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响中国
2016年度
行业领袖
杨一夫
人人贷联合创始合伙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院金融数学系。后赴荷兰留学,获金融学硕士学位。
2010年与合伙人共同创建互联网信贷服务平台“人人贷”公司。
2014年,入选《财富》(中文版)“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
2016年,入选《财富》(中文版) “40岁以下的金融科技先锋”。
1984年出生的杨一夫经常被贴上“型男”“高富帅”一类的标签。他留胡子、戴黑框眼镜、定期健身、打扮时尚,面无表情说话时的样子,透着“霸道总裁”的高冷范儿。
与大多数同龄人相比,他应该算是成功者,但在下属们眼中,他“其实完全不是看上去的那样”。他们直呼他的名字“一夫”。和人们印象中金融界精英的强势、锐利不同,他更像个处事温和、周全的“优等生”。
作为人人贷的联合创始人,创业6年至今,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人人贷拥有近300万注册用户,总成交额超过212亿元,累计为出借人赚取超过19.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72%,资产规模超过110亿元。
这也是国内P2P行业(P2P,即网络借贷“Peer-to-Peer Lending”)飞速发展的6年。从最初的萌芽、火爆到野蛮生长,再到后来的深度洗牌,人人贷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一路突围,如今已稳居行业前三。杨一夫觉得,是骨子里的悲观和谨慎帮到了他。
一面是整个行业的迅速崛起,一面是各种网贷平台接连不断的倒闭、跑路。度过了这个行业最热闹却也是名声最坏的两年,现在的杨一夫终于可以说,最糟糕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不可能更坏的时候,你还能站在市场上,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站在了风口上的精英
杨一夫是地道的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后赴荷兰攻读金融学硕士学位。 2010年,杨一夫与大学同班同学李欣贺、毕业于清华大学金融系的张适时这三个家境优越、名校出身的80后,都不甘于“一眼望到头”的平凡生活,迫切地希望能自己做出点儿什么。
他们的灵感来源于美国的网贷公司Lending Club,自打从杂志上了解到这种通过互联网实现个人对个人小额信贷的P2P模式,他们想到国内旺盛的信贷需求和新兴财富人群的理财需求,他们相信,P2P正是一片蓝海。
P2P网络借贷,指的是由具有资质的网站作为中介平台,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标,投资者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的行为。在借贷过程中,提交申请、资质审核、签订合同、资金发放与回收等环节全部在线上完成。与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相比,这样的模式交易流程简单快捷、无需抵押和担保,不仅能为通常较难从银行贷到款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借款渠道,也使拥有闲置资金的个人得以通过放贷获得远高于银行储蓄的收益回报。
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这个主意。尽管这在国内不是首家,但由于国内的征信体系尚不成熟,借贷平台往往难以准确判断贷款申请者的信用等级;加之借款者的违约成本太低,这样的模式在国内风险很大。
但2010年10月,人人贷网站还是上线了。整个团队,除了三个老板,只有一个负责财务的员工。三个初入社会的优等生在人们怀疑的目光中努力推销着这种新型的信贷模式,他们从家人、朋友处募得了第一笔理财端的贷款资金。之后逐渐把目标客户定位在工薪阶层和个体经营者这一短期资金周转需求多、传统金融机构却“看不上”的群体,通过与申请信用卡或小额信贷的网站合作,将有需求的人导流至人人贷。
一点一点有了生意,但问题也随之而来。2011年初,成立半年多的人人贷出现了第一笔逾期不还的“坏账”,“好学生”杨一夫被派去上海催收。当他赶到借款人的家门口时,才发现对方是个信用不良者。后来几经辗转追回了债款,花掉的路费比还款还多。
如今回想起来,杨一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催债的经历最大的价值是促使他发现风控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再据此对客户开发、前端审核等环节不断进行调整——从上海回来后,他就在借款人审核材料中增加了提供央行征信报告的要求。
风险控制的能力是P2P机构能否生存的核心。除了不断补齐可能造成风险集中爆发的“短板”,他和两位合伙人也很快意识到,在国内现有的环境下,直接照搬国外纯线上的业务模式并不适用于国内。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征信体系基础薄弱,P2P机构无法完全依靠互联网获取用户足够的信用数据;另一方面,在三、四线城市,作为他们核心借款客户的传统个体经营者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仍不甚了解。
