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理论创新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e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是半年前我接到了《战役学发展研究》的书稿,当时心里颇为犹豫,一则自己对这个专业涉猎太少,深怕对书稿不能很好把握;二来据说作者身居要职,以前也曾耳闻有编辑与领导作者修改意见相左,最后弄得尴尬收场,所以心里不免有些发憷。不过很快就感到十分好奇:作者是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能用地道的英文著书立说;他是一位政府官员,却写出艰深的军事基础理论专著;福建全省只有几位博士的学位论文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在从事行政工作的他居然是其中的一位;有人告诉我说,他还是获得联合国勋章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而书稿那崭新的论点、犀利的语言和深刻严密的理论分析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产生了一定要把它编辑好的冲动。
  战役学是研究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的学科。在世界军事革新浪潮的冲击下,战役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正面临着全面发展的巨大压力,某些重大理论问题长期存在的分歧,已经成为其健康发展的障碍。作者李堂杰先生多年潜心研究战役学发展,构筑了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这部书稿正体现了其研究的核心成果。全书以一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独特视野为角度,全面剖析了战役学所存在理论问题的症结,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并探索了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步骤。
  书稿首先就“战役”、“战役法”、 “战役学”这三大基本概念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辨别认识的分歧,提出见解,其中还开创性地提出了“战策”等概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战役理论的发展,并提出了“战役理论基础”、“战役规律理论”、“战策推导理论”等新概念,架构了它们的体系,并进而就如何发展这些体系进行系统的探讨。书稿最后就战役学学科方法的发展提出了系统的见解,包括具体确立了战役理论研究方式的支柱,和论证了完善理论研究方法的原则。
  虽然自己对专业有些生疏,但作者纵论古今,融贯中西,旁征博引,尤其是其国际化的视角和创新性的思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编辑工作是具体而细致的,书稿虽然语言通畅流利,逻辑清晰严密,但内容、结构、文字、语法、数理、引文、参考文献等编辑工作要求把关的,仍然不敢疏忽大意。审读,查核,规范,写审稿报告,之后是与作者讨论书稿的相关问题。
  初次见到李先生是在他的办公室。他的爽朗和宽厚让我们进门前还有些忐忑的心情顿时释然。于是我们一股脑儿端出书稿中的疑问,以及从出版规范角度和书稿完善角度提出的意见。尽管大多是细节问题,但李先生却比我想象的认真许多,逐字逐句与我们讨论、核对、斟酌、分析,对我们由于专业原因而提出的各种疑问甚至是不准确的修改意见都给予细心的解释,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让人感动。
  李先生现为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先后毕业于国防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军事学院,并曾赴孟加拉国防指挥与参谋学院深造,获战役学博士学位和海军大校军衔,曾任海军战役学教研室副主任、科研部副部长。在上世纪90年代,李先生作为联合国军事观察员赴柬埔寨参加维和行动,并获得联合国维和勋章。之后,李先生完成“战役学基础理论研究”等全军重点科研课题,并合作撰写了《海军合同战术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海军建设和运用研究》等专著。其论文《战役学发展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受到海军通报表彰。海军原司令员、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还特别为其研究成果签名祝贺。
  《战役学发展研究》这部书稿所凝聚的思想,不仅来自于李先生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入的研究与缜密的思考,更来自于其创新精神。军事基础理论创新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胆识,据说李先生提出其理论体系时,由于许多观点突破甚至颠覆了经典的战役学理论,在军事科研和教学部门产生了不大不小的震动,甚至也引起个别军事理论学者的担忧。得益于战役理论界的权威、国防大学副校长王厚卿中将对学术创新的远见卓识和全力支持,李先生的研究成果才得以面世。
  在李先生的全程参与下,如今本书已经顺利出版了,回顾期间的点点滴滴,有许多值得记录的地方。本书是用中、英双语出版的,偶尔谈起英语,李先生也悉心将其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方法技巧娓娓道来。除了为学之道,李先生处处让人感受到的勤勉淡定的处世精神也令人感佩,这些虽与编辑工作并不相干,但却是我工作之外的意外收获。
