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声唱法是在文艺复兴的思潮推动下,由于歌剧的兴起而在意大利发展形成的一种歌唱流派,它拥有一套完整的科学发声训练体系。在20世纪初期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过一批外籍教师和海外归来歌唱家们的努力,为我国专业的声乐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 美声唱法;民族声乐教学;差异;借鉴与融合
引言
美声唱法是源自意大利的美声学派,它的原文是“BelConto0”直译为美妙的歌唱。它以音乐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为特点。在我国人们一般俗称它为美声唱法[1]。其实这样称呼不是特别恰当,因为它本身的含义并不是狭义的单指唱法和技术,而是一种歌唱的风格和流派,并且具有完善的歌唱技术和科学的理论研究,涉及到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医学、音响学等各个方面,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歌唱发声的本质规律而“美声唱法”一词使它的概念過于狭窄和局限。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的差異
(一)节文化底蕴的差异
1.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渊源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指产生于人民群众当中,借助于音乐来表达思想情感,并且被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演唱艺术,它包含的内容和范畴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当代民族声乐的特点是:在保存民间风味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民族共性的提炼,主要从创作歌曲和歌剧中体现出来。
2.美声唱法的渊源
意大利美声唱法是在17世纪随着正歌剧的兴起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唱法流派和艺术体系,而它发展得益于歌剧艺术,体裁形式丰富,演唱是以咏唱为基本特征并伴以朗诵风格的宣叙调唱法技术。美歌唱风与技巧可以概括为:元音纯正,吐字清晰,声区统一,音阶均匀,气息饱满,音调准确,音域宽广,强弱自如,连音流畅,句法完美和嗓音灵活。
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一)演唱技术的借鉴与融合
1.气息的运用
主要是保存了传统民族声乐中富有特色的技巧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像“闻花香”一样将气息深吸进来,用横隔膜保持住,利用呼吸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所产生的对抗作为气息的支点,(也就是在唱歌时保持吸气的感觉)在演唱过程中,气息积极的流动,平缓、均匀!持续、连贯地给声音以支持。
2.咬字技术的运用
意大利语言中“子音”和“母音”的距离比较远,与汉语的咬字习惯有不同之处。在声乐教学中,借鉴了美声唱法之后,一般强调喉头位置降低,因此字的着力点比较靠后,所以要求软愕提起,后咽壁立起来,建立一个稳固的咽腔。
3.共鸣的运用
我国传统的民间唱法主要是以口腔共鸣技术为主,强调局部共鸣的运用[2]。在声乐教学中,借鉴了美声唱法对于混合共鸣的使用,要求打开喉咙,建立稳定的通道,将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克服传统民族声乐中挤、卡、压的声音,追求声音的圆润并根据音高的变化来调整腔体的大小和音色。随着声音音区的变化来调节真假声使用的比例,从而使声音能够具有很好的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以及头腔共鸣、这样使声音色彩得以丰富和美化,具有金属般的光泽,而且可以传得更远。
(二)声乐教学科研的借鉴与融合
1.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
中国传统民间声乐艺术的审美原则,其中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特色的关键。但侧重于论述声腔技术和情绪情感表达以及咬字吐字的技巧,并且大都注重经验式的总结,缺乏对科学原理的阐述。
2.美声唱法的声乐理论
19世纪,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美声学派的声乐理论有了很好地契机与自然
科学相结合。从生理学、声学物理、以及教学演唱和理论上对声乐艺术的研究都得以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了歌唱发声的本质规律,建立起科学的歌唱训练体系,推动了声乐实践及其艺术理论的革命性转变,是歌唱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观当今民族声乐教学
目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在学习中美声为主,兼顾演唱中国声乐作品。
2.演唱民歌为主,方法上借鉴美声。
3.中西结合,可以成功的把握外国作品和中国民歌的演唱。
在我国目前的声乐教学中,美声艺术正与我国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并呈现出了多种的艺术风格,这使民族声乐教学逐步的得到完善和发展,教学思路得以扩展从而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
1.作品风格的忽视
2.对外国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3.对于语言的把握
4.声音概念的误区
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相比较起来,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声音更加浑厚、共鸣强烈,[4]所以很多学习者盲目的模仿歌唱家的声音,结果因为基本功的不扎实造成了一些演唱上的问题,为追求宽、厚的声音却造成声音向后抠、咽喉部紧张,为追求饱满的气息,结果却因为吸的气息过多,僵硬不流通,这些错误的发声理念影响了声乐学习的进步。
四、原因分析
在技术上,因为学习语言需要时间比较长,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学出来的只是“半成品”[5]而且由于意大利语与我国语言所存在的差异,文化底蕴的差异,所以在学习中就更有难度。
