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数学教师所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能够自主去猜想,去思索,动手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直到将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才肯罢休的境地,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视为能力得到发展,才能较好地开发学生的潜力,才能让学生全面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从以下几个方来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环节中的首要位置。
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是经常性存在的,就看教师采取何种方式去引导学生对那些事物让学生吸引注意力,然后,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学生对某一方面的事物能够产生兴趣,让学生的内在因素,起着这样的推动力,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工作,要求数学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数学教师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美,力求把学生带进教师所创设的数学情景之中,让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产生疑点,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妙处。
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索归纳“能被2整除的数的规律”时,教师可以罗列一些数字“20、110、62、102、88、36等”,数学教师清楚给学生将具体的做法,凭借学生动手演算的结果,学生就能够恍然大悟,原来规律是这样的:每一个数都能被2整除,学生找到这一规律,由之感悟到了辛苦所带来的喜悦感。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其中有何缘由,学生找到规律后,让学生也试着写一些数字,来检验规律。这样,教师利用学生对事物产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去动手探究,摸索出规律,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数学知识的习惯。
二、抓住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较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动机,让学生感受到了身边的数学知识的存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为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可以看出教师把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搬到课堂中,学生学习后就会意识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原来如此,有需要数学知识的用武之地,较好让学生知晓“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同时,数学知识又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新理念。教师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要做到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沿袭数学家探究的历程,去感受数学知识获取的快乐。因此,数学教师不能单纯去给学生灌输知识,重在对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创新动机;学生能够较好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是多么的密切,正如十个指头样,互相联系着,学生更深层次地意识到,作为学生只有更好地学习好数学知识,才能为今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组织学生学习“时、分、秒”知识时,其教学目的是通过钟表的时、分、秒的认识,体会到时分秒的实际意义与进率,同时,能够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各种钟表,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时间是多么重要,体会“时间如流水”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学生能够较好地遵守学校的组织纪律,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去动手探究,这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目的之一。以往学生数学教学,教师害怕学生自己学习既浪费宝贵的时间,又养成学习的坏习惯,教师总是放心不下,尽量自己把数学知识都将给学生听,让学生去死记,“依葫芦画瓢”就达到目的了。这种教学意识显然是极其错误的,新课程要求学习学习的主体性得到较好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最终目的,就要放手让学生去亲自实践,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知识时,对于每一个数的学习,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动手摆弄小棒的形式,发现规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法,掌握观察的方法,能够摆弄学具,让学生对每个数的概念,以及加减法计算的表象,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现象中理解;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弄,能够让学生全面更好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也体现出数学概念在逻辑顺序中自然形成;最后,学生通过摆弄,能够总结出每一个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因此,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快乐,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快乐,感受到自己通过学生成功的快乐。
四、有效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需要补救知识,也让教师找到自己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哪些还待于改进,适当调整自己的教法,教师更好地掌握进行进度,实行学生培优补差。因此,数学教师要制定每个学生发展需要的评价,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自主学习、自由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其创新品质的目的。
总之,数学学习活动,关键在于数学教师的观念的彻底转变,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抓手,需要数学教师多积累数学前沿知识,以满足自己教学工作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去探索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才能找到自己在数学教学岗位上的准确定位,把自己打造为新课程下的教学能手而努力奋斗。
參考文献
[1]“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之我见”;《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年 第6期;张芹
[2]“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创新意识之我见”;《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5期;朱春华
[3]“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之我见”;《新一代》2014年第05期;韩育红
[4]“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创新意识培养之我见”;《新课程·小学》2017年第05期;仲剑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从以下几个方来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环节中的首要位置。
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是经常性存在的,就看教师采取何种方式去引导学生对那些事物让学生吸引注意力,然后,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学生对某一方面的事物能够产生兴趣,让学生的内在因素,起着这样的推动力,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工作,要求数学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数学教师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美,力求把学生带进教师所创设的数学情景之中,让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产生疑点,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妙处。
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索归纳“能被2整除的数的规律”时,教师可以罗列一些数字“20、110、62、102、88、36等”,数学教师清楚给学生将具体的做法,凭借学生动手演算的结果,学生就能够恍然大悟,原来规律是这样的:每一个数都能被2整除,学生找到这一规律,由之感悟到了辛苦所带来的喜悦感。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其中有何缘由,学生找到规律后,让学生也试着写一些数字,来检验规律。这样,教师利用学生对事物产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去动手探究,摸索出规律,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数学知识的习惯。
二、抓住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较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动机,让学生感受到了身边的数学知识的存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为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可以看出教师把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搬到课堂中,学生学习后就会意识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原来如此,有需要数学知识的用武之地,较好让学生知晓“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同时,数学知识又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新理念。教师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要做到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沿袭数学家探究的历程,去感受数学知识获取的快乐。因此,数学教师不能单纯去给学生灌输知识,重在对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创新动机;学生能够较好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是多么的密切,正如十个指头样,互相联系着,学生更深层次地意识到,作为学生只有更好地学习好数学知识,才能为今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组织学生学习“时、分、秒”知识时,其教学目的是通过钟表的时、分、秒的认识,体会到时分秒的实际意义与进率,同时,能够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各种钟表,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时间是多么重要,体会“时间如流水”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学生能够较好地遵守学校的组织纪律,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去动手探究,这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目的之一。以往学生数学教学,教师害怕学生自己学习既浪费宝贵的时间,又养成学习的坏习惯,教师总是放心不下,尽量自己把数学知识都将给学生听,让学生去死记,“依葫芦画瓢”就达到目的了。这种教学意识显然是极其错误的,新课程要求学习学习的主体性得到较好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最终目的,就要放手让学生去亲自实践,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知识时,对于每一个数的学习,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动手摆弄小棒的形式,发现规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法,掌握观察的方法,能够摆弄学具,让学生对每个数的概念,以及加减法计算的表象,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现象中理解;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弄,能够让学生全面更好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也体现出数学概念在逻辑顺序中自然形成;最后,学生通过摆弄,能够总结出每一个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因此,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快乐,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快乐,感受到自己通过学生成功的快乐。
四、有效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需要补救知识,也让教师找到自己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哪些还待于改进,适当调整自己的教法,教师更好地掌握进行进度,实行学生培优补差。因此,数学教师要制定每个学生发展需要的评价,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自主学习、自由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其创新品质的目的。
总之,数学学习活动,关键在于数学教师的观念的彻底转变,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抓手,需要数学教师多积累数学前沿知识,以满足自己教学工作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去探索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才能找到自己在数学教学岗位上的准确定位,把自己打造为新课程下的教学能手而努力奋斗。
參考文献
[1]“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之我见”;《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年 第6期;张芹
[2]“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创新意识之我见”;《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5期;朱春华
[3]“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之我见”;《新一代》2014年第05期;韩育红
[4]“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创新意识培养之我见”;《新课程·小学》2017年第05期;仲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