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翻译《标本师的魔幻剧本》之前,我对标本制作一无所知,浑然无觉世上竟有另一种行业与翻译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似。
拿到书,从头到尾读一次,理顺文路语绪。拿起笔,或打开电脑,将书翻开露出内页,仔细地将文字的皮毛顺序剥下。褪去外皮,剥下原文的血肉,剔除任何不符合后制框架所需的油花残肉,留下作者想要表达的原意骨架,再以译入语为填充物重新塞满文字的皮毛,一次次润稿、反复修饰该标本,让用字语气更自然更加融入其环境,更能为人所喜爱接受。看起来不太一样,但本质未改变。历经漫长的程序后,书还是原本的书,故事还是原本的故事,语气还是原本的语气,只是经过整理的外表已不再是陌生的语言。
标本制作,随着原本屠体、毛皮、四肢的损伤程度有不同的难度;书籍翻译,随着原文书籍的用字深浅、内容之广泛复杂也有不同的难度。《标本师的魔幻剧本》属于用字程度中等、句子绵延不绝一句比一句长又充满无数转折,专业程度颇高,剧情看似平淡却逐步堆栈直到高潮落在最后结尾,让人惊讶不已地阖上书本还不断思考。翻译过程,则犹如乘坐云霄飞车般高潮迭起,正以为安稳度过一关可以安心休闲地滑行到最后,却又冒出新一关挑战开启新一番征战。
相较于作者前一本畅销作品,许多读者就算爱看书也抱怨有些沉闷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标本师的魔幻剧本》一开始就相当诙谐幽默。以阅读当下无法判断究竟是亲身体验或异想天开的“手翻书遭拒过程”展开故事,同样也曾是畅销作家的主角撞上了所谓的作家瓶颈,再配上作者相隔九年未出书的实际情况,此书从头到尾都让人一直有着相同的疑问:“这到底是真实或虚构?作者真的碰上了疯狂标本制作师吗?最后的结局是真的吗?”至少译者我从开始翻译到结束都不曾停止怀疑,替作者捏了一把冷汗希望他现在真的雨过天晴了。
陷入瓶颈就此封笔的主角在异乡大城市里遇上一只驴子与一只猴子,而这故事都要从一颗西洋梨开始说起。又或者该说,要从驴子贝亚德与猴子弗吉尔讨论西洋梨是如何鲜嫩多汁明亮香氛开始说起。译者的故事则要从口水直流天天想着西洋梨开始说起,不过没多久剧情便急转直下成了天天泡在福尔马林里、剥皮、刮肉、缝补、固定以及与贝亚德、弗吉尔盖棉被聊到天亮的生活。
说了这么多,整本书翻译下来最困难之处都拜贯穿全书的灵魂人物标本制作师亨利所赐。自我踏入翻译一行至今,此书让我第一次不仅是到处找资料、问人、上图书馆借书,借书回来后还抱着宛如圣经般早晚膜拜,一天查看好几次。而且,翻译出来的部分还可能是任何读者都会随便看看就跳过的段落,例如“……(P84)下方同样镶于墙上的是制作标本所需之组件:镶条排满各种大小的玻璃义眼,尺寸不规则地缩减……板子上是不同尺寸的针,有直有弯;整个架上排满小罐颜料……(P118)制作动物标本有五个步骤:剥皮、处理毛皮、准备模型,将毛皮套在模型上,完工……动物遇上标本制作师,便不再如袋子般塞满苔藓、香料、烟草之类的杂物……”等描述标本制作业的文字。那些书就是详细描述标本制作术的参考书。
同时,为了能如作者原文般生动描述贝亚德与弗吉尔的姿态动作叫声,我也大量阅读描写驴子与吼猴的动物文章,希望读者在读到“……(P108)柔软、茂密、有光泽,背部是砖红色,头部及四肢则泛栗色。阳光下,弗吉尔爬树,在枝枒间跳跃行动,而我四脚固定原地站立不动时,他的动作会带着闪耀的铜光,就连最简单的手势也散发出率直、浑然天成的轻盈……”之类的文字时,真的能想象自己看见弗吉尔的动作中闪耀的光芒,真的能感受到那样浑然天成的轻盈,仿佛弗吉尔就在我们眼前跳跃行动。
在这些专业领域之外,最大的困难或许就在于拆解作者的文句,也就是语言的文法与结构。英文,我们都知道,可以在同一句里背上许多子句,每个关系代名词出现就是一个新的转折,一个句子可以绵延不绝好几里都不断。而作者杨·马泰尔更是绵延长句的个中好手。他不仅喜欢长句,还喜欢将句子倒装以强调语气。翻译过程中,我非常努力想维持原句型,绵延不绝又倒装,才能符合作者原本想要强调的语气。但是中文与英文的文法与句构有些时候可以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直序排列,有些时候却彻底颠倒,特别是中文语法的倒装是句子倒装,与英文语法将主词往前移便是倒装的结构很不相同;最后我只能折衷,将长句拆断而整句前移或后挪作为倒装。有些尝试相当成功,编辑没有提出疑问表示应该没有问题,有些尝试则相当失败,编辑一看便立即揪出,问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只好摸摸鼻子乖乖地低头改稿,毕竟,第一优先是“符合中文语法”,第二或许才是“顺应作者风格”。
