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事生非》是莎士比亚喜剧时期最成熟阶段的作品,轻松幽默、热闹明快,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调,又能给人以人生启发,富有哲思。其中两对截然不同的爱情故事时至今日依然是现代男女相处的典范。
剧中的架构主要由两对情侣所组成。希罗和贝特丽丝是情同手足的表姊妹,克劳狄奥和培尼狄克是亲王唐佩卓的好友,四人双双演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希罗优雅沉静,克劳狄奥叱吒战场,两人代表传统的结合。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之间则是永无休止的斗智斗勇,尽管最终配对成功,但两人都仍坚持戴著原本尖酸嘲讽的面具。
一、1993年肯尼斯·布拉纳导演版电影《无事生非》
93版电影营造了一个十分具有年代感的英伦庄园的情景,台词基本使用了富有莎士比亚风格的对白,极具抒情性,使人物更加生动。全剧以一首抒情诗开场,“别再叹息,就让他随风而逝吧,你何必愁眉不展……”
100分钟的影片众星云集,显得清新自然,演员的表演质朴感人。基努里维斯饰演单纯天真冲动多疑耳根子又软的克劳狄奥,经历了一个转折,对爱情的守护和自我的内省是这个角色最值得回味的品质。凯特·贝金赛尔饰演的希罗天真可爱,对爱情有一颗包容之心。导演肯尼斯·布拉纳和妻子艾玛·汤普森共同饰演了一对欢喜冤家克劳狄奥与贝特丽丝。这些演员后来都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巨星,再看当年的表演反倒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
这一版《无事生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都是男人惹的祸》,剧中男性角色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克劳狄奥从爱上到结婚到误解到重逢经历了起起伏伏的转变,这在紧凑的剧情中稍微显得有些仓促,但就喜剧作品来说又给人以一种情理之中的惊喜。
二、中国黄梅戏版《无事生非》
莎翁原作中的人物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人物性格也有相当大的距离。像贝特丽丝(改编本更名李碧翠那样快人快语,敢与男性当面斗嘴还要赢过对方的女性,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就极为少见。
中国封建社会里,等级分明,人与人之间礼多不怪,而莎翁剧中各色人等尽管身份有贵贱,却共同生活在人格平等的氛围之中。这种属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精神,用中国戏曲的生旦格局表现,显然是削足适履,难以取得艺术上的和谐统一。
改编者充分意识到莎剧的精神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距离,进行了大胆的创造,将剧情发生地点移至中国的边关,将时间定为中国古代。边关而非具体的地点,就可以以我国少数民族的风情习俗替代莎剧中的异国风情。时间,没有明确在某朝某代,同样可以使莎翁的精神在模糊性中得到张扬。
这样,改编者从空间和时间上为《无事生非》的故事易地中国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天地。这里没有多少儒家教化、封建等级,人物的头脑也没有塞满“忠孝节义”、“三纲五常”,它是中国土地却不完全是汉民族聚居的 地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使莎士比亚剧作的精神得以再现,戏曲的艺术样式与莎剧精神得到了统一,得到了协调,容易为观众认可。
这一部戏剧作品在形式上使用传统戏曲,在内在里深刻揭示了莎士比亚的对纯真爱情的歌颂,戏曲利用唱词和念白将莎士比亚富有诗意的西方对白本土化,不仅丰富了人物的内心,有留有空白,将戏曲假定性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比如在第五场中,娄地鳌在婚礼中因误人唐丹江的陷阱而羞辱海萝,他对海萝既恨又爱的矛盾心情,改编本借用了戏曲传统的“三揭盖巾”的手法予以刻画,不惟让人感受到娄地鳌内心的波澜,也富于中国传统特色。
三、2013年乔斯·韦登导演电影《无事生非》
导演乔斯·韦登本人是一个极富有创造力的人,在创造了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复仇者联盟》之后又玩起了小清新。这一版电影相比起93年版的显得格外具有现代性,同时又借鉴了舞台假定性的手法,具有完全不一样的质感。
韦登版的《无事生非》将故事挪移到了现代,但台词却依然是古典英语,现代场景配上原戏剧原台词多少还是有时空错乱感,好在戏剧题材也相得益彰,让全片具有了原作并不具备的夸张喜感。影片混搭的演绎达到了违和感与高贵冷艳齐飞,小清新共黑白画面一色的效果。曼妙的爵士乐配合精致的摄影,着实为影片添彩不少。
