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一种不受已有方法的限制,不被定势所拘泥的思维。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新因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灵感、落实主体等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活泼好动,具有旺盛的求知欲,但他们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往往会因学到一点相关的知识而感到满足,致使对该事物兴趣的锐减。因而在数学课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矛盾,激发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设置问题:“一个商店运进5箱保温杯,每箱15个,每个卖8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读题后想:“假如你是这个商店的经理,你可以怎么卖?”(简单一问,将学生引入生活情境,把学生推上“经理”的宝座)此时一个个“经理”扮演者纷纷举手:甲,我可以零售,用每个保温杯的单价乘以保温杯总个数得到总价。(1)一共有多少个保温杯?15×5=75(个),(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8×75=600(元)。乙,我可以一箱一箱地批发。先算出每箱保温杯的价钱,再乘以总箱数得到总价。①一箱保温杯共多少元?8×15=120(元),②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20×5=600(元)……这时老师又问:“如果你是经理,应怎样经营即营利又能使顾客满意呢?”学生又进入了思考,不一会儿,甲:我爸爸说,“批发零售要便宜。批发每个7元,每箱可卖105元,5箱可卖525元。”虽然这样比较好卖,但我觉得这样可能会亏本,要是我当经理,批发每箱110元,5箱可卖110×5=550(元)。学生刚答后,又一个“经理”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还有一种出售方法,如果我是商店经理,进货时会考虑到保温杯的图案和颜色,我会进5箱图案和颜色各不相同的保温杯,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假如有顾客需要买5个图案和颜色各不相同的保温杯,我可以从每箱中拿出一个,将5个保温杯组成一套,成套出售。为鼓励购买,可以买一套保温杯赠送一份礼品(如一盒茶杯等),①一套多少元?8×5=40(元),②40×15=600(元)……。各位小“经理”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各出招数,灵活经营,从零售到批发,再到成套出售……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二、诱发灵感,开拓创新思维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还可以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诱导学生数学的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抽象逻辑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完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把3/7、4/19、12/25、6/13用“>”排列起来。当这道题一出现,大部分的同学都是急着通分,这时我发问了:“同学们不要急着做,请前桌的同学转过来和后桌的同学一起做,同时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办法。”过了一会儿,听到转过来的同学有好几个突然“啊”地喊了出来,我问他们为什么喊,他们忍不住说:“我有不同的解法。”其中一个同学说:“我刚才转过来时看到对面同学抄的题目变成:7/3、19/4、13/6如果我把分子化相同再根据‘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这条定律来比较就更简单了。”这时老师给予表扬,课堂的气氛更活跃了。教师的一个“向后转”,诱发了学生的灵感,打破了思维的束缚,使学生在瞬间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三、落实主体,挖掘创新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下获得成功时,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能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连加时,出示了一道思考题□ □ □=9。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很快就得到:“甲,1 3 5=9时首先给予表扬,这时又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乙,5 2 2=9;丙,3 3 3=9;丁,4 5 0=9……
在教学口算退位减法时,出示“25-8=?”后让学生摆小棒、拆数等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得出(1)先用20-8,(2)先用10-8,(3)先用15-8,(4)把8看作lO来减等。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态度,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学法,不拘泥于一种学习思路,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诱发灵感、落实主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开拓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完善。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活泼好动,具有旺盛的求知欲,但他们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往往会因学到一点相关的知识而感到满足,致使对该事物兴趣的锐减。因而在数学课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矛盾,激发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设置问题:“一个商店运进5箱保温杯,每箱15个,每个卖8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读题后想:“假如你是这个商店的经理,你可以怎么卖?”(简单一问,将学生引入生活情境,把学生推上“经理”的宝座)此时一个个“经理”扮演者纷纷举手:甲,我可以零售,用每个保温杯的单价乘以保温杯总个数得到总价。(1)一共有多少个保温杯?15×5=75(个),(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8×75=600(元)。乙,我可以一箱一箱地批发。先算出每箱保温杯的价钱,再乘以总箱数得到总价。①一箱保温杯共多少元?8×15=120(元),②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20×5=600(元)……这时老师又问:“如果你是经理,应怎样经营即营利又能使顾客满意呢?”学生又进入了思考,不一会儿,甲:我爸爸说,“批发零售要便宜。批发每个7元,每箱可卖105元,5箱可卖525元。”虽然这样比较好卖,但我觉得这样可能会亏本,要是我当经理,批发每箱110元,5箱可卖110×5=550(元)。学生刚答后,又一个“经理”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还有一种出售方法,如果我是商店经理,进货时会考虑到保温杯的图案和颜色,我会进5箱图案和颜色各不相同的保温杯,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假如有顾客需要买5个图案和颜色各不相同的保温杯,我可以从每箱中拿出一个,将5个保温杯组成一套,成套出售。为鼓励购买,可以买一套保温杯赠送一份礼品(如一盒茶杯等),①一套多少元?8×5=40(元),②40×15=600(元)……。各位小“经理”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各出招数,灵活经营,从零售到批发,再到成套出售……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二、诱发灵感,开拓创新思维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还可以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诱导学生数学的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抽象逻辑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完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把3/7、4/19、12/25、6/13用“>”排列起来。当这道题一出现,大部分的同学都是急着通分,这时我发问了:“同学们不要急着做,请前桌的同学转过来和后桌的同学一起做,同时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办法。”过了一会儿,听到转过来的同学有好几个突然“啊”地喊了出来,我问他们为什么喊,他们忍不住说:“我有不同的解法。”其中一个同学说:“我刚才转过来时看到对面同学抄的题目变成:7/3、19/4、13/6如果我把分子化相同再根据‘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这条定律来比较就更简单了。”这时老师给予表扬,课堂的气氛更活跃了。教师的一个“向后转”,诱发了学生的灵感,打破了思维的束缚,使学生在瞬间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三、落实主体,挖掘创新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下获得成功时,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能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连加时,出示了一道思考题□ □ □=9。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很快就得到:“甲,1 3 5=9时首先给予表扬,这时又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乙,5 2 2=9;丙,3 3 3=9;丁,4 5 0=9……
在教学口算退位减法时,出示“25-8=?”后让学生摆小棒、拆数等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得出(1)先用20-8,(2)先用10-8,(3)先用15-8,(4)把8看作lO来减等。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态度,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学法,不拘泥于一种学习思路,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诱发灵感、落实主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开拓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