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校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拉开了序幕,很荣幸被邀请做了评委,听了几节课,感觉教师的言语和孩子们的读书、讨论声一起充斥课堂。《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过程。实际上就是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人文性的充分体现。要注重培养孩子倾听他人,把傾听孩子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从倾听中发现再生的新知。
一、倾听之一 —— 让我们会心一笑
(记得在上完《蜗牛的奖杯》这课后,我让孩子们把蜗牛带进了课堂。)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观察自己带的蜗牛,并把它画在纸上。”“老师,我为什么找不到蜗牛?”回头一看,是昊昊,这调皮的家伙,该不会又是捣乱吧?我心里猛地一震,但很快平静下来:“昊昊同学为什么找不到蜗牛呢?你们能不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有的在笑;有的说他是是故意捣蛋;有的说他老欺负人,不想帮他等等。看到孩子们有不愿帮他之意,我话锋一转:“不管昊昊平时表现如何,他今天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我们能袖手旁观吗?我们班向来是乐于助人的集体呀。”孩子们沉默了,我抓住时机说:“先听昊昊同学怎么说的,好吗?倾听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本领。”“昨天放学后,我找遍了学校操场的几个花坛也找不到一只蜗牛,所以才问老师的。”“哦,原来是这样。同学们,他为什么会找不到蜗牛呢?谁先来说说?”“可能被其他同学都抓走了。”“蜗牛怕光,中午光线强,我的这只蜗牛是我昨晚与妈妈在洗衣池边找到的。”“蜗牛喜欢潮湿的地方,我这只蜗牛是奶奶清晨在树叶下找到的,上面还有露珠呢……”还没有等同学说完昊昊又抢着说:“我明白了,只要到有光线的、潮湿的、有叶子的地方就比较容易找到蜗牛,我明天一定带一只蜗牛来。”“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你悟出了蜗牛的生活习性,解决了学习上的困难,现在你还有什么话想对同学们说说?”“我知道我平时表现不好,控制不了自己,经常犯错,以后我会改的请看我的行动吧!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教室里自发地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一次倾听让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别人,宽容别人,孩子们情动而辞发,孩子们的语言和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课堂上充满了学生的热情,而不是教师自己的热情,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人情味。此时此刻,我和孩子们都会心地笑了。
二、倾听之二 —— 丰富孩子的审美体验
有这么一则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弯弯的月牙多么可爱啊,你们喜欢吗?
(大多数同学回答喜欢)
可有两三个小家伙摇着头说:不喜欢,我喜欢圆圆的月亮。
(这可完全出乎了老师意料。教师原意是这么美的弯弯月亮,引导学生读出喜欢之情。可学生的回答结结实实地将了老师一军。当时我们都拭目以待着这位教师怎么来引导。)
教师当时一愣,但毕竟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和颜悦色地问:你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圆圆的月亮呢?
生1:圆圆的月亮像月饼一样,很好看。
生2:月亮圆圆的时候最亮了。
生3: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太漂亮了。
(这么一说,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喜欢圆圆的月亮了。)
教师仍微笑着说:这几位小朋友说得真好,十五的月亮圆圆的多可爱啊,老师也很喜欢。那月亮是不是天天是圆的呢?
生齐声回答:不是
师:那它有时是怎么样的?你能说说吗?
生1:像香蕉一样的弯弯的。
生2:像我眉毛一样。
师夸道:跟你眉毛一样美。(孩子乐得笑眯眯的)
生3:像小船一样 。
师:是啊,能在上面坐着,那该多好啊。
生4:像钩子一样,还是银子打的,亮晶晶的哩。
师:你说得真好,说得真美。是啊,这时候的月亮我们就把它叫做月牙。我们把一、二两句连起来读读。 (生读)
师:你们想想叔叔阿姨为什么不写“月亮圆圆”呢?听老师来读。你们来比比。(教师先读“红日圆圆,月亮圆圆”;再读“红日圆圆,月牙弯弯”。)
师:听出来了吗?来说说。
生1:“月牙弯弯”好,“月亮圆圆”不好。第一句已经有“圆圆”了。
生2:读起来“太阳圆圆,月牙弯弯”好听。
生3:“月牙弯弯”读得轻轻的,很可爱的。
生4:太阳是圆圆的,月牙是弯弯的。这样有变化了。
师:你们懂得可真多,说得可真好。我们好好读读,能把它的好听读出来?(学生很投入地读)
这个教学片段充分显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睿智,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思想。教学中教师认真倾听了孩子的个性体验,“弯弯月牙”,学生有喜欢的权力,也有不喜欢的权力。教师不是视而不见,更不是压制这一与文本内容价值取向所不相和谐的声音,而是针对这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尽情地诉说“圆月”的美。在此基础上,话锋一转,“月亮天天是圆的吗?它有时是怎样的呢?”启发学生去发现“月牙”的美,让学生喜欢上“弯弯月牙”。更可贵的是,教师再次引领学生比较“红日圆圆,月亮圆圆”与“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朗读感觉,学生在比较中悟出了文本语言的变化美、音律美。在充满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学习了语言,发展了语言,培养了语感,丰富了孩子的审美体验。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一次次倾听,让我们心与心默默走进,情与情悄悄交流,唤起了孩子对成功的期待,对新知的呼唤!没有倾听,就谈不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倾听,就难以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倾听,就无法引领孩子走进探究的理性王国。老师,请您和孩子一起,学会倾听,在倾听的同时你会拥有一片蓝天,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倾听,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让孩子们学习着并快乐着,让我们工作着并快乐着。
