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是半年前我接到了《战役学发展研究》的书稿,当时心里颇为犹豫,一则自己对这个专业涉猎太少,深怕对书稿不能很好把握;二来据说作者身居要职,以前也曾耳闻有编辑与领导作者修改意见相左,最后弄得尴尬收场,所以心里不免有些发憷。不过很快就感到十分好奇:作者是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能用地道的英文著书立说;他是一位政府官员,却写出艰深的军事基础理论专著;福建全省只有几位博士的学位论文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在从事行政工作的他居然是其中的一位;有人告诉我说,他还是获得联合国勋章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而书稿那崭新的论点、犀利的语言和深刻严密的理论分析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产生了一定要把它编辑好的冲动。
战役学是研究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的学科。在世界军事革新浪潮的冲击下,战役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正面临着全面发展的巨大压力,某些重大理论问题长期存在的分歧,已经成为其健康发展的障碍。作者李堂杰先生多年潜心研究战役学发展,构筑了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这部书稿正体现了其研究的核心成果。全书以一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独特视野为角度,全面剖析了战役学所存在理论问题的症结,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并探索了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步骤。
书稿首先就“战役”、“战役法”、 “战役学”这三大基本概念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辨别认识的分歧,提出见解,其中还开创性地提出了“战策”等概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战役理论的发展,并提出了“战役理论基础”、“战役规律理论”、“战策推导理论”等新概念,架构了它们的体系,并进而就如何发展这些体系进行系统的探讨。书稿最后就战役学学科方法的发展提出了系统的见解,包括具体确立了战役理论研究方式的支柱,和论证了完善理论研究方法的原则。
虽然自己对专业有些生疏,但作者纵论古今,融贯中西,旁征博引,尤其是其国际化的视角和创新性的思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编辑工作是具体而细致的,书稿虽然语言通畅流利,逻辑清晰严密,但内容、结构、文字、语法、数理、引文、参考文献等编辑工作要求把关的,仍然不敢疏忽大意。审读,查核,规范,写审稿报告,之后是与作者讨论书稿的相关问题。
初次见到李先生是在他的办公室。他的爽朗和宽厚让我们进门前还有些忐忑的心情顿时释然。于是我们一股脑儿端出书稿中的疑问,以及从出版规范角度和书稿完善角度提出的意见。尽管大多是细节问题,但李先生却比我想象的认真许多,逐字逐句与我们讨论、核对、斟酌、分析,对我们由于专业原因而提出的各种疑问甚至是不准确的修改意见都给予细心的解释,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让人感动。
李先生现为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先后毕业于国防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军事学院,并曾赴孟加拉国防指挥与参谋学院深造,获战役学博士学位和海军大校军衔,曾任海军战役学教研室副主任、科研部副部长。在上世纪90年代,李先生作为联合国军事观察员赴柬埔寨参加维和行动,并获得联合国维和勋章。之后,李先生完成“战役学基础理论研究”等全军重点科研课题,并合作撰写了《海军合同战术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海军建设和运用研究》等专著。其论文《战役学发展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受到海军通报表彰。海军原司令员、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还特别为其研究成果签名祝贺。
《战役学发展研究》这部书稿所凝聚的思想,不仅来自于李先生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入的研究与缜密的思考,更来自于其创新精神。军事基础理论创新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胆识,据说李先生提出其理论体系时,由于许多观点突破甚至颠覆了经典的战役学理论,在军事科研和教学部门产生了不大不小的震动,甚至也引起个别军事理论学者的担忧。得益于战役理论界的权威、国防大学副校长王厚卿中将对学术创新的远见卓识和全力支持,李先生的研究成果才得以面世。
在李先生的全程参与下,如今本书已经顺利出版了,回顾期间的点点滴滴,有许多值得记录的地方。本书是用中、英双语出版的,偶尔谈起英语,李先生也悉心将其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方法技巧娓娓道来。除了为学之道,李先生处处让人感受到的勤勉淡定的处世精神也令人感佩,这些虽与编辑工作并不相干,但却是我工作之外的意外收获。
