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的时代挑战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s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从汉字的构造与书写来说,书法教育对于汉语汉文化的习得以及良好素养的养成意义重大,但时至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强调来突显,换句话来说,书法教育在今天成了问题。如此重要的一个文化推动缘何就成了问题?制造这个问题的又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这都是可以大而化之的问题,但想要说清楚看明白却并非易事。
  一、已经发生的历史:“作为完整世界的书法文化”的一去不复返
  完整世界的书法文化大致是这样一幅图景:社会对书法有一种莫名的崇尚。不仅对书法敏感、热烈,对善书者也十分尊敬。书法不是一种休闲,而是生活本身,语文生活本身就很悠闲。这种内在的闲适感让书法成了社会生活的必需品与日常物。生活中的书法自然、随顺,是一种具有日用色彩的事物,如同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传本法帖,很多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便条,这样美妙绝伦的便条在今天看来是奢侈而在当时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在这种艺术化的生活中,书法是一种整体生活的自然气韵,是种随意的艺术。
  时间推演到近现代,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革席卷而来,从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到列强入侵、西学东渐、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款款走来……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超稳定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新涌入的社会文化直接淹没了笔墨的文化,无论是救亡图存还是改革开放,国人被迫发现了还有很多“更急迫的事情”要做,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要做的事情太多,差距太大。闲适的生活一扫而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新文化运动不但推行了白话文、简体字,还让毛笔败下阵来,鲁迅在《论毛笔之类》中写道:“假如我们能够悠悠然,洋洋焉……那么,羊毫和松烟当然也很不坏。不过事情要做得快,字要写得多,可就不成功了,这就是说,它抵不过钢笔和墨水。”多、快、好、省是现代社会的效率追求,当闲适远去,完整世界的书法文化也就从生活的随意蜕变成了优雅的审美了。犹如诗歌一样,书法世界彻底地失去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图景。这就是余秋雨先生说的,“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
  这对个人的影响巨大。古代的文人苦练书法,就是在修炼一种生存的状态,他们对于书法的修习往往与自身的精神气质相贯通,甚至希望在书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观、宗教观。比如,宋代书法家政黄牛曾对秦观说,“书,心画也,作意则不妙耳。故喜求儿童字,观其纯气。”汉代书法家蔡邕欲将自然的物象呈现笔下,“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这种生命与书法合一的气象追求也已不再。今人的成就与书法并无必然的关联,诸多名人的题字哪怕歪斜也无丝毫负面影响。最终这种书法与生命的普遍联系终于断裂,世人做了人格的文化选择,也就做了社会的文化放弃。
  虽然“钢笔文化”代替了“毛笔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缩小了书法文化的生活边界,但“书写意识”的核心尚在,因为“硬笔书法”毕竟继承了毛笔的很多筋骨(尽管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书写文化的丧失),成了独立的门类。这都是已经发生的历史。但问题并未结束,因为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接踵而至。