译稿完成交出时,我真的觉得译者就是标本制作师。原文版是屠体,中文版是标本。希望就像标本让人仿佛置身森林感受大自然气息,我的翻译成品能让人仿佛自行阅读了原文版,也能感受作者的幽默风趣或讽刺嘲骂。
拿到书,从头到尾读一次,理顺文路语绪。拿起笔,或打开电脑,将书翻开露出内页,仔细地将文字的皮毛顺序剥下。褪去外皮,剥下原文的血肉,剔除任何不符合后制框架所需的油花残肉,留下作者想要表达的原意骨架,再以译入语为填充物重新塞满文字的皮毛,一次次润稿、反复修饰该标本,让用字语气更自然更加融入其环境,更能为人所喜爱接受。看起来不太一样,但本质未改变。历经漫长的程序后,书还是原本的书,故事还是原本的故事,语气还是原本的语气,只是经过整理的外表已不再是陌生的语言。
标本制作,随着原本屠体、毛皮、四肢的损伤程度有不同的难度;书籍翻译,随着原文书籍的用字深浅、内容之广泛复杂也有不同的难度。《标本师的魔幻剧本》属于用字程度中等、句子绵延不绝一句比一句长又充满无数转折,专业程度颇高,剧情看似平淡却逐步堆栈直到高潮落在最后结尾,让人惊讶不已地阖上书本还不断思考。翻译过程,则犹如乘坐云霄飞车般高潮迭起,正以为安稳度过一关可以安心休闲地滑行到最后,却又冒出新一关挑战开启新一番征战。
相较于作者前一本畅销作品,许多读者就算爱看书也抱怨有些沉闷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标本师的魔幻剧本》一开始就相当诙谐幽默。以阅读当下无法判断究竟是亲身体验或异想天开的“手翻书遭拒过程”展开故事,同样也曾是畅销作家的主角撞上了所谓的作家瓶颈,再配上作者相隔九年未出书的实际情况,此书从头到尾都让人一直有着相同的疑问:“这到底是真实或虚构?作者真的碰上了疯狂标本制作师吗?最后的结局是真的吗?”至少译者我从开始翻译到结束都不曾停止怀疑,替作者捏了一把冷汗希望他现在真的雨过天晴了。
陷入瓶颈就此封笔的主角在异乡大城市里遇上一只驴子与一只猴子,而这故事都要从一颗西洋梨开始说起。又或者该说,要从驴子贝亚德与猴子弗吉尔讨论西洋梨是如何鲜嫩多汁明亮香氛开始说起。译者的故事则要从口水直流天天想着西洋梨开始说起,不过没多久剧情便急转直下成了天天泡在福尔马林里、剥皮、刮肉、缝补、固定以及与贝亚德、弗吉尔盖棉被聊到天亮的生活。
说了这么多,整本书翻译下来最困难之处都拜贯穿全书的灵魂人物标本制作师亨利所赐。自我踏入翻译一行至今,此书让我第一次不仅是到处找资料、问人、上图书馆借书,借书回来后还抱着宛如圣经般早晚膜拜,一天查看好几次。而且,翻译出来的部分还可能是任何读者都会随便看看就跳过的段落,例如“……(P84)下方同样镶于墙上的是制作标本所需之组件:镶条排满各种大小的玻璃义眼,尺寸不规则地缩减……板子上是不同尺寸的针,有直有弯;整个架上排满小罐颜料……(P118)制作动物标本有五个步骤:剥皮、处理毛皮、准备模型,将毛皮套在模型上,完工……动物遇上标本制作师,便不再如袋子般塞满苔藓、香料、烟草之类的杂物……”等描述标本制作业的文字。那些书就是详细描述标本制作术的参考书。
同时,为了能如作者原文般生动描述贝亚德与弗吉尔的姿态动作叫声,我也大量阅读描写驴子与吼猴的动物文章,希望读者在读到“……(P108)柔软、茂密、有光泽,背部是砖红色,头部及四肢则泛栗色。阳光下,弗吉尔爬树,在枝枒间跳跃行动,而我四脚固定原地站立不动时,他的动作会带着闪耀的铜光,就连最简单的手势也散发出率直、浑然天成的轻盈……”之类的文字时,真的能想象自己看见弗吉尔的动作中闪耀的光芒,真的能感受到那样浑然天成的轻盈,仿佛弗吉尔就在我们眼前跳跃行动。
在这些专业领域之外,最大的困难或许就在于拆解作者的文句,也就是语言的文法与结构。英文,我们都知道,可以在同一句里背上许多子句,每个关系代名词出现就是一个新的转折,一个句子可以绵延不绝好几里都不断。而作者杨·马泰尔更是绵延长句的个中好手。他不仅喜欢长句,还喜欢将句子倒装以强调语气。翻译过程中,我非常努力想维持原句型,绵延不绝又倒装,才能符合作者原本想要强调的语气。但是中文与英文的文法与句构有些时候可以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直序排列,有些时候却彻底颠倒,特别是中文语法的倒装是句子倒装,与英文语法将主词往前移便是倒装的结构很不相同;最后我只能折衷,将长句拆断而整句前移或后挪作为倒装。有些尝试相当成功,编辑没有提出疑问表示应该没有问题,有些尝试则相当失败,编辑一看便立即揪出,问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只好摸摸鼻子乖乖地低头改稿,毕竟,第一优先是“符合中文语法”,第二或许才是“顺应作者风格”。
译稿完成交出时,我真的觉得译者就是标本制作师。原文版是屠体,中文版是标本。希望就像标本让人仿佛置身森林感受大自然气息,我的翻译成品能让人仿佛自行阅读了原文版,也能感受作者的幽默风趣或讽刺嘲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