另有一事,也让我感到很意外。有一次在偶然的场合,我听到领导提起李先生向另一领导特别赞扬了我们对编辑工作的认真和负责。作为编辑,“为人作嫁”是本分,只要看到书能够漂漂亮亮地摆到书架上,能够得到读者的赞许,其实已然满足了,至于作者或读者是否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的工作,则实在不必再劳神多想。而李先生却如此嘉许和肯定我们的工作,着实让我倍感鼓舞和欣慰。话当然是过奖的,但却透出李先生乐于奖掖提携后学的长者风范。
编辑是属于要把自己“埋起来”的职业,但能够有机会读许多书,会许多师,时时得到滋养和启迪,却是虽苦犹甘,这也是我编辑《战役学发展研究》过程中的一点感悟吧。
战役学是研究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的学科。在世界军事革新浪潮的冲击下,战役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正面临着全面发展的巨大压力,某些重大理论问题长期存在的分歧,已经成为其健康发展的障碍。作者李堂杰先生多年潜心研究战役学发展,构筑了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这部书稿正体现了其研究的核心成果。全书以一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独特视野为角度,全面剖析了战役学所存在理论问题的症结,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并探索了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步骤。
书稿首先就“战役”、“战役法”、 “战役学”这三大基本概念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辨别认识的分歧,提出见解,其中还开创性地提出了“战策”等概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战役理论的发展,并提出了“战役理论基础”、“战役规律理论”、“战策推导理论”等新概念,架构了它们的体系,并进而就如何发展这些体系进行系统的探讨。书稿最后就战役学学科方法的发展提出了系统的见解,包括具体确立了战役理论研究方式的支柱,和论证了完善理论研究方法的原则。
虽然自己对专业有些生疏,但作者纵论古今,融贯中西,旁征博引,尤其是其国际化的视角和创新性的思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编辑工作是具体而细致的,书稿虽然语言通畅流利,逻辑清晰严密,但内容、结构、文字、语法、数理、引文、参考文献等编辑工作要求把关的,仍然不敢疏忽大意。审读,查核,规范,写审稿报告,之后是与作者讨论书稿的相关问题。
初次见到李先生是在他的办公室。他的爽朗和宽厚让我们进门前还有些忐忑的心情顿时释然。于是我们一股脑儿端出书稿中的疑问,以及从出版规范角度和书稿完善角度提出的意见。尽管大多是细节问题,但李先生却比我想象的认真许多,逐字逐句与我们讨论、核对、斟酌、分析,对我们由于专业原因而提出的各种疑问甚至是不准确的修改意见都给予细心的解释,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让人感动。
李先生现为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先后毕业于国防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军事学院,并曾赴孟加拉国防指挥与参谋学院深造,获战役学博士学位和海军大校军衔,曾任海军战役学教研室副主任、科研部副部长。在上世纪90年代,李先生作为联合国军事观察员赴柬埔寨参加维和行动,并获得联合国维和勋章。之后,李先生完成“战役学基础理论研究”等全军重点科研课题,并合作撰写了《海军合同战术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海军建设和运用研究》等专著。其论文《战役学发展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受到海军通报表彰。海军原司令员、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还特别为其研究成果签名祝贺。
《战役学发展研究》这部书稿所凝聚的思想,不仅来自于李先生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入的研究与缜密的思考,更来自于其创新精神。军事基础理论创新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胆识,据说李先生提出其理论体系时,由于许多观点突破甚至颠覆了经典的战役学理论,在军事科研和教学部门产生了不大不小的震动,甚至也引起个别军事理论学者的担忧。得益于战役理论界的权威、国防大学副校长王厚卿中将对学术创新的远见卓识和全力支持,李先生的研究成果才得以面世。
在李先生的全程参与下,如今本书已经顺利出版了,回顾期间的点点滴滴,有许多值得记录的地方。本书是用中、英双语出版的,偶尔谈起英语,李先生也悉心将其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方法技巧娓娓道来。除了为学之道,李先生处处让人感受到的勤勉淡定的处世精神也令人感佩,这些虽与编辑工作并不相干,但却是我工作之外的意外收获。
另有一事,也让我感到很意外。有一次在偶然的场合,我听到领导提起李先生向另一领导特别赞扬了我们对编辑工作的认真和负责。作为编辑,“为人作嫁”是本分,只要看到书能够漂漂亮亮地摆到书架上,能够得到读者的赞许,其实已然满足了,至于作者或读者是否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的工作,则实在不必再劳神多想。而李先生却如此嘉许和肯定我们的工作,着实让我倍感鼓舞和欣慰。话当然是过奖的,但却透出李先生乐于奖掖提携后学的长者风范。
编辑是属于要把自己“埋起来”的职业,但能够有机会读许多书,会许多师,时时得到滋养和启迪,却是虽苦犹甘,这也是我编辑《战役学发展研究》过程中的一点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