2011年,友众信业商务顾问(北京)有限公司(简称“友信”)成立,人人贷由此确立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友信设立的线下实体门店挖掘优质资产、培育更多客户,并通过对借款人面对面的资料核实,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另一方面,也通过大量积累客户的数据信息,逐步开发、优化后台系统,建立起人人贷自己的征信体系。
这一年,各式各样的网贷平台开始迅速增加。随着线下业务的不断扩张,人人贷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人人贷得到了第一笔几千万人民币的融资,那时杨一夫第一次觉得, “这件所有人都不看好的事情”,终于开始得到市场的认可了。
2013年被许多人称为是“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一年年底,人人贷的母公司人人友信集团获得了1.3亿美元的A轮融资,号称是当时全球范围内互联网金融行业最大的单笔融资。
三个年轻人,就这样适时地站在了风口上。
永远保持悲观和谨慎
进入2014年,杨一夫发现,这个行业出问题了。 从2013年下半年起,P2P行业迎来了全面爆发的时期,大批玩家蜂拥而至进入这个行业。第三方机构网贷之家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注册在案的网贷平台由2010年的10家大幅增至800余家。依据互联网创投媒体“36氪”的报道,从2014年到2015年,大约有300支投资互联网金融的专项基金相继成立,而P2P正是其中最火爆、也是获融资最多的行业。一些新兴的平台上线几个月就可以拿到几千万的融资。
这样的疯狂一直持续到了2015年。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国活跃的P2P平台有2595个,与2013年相比翻了7倍还要多,年成交金额更是从2年前的600亿元升至惊人的9823亿元。
曾经冷清的赛道突然变得活跃起来,这反而让杨一夫无法高兴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真的很担心这个行业会被这样的机构给做烂掉。”和“团购”“网约车”的补贴大战类似,不少平台纷纷开始采取给用户加息等“烧钱补贴”的方式跑马圈地。高息的诱惑让平台迅速做大,但这样烧钱的玩法,只能依靠不断融资输血。
问题很快出现了,“比如一个人有能力去贷10万元,他在这个机构贷10万,在那个机构贷10万,可能30万就是(他还款能力的)极限了。但现在一下子出来20家能给他放贷的,他可能就能贷到200万,这是无论如何都还不上的,所以这时候一定会出问题,这甚至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风险控制能力的问题。”
热钱和机遇也让从业者们变得心浮气躁。“2014年真的是‘挖人必翻’,工资至少翻两倍起,什么三倍五倍的,真的是常见。”
这是P2P最热闹的两年,也是杨一夫觉得危机感最强的两年。
“互联网的逻辑可能是猛追猛打、迅速做大、做成第一,然后再去看盈利,但金融不是这么做的。”在他看来,金融业具有很强的风险外部性,只有在每一个节点把控好风险,最终能够活下来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杨一夫承认自己骨子里是个悲观的人,做任何事都会先去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自己能不能承受。他也曾做过性格色彩测试,结果是典型的深蓝性格。这种性格的人谨慎、稳健、思想深邃缜密、原则性强,这也成为了人人贷整个团队的行事风格。
“从创业第一天开始,我们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计算一次,如果现在完全停止新业务,保证一个最小、最简练的运营方式,持续回收后续的还款,然后加上公司现在账面上的钱,是不是能够让用户不赔钱?”杨一夫相信,这样的悲观和谨慎,是做金融必备的东西。
他们决定放慢节奏,只“保持行业地位和稳定市场规模的最低增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炼内功”上。
如今回过头看,杨一夫觉得,这两年的谨慎,是公司成立6年来,他们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预料中的风险如期而至: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融资难导致许多机构出现了提现危机、接连倒闭。据银率网的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问题平台数累计1439家,问题平台占全部平台的比例高达33.2%。
与此同时,各种披着P2P外衣、实则集资诈骗,很快卷钱跑路的消息层出不穷。 “e租宝”事件后,民众对P2P的信任度急剧下降,整个行业都受到了重创。随后,大学生负债自杀、“裸条”等事件又相继曝光,校园贷又成为了2016年社会的舆论焦点。
“坚持不去做不合规及高风险的业务,不做不具备持续发展的业务,也不做价值观不正确的业务。”在杨一夫看来,人人贷的谨慎也包括了对这三个原则的坚持。为此,他们在创业初期就放弃了“不可持续发展”的P2N模式(即个人对多机构的小额信贷模式),又在市场最热闹的时候,放弃了“不合规”的股票配资业务和“价值观不正确”的校园贷款业务。