总结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以来,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我国声乐教学长期处于经验总结,忽视对嗓音科学研究的局面,使我国的声乐教学开始了新的系统正规的训练,遵循科学的发声原理,并从心理学、生理学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对歌唱的教学研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这一外来艺术形式与传统的民族唱法逐渐融合,引导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走上了一条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声乐艺术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也有所差异。我国的民族声乐在继承传统声乐文化精粹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声乐美学思想为根本,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训练体系,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演唱的作品风格强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顺应了社会主流的审美意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注释:
[1]刘大巍. 夏美君声乐艺术
[2]俞子正著声乐教学论
[3]毛慧(2003全国声乐论文综述)
[4]张伟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
[5]张幼文.声乐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大巍. 夏美君声乐艺术 [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0.
[2] 尚家骤. 欧洲声乐发展史 [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3] 张幼文.声乐理论研究 [M].济南:山东省出版总社 1999.
[4] 张伟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 [M].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5] 俞子正著声乐教学论 [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 毛慧(2003全国声乐论文综述)[J].人民音乐,2004,12.
[7] 周小燕.当代世界声乐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一对我国声乐艺术若干问题的再认识[J].人民音乐,1981.
[8] 石惟正.什么是贯穿中西歌唱的桥梁?一评吴碧霞2003年9月5日、9日独唱音乐会 [J].人民音乐,2004.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韩再红,陕西西安人,副教授,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
第二作者:罗兰莎,甘肃定西市人,山西师范大学研三学生。
【关键词】: 美声唱法;民族声乐教学;差异;借鉴与融合
引言
美声唱法是源自意大利的美声学派,它的原文是“BelConto0”直译为美妙的歌唱。它以音乐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为特点。在我国人们一般俗称它为美声唱法[1]。其实这样称呼不是特别恰当,因为它本身的含义并不是狭义的单指唱法和技术,而是一种歌唱的风格和流派,并且具有完善的歌唱技术和科学的理论研究,涉及到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医学、音响学等各个方面,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歌唱发声的本质规律而“美声唱法”一词使它的概念過于狭窄和局限。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的差異
(一)节文化底蕴的差异
1.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渊源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指产生于人民群众当中,借助于音乐来表达思想情感,并且被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演唱艺术,它包含的内容和范畴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当代民族声乐的特点是:在保存民间风味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民族共性的提炼,主要从创作歌曲和歌剧中体现出来。
2.美声唱法的渊源
意大利美声唱法是在17世纪随着正歌剧的兴起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唱法流派和艺术体系,而它发展得益于歌剧艺术,体裁形式丰富,演唱是以咏唱为基本特征并伴以朗诵风格的宣叙调唱法技术。美歌唱风与技巧可以概括为:元音纯正,吐字清晰,声区统一,音阶均匀,气息饱满,音调准确,音域宽广,强弱自如,连音流畅,句法完美和嗓音灵活。
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一)演唱技术的借鉴与融合
1.气息的运用
主要是保存了传统民族声乐中富有特色的技巧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像“闻花香”一样将气息深吸进来,用横隔膜保持住,利用呼吸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所产生的对抗作为气息的支点,(也就是在唱歌时保持吸气的感觉)在演唱过程中,气息积极的流动,平缓、均匀!持续、连贯地给声音以支持。
2.咬字技术的运用
意大利语言中“子音”和“母音”的距离比较远,与汉语的咬字习惯有不同之处。在声乐教学中,借鉴了美声唱法之后,一般强调喉头位置降低,因此字的着力点比较靠后,所以要求软愕提起,后咽壁立起来,建立一个稳固的咽腔。
3.共鸣的运用