  另有一事,也让我感到很意外。有一次在偶然的场合,我听到领导提起李先生向另一领导特别赞扬了我们对编辑工作的认真和负责。作为编辑,“为人作嫁”是本分,只要看到书能够漂漂亮亮地摆到书架上,能够得到读者的赞许,其实已然满足了,至于作者或读者是否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的工作,则实在不必再劳神多想。而李先生却如此嘉许和肯定我们的工作,着实让我倍感鼓舞和欣慰。话当然是过奖的,但却透出李先生乐于奖掖提携后学的长者风范。
  编辑是属于要把自己“埋起来”的职业,但能够有机会读许多书,会许多师,时时得到滋养和启迪,却是虽苦犹甘,这也是我编辑《战役学发展研究》过程中的一点感悟吧。
其他文献
正当世人开始相信,Google将横扫网络世界,成为终极霸主的时候,一家成立不过六年,首席执行长年仅27岁[祖克博格(大陆译为扎克伯格),21岁创办Facebook,目前是富比士富豪排行榜第55名,身价约60亿美金,是全球最年轻的富豪],员工总人数不过两千人(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新兴网络公司迅速窜起,挑战并且开始瓜分几乎被Google给寡占的网络商机,它就是崛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某个男生宿舍的社群网
期刊
22岁以后的路金波,与“榕”字结下不解之缘:先是以“李寻欢”为笔名驰骋于以“榕树下”为代表的文学网站,成为第一代网络文学写手的代表人物;2000年加入“榕树下”的管理团队;2002年主导贝塔斯曼与“榕树下”的合作,成立“贝榕”公司,路金波正式转入幕后运营,成为文化经理人;2008年,随着贝塔斯曼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路金波带领麾下创作团队另起炉灶,与万卷公司合作成立现在的万榕书业图书发展有限公司(以下
期刊
嘉德拍卖公司的古籍拍卖图录,最早九三、九四年的时候,我都是径直奔公司花一二百元原价买来的,一本一本珍藏至今。后来不那么犯傻了,知道潘家园书摊有卖三四十元一本的就去那买便宜了。去秋,惊悉董桥先生的藏品,在嘉德有个拍卖专场,专场的名字很煽情——《旧时明月——一个文人的翰墨因缘》,这使人无端想起“秦时明月汉时关”,听说专场拍了四千多万人民币(到董桥手里小五千万港币),“战罢拍场月色寒”,我早就看破,董桥
期刊
日前福州大学传出严打早恋,作家杨照少作《迷路的诗》最近重出,也提到当年重点中学男女生结伴上学,教官撞见,作状抄女生胸口绣的姓名学号,实际伸咸猪手大吃豆腐,还骂女生“还没长大就想出嫁”。电视栏目《新老娘舅》中柏万青说:“现在有许多小姑娘不珍惜自己,贞操是女孩给婆家最珍贵的陪嫁。”现场掌声雷动。世上女孩们得知自己身为三大件之一,应该倍感光彩;而男孩婚前的贞操非但老是缺货,连婚后的贞操也老着脸赖账,听凭
期刊
现今说到“音乐厨房”,并非什么让人费解的陌生词语,就是一家既有美食又有好音乐的餐厅嘛。可是十来年前,初看这个新词汇,还是让人不禁问上一句:这到底是什么?要回到20世纪快要走到尾巴的一个秋天。彼时韩良忆还未被冠以美食家、作家的称号,她刚刚出版了一本名叫《罗西尼的音乐厨房》的书。书名中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和“厨房”的怪异组合,着实为难了摸不着头脑的书店店员——到底应该归入音乐类书架还是饮食类专柜
期刊
“书衣也是有生命的”,宁成春在他自己编辑的《书衣500帧》前言里这样说,“抚摸着几十年前质朴的书衣,我的心情复杂微妙……不同时代的书衣,反映着不同时代设计师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在书籍设计发展早已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作为当今中国书籍设计代表人物之一的宁成春却依然对那个时代怀有深深的敬意,当下出版与设计界浮躁日盛,这种谦逊和内敛的精神不得不令人深深敬佩。  宁成春长期在生活·读
期刊
《世说新语整体研究》的作者萧虹女士,是澳籍华裔,悉尼大学教授,从小生活、学习在国外,所受教育与文化环境,与中国华人有所不同。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心,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熟悉,却令人敬重。其《世说新语整体研究》一书,始构于她攻读博士时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但直至今年方才修订完毕而出版告竣,历时数十年,跨越二世纪。古人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借用来形容萧著差近。萧著
期刊
旅行的时候,经常渴望一间书店。它像城市灵魂的切片,展示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书店虽没有争奇斗艳的景致,却有一幅幅想象风景,藏在字里行间,等待读者径自找寻。  2010年年底,自助旅行者的不败圣经“孤独行星”(Lonely Planet)系列丛书在最新一版《2011孤独行星最佳目的地》一书中,遴选出“全球十佳书店”,北京的“老书虫”是唯一入选的亚洲书店。其评语盛赞:“老书虫书店较之一家好书店应当做的
期刊
东海书苑新址位于台中绿园道上,店面迎向一排高阔的绿树,感觉特别悠然、清新。较约访的时间提前了些抵达,见店长廖英良与友人在外头谈天,聊些书店经营事,就不上前叨扰,先四下走动,看看书店空间是否有了细微的变化。  店门外有一爿大黑板,上头写满近期木工课程的招生讯息,以及过去一两个月在此举办过的各项座谈及展映活动。推门入内,浮游于空气中的咖啡香随即窜出。午后的阳光从窗棂洒进,照耀着安静枕躺于周遭的书册,人
期刊
在翻译《标本师的魔幻剧本》之前,我对标本制作一无所知,浑然无觉世上竟有另一种行业与翻译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似。  拿到书,从头到尾读一次,理顺文路语绪。拿起笔,或打开电脑,将书翻开露出内页,仔细地将文字的皮毛顺序剥下。褪去外皮,剥下原文的血肉,剔除任何不符合后制框架所需的油花残肉,留下作者想要表达的原意骨架,再以译入语为填充物重新塞满文字的皮毛,一次次润稿、反复修饰该标本,让用字语气更自然更加融入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