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院式美术教育的传统与现状
学院式美术教育的模式是在西方产生的,它将美术的学习纳入正规的体系性教学当中。文艺复兴后期,为了捍卫文艺复兴已有的艺术成果,反对巴洛克艺术对古典艺术的取代以及世俗化的倾向,在官方的支持下欧洲出现了许多“学院”。学院派重视传统,在授徒方面十分重视写实主义的基本功训练,把古代作品的形式规律和文艺复兴大师的艺术视为永恒的不能超越的规范,包括题材的规范、技巧的规范和艺术语言的规范等。19、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对传统的扬弃集中表现为对学院派写实主义绘画的扬弃,出现了所谓表现形态的抽象绘画,追求一种内心主观意识的表达,美术现象逐步呈现出多元、复杂的局面。美术风格纷繁复杂。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盘苏化的政策影响下,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又引入了具有革命现实主义倾向的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两种教育模式虽然在观念上有一定的差距,但在体系设置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比较重视以写实主义素描为主的基本功训练。
进入21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时代,传统受到重新的关注。很多西方艺术家对于中国学生在传统的学院式美术教育之下养成的扎实的美术功底和相对沉静的创作环境很是艳羡。在社会迅速发展,美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化的形势下,学院式美术教育被公认为当今美术教育的主流模式。
感性实践与理性思考的紧密结合
在美术学院建立之前,传统的美术学习一般都是在相关工作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私密性较强的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来逐步习得的,它与现代意义上的课堂讲授式的教学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往往是依靠从拜师到出师这一漫长过程当中大量的观摩、临摹、实践所得到的感性经验的积累达成最终的艺术感悟。
现在的美术学院基本分为了两大学科方向——设计学(艺术设计学)、美术学,这两个学科在美术学院里形成并行的状态。在设计学当中,一方面,设计区别于传统的美术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是基于它相对明确的实用动机;另外一方面。设计本身又是艺术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美术,或者说纯艺术有着非常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美术图形资源以及美学的规律法则是设计学的基本支撑。因此,美学修养的培养和提升是美术学院共同的基本素质教育。
感性经验与理性思考的自觉融合恐怕是学院式美术教育发展的核心所在。美术学院教学设置了大量的基础课、专业课和理论课程,提供了感性实践与理性思考之间融会贯通的学习平台,注重的正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些相关理论的学习未必能够给出所谓标准的、正确的答案,或是适应每个学生的艺术方向,但是对于美术当中相关问题的提示,必然有助于深化对于美术的理解。不论是对于当下的学习习作、未来的毕,业创作还是长远的个人绘画发展,通过学院式美术教育中的理性思考,能使学生能够逐步树立起一种对于艺术的自觉意识,以期在最终的美术创作中体现出—种高度的艺术修养和美学素质。
艺术让人成为人
“艺术让人成为人”。中国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在绘画作品当中就渗透着高度深厚的人文内涵,“做艺先做人”自然成为评判艺术成就高低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未来的美术家,从技术的形态上来讲当然要有所研究,在精神的领域更应该有所拓展。
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而言,一方面要在艺术实践中掌握相应的技术和技巧,另一方面,艺术创作和学习始终试图摆脱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束缚,在使自身的艺术形象脱颖而出的过程当中,学生必须通过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念、艺术创作动机来形成自我的艺术。因此,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现象和自我创作理念的自觉思考,是学院式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在探讨美术创作问题的时候往往说话不够严谨、缺乏逻辑。显得没有深度或者语无伦次,都是缺少感性实践转化为理性思考的自觉训练。尤其是从入校前对美术比较模糊的状态到相对介入核心的学院学习阶段,只有在学习和创作中有清晰的思路,胸有成竹,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有冲击力,才具有打动人的力量感。即便是表现某种暧昧的情绪、情感,也要分析和思考清楚是什么层次的?哪一方面的?如何进行具体的表现等等。形象思维固然是美术教育中能力培养的重点,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同等重要。实际上,在学习美术相关知识的同时,我们往往是在反省自身在美术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在美术的现实局面中所占据的一个位置。很多优秀的画家在实践创作的同时,在绘画之余在理论上进行了大量的美术思考。中国古代也留下了大量的绘画理论,这些理论多是画家对于艺术的思考结晶。因此,形象性、情感性的提升和发展与冷静思考、理论支持是同步的,缺失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正常发育,更谈不上有所收获。
美术学院拥有大量的藏书,其中画家的绘画思考和相关的理论书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直观的美术创作与思考的参照。这些经典性的绘画理论体现出画家对于艺术的种种思考,而这种思考又是与艺术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通过这些画家著作的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得到创作的启发和共鸣,明确自己所处的学习、创作阶段,更重要的是,加深了艺术思考的层次,逐步将朦胧的感性经验转化为清晰的理性思辩能力,并从中获得坚持自身艺术道路的勇气和力量。
