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大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共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文章将就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问题进行研究,挖掘了现阶段民族高校工作相应培养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
1、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1.1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群体极易被“三股势力”引诱利用,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分化渗透的主要对象,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能够使民族学生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从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共同提升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更好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1.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十三五”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富足安康、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等成果举世瞩目,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也有效保障了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但是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生活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各民族地区人民的心理失衡非常容易导致形成不理解和抱怨情绪,从而影响民族团结事业。唯有各族青年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构筑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引导各族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核心作用。
1.3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
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但从其心智发展与成熟程度看,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价值观偏差,容易产生思想上的迷茫,信念上的动摇,从而被国外敌对势力蛊惑利用。因此,高校需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解决培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引导青年大学生拧好思想“总开关”,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归属感与幸福感,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具体实践行动。
2、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2.1加强政治引导,形成中华民族向心力
政治引领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要强化政治意识教育。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开展国情党史的宣传教育、开展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帮助统一战线成员建立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正确认知,奠定坚定的政治思想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社会多元思潮,弘扬正能量,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与主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教育,采用自学、专题讲座、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继续加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欧美同学会等工作载体建设,搭建有效的教育平台。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利益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关注统一战线成员的利益诉求,真诚地与他们交朋友,聆听他们的心声,采用传、帮、带多种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给予人文关怀;积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加强沟通联系,在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讲究工作方式方法,做好有效的调解和疏导。三是充分保障统一战线成员政治参与的权利。要畅通参政议政的渠道,特别是利用网络媒介,打造“互联网+统战”的格局,主动邀请党外人士参与落实国家政策方针的过程、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大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们的监督与批评;做好党外人士的培养、举荐、选拔和使用工作,鼓励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到各级人大、政协和统战团体中,为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积极创造条件。
2.2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等载体,举办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交流节、社团交流活动,搭建学习互助、科研创新、文化交流等共学平台,促进广大师生互帮互助、交流互鉴,不断形成“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家园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构筑广大师生共有精神家园;按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的相关要求,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方式,创新实施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导师制、学长制、工作室等项目,并利用重大节庆日以及民族传统节日,走访、慰问少数民族学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聚焦解决困扰广大师生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增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持久动力;利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特殊时间节点,举办校史校训教育、民族理论知识竞赛、“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拓展教育平台,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促进广大师生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校内校外联动、课内课外贯通,实施好“伴飞计划”“西部计划”“辅导员边疆行”等品牌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考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涵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3探索课程育人的协同模式
要确保教育实现实效长效,必须紧紧扭住课程建设这一重要环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指标贯穿课程建设、课标修订的全过程,探索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在实践进路上,应着眼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探索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身心塑造“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育人模式,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主干、实践平台、网络在线等五大课程模块,形成系统完备、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内容契合的课程体系,抓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校本课程研究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最终达到并实现课程协同育人、教师合力育人。
结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使大學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因此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因此高校要牢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和教书育人的初心,坚持理论先行、实践强化、资源契合、环境熏陶的培育思路,以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于铭松.中华文明的特质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6):63-70.
[2]王艳秋.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意蕴[J].现代交际,2020(24):188-190.
[3]李玟兵.繁荣发展民族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6):55-59.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
1、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1.1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群体极易被“三股势力”引诱利用,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分化渗透的主要对象,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能够使民族学生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从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共同提升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更好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1.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十三五”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富足安康、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等成果举世瞩目,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也有效保障了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但是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生活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各民族地区人民的心理失衡非常容易导致形成不理解和抱怨情绪,从而影响民族团结事业。唯有各族青年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构筑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引导各族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核心作用。
1.3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
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但从其心智发展与成熟程度看,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价值观偏差,容易产生思想上的迷茫,信念上的动摇,从而被国外敌对势力蛊惑利用。因此,高校需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解决培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引导青年大学生拧好思想“总开关”,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归属感与幸福感,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具体实践行动。
2、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2.1加强政治引导,形成中华民族向心力
政治引领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要强化政治意识教育。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开展国情党史的宣传教育、开展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帮助统一战线成员建立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正确认知,奠定坚定的政治思想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社会多元思潮,弘扬正能量,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与主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教育,采用自学、专题讲座、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继续加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欧美同学会等工作载体建设,搭建有效的教育平台。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利益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关注统一战线成员的利益诉求,真诚地与他们交朋友,聆听他们的心声,采用传、帮、带多种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给予人文关怀;积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加强沟通联系,在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讲究工作方式方法,做好有效的调解和疏导。三是充分保障统一战线成员政治参与的权利。要畅通参政议政的渠道,特别是利用网络媒介,打造“互联网+统战”的格局,主动邀请党外人士参与落实国家政策方针的过程、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大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们的监督与批评;做好党外人士的培养、举荐、选拔和使用工作,鼓励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到各级人大、政协和统战团体中,为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积极创造条件。
2.2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等载体,举办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交流节、社团交流活动,搭建学习互助、科研创新、文化交流等共学平台,促进广大师生互帮互助、交流互鉴,不断形成“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家园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构筑广大师生共有精神家园;按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的相关要求,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方式,创新实施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导师制、学长制、工作室等项目,并利用重大节庆日以及民族传统节日,走访、慰问少数民族学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聚焦解决困扰广大师生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增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持久动力;利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特殊时间节点,举办校史校训教育、民族理论知识竞赛、“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拓展教育平台,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促进广大师生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校内校外联动、课内课外贯通,实施好“伴飞计划”“西部计划”“辅导员边疆行”等品牌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考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涵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3探索课程育人的协同模式
要确保教育实现实效长效,必须紧紧扭住课程建设这一重要环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指标贯穿课程建设、课标修订的全过程,探索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在实践进路上,应着眼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探索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身心塑造“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育人模式,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主干、实践平台、网络在线等五大课程模块,形成系统完备、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内容契合的课程体系,抓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校本课程研究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最终达到并实现课程协同育人、教师合力育人。
结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使大學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因此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因此高校要牢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和教书育人的初心,坚持理论先行、实践强化、资源契合、环境熏陶的培育思路,以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于铭松.中华文明的特质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6):63-70.
[2]王艳秋.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意蕴[J].现代交际,2020(24):188-190.
[3]李玟兵.繁荣发展民族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6):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