“我觉得做金融最重要的不是抓住多好的机会,而是‘不踩坑’。”他坦言,这两年,他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和机会去挣钱、做大规模、扩大影响力,要和这些诱惑作斗争,“就是悲观,不想好的,光想坏的。然后真正找到这背后一个正确的逻辑”。
“安全合规”将是P2P的下一个主题
2016年8月,银监会、公安部、工信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委联合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办法》规定,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贷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网贷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
《办法》还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实行自身资金与出借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隔离管理,并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存管机构。”
这一文件的出台,被称为是“史上最严的P2P行业监管新规”。谈及新规对人人贷的影响,杨一夫露出了一丝属于大男孩的笑容。“对我们没有影响,得意就得意在这儿了。”
人人贷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他们平均单笔核批借款金额约为7.1万,过去六年间,98.4%的借款都在20万元以下。早在今年2月,人人贷与民生银行的资金存管系统已经正式上线。
“在人人贷与中国民生银行合作的资金存管模式下,民生银行为每一位人人贷用户设立独立的银行存管子账户。民生银行会对所有用户的交易与资金流水进行单独簿记管理。同时,在所有涉及资金流转例如充值、投资、提现等环节,人人贷用户操作时都需要跳转至民生银行页面进行密码验证,且交易密码由银行管理,平台无法触碰。这将防止平台自建资金池、挪用用户资金等道德风险,安全性大大提升。”在存管系统上线的新闻发布会上,人人贷WE理财副总裁韩啸曾这样介绍。
这也正是人人贷“蛰伏”两年,“修炼”的“内功”之一。杨一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看到了行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合规”必定是P2P行业下一步最重要的主题。
但这“合规”来得并不容易。从最初和银行方面的接洽、谈判到最后正式上线,前后共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直到正式进入系统开发、技术对接的阶段,这一决定仍遭到产品部门的抵触:互联网产品讲究的是不断优化、缩短用户路径,但资金存管后,用户除了需要在银行远程端开户、绑定银行卡,此后每进行一笔交易,都需要跳转到银行页面输入密码、确认,多出几个步骤、多跳转几层将极大地影响用户体验,直接造成用户的流失。
杨一夫深知可能带来的问题,但始终相信它的长远意义,“让用户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体验’可能更重要。”
这一次,互联网的逻辑最终让位给了金融的逻辑。为避免被各方干扰,人力部门索性在原本开放的办公区内立起了两块临时的隔板墙,将技术部门与大家隔离开来,先集中精力进行开发和对接,之后再进行联动、调整。后来证明,资金存管系统上线后,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对转化率造成了影响。但他们相信,合规性强的机构和品牌,一定会产生聚集效应。
杨一夫觉得,与其说是先人一步的洞察力,不如说,还是骨子里的那份悲观和谨慎,让人人贷“走在了监管的前面”。早在2015年,监管机构就首次提出了落实资金存管制度的要求,然而一年过去,仅有30家平台达到了合规要求,只占平台总数的2%。
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落地,深度洗牌之后,这个行业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和机遇。 “我们现在开始乐观了,至少比前两年会乐观一些,最坏的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杨一夫说,几年来,经过公司自身在基础建设、数据等方面的积累,接下来在扩大规模之外,他们还将更加注重资产结构、资产流量和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
在杨一夫看来,作为“踩在父辈财富肩膀上”的80后创业者,最显著的特点,是“核心诉求里,不仅仅为了利益。做事情更可能会有一些更长远的思考”。
“随着所谓的消费升级和数据爆发,还会有更多的商业模式和风险控制办法不断出现。我们只要把握好已经有的这些东西,然后在一些新的机会面前能够去抓住一两个,我们觉得还是非常有希望去成为一个真正的伟大公司。有悲观谨慎的一面,但也有自己的这个野心吧。”杨一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016年度
