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以碳中和为目标、贯穿中国未来40年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宏图已徐徐展开。
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词”。
所谓“碳达峰”,就是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2020年9月,我国首次向全球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2020年末,中国向全球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今年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这意味着,中国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研发推广低碳技术、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增加生态碳汇的步伐将大大加快,不仅各个产业部门深受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也会在诸如垃圾分類、禁用塑料吸管等细节中悄然改变。一场以碳中和为目标、贯穿中国未来40年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宏图已徐徐展开。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十三五”期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的局面,截至2019年年底,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2%,提前完成了“十三五”约束性目标。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已经提前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
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19年比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15%,相当于节能4.8亿吨标准煤,节约能源的成本约4000亿元。中国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60%,通过城镇既有居民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运行效率,有效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惠及2100多万户居民。201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55%,目前中国也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
可再生能源迅猛发展。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可再生能源装机年均增长大约12%,新增装机年度占比超过50%,总装机占比稳步提升,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和未来电力增量的主体,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展迅速,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主体,截至2019年新能源装机在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当中占比达到55.2%,水电总装机在可再生能源总装机中占44.8%。
承诺的重量
中国已提前实现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碳排放强度的承诺,目前的研究与证据表明,中国在技术、经济上都具备较为坚实的基础以实现2℃减排目标,进程中蕴藏机遇:第一,可以更好地帮助国家减少可预见的自然灾害,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第二,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够直接提升中国中长期GDP和就业率,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刺激作用;第三,若能进一步发展关键绿色能源和绿色科技,中国就可以大幅減少对进口及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对于提高国家能源安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下全球减排一致性面临较大分歧,气候治理的努力有出现倒退的可能,中国通过宣布碳中和目标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这些将对推动各国采取更为果断的行动、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更为关键的是,在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会在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方面实现更多前沿突破。根据测算,至2050年,绿色技术投资将贡献超过2%的中国GDP。转型过程中,对于碳捕集、存储或氢能等方面的开发与研究,以及更加智能的综合服务型模式创新,会促使各国间展开更多的技术合作。
绿色低碳的投资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首先改变的将会是能源产业格局。在我国能源产业格局中,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
碳达峰、碳中和还将重构整个制造业,中国的所有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制造业属性。举例来说,手机产业如果要实现碳中和,负责组装的企业要实现碳中和,为其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环节要实现碳中和,为其提供芯片的企业也要实现碳中和,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这就会对产业链形成一个新的标准。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将进行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从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状况来看,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少需要考虑三条路径:一是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包括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二是促进和增加碳吸收,主要包括技术固碳和生态固碳两种手段;三是通过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来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平安证券研究所认为,八个领域将因此迎来投资机会:
第一,碳排放交易领域。在碳排放交易覆盖的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钢铁、造纸、电力、航空等八大行业中,具备节能减碳领先技术、生产效率提高、能耗下降的企业,将能够实现碳配额的剩余,进而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上获得丰厚收益。
第二,清洁能源领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能源结构未来将实现颠覆性的调整,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氢能、生物质能、地热、海洋能等在内的清洁能源领域生产和消费领域,将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第三,工业领域节能。推动工业节能的内容丰富庞杂,大体有三方面机遇:一是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推动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二是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技术、环保监测技术等;三是再生资源利用,再制造、再利用产业的发展。
第四,建筑领域节能。这贯穿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节能建筑设计、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可再生能源使用、建筑用能系统开放、建筑废料的综合利用等方面。此外,零碳建筑与零碳生态城市也是重要的方向之一。
第五,交通领域节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推动交通运输提升效率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例如高速公路ETC系统、互联网+物流配送、互联网+公共交通等;二是支持使用新能源、清洁燃料的交通工具,例如推广新能源、清洁燃料汽车。
第六,技术固碳。碳捕集、利用与储存(CCUS)技术大有可为,但目前中国的CCUS项目集中在捕集阶段,后续的利用与储存则需要政府给予相关企业包括直接投资、碳税、新能源补贴等在内的激励政策。
第七,生态固碳。碳汇对于拉动区域间的产业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中西部碳汇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碳汇买卖帮助农民创收,探索推广碳汇扶贫、生态扶贫等新机制。
第八,绿色金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自2016年正式起步,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对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又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未来围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碳交易、碳期货等领域,都将存在丰富的投资机遇。
