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上,臣反君、民起义的事件太多。而面对那些惨烈的“造反过程”,许多后世读史者也都大惑不解:都说封建时代皇权至高无上,为什么有些将军造反时,大多数士兵都听将军的指挥,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呢?
中国古代史上,历代王朝一幕常见的“活剧”,就是将军造反。有些“动静较大”的造反事件,甚至能改变历史进程。而面对那些惨烈的“造反过程”,许多后世读史者也都大惑不解:都说封建时代皇权至高无上,那为什么有些将军造反时,其麾下的士兵们却毫无“效忠皇帝”的觉悟,而是听从将军的指挥呢?
“吃谁家饭,士兵跟谁”
说起古代士兵的生活,我们常说“扛枪吃粮”。理论上说,历代王朝,士兵们确实吃的是皇家粮,可实际操作起来,有时却并不是这么回事儿。在特定的时代,那些割据一方、拥有强大权力的武将,才是士兵们最直接的“衣食父母”。最能说明这个“吃饭问题”的朝代,就是唐朝末年。
唐朝立国的时候,军事上采取“府兵制”。这个制度自南北朝时期诞生后,发展到唐朝已十分成熟。府兵们日常接受训练,战时为国出征,服役时享有免除个人租调的特权,立了功还可以获得勋官职务。
这样的士兵,从生活训练到个人前途,都有来自朝廷的保障,倘若敢跟着某些武将造反,那就等于砸自己的饭碗。所以唐朝前期,虽然也发生过“扬州之乱”等叛乱,但凭着忠诚度极高且战斗力强大的府兵,这类叛乱都很快被一一平定。所以,即便到了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时,安禄山的十几万大军都扯起反旗了,唐朝的很多官员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宰相杨国忠就宽慰唐玄宗说:“皇上您放心,安禄山的部下绝不会跟他一起造反,没准就把他绑了送来。”
可是,这些糊涂大臣没搞明白的是:恰恰在“吃饭问题”上,安禄山的叛军士兵很不一样。盛唐年间,由于土地兼并等原因,府兵制的根基均田制早已被破坏,府兵制也名存实亡,唐朝的士兵主要来自募兵,边境上设立了十大节度使,负责募兵等事务。这些镇守一方的边将,也就成了士兵们的衣食父母。以安禄山为例,控制东北三大重镇的他,掌握了财政招兵大权,嫡系兵马近二十万,精锐八千人。
这样的军队,吃着安禄山的饭,受安禄山管,对于“天高皇帝远”的唐玄宗,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感情。所以八年安史之乱里,他们造起反来也毫无压力。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割据,藩镇里的士兵们的利益更是和主将紧密捆绑在一起,因此也就有了一场又一场的动乱。曾经无比强大的唐王朝,在整个后半段,几乎都栽倒在“士兵吃饭”的问题上。
制度腐败,滋生出新的隐患
同样的例子,还有清初时发动“三藩之乱”的吴三桂。当时作为西南“平西王”的吴三桂,不但可以节制云贵总督,他的嫡系官员号称“西选”,几乎遍布西南各个要害岗位。其辖区内的盐井、金矿、铜矿等暴利行业,也几乎都被他垄断。所以吴三桂才有充足的底气,煽动“三藩之乱”,把年轻的康熙皇帝惊出了一身冷汗。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中国历代王朝,在吸取了种种教训后,都在着力解决“士兵吃饭”问题。宋代建立了空前规模的禁军,国家花钱养兵;明代建立了百万规模的卫所兵;清代的八旗绿营,也形成了严密的体制,确保军队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这些苦心也是立竿见影。但是另一个问题也浮出水面:倘若一个王朝日益腐败,对军队的控制力下降,恐怕军队就算杜绝了“造反”的隐患,也会滋生出新的问题。