  二、正在经历的改变:摧毁书写意识的键盘时代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这样的见闻与感受越来越频繁:提笔忘字,犹如话到嘴边说不出口,甚至常常记不清某个字的细部究竟如何书写;更喜欢在各种电子显示终端上阅读或输入,复制或粘贴,省心省力方便快捷;无论是递交公文还是记录事件,甚至活动横幅、门楼标牌,习惯了看、也习惯了用计算机成字,因为它似乎总比手书便捷“美观”……这就似乎无可辩驳地说明,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信息世界里,一个键盘时代中。
  尽管我们当下的文化场域可以概括为一种“囿于半封建、半现代、后半殖民、半民族主义、半开放、半专制、半反传统、半反西方、后中体西用等的语境”,似乎后现代、后工业、知识社会与信息社会尚未在东方的神秘土地上成为文化的主流,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即使是参与性的在场,以键盘时代为象征的信息社会的到来,对汉字书写的挑战仍然是釜底抽薪式的。因为用钢笔文化承续毛笔书法,即使有失丰富,却保留了核心,即书写的意识与书写过程本身尚在。而键盘时代的到来,不仅替换了书写工具,还终结了“书写“本身。这种改变与影响在键盘带来的便利中,在这种便利与现代生活高度契合的暧昧中,显得波澜不惊,似乎自然而然。但是,其对写字与书法教育的直接影响,对文化的传承与人的发展的间接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首先,键盘输入颠覆了汉字的成字形式,消解了书写意识。数千年来,汉字的书写常常会随书写工具与材料的变化而在表现形式上产生相应的改变。比如质地坚硬的甲骨,其文古拙、峭拔;金石则可以孕育出大气和古雅;竹简与木牍使得汉字的书写由纵势演变为横势,纸张则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但是这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书写本身并未改变。而键盘的到来打破了通过书写笔画成字的渠道,变写为敲,彻底改变了成字的实践形式。书写遇到键盘不再是强弱问题,而是有无的问题。这带来的后果就是,键字分离与动作机械。键字分离导致我们的双手并不直接参与成字过程,而是通过键盘与若干电子元件来完成,并且,双手与键盘发生的运动关系也相对机械,没有横竖撇点,也没有颜柳欧赵,只剩下敲击、敲击、敲击。它固然让“速度”成几何级数增长,但却丧失了汉字书写的过程。尽管这在成人社会似乎更加普遍,但其对儿童学习环境的影响是无法阻挡的。丢失了书写,写字与书法的过程就失去了作为一种文化生活的合法性。书写的文化意蕴在机械敲击中消失殆尽。
  其次,电脑成字改变了字形的线性输入,淡化了汉字的表意结构。脱离了一笔一画的书写过程,汉字的表意结构就直接受到了冲击。汉字的表意结构不仅需要在书写的时间中慢慢体味,而且书写的过程性与空间感才是表意结构展现自身的最佳途径。比如,一撇一捺为“人”,书写的先后才可以感觉到双脚的支撑与立于天地的豪迈;“旦”下一横,书写时才能感到地平线对初升红日的寄托与希望;飘“逸”的末笔“捺”,缓缓书写中似溢出约束的框架,一份闲适与淡定油然而生。而电脑的成字没有笔画的过程性,它是整字的瞬间呈现,表意的结构尽管可以通过后续讲解完成,但过程体味已经遥不可及。此外,这种淡化还表现在敲字的过程中,各种输入法都是以字母、变形的笔画或无意义结构的部件为中介的,汉字的表意结构被拆解。损耗了意义,就弱化了汉字表意的合法性。   再次,电脑成字抹杀了个性与创造性,迎合了现代社会的精神控制。我们逐渐习惯了单调的、规范的“美观”,可见的汉字往往就是电脑中的若干字体,高度统一。因此,键盘时代也终结了汉字书写过程中的个性与创造性。它与个人书写最大的不同是:将个体的想象、意志、精神等彻底拒绝在成字的过程与结果之外,个人“书写”只有动作笔画而无精神参与。大多数时候,即便在课堂上,个性化的、创造性的书写也日渐稀少(多媒体越来越多)。这在表面上契合了现代的高效率、大容量的日常需要,甚至也体现出那么一丝规范美,但其实它现代社会中的畅通无阻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就是“精神控制”。
  现代性追求人类精神上的高度相似性,它必须减少心灵的复杂与多样才能让人变得单调容易支配,从而更依附权威,更利于控制与管理。对精神文化领域的统治就是为了最后能统治心灵,“人皆此心“就是重要的政治基础。统一的汉字呈现,当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再造人心”的工程。结果就沦为一种没有个性参与的“心灵管理术”。如此,汉字书写又丧失了精神自由的合法性。那么,该怎么办?
