者的表达特
期刊
课堂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它是新课标实施以后的重中之重。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实验之间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就能学得快而牢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學的
期刊
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特别是爱国主义是思想教育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贯穿史教学的“红线”。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不读史无以爱其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历史事件化简为详,引用具体
期刊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四节英语课当中所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由于平时很少说英语,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外,其他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更何况,现在大部分学生早读时
期刊
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科学素质的精髓。学习是为了应用,而“创新”是应用的最高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一、化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
期刊
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的重点不在于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精神。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而没有提出问题,就没有问题意识,也就没有创新——连想都不敢想怎么会有创新
期刊
新理念下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也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而新课标还认为:课堂教学是以师生为主体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个性化创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多角度进行不同性质的交往、不同类型的互动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的过程。并且,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
期刊
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绚丽多彩的化学现象,积极探索化学奥秘,发展智慧和创造能力,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是我们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妨碍学生实验兴趣发展的原因分析    1、实验课的内容与形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有所了解却又非完全已知、能够引起思考的东西,而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多具有已知操作过程、已知实验结果的特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