行业领袖
杨一夫
人人贷联合创始合伙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院金融数学系。后赴荷兰留学,获金融学硕士学位。
2010年与合伙人共同创建互联网信贷服务平台“人人贷”公司。
2014年,入选《财富》(中文版)“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
2016年,入选《财富》(中文版) “40岁以下的金融科技先锋”。
1984年出生的杨一夫经常被贴上“型男”“高富帅”一类的标签。他留胡子、戴黑框眼镜、定期健身、打扮时尚,面无表情说话时的样子,透着“霸道总裁”的高冷范儿。
与大多数同龄人相比,他应该算是成功者,但在下属们眼中,他“其实完全不是看上去的那样”。他们直呼他的名字“一夫”。和人们印象中金融界精英的强势、锐利不同,他更像个处事温和、周全的“优等生”。
作为人人贷的联合创始人,创业6年至今,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人人贷拥有近300万注册用户,总成交额超过212亿元,累计为出借人赚取超过19.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72%,资产规模超过110亿元。
这也是国内P2P行业(P2P,即网络借贷“Peer-to-Peer Lending”)飞速发展的6年。从最初的萌芽、火爆到野蛮生长,再到后来的深度洗牌,人人贷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一路突围,如今已稳居行业前三。杨一夫觉得,是骨子里的悲观和谨慎帮到了他。
一面是整个行业的迅速崛起,一面是各种网贷平台接连不断的倒闭、跑路。度过了这个行业最热闹却也是名声最坏的两年,现在的杨一夫终于可以说,最糟糕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不可能更坏的时候,你还能站在市场上,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站在了风口上的精英
杨一夫是地道的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后赴荷兰攻读金融学硕士学位。 2010年,杨一夫与大学同班同学李欣贺、毕业于清华大学金融系的张适时这三个家境优越、名校出身的80后,都不甘于“一眼望到头”的平凡生活,迫切地希望能自己做出点儿什么。
他们的灵感来源于美国的网贷公司Lending Club,自打从杂志上了解到这种通过互联网实现个人对个人小额信贷的P2P模式,他们想到国内旺盛的信贷需求和新兴财富人群的理财需求,他们相信,P2P正是一片蓝海。
P2P网络借贷,指的是由具有资质的网站作为中介平台,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标,投资者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的行为。在借贷过程中,提交申请、资质审核、签订合同、资金发放与回收等环节全部在线上完成。与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相比,这样的模式交易流程简单快捷、无需抵押和担保,不仅能为通常较难从银行贷到款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借款渠道,也使拥有闲置资金的个人得以通过放贷获得远高于银行储蓄的收益回报。
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这个主意。尽管这在国内不是首家,但由于国内的征信体系尚不成熟,借贷平台往往难以准确判断贷款申请者的信用等级;加之借款者的违约成本太低,这样的模式在国内风险很大。
但2010年10月,人人贷网站还是上线了。整个团队,除了三个老板,只有一个负责财务的员工。三个初入社会的优等生在人们怀疑的目光中努力推销着这种新型的信贷模式,他们从家人、朋友处募得了第一笔理财端的贷款资金。之后逐渐把目标客户定位在工薪阶层和个体经营者这一短期资金周转需求多、传统金融机构却“看不上”的群体,通过与申请信用卡或小额信贷的网站合作,将有需求的人导流至人人贷。
一点一点有了生意,但问题也随之而来。2011年初,成立半年多的人人贷出现了第一笔逾期不还的“坏账”,“好学生”杨一夫被派去上海催收。当他赶到借款人的家门口时,才发现对方是个信用不良者。后来几经辗转追回了债款,花掉的路费比还款还多。
如今回想起来,杨一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催债的经历最大的价值是促使他发现风控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再据此对客户开发、前端审核等环节不断进行调整——从上海回来后,他就在借款人审核材料中增加了提供央行征信报告的要求。
风险控制的能力是P2P机构能否生存的核心。除了不断补齐可能造成风险集中爆发的“短板”,他和两位合伙人也很快意识到,在国内现有的环境下,直接照搬国外纯线上的业务模式并不适用于国内。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征信体系基础薄弱,P2P机构无法完全依靠互联网获取用户足够的信用数据;另一方面,在三、四线城市,作为他们核心借款客户的传统个体经营者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仍不甚了解。