一、倾听之一 —— 让我们会心一笑
(记得在上完《蜗牛的奖杯》这课后,我让孩子们把蜗牛带进了课堂。)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观察自己带的蜗牛,并把它画在纸上。”“老师,我为什么找不到蜗牛?”回头一看,是昊昊,这调皮的家伙,该不会又是捣乱吧?我心里猛地一震,但很快平静下来:“昊昊同学为什么找不到蜗牛呢?你们能不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有的在笑;有的说他是是故意捣蛋;有的说他老欺负人,不想帮他等等。看到孩子们有不愿帮他之意,我话锋一转:“不管昊昊平时表现如何,他今天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我们能袖手旁观吗?我们班向来是乐于助人的集体呀。”孩子们沉默了,我抓住时机说:“先听昊昊同学怎么说的,好吗?倾听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本领。”“昨天放学后,我找遍了学校操场的几个花坛也找不到一只蜗牛,所以才问老师的。”“哦,原来是这样。同学们,他为什么会找不到蜗牛呢?谁先来说说?”“可能被其他同学都抓走了。”“蜗牛怕光,中午光线强,我的这只蜗牛是我昨晚与妈妈在洗衣池边找到的。”“蜗牛喜欢潮湿的地方,我这只蜗牛是奶奶清晨在树叶下找到的,上面还有露珠呢……”还没有等同学说完昊昊又抢着说:“我明白了,只要到有光线的、潮湿的、有叶子的地方就比较容易找到蜗牛,我明天一定带一只蜗牛来。”“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你悟出了蜗牛的生活习性,解决了学习上的困难,现在你还有什么话想对同学们说说?”“我知道我平时表现不好,控制不了自己,经常犯错,以后我会改的请看我的行动吧!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教室里自发地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一次倾听让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别人,宽容别人,孩子们情动而辞发,孩子们的语言和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课堂上充满了学生的热情,而不是教师自己的热情,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人情味。此时此刻,我和孩子们都会心地笑了。
二、倾听之二 —— 丰富孩子的审美体验
有这么一则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弯弯的月牙多么可爱啊,你们喜欢吗?
(大多数同学回答喜欢)
可有两三个小家伙摇着头说:不喜欢,我喜欢圆圆的月亮。
(这可完全出乎了老师意料。教师原意是这么美的弯弯月亮,引导学生读出喜欢之情。可学生的回答结结实实地将了老师一军。当时我们都拭目以待着这位教师怎么来引导。)
教师当时一愣,但毕竟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和颜悦色地问:你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圆圆的月亮呢?
生1:圆圆的月亮像月饼一样,很好看。
生2:月亮圆圆的时候最亮了。
生3: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太漂亮了。
(这么一说,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喜欢圆圆的月亮了。)
教师仍微笑着说:这几位小朋友说得真好,十五的月亮圆圆的多可爱啊,老师也很喜欢。那月亮是不是天天是圆的呢?
生齐声回答:不是
师:那它有时是怎么样的?你能说说吗?
生1:像香蕉一样的弯弯的。
生2:像我眉毛一样。
师夸道:跟你眉毛一样美。(孩子乐得笑眯眯的)
生3:像小船一样 。
师:是啊,能在上面坐着,那该多好啊。
生4:像钩子一样,还是银子打的,亮晶晶的哩。
师:你说得真好,说得真美。是啊,这时候的月亮我们就把它叫做月牙。我们把一、二两句连起来读读。 (生读)
师:你们想想叔叔阿姨为什么不写“月亮圆圆”呢?听老师来读。你们来比比。(教师先读“红日圆圆,月亮圆圆”;再读“红日圆圆,月牙弯弯”。)
师:听出来了吗?来说说。
生1:“月牙弯弯”好,“月亮圆圆”不好。第一句已经有“圆圆”了。
生2:读起来“太阳圆圆,月牙弯弯”好听。
生3:“月牙弯弯”读得轻轻的,很可爱的。
生4:太阳是圆圆的,月牙是弯弯的。这样有变化了。
师:你们懂得可真多,说得可真好。我们好好读读,能把它的好听读出来?(学生很投入地读)
这个教学片段充分显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睿智,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思想。教学中教师认真倾听了孩子的个性体验,“弯弯月牙”,学生有喜欢的权力,也有不喜欢的权力。教师不是视而不见,更不是压制这一与文本内容价值取向所不相和谐的声音,而是针对这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尽情地诉说“圆月”的美。在此基础上,话锋一转,“月亮天天是圆的吗?它有时是怎样的呢?”启发学生去发现“月牙”的美,让学生喜欢上“弯弯月牙”。更可贵的是,教师再次引领学生比较“红日圆圆,月亮圆圆”与“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朗读感觉,学生在比较中悟出了文本语言的变化美、音律美。在充满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学习了语言,发展了语言,培养了语感,丰富了孩子的审美体验。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一次次倾听,让我们心与心默默走进,情与情悄悄交流,唤起了孩子对成功的期待,对新知的呼唤!没有倾听,就谈不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倾听,就难以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倾听,就无法引领孩子走进探究的理性王国。老师,请您和孩子一起,学会倾听,在倾听的同时你会拥有一片蓝天,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倾听,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让孩子们学习着并快乐着,让我们工作着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