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育更是充满爱的教育,他们刚刚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步入新的环境,接触不同的人,遵守不同的游戏规则,难免会有许多不适应,哭闹现象屡见不鲜。为了帮助幼儿更好更快的适应环境,迈出家庭教育的小圈子,进入幼儿园教育的大家庭,老师的爱是至关重要的,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的纽带,而热爱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做到“诚”与“博”。
“诚”就是要求教师平等、真诚地去爱孩子。作为受教育对象,我们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奶奶给他当保姆,爷爷给他当仆役,妈妈给他当女佣,爸爸给他当马骑,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稍不随心就大发雷霆,唯我独尊,要想对他们实施教育,达到目标真是难而又难。凭着多年的教育经验,我认真研究每个孩子,把握他们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真挚的爱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也是爱他们的,是可以依托的人。
我带过一个小男孩,父亲远在贵州,家里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只有姥姥、妈妈和宝宝,母亲在超市上班,是个经理,工作很忙,所以一直由姥姥管理孩子的饮食起居,本来就有隔代溺爱的现象,再加上孩子没有爸爸在身边,姥姥总怕孩子会受到委屈与伤害,因此照顾起来格外小心,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加上现在的居住情况,妈妈劳累一天,下班回家关上门就是一个小世界,邻里之间很少交往,老年人腿脚不怎么灵便,下楼活动的机会更少一些,有时候下楼来没人一起和孩子玩,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觉得没意思,不愿下楼玩耍了,因此,当孩子一下离开熟悉的家庭、熟悉的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幼儿园,他的情绪、情感马上就发生变化,表现形式就是哭闹,有时即使不哭不闹,也只是呆呆的坐在一边,不与任何人交往,不参加班内的任何活动,好多地方根本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内向不合群,性格古怪,帽子、手套等自己的一切东西总是搂在怀里,即使吃饭也不离手,睡午觉不上床,老师再三劝解、讲道理,勉强上了床也不脱鞋子,更不让盖被,老师见他快睡着了,轻轻地给他盖上被子,他也一定会醒过来,而且大哭,针对这种情况,我认真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并加以研究,及时与家长沟通,找到症结。原来孩子入园哭闹是因为他不会自理,以为没有了依靠,思想负担较重;搂着东西不放是怕丢了,因为他觉得身边没有像姥姥那样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人。症结找到了,我就主要从这方面给以照顾,定时提醒孩子如厕,并帮助提好裤子;不定时的提醒孩子喝水;主动与孩子聊一些他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有意无意地多给他一些抚摸、微笑与关注;开始做这些时孩子不答话,只会配合你去做,慢慢的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偶尔还会有语言的交流,比如“我不去、我没有、帮我拿东西”等等,孩子能开口说话了,我们也就能了解孩子的心理,教育起来就做到了有的放矢;针对孩子不放手自己的东西,开始我不强求他非得放到指定的衣帽厨,而是给他留有一定的自主权力,比如午睡时开始允许他穿鞋上床,再慢慢要求他把鞋脱掉放在自己床边,最后进一步要求他放在自己喜欢的小朋友鞋子旁边,这样,所有的东西先让他自己拿着、自己“看着”,心里踏实就不会哭闹了,但是到外边游戏时由于不便,这时老师再要求为他拿,他还是很愿意老师帮忙的,回屋后老师再还给他,这样时间长了,使他认识到,老师帮他保管也不会丢,而且还很方便,久而久之,孩子对老师有了依靠和信任,知道老师也能像姥姥一样去爱他、照顾他,打消了顾虑,每天也就能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和伙伴们一样接受教育了。
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孩子各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开心入园,快乐游戏,喜欢交谈,善于交往,积极主动参加各项活动,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家长逢人便夸,孩子遇到了一个好班级,摊上了几位好老师……
“博”要求老师要有一颗博爱宽容的心,对待孩子不能存在偏爱,要一视同仁。每个家庭都有自己认可的聪明可爱宝宝,但却是千人千面,万人万性,来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更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有吃软的,有吃硬的,在发现问题时,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在尊重孩子幼小心灵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尊重是一种爱,信任是一种爱,鼓励是一种爱,批评也是一种爱。一个眼神是一种爱,一个微笑是一种爱,一个手势是一种爱,一句话也是一种爱。