2011年,友众信业商务顾问(北京)有限公司(简称“友信”)成立,人人贷由此确立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友信设立的线下实体门店挖掘优质资产、培育更多客户,并通过对借款人面对面的资料核实,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另一方面,也通过大量积累客户的数据信息,逐步开发、优化后台系统,建立起人人贷自己的征信体系。
这一年,各式各样的网贷平台开始迅速增加。随着线下业务的不断扩张,人人贷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人人贷得到了第一笔几千万人民币的融资,那时杨一夫第一次觉得, “这件所有人都不看好的事情”,终于开始得到市场的认可了。
2013年被许多人称为是“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一年年底,人人贷的母公司人人友信集团获得了1.3亿美元的A轮融资,号称是当时全球范围内互联网金融行业最大的单笔融资。
三个年轻人,就这样适时地站在了风口上。
永远保持悲观和谨慎
进入2014年,杨一夫发现,这个行业出问题了。 从2013年下半年起,P2P行业迎来了全面爆发的时期,大批玩家蜂拥而至进入这个行业。第三方机构网贷之家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注册在案的网贷平台由2010年的10家大幅增至800余家。依据互联网创投媒体“36氪”的报道,从2014年到2015年,大约有300支投资互联网金融的专项基金相继成立,而P2P正是其中最火爆、也是获融资最多的行业。一些新兴的平台上线几个月就可以拿到几千万的融资。
这样的疯狂一直持续到了2015年。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国活跃的P2P平台有2595个,与2013年相比翻了7倍还要多,年成交金额更是从2年前的600亿元升至惊人的9823亿元。
曾经冷清的赛道突然变得活跃起来,这反而让杨一夫无法高兴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真的很担心这个行业会被这样的机构给做烂掉。”和“团购”“网约车”的补贴大战类似,不少平台纷纷开始采取给用户加息等“烧钱补贴”的方式跑马圈地。高息的诱惑让平台迅速做大,但这样烧钱的玩法,只能依靠不断融资输血。
问题很快出现了,“比如一个人有能力去贷10万元,他在这个机构贷10万,在那个机构贷10万,可能30万就是(他还款能力的)极限了。但现在一下子出来20家能给他放贷的,他可能就能贷到200万,这是无论如何都还不上的,所以这时候一定会出问题,这甚至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风险控制能力的问题。”
热钱和机遇也让从业者们变得心浮气躁。“2014年真的是‘挖人必翻’,工资至少翻两倍起,什么三倍五倍的,真的是常见。”
这是P2P最热闹的两年,也是杨一夫觉得危机感最强的两年。
“互联网的逻辑可能是猛追猛打、迅速做大、做成第一,然后再去看盈利,但金融不是这么做的。”在他看来,金融业具有很强的风险外部性,只有在每一个节点把控好风险,最终能够活下来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杨一夫承认自己骨子里是个悲观的人,做任何事都会先去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自己能不能承受。他也曾做过性格色彩测试,结果是典型的深蓝性格。这种性格的人谨慎、稳健、思想深邃缜密、原则性强,这也成为了人人贷整个团队的行事风格。
“从创业第一天开始,我们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计算一次,如果现在完全停止新业务,保证一个最小、最简练的运营方式,持续回收后续的还款,然后加上公司现在账面上的钱,是不是能够让用户不赔钱?”杨一夫相信,这样的悲观和谨慎,是做金融必备的东西。
他们决定放慢节奏,只“保持行业地位和稳定市场规模的最低增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炼内功”上。
如今回过头看,杨一夫觉得,这两年的谨慎,是公司成立6年来,他们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预料中的风险如期而至: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融资难导致许多机构出现了提现危机、接连倒闭。据银率网的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问题平台数累计1439家,问题平台占全部平台的比例高达33.2%。
与此同时,各种披着P2P外衣、实则集资诈骗,很快卷钱跑路的消息层出不穷。 “e租宝”事件后,民众对P2P的信任度急剧下降,整个行业都受到了重创。随后,大学生负债自杀、“裸条”等事件又相继曝光,校园贷又成为了2016年社会的舆论焦点。
“坚持不去做不合规及高风险的业务,不做不具备持续发展的业务,也不做价值观不正确的业务。”在杨一夫看来,人人贷的谨慎也包括了对这三个原则的坚持。为此,他们在创业初期就放弃了“不可持续发展”的P2N模式(即个人对多机构的小额信贷模式),又在市场最热闹的时候,放弃了“不合规”的股票配资业务和“价值观不正确”的校园贷款业务。
