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类步入新媒体时代,政府的公信力建设遇到了新挑战,然而政府公信力关乎政府的生死存亡,如何在新媒体的时代下增加政府的透明度,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建立具有公信力的政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影响进而提出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公信力;对策
二十一世纪我们正式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等。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在政治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1.新媒体的发展和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2015 年 2 月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 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 1 894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8.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 5.94 亿。从数量上看,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新媒体大国,网民的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不仅在生活方式上还在生产方式上。新媒体的模式促进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加深了公众的政治参与度,大大加深了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既为政府公信力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政府公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公信力是: 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可见,政府公信力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其高低代表了群众对政府作为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反映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进行了“2014 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3 ~ 2014 年度政府公信力指数为 74.1。虽然公众对于政府信用的担忧程度下降到了 57%,但政府信用依旧排在“最让人担忧的信用问题”之首。在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仍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并不断努力建设。
2.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第一,信息揭露和政治监督。新媒体利用其自身推广方便,渠道广泛特点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更多的信息,在揭露腐败官员和政府不作为或者行为失当的情况进行揭露,周九耕和谢志强等人的案件可以看到,而微博反腐也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新媒体也拓宽了政治监督的渠道,让腐败更易暴露在公众面前,同时也加强了政治监督。
第二,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更利于民众表达政治诉求。由于新媒体覆盖范围高,互动性强,这就给民众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便于政府与民众对话,表达民众的政治诉求。是公民有机会参与到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表达心声。这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化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形成舆论压力,表达公众意见。在自媒体的监督下,民众对政府的种种不合理,不作为,滥用职权等行为进行谴责,形成社会舆论压力,迫使政府有所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以此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3.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首先,信息公开透明化程度不高。近年来,虽然我国尽力打造阳光政府,推进信息公开化,但是一些政府由于利益原因,并没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信息的公开。在一些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政府没能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公布,然而这个时候,新媒体利用自身的特点,进行报道,政府等到面临舆论的压力才进行回应,这就使得公众对政府的行为不满,降低其公信力。
其次,问责制度和权力制约制度的缺失。随着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重大交通事故、礦难等,充分暴露出某些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问责制度和权力制约制度。一些政府官员缺乏危机意识,自身缺乏责任感和公德心。在新媒体时代,丑闻一经爆出则迅速引起公众的不满,同时使公众严重质疑政府的公信力。
再次,社会舆论的不确定下。当政府的过失行为在网络传播报道时候,部分网友通过各种平台传播对政府大不满情绪。由新媒体背景下,人们可以表达自己观点看法。以微博为例,在微博上,用户可以随意发帖、转发、评论,但是微博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从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的对象上看,信息量大幅攀升,微博用户“重体验、轻真相”的个性易使谣言易在微博平台上泛滥成灾,这给主管部门或者当事者收集与探究判断网络舆情信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公共舆论有不稳定的趋势。
4.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建议
第一,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有效的多渠道沟通,将强与民众的互动。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一方面政府需要自下而上的收集信息,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自上而下的发布信息。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要主动发布信息,在事件发生后,政府要在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不能等事件已经产生广泛影响或谣言四起后再发布,从而使政府陷入被动境地。
第二,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和权力制约制度。问责制度实际上是维护制度本身公平,守约团结等指标,也是平息公众质疑,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保证,应该将其当做一个長效机制而不是应急措施。而权力的制约制度在政府的运作过程必不可少,解决贪腐问题,必须有效的制约行政人员的权力,防止贪腐行为的发生,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三,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我国要尽快完善基于新媒体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很多网站实行了实名制注册,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可扩大实名制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要严格实名认证。在信息公开的制度上,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可公开的范围,同时明确没有依法信息公开的处罚措施。对于个人利用新媒体发布各种信息的行为,法律要进一步对是否发布谣言、侵权、泄密等进行明确解释,对不法行为的处罚也要严格和明确。
第四,对自媒体的舆论的风向加以合理化的规制和指导,中国正处于转型阶段,政府需要对社会舆论加以疏导,政府在公布信息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出现的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避免网络舆论的极端化,避免错误的观点降低政府公信力,成为威胁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蔡乙华,林楠.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构建的路径选择[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11):58-63.
[2]王博睿,易奇志.论自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54-156.
[3]贺华.微博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9.