学院式美术教育的模式是在西方产生的,它将美术的学习纳入正规的体系性教学当中。文艺复兴后期,为了捍卫文艺复兴已有的艺术成果,反对巴洛克艺术对古典艺术的取代以及世俗化的倾向,在官方的支持下欧洲出现了许多“学院”。学院派重视传统,在授徒方面十分重视写实主义的基本功训练,把古代作品的形式规律和文艺复兴大师的艺术视为永恒的不能超越的规范,包括题材的规范、技巧的规范和艺术语言的规范等。19、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对传统的扬弃集中表现为对学院派写实主义绘画的扬弃,出现了所谓表现形态的抽象绘画,追求一种内心主观意识的表达,美术现象逐步呈现出多元、复杂的局面。美术风格纷繁复杂。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盘苏化的政策影响下,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又引入了具有革命现实主义倾向的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两种教育模式虽然在观念上有一定的差距,但在体系设置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比较重视以写实主义素描为主的基本功训练。
进入21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时代,传统受到重新的关注。很多西方艺术家对于中国学生在传统的学院式美术教育之下养成的扎实的美术功底和相对沉静的创作环境很是艳羡。在社会迅速发展,美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化的形势下,学院式美术教育被公认为当今美术教育的主流模式。
感性实践与理性思考的紧密结合
在美术学院建立之前,传统的美术学习一般都是在相关工作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私密性较强的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来逐步习得的,它与现代意义上的课堂讲授式的教学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往往是依靠从拜师到出师这一漫长过程当中大量的观摩、临摹、实践所得到的感性经验的积累达成最终的艺术感悟。
现在的美术学院基本分为了两大学科方向——设计学(艺术设计学)、美术学,这两个学科在美术学院里形成并行的状态。在设计学当中,一方面,设计区别于传统的美术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是基于它相对明确的实用动机;另外一方面。设计本身又是艺术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美术,或者说纯艺术有着非常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美术图形资源以及美学的规律法则是设计学的基本支撑。因此,美学修养的培养和提升是美术学院共同的基本素质教育。
感性经验与理性思考的自觉融合恐怕是学院式美术教育发展的核心所在。美术学院教学设置了大量的基础课、专业课和理论课程,提供了感性实践与理性思考之间融会贯通的学习平台,注重的正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些相关理论的学习未必能够给出所谓标准的、正确的答案,或是适应每个学生的艺术方向,但是对于美术当中相关问题的提示,必然有助于深化对于美术的理解。不论是对于当下的学习习作、未来的毕,业创作还是长远的个人绘画发展,通过学院式美术教育中的理性思考,能使学生能够逐步树立起一种对于艺术的自觉意识,以期在最终的美术创作中体现出—种高度的艺术修养和美学素质。
艺术让人成为人
“艺术让人成为人”。中国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在绘画作品当中就渗透着高度深厚的人文内涵,“做艺先做人”自然成为评判艺术成就高低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未来的美术家,从技术的形态上来讲当然要有所研究,在精神的领域更应该有所拓展。
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而言,一方面要在艺术实践中掌握相应的技术和技巧,另一方面,艺术创作和学习始终试图摆脱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束缚,在使自身的艺术形象脱颖而出的过程当中,学生必须通过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念、艺术创作动机来形成自我的艺术。因此,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现象和自我创作理念的自觉思考,是学院式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在探讨美术创作问题的时候往往说话不够严谨、缺乏逻辑。显得没有深度或者语无伦次,都是缺少感性实践转化为理性思考的自觉训练。尤其是从入校前对美术比较模糊的状态到相对介入核心的学院学习阶段,只有在学习和创作中有清晰的思路,胸有成竹,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有冲击力,才具有打动人的力量感。即便是表现某种暧昧的情绪、情感,也要分析和思考清楚是什么层次的?哪一方面的?如何进行具体的表现等等。形象思维固然是美术教育中能力培养的重点,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同等重要。实际上,在学习美术相关知识的同时,我们往往是在反省自身在美术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在美术的现实局面中所占据的一个位置。很多优秀的画家在实践创作的同时,在绘画之余在理论上进行了大量的美术思考。中国古代也留下了大量的绘画理论,这些理论多是画家对于艺术的思考结晶。因此,形象性、情感性的提升和发展与冷静思考、理论支持是同步的,缺失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正常发育,更谈不上有所收获。
美术学院拥有大量的藏书,其中画家的绘画思考和相关的理论书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直观的美术创作与思考的参照。这些经典性的绘画理论体现出画家对于艺术的种种思考,而这种思考又是与艺术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通过这些画家著作的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得到创作的启发和共鸣,明确自己所处的学习、创作阶段,更重要的是,加深了艺术思考的层次,逐步将朦胧的感性经验转化为清晰的理性思辩能力,并从中获得坚持自身艺术道路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