为此,我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一点:课上是严师,课下是朋友,护理是妈妈,与每个孩子既做“良师”又做“益友”,寸步不离,和他们谈笑、玩耍、同喜同悲,让他们体会到你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他们就会尊重你、亲近你,从而对你所教授的东西感兴趣,取得了孩子的信任,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诚”就是要求教师平等、真诚地去爱孩子。作为受教育对象,我们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奶奶给他当保姆,爷爷给他当仆役,妈妈给他当女佣,爸爸给他当马骑,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稍不随心就大发雷霆,唯我独尊,要想对他们实施教育,达到目标真是难而又难。凭着多年的教育经验,我认真研究每个孩子,把握他们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真挚的爱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也是爱他们的,是可以依托的人。
我带过一个小男孩,父亲远在贵州,家里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只有姥姥、妈妈和宝宝,母亲在超市上班,是个经理,工作很忙,所以一直由姥姥管理孩子的饮食起居,本来就有隔代溺爱的现象,再加上孩子没有爸爸在身边,姥姥总怕孩子会受到委屈与伤害,因此照顾起来格外小心,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加上现在的居住情况,妈妈劳累一天,下班回家关上门就是一个小世界,邻里之间很少交往,老年人腿脚不怎么灵便,下楼活动的机会更少一些,有时候下楼来没人一起和孩子玩,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觉得没意思,不愿下楼玩耍了,因此,当孩子一下离开熟悉的家庭、熟悉的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幼儿园,他的情绪、情感马上就发生变化,表现形式就是哭闹,有时即使不哭不闹,也只是呆呆的坐在一边,不与任何人交往,不参加班内的任何活动,好多地方根本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内向不合群,性格古怪,帽子、手套等自己的一切东西总是搂在怀里,即使吃饭也不离手,睡午觉不上床,老师再三劝解、讲道理,勉强上了床也不脱鞋子,更不让盖被,老师见他快睡着了,轻轻地给他盖上被子,他也一定会醒过来,而且大哭,针对这种情况,我认真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并加以研究,及时与家长沟通,找到症结。原来孩子入园哭闹是因为他不会自理,以为没有了依靠,思想负担较重;搂着东西不放是怕丢了,因为他觉得身边没有像姥姥那样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人。症结找到了,我就主要从这方面给以照顾,定时提醒孩子如厕,并帮助提好裤子;不定时的提醒孩子喝水;主动与孩子聊一些他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有意无意地多给他一些抚摸、微笑与关注;开始做这些时孩子不答话,只会配合你去做,慢慢的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偶尔还会有语言的交流,比如“我不去、我没有、帮我拿东西”等等,孩子能开口说话了,我们也就能了解孩子的心理,教育起来就做到了有的放矢;针对孩子不放手自己的东西,开始我不强求他非得放到指定的衣帽厨,而是给他留有一定的自主权力,比如午睡时开始允许他穿鞋上床,再慢慢要求他把鞋脱掉放在自己床边,最后进一步要求他放在自己喜欢的小朋友鞋子旁边,这样,所有的东西先让他自己拿着、自己“看着”,心里踏实就不会哭闹了,但是到外边游戏时由于不便,这时老师再要求为他拿,他还是很愿意老师帮忙的,回屋后老师再还给他,这样时间长了,使他认识到,老师帮他保管也不会丢,而且还很方便,久而久之,孩子对老师有了依靠和信任,知道老师也能像姥姥一样去爱他、照顾他,打消了顾虑,每天也就能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和伙伴们一样接受教育了。
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孩子各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开心入园,快乐游戏,喜欢交谈,善于交往,积极主动参加各项活动,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家长逢人便夸,孩子遇到了一个好班级,摊上了几位好老师……
“博”要求老师要有一颗博爱宽容的心,对待孩子不能存在偏爱,要一视同仁。每个家庭都有自己认可的聪明可爱宝宝,但却是千人千面,万人万性,来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更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有吃软的,有吃硬的,在发现问题时,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在尊重孩子幼小心灵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尊重是一种爱,信任是一种爱,鼓励是一种爱,批评也是一种爱。一个眼神是一种爱,一个微笑是一种爱,一个手势是一种爱,一句话也是一种爱。为此,我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一点:课上是严师,课下是朋友,护理是妈妈,与每个孩子既做“良师”又做“益友”,寸步不离,和他们谈笑、玩耍、同喜同悲,让他们体会到你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他们就会尊重你、亲近你,从而对你所教授的东西感兴趣,取得了孩子的信任,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