作者简介:
兰雪花 (1996-),女,江西上栗县人,山西财经大学本科在读,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公信力;对策
二十一世纪我们正式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等。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在政治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1.新媒体的发展和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2015 年 2 月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 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 1 894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8.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 5.94 亿。从数量上看,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新媒体大国,网民的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不仅在生活方式上还在生产方式上。新媒体的模式促进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加深了公众的政治参与度,大大加深了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既为政府公信力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政府公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公信力是: 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可见,政府公信力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其高低代表了群众对政府作为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反映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进行了“2014 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3 ~ 2014 年度政府公信力指数为 74.1。虽然公众对于政府信用的担忧程度下降到了 57%,但政府信用依旧排在“最让人担忧的信用问题”之首。在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仍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并不断努力建设。
2.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第一,信息揭露和政治监督。新媒体利用其自身推广方便,渠道广泛特点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更多的信息,在揭露腐败官员和政府不作为或者行为失当的情况进行揭露,周九耕和谢志强等人的案件可以看到,而微博反腐也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新媒体也拓宽了政治监督的渠道,让腐败更易暴露在公众面前,同时也加强了政治监督。
第二,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更利于民众表达政治诉求。由于新媒体覆盖范围高,互动性强,这就给民众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便于政府与民众对话,表达民众的政治诉求。是公民有机会参与到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表达心声。这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化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形成舆论压力,表达公众意见。在自媒体的监督下,民众对政府的种种不合理,不作为,滥用职权等行为进行谴责,形成社会舆论压力,迫使政府有所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以此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3.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首先,信息公开透明化程度不高。近年来,虽然我国尽力打造阳光政府,推进信息公开化,但是一些政府由于利益原因,并没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信息的公开。在一些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政府没能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公布,然而这个时候,新媒体利用自身的特点,进行报道,政府等到面临舆论的压力才进行回应,这就使得公众对政府的行为不满,降低其公信力。
其次,问责制度和权力制约制度的缺失。随着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重大交通事故、礦难等,充分暴露出某些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问责制度和权力制约制度。一些政府官员缺乏危机意识,自身缺乏责任感和公德心。在新媒体时代,丑闻一经爆出则迅速引起公众的不满,同时使公众严重质疑政府的公信力。
再次,社会舆论的不确定下。当政府的过失行为在网络传播报道时候,部分网友通过各种平台传播对政府大不满情绪。由新媒体背景下,人们可以表达自己观点看法。以微博为例,在微博上,用户可以随意发帖、转发、评论,但是微博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从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的对象上看,信息量大幅攀升,微博用户“重体验、轻真相”的个性易使谣言易在微博平台上泛滥成灾,这给主管部门或者当事者收集与探究判断网络舆情信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公共舆论有不稳定的趋势。
4.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建议
第一,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有效的多渠道沟通,将强与民众的互动。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一方面政府需要自下而上的收集信息,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自上而下的发布信息。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要主动发布信息,在事件发生后,政府要在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不能等事件已经产生广泛影响或谣言四起后再发布,从而使政府陷入被动境地。
第二,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和权力制约制度。问责制度实际上是维护制度本身公平,守约团结等指标,也是平息公众质疑,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保证,应该将其当做一个長效机制而不是应急措施。而权力的制约制度在政府的运作过程必不可少,解决贪腐问题,必须有效的制约行政人员的权力,防止贪腐行为的发生,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三,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我国要尽快完善基于新媒体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很多网站实行了实名制注册,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可扩大实名制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要严格实名认证。在信息公开的制度上,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可公开的范围,同时明确没有依法信息公开的处罚措施。对于个人利用新媒体发布各种信息的行为,法律要进一步对是否发布谣言、侵权、泄密等进行明确解释,对不法行为的处罚也要严格和明确。
第四,对自媒体的舆论的风向加以合理化的规制和指导,中国正处于转型阶段,政府需要对社会舆论加以疏导,政府在公布信息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出现的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避免网络舆论的极端化,避免错误的观点降低政府公信力,成为威胁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蔡乙华,林楠.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构建的路径选择[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11):58-63.
[2]王博睿,易奇志.论自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54-156.
[3]贺华.微博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9.
作者简介:
兰雪花 (1996-),女,江西上栗县人,山西财经大学本科在读,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政府公信力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