“我觉得做金融最重要的不是抓住多好的机会,而是‘不踩坑’。”他坦言,这两年,他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和机会去挣钱、做大规模、扩大影响力,要和这些诱惑作斗争,“就是悲观,不想好的,光想坏的。然后真正找到这背后一个正确的逻辑”。
“安全合规”将是P2P的下一个主题
2016年8月,银监会、公安部、工信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委联合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办法》规定,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贷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网贷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
《办法》还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实行自身资金与出借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隔离管理,并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存管机构。”
这一文件的出台,被称为是“史上最严的P2P行业监管新规”。谈及新规对人人贷的影响,杨一夫露出了一丝属于大男孩的笑容。“对我们没有影响,得意就得意在这儿了。”
人人贷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他们平均单笔核批借款金额约为7.1万,过去六年间,98.4%的借款都在20万元以下。早在今年2月,人人贷与民生银行的资金存管系统已经正式上线。
“在人人贷与中国民生银行合作的资金存管模式下,民生银行为每一位人人贷用户设立独立的银行存管子账户。民生银行会对所有用户的交易与资金流水进行单独簿记管理。同时,在所有涉及资金流转例如充值、投资、提现等环节,人人贷用户操作时都需要跳转至民生银行页面进行密码验证,且交易密码由银行管理,平台无法触碰。这将防止平台自建资金池、挪用用户资金等道德风险,安全性大大提升。”在存管系统上线的新闻发布会上,人人贷WE理财副总裁韩啸曾这样介绍。
这也正是人人贷“蛰伏”两年,“修炼”的“内功”之一。杨一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看到了行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合规”必定是P2P行业下一步最重要的主题。
但这“合规”来得并不容易。从最初和银行方面的接洽、谈判到最后正式上线,前后共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直到正式进入系统开发、技术对接的阶段,这一决定仍遭到产品部门的抵触:互联网产品讲究的是不断优化、缩短用户路径,但资金存管后,用户除了需要在银行远程端开户、绑定银行卡,此后每进行一笔交易,都需要跳转到银行页面输入密码、确认,多出几个步骤、多跳转几层将极大地影响用户体验,直接造成用户的流失。
杨一夫深知可能带来的问题,但始终相信它的长远意义,“让用户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体验’可能更重要。”
这一次,互联网的逻辑最终让位给了金融的逻辑。为避免被各方干扰,人力部门索性在原本开放的办公区内立起了两块临时的隔板墙,将技术部门与大家隔离开来,先集中精力进行开发和对接,之后再进行联动、调整。后来证明,资金存管系统上线后,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对转化率造成了影响。但他们相信,合规性强的机构和品牌,一定会产生聚集效应。
杨一夫觉得,与其说是先人一步的洞察力,不如说,还是骨子里的那份悲观和谨慎,让人人贷“走在了监管的前面”。早在2015年,监管机构就首次提出了落实资金存管制度的要求,然而一年过去,仅有30家平台达到了合规要求,只占平台总数的2%。
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落地,深度洗牌之后,这个行业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和机遇。 “我们现在开始乐观了,至少比前两年会乐观一些,最坏的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杨一夫说,几年来,经过公司自身在基础建设、数据等方面的积累,接下来在扩大规模之外,他们还将更加注重资产结构、资产流量和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
在杨一夫看来,作为“踩在父辈财富肩膀上”的80后创业者,最显著的特点,是“核心诉求里,不仅仅为了利益。做事情更可能会有一些更长远的思考”。
“随着所谓的消费升级和数据爆发,还会有更多的商业模式和风险控制办法不断出现。我们只要把握好已经有的这些东西,然后在一些新的机会面前能够去抓住一两个,我们觉得还是非常有希望去成为一个真正的伟大公司。有悲观谨慎的一面,但也有自己的这个野心吧。”杨一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