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词”。
所谓“碳达峰”,就是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2020年9月,我国首次向全球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2020年末,中国向全球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今年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这意味着,中国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研发推广低碳技术、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增加生态碳汇的步伐将大大加快,不仅各个产业部门深受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也会在诸如垃圾分類、禁用塑料吸管等细节中悄然改变。一场以碳中和为目标、贯穿中国未来40年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宏图已徐徐展开。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十三五”期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的局面,截至2019年年底,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2%,提前完成了“十三五”约束性目标。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已经提前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
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19年比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15%,相当于节能4.8亿吨标准煤,节约能源的成本约4000亿元。中国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60%,通过城镇既有居民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运行效率,有效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惠及2100多万户居民。201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55%,目前中国也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
可再生能源迅猛发展。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可再生能源装机年均增长大约12%,新增装机年度占比超过50%,总装机占比稳步提升,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和未来电力增量的主体,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展迅速,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主体,截至2019年新能源装机在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当中占比达到55.2%,水电总装机在可再生能源总装机中占44.8%。
承诺的重量
中国已提前实现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碳排放强度的承诺,目前的研究与证据表明,中国在技术、经济上都具备较为坚实的基础以实现2℃减排目标,进程中蕴藏机遇:第一,可以更好地帮助国家减少可预见的自然灾害,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第二,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够直接提升中国中长期GDP和就业率,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刺激作用;第三,若能进一步发展关键绿色能源和绿色科技,中国就可以大幅減少对进口及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对于提高国家能源安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下全球减排一致性面临较大分歧,气候治理的努力有出现倒退的可能,中国通过宣布碳中和目标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这些将对推动各国采取更为果断的行动、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更为关键的是,在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会在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方面实现更多前沿突破。根据测算,至2050年,绿色技术投资将贡献超过2%的中国GDP。转型过程中,对于碳捕集、存储或氢能等方面的开发与研究,以及更加智能的综合服务型模式创新,会促使各国间展开更多的技术合作。
绿色低碳的投资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首先改变的将会是能源产业格局。在我国能源产业格局中,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
碳达峰、碳中和还将重构整个制造业,中国的所有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制造业属性。举例来说,手机产业如果要实现碳中和,负责组装的企业要实现碳中和,为其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环节要实现碳中和,为其提供芯片的企业也要实现碳中和,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这就会对产业链形成一个新的标准。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将进行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从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状况来看,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少需要考虑三条路径:一是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包括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二是促进和增加碳吸收,主要包括技术固碳和生态固碳两种手段;三是通过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来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平安证券研究所认为,八个领域将因此迎来投资机会:
第一,碳排放交易领域。在碳排放交易覆盖的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钢铁、造纸、电力、航空等八大行业中,具备节能减碳领先技术、生产效率提高、能耗下降的企业,将能够实现碳配额的剩余,进而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上获得丰厚收益。
第二,清洁能源领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能源结构未来将实现颠覆性的调整,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氢能、生物质能、地热、海洋能等在内的清洁能源领域生产和消费领域,将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第三,工业领域节能。推动工业节能的内容丰富庞杂,大体有三方面机遇:一是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推动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二是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技术、环保监测技术等;三是再生资源利用,再制造、再利用产业的发展。
第四,建筑领域节能。这贯穿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节能建筑设计、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可再生能源使用、建筑用能系统开放、建筑废料的综合利用等方面。此外,零碳建筑与零碳生态城市也是重要的方向之一。
第五,交通领域节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推动交通运输提升效率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例如高速公路ETC系统、互联网+物流配送、互联网+公共交通等;二是支持使用新能源、清洁燃料的交通工具,例如推广新能源、清洁燃料汽车。
第六,技术固碳。碳捕集、利用与储存(CCUS)技术大有可为,但目前中国的CCUS项目集中在捕集阶段,后续的利用与储存则需要政府给予相关企业包括直接投资、碳税、新能源补贴等在内的激励政策。
第七,生态固碳。碳汇对于拉动区域间的产业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中西部碳汇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碳汇买卖帮助农民创收,探索推广碳汇扶贫、生态扶贫等新机制。
第八,绿色金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自2016年正式起步,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对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又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未来围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碳交易、碳期货等领域,都将存在丰富的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