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前我在辅导上一年级的女儿认读二类生字时,发现许多二类字如果巧妙与生活联系起来,女儿不但记得牢,而且学得轻松愉快。例如认读“荡”字,当时女儿会读了,认为自己也能认了,可将“荡”字放人许多二类字中时,女儿就不能迅速认读,甚至猜不出它的读音。后来我就让女儿想一想家中的菜汤:“汤刚端上桌时,总有菜叶在汤中跳跃,随波荡漾”。后来女儿一看到“荡”字时就会念起“菜叶在汤中荡漾”这句话。又例如“问”字,女儿认读时总会在“门”、“问”之间徘徊犹豫,于是,我告诉她:“你靠在门框边正欣赏风景时,突然好朋友匆匆跑来,你会张口问:‘出了什么事吗?”’尝到甜头的女儿一遇到自己难记或易混的生字就会来缠着我,让我替她想办法。渐渐的,我也学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引进生活,让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语文了。
专家和同行们是如何看待或处理生活与语文的关系呢?为此我也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章。知道了许多名家理念: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了解了许多同行们的努力:探讨如何将语文教学生活化,思考如何将学生生活语文化。我发现:如何将学生社会生活语文化,大家研究得透彻,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而如何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这个问题值得探讨空间还很大。于是我努力实践并思考着,如何让我的学生迷上生活化的语文课。下面结合具体的事例,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吧。
一、生活化遣词造句。
我们教师常常为学生造出的句子苦恼:语句干瘪、拆词乱用、无厘头……那么怎样让学生造出好句子呢?我就把造句与做菜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有很多人都喜欢牛肉,但每一个人烹饪牛肉时都会按自己口味添加不同配料,因此做出的牛肉各具风格。那么我们造句也就是在烹饪自己的美味,可以加入自己的体会、想象、夸张等。于是在出示词语时,我就要求学生先在记忆中搜索与这些词语相关的生活情景;再在心中加工生活情景,组织语言描绘生活情景;然后写出自己的句子,反复朗读或者说给同学听,品尝自己的手艺。这样造出的句子异彩纷呈,再也不会出现:一提到用“像”字造句,学生就用二年级老师教的“妹妹的脸蛋像红苹果”来敷衍老师了。遇到用几个词语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学生就会像导演一样安排剧情,造出的句子主旨突出,语句连贯,生动具体了。
二、生活化感悟课文。
为了让学生人情入境地学习课文,我们老师想了许多方法:课前走进生活,课上听音乐、看画面,演示情景等等。但我们也发现许多不足之处:教师备课时费时费力,学习时语文味淡化,学生学到的知识浅薄了。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生活化感悟课文时,不宜过多,不宜过于花哨,要切入课文的重难点,要朴实有效。
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有的老师把文中的隧道开凿方法及“人”字形线路都用多媒体演示,这样就淡化了文本的作用,轻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有的老师就准备了一盆沙子,对于居庸关与八达岭隧道的开凿法没有过多讲解,就是让学生读读、想想、堆堆、做做、说说,而对于青龙桥附近的“人”字形线路则做了如下处理:先自己读读想想,再小组合作,用尺子、铅笔等修筑“人”字形线路,最后让学生扮演火车司机开火车过青龙桥,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体会“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大胆,方法的巧妙,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虽然教具简单,却巧妙地拉进生活与文本的距离,有效突破文本的重难点。
又如《二泉映月》一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和重点呢?我们教师就可以像孙双金老师那样先紧紧抓住“双目失明”一词,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双目失明给自己带来的可怕后果,以沉郁的语调引导学生说出阿炳的艰难处境;再抓住“度日如年”一词,出示三个场景:1.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2.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呢?3.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让学生在凄苦、悲哀的《二泉映月》旋律中选择一个画面进行想象,交流看到的情景,拉近自己与阿炳的距离,体会阿炳的深沉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知道孤独无助的阿炳为何痴迷音乐,为何能创作出回肠荡气的不朽乐曲。一首乐曲,几个想象的场景,却让生活适宜的学生走进孤苦伶仃的阿炳,解读阿炳的内心世界,思索人生,学着善待苦难。
专家和同行们是如何看待或处理生活与语文的关系呢?为此我也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章。知道了许多名家理念: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了解了许多同行们的努力:探讨如何将语文教学生活化,思考如何将学生生活语文化。我发现:如何将学生社会生活语文化,大家研究得透彻,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而如何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这个问题值得探讨空间还很大。于是我努力实践并思考着,如何让我的学生迷上生活化的语文课。下面结合具体的事例,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吧。
一、生活化遣词造句。
我们教师常常为学生造出的句子苦恼:语句干瘪、拆词乱用、无厘头……那么怎样让学生造出好句子呢?我就把造句与做菜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有很多人都喜欢牛肉,但每一个人烹饪牛肉时都会按自己口味添加不同配料,因此做出的牛肉各具风格。那么我们造句也就是在烹饪自己的美味,可以加入自己的体会、想象、夸张等。于是在出示词语时,我就要求学生先在记忆中搜索与这些词语相关的生活情景;再在心中加工生活情景,组织语言描绘生活情景;然后写出自己的句子,反复朗读或者说给同学听,品尝自己的手艺。这样造出的句子异彩纷呈,再也不会出现:一提到用“像”字造句,学生就用二年级老师教的“妹妹的脸蛋像红苹果”来敷衍老师了。遇到用几个词语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学生就会像导演一样安排剧情,造出的句子主旨突出,语句连贯,生动具体了。
二、生活化感悟课文。
为了让学生人情入境地学习课文,我们老师想了许多方法:课前走进生活,课上听音乐、看画面,演示情景等等。但我们也发现许多不足之处:教师备课时费时费力,学习时语文味淡化,学生学到的知识浅薄了。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生活化感悟课文时,不宜过多,不宜过于花哨,要切入课文的重难点,要朴实有效。
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有的老师把文中的隧道开凿方法及“人”字形线路都用多媒体演示,这样就淡化了文本的作用,轻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有的老师就准备了一盆沙子,对于居庸关与八达岭隧道的开凿法没有过多讲解,就是让学生读读、想想、堆堆、做做、说说,而对于青龙桥附近的“人”字形线路则做了如下处理:先自己读读想想,再小组合作,用尺子、铅笔等修筑“人”字形线路,最后让学生扮演火车司机开火车过青龙桥,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体会“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大胆,方法的巧妙,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虽然教具简单,却巧妙地拉进生活与文本的距离,有效突破文本的重难点。
又如《二泉映月》一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和重点呢?我们教师就可以像孙双金老师那样先紧紧抓住“双目失明”一词,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双目失明给自己带来的可怕后果,以沉郁的语调引导学生说出阿炳的艰难处境;再抓住“度日如年”一词,出示三个场景:1.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2.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呢?3.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让学生在凄苦、悲哀的《二泉映月》旋律中选择一个画面进行想象,交流看到的情景,拉近自己与阿炳的距离,体会阿炳的深沉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知道孤独无助的阿炳为何痴迷音乐,为何能创作出回肠荡气的不朽乐曲。一首乐曲,几个想象的场景,却让生活适宜的学生走进孤苦伶仃的阿炳,解读阿炳的内心世界,思索人生,学着善待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