我国传统的民间唱法主要是以口腔共鸣技术为主,强调局部共鸣的运用[2]。在声乐教学中,借鉴了美声唱法对于混合共鸣的使用,要求打开喉咙,建立稳定的通道,将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克服传统民族声乐中挤、卡、压的声音,追求声音的圆润并根据音高的变化来调整腔体的大小和音色。随着声音音区的变化来调节真假声使用的比例,从而使声音能够具有很好的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以及头腔共鸣、这样使声音色彩得以丰富和美化,具有金属般的光泽,而且可以传得更远。
(二)声乐教学科研的借鉴与融合
1.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
中国传统民间声乐艺术的审美原则,其中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特色的关键。但侧重于论述声腔技术和情绪情感表达以及咬字吐字的技巧,并且大都注重经验式的总结,缺乏对科学原理的阐述。
2.美声唱法的声乐理论
19世纪,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美声学派的声乐理论有了很好地契机与自然
科学相结合。从生理学、声学物理、以及教学演唱和理论上对声乐艺术的研究都得以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了歌唱发声的本质规律,建立起科学的歌唱训练体系,推动了声乐实践及其艺术理论的革命性转变,是歌唱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观当今民族声乐教学
目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在学习中美声为主,兼顾演唱中国声乐作品。
2.演唱民歌为主,方法上借鉴美声。
3.中西结合,可以成功的把握外国作品和中国民歌的演唱。
在我国目前的声乐教学中,美声艺术正与我国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并呈现出了多种的艺术风格,这使民族声乐教学逐步的得到完善和发展,教学思路得以扩展从而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
1.作品风格的忽视
2.对外国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3.对于语言的把握
4.声音概念的误区
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相比较起来,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声音更加浑厚、共鸣强烈,[4]所以很多学习者盲目的模仿歌唱家的声音,结果因为基本功的不扎实造成了一些演唱上的问题,为追求宽、厚的声音却造成声音向后抠、咽喉部紧张,为追求饱满的气息,结果却因为吸的气息过多,僵硬不流通,这些错误的发声理念影响了声乐学习的进步。
四、原因分析
在技术上,因为学习语言需要时间比较长,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学出来的只是“半成品”[5]而且由于意大利语与我国语言所存在的差异,文化底蕴的差异,所以在学习中就更有难度。
总结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以来,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我国声乐教学长期处于经验总结,忽视对嗓音科学研究的局面,使我国的声乐教学开始了新的系统正规的训练,遵循科学的发声原理,并从心理学、生理学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对歌唱的教学研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这一外来艺术形式与传统的民族唱法逐渐融合,引导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走上了一条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声乐艺术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也有所差异。我国的民族声乐在继承传统声乐文化精粹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声乐美学思想为根本,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训练体系,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演唱的作品风格强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顺应了社会主流的审美意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注释:
[1]刘大巍. 夏美君声乐艺术
[2]俞子正著声乐教学论
[3]毛慧(2003全国声乐论文综述)
[4]张伟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
[5]张幼文.声乐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大巍. 夏美君声乐艺术 [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0.
[2] 尚家骤. 欧洲声乐发展史 [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3] 张幼文.声乐理论研究 [M].济南:山东省出版总社 1999.
[4] 张伟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 [M].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5] 俞子正著声乐教学论 [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 毛慧(2003全国声乐论文综述)[J].人民音乐,2004,12.
[7] 周小燕.当代世界声乐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一对我国声乐艺术若干问题的再认识[J].人民音乐,1981.
[8] 石惟正.什么是贯穿中西歌唱的桥梁?一评吴碧霞2003年9月5日、9日独唱音乐会 [J].人民音乐,2004.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韩再红,陕西西安人,副教授,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
第二作者:罗兰莎,甘肃定西市人,山西师范大学研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