希罗与克劳狄奥即将步入婚礼殿堂,在准备婚礼期间,两人闲来无事,便计划撮合双方好友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两个性格活泼外向的人一见面便开始唇枪舌战,将欢喜冤家的戏码一直延续,最终终于结成了连理。
这是一部舞台感很强的电影,同样是两段打情骂俏的感情故事,但新旧的对比让喜剧效果更加突出。现代电影风格来解读古典剧本的戏剧张力,美国式的轻佻搭莎翁喜剧,不免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但这种穿越又十分文艺,具有独立电影的小品味道,可以让人从中感受到莎士比亚强大的魅力和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
四、结语
贝特丽丝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可与《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相媲美。她与表姐希罗的内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贝特丽丝机智开朗、俏皮机灵、妙趣横生,所以历来的戏剧影视作品都将更多的光环和着重点放在了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的身上。
《无事生非》围绕着两个爱情而展开——克劳狄奥与希罗代表传统的遵循阶级门户观念的婚姻;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表现的则是在相互对抗的趣味中萌发的真挚爱情。通过两种结合的对比,可以发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爱情观旗帜鲜明。
这段爱情可以看做现代社会很多青年男女相处的典范,也成为了很多影视作品中打情骂俏的原型,即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台词现在看起来也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莎士比亚早期喜剧相比较,《无事生非》中所表现的并不尽然是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浪漫主义诗情,在欢乐与喜剧气氛之中,还夹杂着明显的悲剧成分。莎士比亚这一艺术上的突破,显示出他对现实的认识渐趋深化,对社会已经带有批判倾向。
不难想象,《无事生非》的故事还将发生在欧亚大陆,发生在城镇乡间,发生在所有有爱的地方。
剧中的架构主要由两对情侣所组成。希罗和贝特丽丝是情同手足的表姊妹,克劳狄奥和培尼狄克是亲王唐佩卓的好友,四人双双演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希罗优雅沉静,克劳狄奥叱吒战场,两人代表传统的结合。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之间则是永无休止的斗智斗勇,尽管最终配对成功,但两人都仍坚持戴著原本尖酸嘲讽的面具。
一、1993年肯尼斯·布拉纳导演版电影《无事生非》
93版电影营造了一个十分具有年代感的英伦庄园的情景,台词基本使用了富有莎士比亚风格的对白,极具抒情性,使人物更加生动。全剧以一首抒情诗开场,“别再叹息,就让他随风而逝吧,你何必愁眉不展……”
100分钟的影片众星云集,显得清新自然,演员的表演质朴感人。基努里维斯饰演单纯天真冲动多疑耳根子又软的克劳狄奥,经历了一个转折,对爱情的守护和自我的内省是这个角色最值得回味的品质。凯特·贝金赛尔饰演的希罗天真可爱,对爱情有一颗包容之心。导演肯尼斯·布拉纳和妻子艾玛·汤普森共同饰演了一对欢喜冤家克劳狄奥与贝特丽丝。这些演员后来都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巨星,再看当年的表演反倒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
这一版《无事生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都是男人惹的祸》,剧中男性角色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克劳狄奥从爱上到结婚到误解到重逢经历了起起伏伏的转变,这在紧凑的剧情中稍微显得有些仓促,但就喜剧作品来说又给人以一种情理之中的惊喜。
二、中国黄梅戏版《无事生非》
莎翁原作中的人物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人物性格也有相当大的距离。像贝特丽丝(改编本更名李碧翠那样快人快语,敢与男性当面斗嘴还要赢过对方的女性,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就极为少见。