比如明末农民战争时,那些各地的明军遇到农民军时,有时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样展开激烈厮杀,相反很多时候却是彼此“谈条件”,农民军在交出一部分财物和人口后,往往就会被明军“放行”。如此一来,明军在前线“捷报频传”,农民军却一次次有惊无險,反而在流动作战之中滚雪球般壮大,最后李自成的百万农民军浩浩荡荡,把崇祯皇帝逼到上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明代的卫所制度到明末时已极度腐朽。明末名将卢象升就曾看到,由于军队缺少衣食,许多士兵们走路都摇摇晃晃,校场上站一下队,就会倒下好些人。这样的军队,确实没有“造反”的能力,也没有保卫王朝的能力。明朝的覆亡也就从此埋下了伏笔。“士兵跟谁”的历史话题背后,正是这样的兴衰教训。
“山高皇帝远,天高任鸟飞”
当然,除了上述问题,其实还跟很多因素有关。
环境封闭 在古代,绝大多数士兵从入伍到退伍都未见过皇帝,他们只认识他们的“顶头上司”,所以只会听从他们的吩咐。更何况将军要造反,肯定事先都已经策划好了,士兵根本不知道真实情况,所以只能盲目跟从。
在古代就流传一句话:“山高皇帝远,天高任鸟飞。”这些普通士兵即使知道将军是造反,他们也不敢不从,因为皇帝还没来,他们自己可能就已一命呜呼了。
将军自身的威望 能做将军的自然是有战绩的,在人们心中是大英雄,保卫了他们的家园。而这些士兵也愿意听从将军指挥,跟着他出生入死。
古代兵制 在募兵制下,士兵是职业军人,兵将均生活在一起。有关系好的兵将会在私下结拜兄弟,有的将军为了拉拢低级将领,还会收他们为义子。所以当这些将军造反时,士兵基本上都是站在将军这边的。
君权和将权,谁在军民之间更有分量 当将权在军民心中更有分量时,将军造反,军民自然是站在他那边的。前段时间很火的一部电视剧《独孤皇后》里的宇文护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他的军队跟着他造反,而且隋朝权臣杨素也选择跟随他。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例如因为皇帝的昏庸无道失去民心、军心。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威望的大将军站出来造反,那就是一呼百应。
(澎湃新闻网等)
中国古代史上,历代王朝一幕常见的“活剧”,就是将军造反。有些“动静较大”的造反事件,甚至能改变历史进程。而面对那些惨烈的“造反过程”,许多后世读史者也都大惑不解:都说封建时代皇权至高无上,那为什么有些将军造反时,其麾下的士兵们却毫无“效忠皇帝”的觉悟,而是听从将军的指挥呢?
“吃谁家饭,士兵跟谁”
说起古代士兵的生活,我们常说“扛枪吃粮”。理论上说,历代王朝,士兵们确实吃的是皇家粮,可实际操作起来,有时却并不是这么回事儿。在特定的时代,那些割据一方、拥有强大权力的武将,才是士兵们最直接的“衣食父母”。最能说明这个“吃饭问题”的朝代,就是唐朝末年。
唐朝立国的时候,军事上采取“府兵制”。这个制度自南北朝时期诞生后,发展到唐朝已十分成熟。府兵们日常接受训练,战时为国出征,服役时享有免除个人租调的特权,立了功还可以获得勋官职务。
这样的士兵,从生活训练到个人前途,都有来自朝廷的保障,倘若敢跟着某些武将造反,那就等于砸自己的饭碗。所以唐朝前期,虽然也发生过“扬州之乱”等叛乱,但凭着忠诚度极高且战斗力强大的府兵,这类叛乱都很快被一一平定。所以,即便到了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时,安禄山的十几万大军都扯起反旗了,唐朝的很多官员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宰相杨国忠就宽慰唐玄宗说:“皇上您放心,安禄山的部下绝不会跟他一起造反,没准就把他绑了送来。”
可是,这些糊涂大臣没搞明白的是:恰恰在“吃饭问题”上,安禄山的叛军士兵很不一样。盛唐年间,由于土地兼并等原因,府兵制的根基均田制早已被破坏,府兵制也名存实亡,唐朝的士兵主要来自募兵,边境上设立了十大节度使,负责募兵等事务。这些镇守一方的边将,也就成了士兵们的衣食父母。以安禄山为例,控制东北三大重镇的他,掌握了财政招兵大权,嫡系兵马近二十万,精锐八千人。
