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反映和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还必须反映现实社会未解决的课题。使学生在解决课题的过程中参与知识的创新,教学活动也不只是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和实验室的操作,还必须让学生到真实的世界中去获得各种切身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在极其有限的学校美术教育空间中,如何做到既反映美术遗产和现实课题,又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获得对美术的切身体验以及发展以创新思维为内涵的美术基本能力呢?以下就我自己的一些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可以打开学生思路,活跃情绪,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创造思维变成画面。我认为启发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1、美术作品。“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涵养学生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选用大师的作品或以前学生的作品,借以为学生提供创作思路,创作题材。还可以提供一些构图、造型、色彩以及表现形式方面的帮助。例如:在欣赏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题材的欣赏一些美术作品,如宋代的中国画《出水芙蓉图》;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版画《人桥》以及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等等,另外,我还找来一些大师的名作,如:凡高的《向日葵》;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儿的《圣母》等作品,供学生参考,甚至进行临摹,体验画家的创作情境,从而进行简单的创作,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
2、语言文字。教师的语言生动,比喻贴切,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路,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表象,并通过联想思维产生出属于自己的构思。
3、提问讨论。讨论是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进行联想和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提出有关讨论的问题,然后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们互相交流想法,开拓思维、激发灵感,深化作品立意,逐步确立自己的创作构思或构图。
4、其他手段。还可以通过音乐、故事、录像、电脑软件等,进行创作启发。例如: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在欣赏课中,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画名卷,如痴如醉的乐曲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画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更强烈地激发感情,不仅使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凯洛夫说过:“智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在掌握科学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记忆和想象的能力也可以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概念的思维体系也可以逐渐形成起来,也可以让儿童、少年、青年人的整个内部精神世界丰富起来。”由此可见,思维、记忆和想象的能力进步了,将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联想
联想是创新的先导,是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下的一种发现,是启发的进一步升级。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尽情抒发自己的意念。联想的形式有:
1、记忆画。反映学生自己经历的生活片断,比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活动等。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把生活中碰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在脑海中过一遍,列举典型事例通过绘画语言表现出来。
2、想象画。可以表现远古时代、中古时代、未来世界、外太空的情景,也可以表现幻想中、梦境中奇妙的景观与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展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3、抽象画。抽象画是强调表现作者内心情感或抽象形式美不反映任何具体物象的绘画形式。可表现某种主观情感,或表现对音乐的联想,或潜意识领域的意念,学生经一定的诱导能产生联想。如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一些抽象元素组合成一副有韵律的抽象画。这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三、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欢乐的愉快心理状态,正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当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某一成功,定然产生愉快的情绪,若是不断得获得成功,则学习的愉快情绪就会建立稳定的神经联系。所以,美术课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教师应把学习的成功感还给学生,教育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走出课堂,充实课外。丰富、新颖、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在教师恰当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到课内学不到的知识,领悟课内没有触及的深奥道理,获取课内无法取得的奥秘,并能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培养创新思维的才能。
四、培养创造思维
1、提供和创设创新的问题情景。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学习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新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而,我们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时空,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2、留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要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的时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并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创造教育将会引起更广泛高度的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成为创新人才,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将更有利于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其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培养出一批批自信、自重、自强、勇于进取、有创造活力的新世纪实用人才。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可以打开学生思路,活跃情绪,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创造思维变成画面。我认为启发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1、美术作品。“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涵养学生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选用大师的作品或以前学生的作品,借以为学生提供创作思路,创作题材。还可以提供一些构图、造型、色彩以及表现形式方面的帮助。例如:在欣赏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题材的欣赏一些美术作品,如宋代的中国画《出水芙蓉图》;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版画《人桥》以及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等等,另外,我还找来一些大师的名作,如:凡高的《向日葵》;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儿的《圣母》等作品,供学生参考,甚至进行临摹,体验画家的创作情境,从而进行简单的创作,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
2、语言文字。教师的语言生动,比喻贴切,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路,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表象,并通过联想思维产生出属于自己的构思。
3、提问讨论。讨论是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进行联想和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提出有关讨论的问题,然后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们互相交流想法,开拓思维、激发灵感,深化作品立意,逐步确立自己的创作构思或构图。
4、其他手段。还可以通过音乐、故事、录像、电脑软件等,进行创作启发。例如: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在欣赏课中,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画名卷,如痴如醉的乐曲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画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更强烈地激发感情,不仅使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凯洛夫说过:“智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在掌握科学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记忆和想象的能力也可以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概念的思维体系也可以逐渐形成起来,也可以让儿童、少年、青年人的整个内部精神世界丰富起来。”由此可见,思维、记忆和想象的能力进步了,将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联想
联想是创新的先导,是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下的一种发现,是启发的进一步升级。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尽情抒发自己的意念。联想的形式有:
1、记忆画。反映学生自己经历的生活片断,比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活动等。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把生活中碰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在脑海中过一遍,列举典型事例通过绘画语言表现出来。
2、想象画。可以表现远古时代、中古时代、未来世界、外太空的情景,也可以表现幻想中、梦境中奇妙的景观与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展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3、抽象画。抽象画是强调表现作者内心情感或抽象形式美不反映任何具体物象的绘画形式。可表现某种主观情感,或表现对音乐的联想,或潜意识领域的意念,学生经一定的诱导能产生联想。如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一些抽象元素组合成一副有韵律的抽象画。这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三、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欢乐的愉快心理状态,正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当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某一成功,定然产生愉快的情绪,若是不断得获得成功,则学习的愉快情绪就会建立稳定的神经联系。所以,美术课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教师应把学习的成功感还给学生,教育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走出课堂,充实课外。丰富、新颖、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在教师恰当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到课内学不到的知识,领悟课内没有触及的深奥道理,获取课内无法取得的奥秘,并能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培养创新思维的才能。
四、培养创造思维
1、提供和创设创新的问题情景。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学习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新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而,我们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时空,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2、留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要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的时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并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创造教育将会引起更广泛高度的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成为创新人才,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将更有利于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其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培养出一批批自信、自重、自强、勇于进取、有创造活力的新世纪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