  三、不能放弃的将来:重新划界与基础定位
  科学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信息技术的深入与普及,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社会心理的焦虑与失常,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代价”,都是改革遇到的问题。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既有新问题的新探索,也有老问题的新解答,书法教育就属于其中。当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的时候,不仅会出现很多颇具颠覆性的新事物(如乔布斯的苹果),也会葬送很多曾经的辉煌(如柯达胶卷)。我们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但更要引领社会的前进。书法——书写中国的汉字,就不该也不能被忽视。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对它的保存与弘扬是责任也是使命。我们已经经历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现实,大多还只存在成人社会中,如若再失去基础教育的阵地,断送的恐怕就绝不仅仅是“书法本身”了。
  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几点:一方面要领域划界。给汉字书法在社会生活中重新划界。虽然“作为完整世界的书法文化”已经不再,那么就应当将书法作为部分的文化参与正确对待,尤其是在必须认真对待的地方,这是书法与写字教育在失去社会完整图景之后的唯一可能普及其参与性的前提。虽然时间推演已经画出了粗略的线条,但那还是被迫,不是自觉。我们需要自觉到,作为体认汉字汉语汉文化的写字是每个中国人文化身份的根基,而作为纯粹艺术的欣赏,可以就让它成为一种文化兴趣的选择,后者要努力发扬,而前者必须普及。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时间划界,即必须普及的书法教育,应当定位在基础教育阶段,并且定位在“达标”,这是一种底线划界。即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让每个学生掌握这把文化的钥匙。这样的定位与划界,有可能在信息社会的大潮中站稳脚跟。摈弃不切实际的让书法重回“正统”的幻想,同时将底线牢牢守住,紧抓书法教育的普及,需要“提高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和认识”其重要性。
  那么,普及的切入点又在哪里?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原来的学生、教师、文本间的“三维”变成了现在的“四维”,这是因为潜心与编者对话是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敞亮的重要环节。  一、与编者对话——让文本解读更敞亮  文章选编进教材,已经区别于一般的文本,其阅读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成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不
期刊
读马朝虎先生的《水》(苏教版五下),在“苦”“乐”中来往者甚多,酸楚中略带点点快意;无奈中含着丝丝希望。掸去纷乱,静心读之,在滤掉大多苦涩之后,留下更多的则是一份享受的快乐,一份心生的乐趣,一份成长的乐观。  一、 享受的快乐  “雨中洗澡”和“夏日冲凉”是呈现村里人及四兄弟有水之乐的两个主画面,字里行间,“乐”字穿行。  雨中洗澡之乐。“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
期刊
新课改势如破竹的推行势头,让小学语文课堂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面对课堂教学转型的诉求,一线教师在践行过程中有哪些困惑和收获?凤凰语文网从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组织了一期专题研讨,讨论的主题是:课堂教学转型的标志是什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大突破?为期半年的大讨论,吸引了众多教师驻足、畅言。  当前的课堂教学有什么问题?有多大问题?需要转型吗?讨论伊始,活动的组织者、南京凤凰母
期刊
继去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今年2月颁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之后,最近,教育部又推出《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据悉,该《纲要》即将颁布,无疑,这是书法教育的又一次重装上阵。于是业界(包括书法、语文教育界)有人雀跃欢呼:书法教育的春天来了。不过,如同“315消费者日”“全球气候公约”,这是否也意味着,书法(写字)教育
期刊
要实现习作教学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关注学生习作活动的过程,精心策划,想方设法让习作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带着这样的思考,结合一次科学实验的习作教学,做了不同的活动策划。  【案例描述】  “记一次科学实验”是小学习作练习中常见的训练内容,要求是选择一次有趣的实验,可以是课堂上经历的,也可
期刊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以课文整体为例子,进行针对性的写作篇章的训练,符合学生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它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整体写作技巧。  一、模仿语言风格,整体迁移  语言是有风格的。语言风格的形成需要从模仿开始。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云雀的心愿》都属于说明文,但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截然不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的语言属
期刊
一、回忆学法,整体感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故事我们读了不少,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读懂一个故事的?(板书:理顺序、知大意、品人物、明价值)今天我们还是用这样的方法读懂故事。  2.昨天我们读了课文,理清了故事的顺序,谁来说一说?(人牛情深、相知相爱、美满生活、隔河相望、鹊桥相会)  3.谁能根据故事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现在,我们已理清了顺序,知道了故
期刊
笔者在一线教学,反思自我课堂教学,纵观他人课堂呈现,发现当下的语文课之所以令学生困倦,教学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跟教师的“舍不得”息息相关。  一、舍不得课文  教学一篇课文,从字词到句段到篇章,从作者到写法到拓展,从问到说到写,一一涉猎、无一漏网。教师之用心显而易见,然而是否真正为学生所需?课堂教学和做菜存在着逻辑形式上的共通之处:不同的菜肴,需要不同的做法。那么体裁不同、内容迥异的课文呢?语文
期刊
文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我想起了2005年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的一次文学对话——北大附中的一位高二同学向在场的知名作家发出过的疑问。  当今社会,泛娱乐化大行其道。虽然也讲文化,但媒体给人的多是感官刺激,很多人都在娱乐与被娱乐中迷失了自我。  是的,我们为什么要强逼青少年去读鲁迅,我们为什么非要民众读张炜四百万字的《你在高原》,不读唐诗宋词又会如何?  一位作家说:对当下的文学,我是悲观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古诗文教学的一般路径,即大体把握诗意——想象古诗文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下面结合教学案例,具体阐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策略和方法。  一、大体把握诗意  “大体把握诗意”,必须对古诗文所描绘的生活景象有所了解。例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由于唐代离现在已一千多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