中国封建社会里,等级分明,人与人之间礼多不怪,而莎翁剧中各色人等尽管身份有贵贱,却共同生活在人格平等的氛围之中。这种属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精神,用中国戏曲的生旦格局表现,显然是削足适履,难以取得艺术上的和谐统一。
改编者充分意识到莎剧的精神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距离,进行了大胆的创造,将剧情发生地点移至中国的边关,将时间定为中国古代。边关而非具体的地点,就可以以我国少数民族的风情习俗替代莎剧中的异国风情。时间,没有明确在某朝某代,同样可以使莎翁的精神在模糊性中得到张扬。
这样,改编者从空间和时间上为《无事生非》的故事易地中国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天地。这里没有多少儒家教化、封建等级,人物的头脑也没有塞满“忠孝节义”、“三纲五常”,它是中国土地却不完全是汉民族聚居的 地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使莎士比亚剧作的精神得以再现,戏曲的艺术样式与莎剧精神得到了统一,得到了协调,容易为观众认可。
这一部戏剧作品在形式上使用传统戏曲,在内在里深刻揭示了莎士比亚的对纯真爱情的歌颂,戏曲利用唱词和念白将莎士比亚富有诗意的西方对白本土化,不仅丰富了人物的内心,有留有空白,将戏曲假定性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比如在第五场中,娄地鳌在婚礼中因误人唐丹江的陷阱而羞辱海萝,他对海萝既恨又爱的矛盾心情,改编本借用了戏曲传统的“三揭盖巾”的手法予以刻画,不惟让人感受到娄地鳌内心的波澜,也富于中国传统特色。
三、2013年乔斯·韦登导演电影《无事生非》
导演乔斯·韦登本人是一个极富有创造力的人,在创造了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复仇者联盟》之后又玩起了小清新。这一版电影相比起93年版的显得格外具有现代性,同时又借鉴了舞台假定性的手法,具有完全不一样的质感。
韦登版的《无事生非》将故事挪移到了现代,但台词却依然是古典英语,现代场景配上原戏剧原台词多少还是有时空错乱感,好在戏剧题材也相得益彰,让全片具有了原作并不具备的夸张喜感。影片混搭的演绎达到了违和感与高贵冷艳齐飞,小清新共黑白画面一色的效果。曼妙的爵士乐配合精致的摄影,着实为影片添彩不少。
希罗与克劳狄奥即将步入婚礼殿堂,在准备婚礼期间,两人闲来无事,便计划撮合双方好友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两个性格活泼外向的人一见面便开始唇枪舌战,将欢喜冤家的戏码一直延续,最终终于结成了连理。
这是一部舞台感很强的电影,同样是两段打情骂俏的感情故事,但新旧的对比让喜剧效果更加突出。现代电影风格来解读古典剧本的戏剧张力,美国式的轻佻搭莎翁喜剧,不免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但这种穿越又十分文艺,具有独立电影的小品味道,可以让人从中感受到莎士比亚强大的魅力和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
四、结语
贝特丽丝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可与《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相媲美。她与表姐希罗的内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贝特丽丝机智开朗、俏皮机灵、妙趣横生,所以历来的戏剧影视作品都将更多的光环和着重点放在了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的身上。
《无事生非》围绕着两个爱情而展开——克劳狄奥与希罗代表传统的遵循阶级门户观念的婚姻;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表现的则是在相互对抗的趣味中萌发的真挚爱情。通过两种结合的对比,可以发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爱情观旗帜鲜明。
这段爱情可以看做现代社会很多青年男女相处的典范,也成为了很多影视作品中打情骂俏的原型,即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台词现在看起来也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莎士比亚早期喜剧相比较,《无事生非》中所表现的并不尽然是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浪漫主义诗情,在欢乐与喜剧气氛之中,还夹杂着明显的悲剧成分。莎士比亚这一艺术上的突破,显示出他对现实的认识渐趋深化,对社会已经带有批判倾向。
不难想象,《无事生非》的故事还将发生在欧亚大陆,发生在城镇乡间,发生在所有有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