这样的军队,吃着安禄山的饭,受安禄山管,对于“天高皇帝远”的唐玄宗,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感情。所以八年安史之乱里,他们造起反来也毫无压力。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割据,藩镇里的士兵们的利益更是和主将紧密捆绑在一起,因此也就有了一场又一场的动乱。曾经无比强大的唐王朝,在整个后半段,几乎都栽倒在“士兵吃饭”的问题上。
制度腐败,滋生出新的隐患
同样的例子,还有清初时发动“三藩之乱”的吴三桂。当时作为西南“平西王”的吴三桂,不但可以节制云贵总督,他的嫡系官员号称“西选”,几乎遍布西南各个要害岗位。其辖区内的盐井、金矿、铜矿等暴利行业,也几乎都被他垄断。所以吴三桂才有充足的底气,煽动“三藩之乱”,把年轻的康熙皇帝惊出了一身冷汗。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中国历代王朝,在吸取了种种教训后,都在着力解决“士兵吃饭”问题。宋代建立了空前规模的禁军,国家花钱养兵;明代建立了百万规模的卫所兵;清代的八旗绿营,也形成了严密的体制,确保军队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这些苦心也是立竿见影。但是另一个问题也浮出水面:倘若一个王朝日益腐败,对军队的控制力下降,恐怕军队就算杜绝了“造反”的隐患,也会滋生出新的问题。
比如明末农民战争时,那些各地的明军遇到农民军时,有时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样展开激烈厮杀,相反很多时候却是彼此“谈条件”,农民军在交出一部分财物和人口后,往往就会被明军“放行”。如此一来,明军在前线“捷报频传”,农民军却一次次有惊无險,反而在流动作战之中滚雪球般壮大,最后李自成的百万农民军浩浩荡荡,把崇祯皇帝逼到上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明代的卫所制度到明末时已极度腐朽。明末名将卢象升就曾看到,由于军队缺少衣食,许多士兵们走路都摇摇晃晃,校场上站一下队,就会倒下好些人。这样的军队,确实没有“造反”的能力,也没有保卫王朝的能力。明朝的覆亡也就从此埋下了伏笔。“士兵跟谁”的历史话题背后,正是这样的兴衰教训。
“山高皇帝远,天高任鸟飞”
当然,除了上述问题,其实还跟很多因素有关。
环境封闭 在古代,绝大多数士兵从入伍到退伍都未见过皇帝,他们只认识他们的“顶头上司”,所以只会听从他们的吩咐。更何况将军要造反,肯定事先都已经策划好了,士兵根本不知道真实情况,所以只能盲目跟从。
在古代就流传一句话:“山高皇帝远,天高任鸟飞。”这些普通士兵即使知道将军是造反,他们也不敢不从,因为皇帝还没来,他们自己可能就已一命呜呼了。
将军自身的威望 能做将军的自然是有战绩的,在人们心中是大英雄,保卫了他们的家园。而这些士兵也愿意听从将军指挥,跟着他出生入死。
古代兵制 在募兵制下,士兵是职业军人,兵将均生活在一起。有关系好的兵将会在私下结拜兄弟,有的将军为了拉拢低级将领,还会收他们为义子。所以当这些将军造反时,士兵基本上都是站在将军这边的。
君权和将权,谁在军民之间更有分量 当将权在军民心中更有分量时,将军造反,军民自然是站在他那边的。前段时间很火的一部电视剧《独孤皇后》里的宇文护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他的军队跟着他造反,而且隋朝权臣杨素也选择跟随他。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例如因为皇帝的昏庸无道失去民心、军心。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威望的大将军站出来造反,那就是一呼百应。
(澎湃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