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忌讳(四题)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tim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刀斩断是非根
  马、牛、羊、鸡、犬、豕,在我国称之为“六畜”,古代的祭祀和食用,自然离不开它们,于是便有了屠宰这个行当,从业者称之为屠夫或屠户。
  在《史记》中,赫赫有名的刺客聂政,便曾是一个屠夫。“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但他似乎是专门杀狗的,“客游以为狗屠。”
  历代的屠夫。奉樊哙或张飞为祖师爷,他们认为这二位是杀猪出身,又名重一时,为这个行业增添了光彩。
  但在过去,屠宰业是被人看不起的。“孟母择邻”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她为了孟子的前途,不愿与杀猪的屠户为邻,以免受到影响,因此搬家。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传说他曾为屠夫写过一副极为有气势的对联,对屠宰这个行当赞扬备至:“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屠宰是个又脏又累的活计,比如杀猪,“屠夫捉扎活猪要有过人的臂力,先将猪蹄扎紧,绑在长凳上,以尺许尖刀刺喉致死,放血于盆中(血可食用,也可做家具涂料),然后在猪蹄间割一小口,用细铁条通猪身皮肉之际,打气使猪身胖起来,置于大烧锅开水中,烫皮刨毛,再破膛取出脏肠(称为下脚或下水),洗净猪身,割下头蹄,从脊间劈成两爿,屠宰才算完成”(《三百六十行大观》)。
  因为屠宰毕竟是将一个个生命断送,按迷信说法,屠夫“罪孽深重”,于是有了不少禁忌。杀猪讲究“一刀清”,即一刀就要令其致死,多杀一刀则猪多受一份罪,恐有报应;进刀时要念几句“超生经”,表示猪虽死却可以投入人胎,转世做人;杀猪后刮毛时,猪头上留下巴掌大一块猪毛,猪尾上也要留下三寸来长的一截猪毛,意为“有头有尾”,烧过纸钱后,再去毛一尽。这是老上海屠夫杀猪的“规矩”。
  “下刀时禁忌小孩看,禁忌小孩捶猪、搅血”(任骋《中国民间禁忌》)。民俗是怕惊吓了儿童,这是很有道理的。儿童天真、幼稚、脆弱,看到这血肉淋漓的场面,会在情感上承受不了,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现在,城里的大型肉类加工厂,屠宰已是机械化和自动化了。但乡下杀猪,仍是沿用古老的屠宰方式。
  狩猎说趣
  今天,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以免种群灭绝,我国政府已明令禁止在山林中狩猎。一些专业的猎户被妥善安排,去做别的营生。因此,这个古老的行当,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四十多年前,我曾供职于林业部门,又因写作的原由,得以有不少的机会去林区采访,曾与一些职业的狩猎者(猎人)打过交道。他们出猎前,禁忌不祭祀猎神;进山后,禁忌不祭祀山神;失口不说是去“打猎”,而称之为“打围”;决不直呼野兽的名字,老虎说成“大虫”,豹子叫做“山猫”,野猪谓之“大耳朵”,兔子名曰“秃尾巴”,狐狸尊之为“狐仙”,等等。
  他们决不射杀正在交配的野兽,否则会受到山神的惩罚。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维系野兽传宗接代的行为。
  打到的猎物,还有一个规矩,叫“见者有份”。正好有人经过此地,目睹了打猎的场面,就得分给他一份肉,忌讳分漏了人头,落下“小气”的名声。
  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为了生存,就开始了目的很明确的狩猎活动,以便用兽肉充饥,剥兽皮御寒。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狩猎已具有丰富的经验,并成为一项重要的生产内容。
  考古工作者曾在商代的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狩猎的工具:镞、弹丸、网坠、木矛等。甲骨文中还记载了一些捕获禽兽的方法:车攻、犬逐、焚山、矢射、设阱,并能经常捕获到獐、鹿、狐、野猪、狼、熊等野兽。
  “狩,犬田也”(《说文解字》),即用猎犬进行围猎;《尔雅》释“狩”为君主于冬天举行的田猎活动。“猎,放猎逐禽也”(《说文解字》),即携犬逐捕禽兽。
  《诗经》的《野有死麕》,描写了丛林中的一个猎人,射杀了獐和鹿,并获得了爱情,从中可以看到此时狩猎生活的情状。
  《水浒传》中的解珍、解宝,属于专业的猎户,以打猎为生,他们受到豪门的欺压,最终铤而走险,逼上梁山,加入了农民起义的队伍。
  在狩猎活动中,人们不仅用猎犬作为帮手,还学会驯养猛禽中的鹰以便捕逐禽兽。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黄”即猎犬;“苍”即苍鹰,架托在右臂上。“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元?萨都刺《上京即事》)。
  古代狩猎,一类是猎户们为求衣食之源,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项营生。另一类是皇家或官方所组织的,或为消遣娱乐,“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唐?李世民《冬狩》);或为练兵,增强战斗力,“夜发猛士三千人,清晨合围步骤同。禽兽已毙十七八,杀声落日回苍穹”(唐?杜甫《冬狩行》)。
  猎户狩猎的工具,一般使用弓箭、刀、矛,“猎过黑山犹走马,寒雕射落不回头”(唐?马戴《射雕骑》);“一箭正坠双飞翼”(唐?杜甫《哀江头》)。枪械发明之后,猎户开始使用鸟铳、钢枪射杀飞禽走兽。而在山林中挖出深深的陷阱,上面覆盖芦席、浮土;或者安置铁夹、铁套,悬挂罗网,也是猎户常常运用的狩猎方式。
  顺风宰相逆风猴
  在原始社会,先民就懂得用木筏、独木舟等工具,载人载货穿行于水上。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的遗址中,曾出土一柄木桨,可见当时已发明舟楫。战国时代,我国有颇具规模的造船业,造出了设备完善的战船、楼船。唐宋时的内河航行,已相当普遍;到了元明,又开拓了海运事业,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率宝船六十余艘,此中各种人员达二万七千余人。
  驾驶船只的人,称之为船夫、船家、船工,或水夫,“水夫住在长江边,年年捉送装兵船”(清?钱澄之《水夫谣》)。在内河运行,主要以桨、橹、长篙为推进工具,名之曰:荡桨、摇橹、撑篙。较大的船只,还设置桅杆,以便挂上帆,借助风力前行,“一片春帆带雨飞”(唐?僧法振《送友人之上都》)。如果顺水顺风,船夫只需把好舵,省力省时,“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若是逆水逆风行船,船夫则以长篙撑持,或采用拉縴的方法,一个个弯腰曲背,汗下如雨。故俗语说:“顺风宰相逆风猴。”   在江浙地区,河港纵横,水网如织,乌篷船是一种最便利的交通工具。“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是没有的,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周作人《乌篷船》)。而在三峡或川江行船,滩多水急,船夫的生命时刻受到威胁。“撑得篙头都是血,一矶又复在前头(宋?杨万里《过显济庙前石矶》)。
  清人袁树在《弄船人》中写道:“君看弄船人,长篙注在手,两脚跳如飞,一身乃未走。”而更惨的是,船夫或船被经常掳去出公差,或运兵,或运粮,在叱骂和皮鞭声中出力拼命,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酬,“河之水,呜咽不成声”(清?宋大樽《河之水》)。
  在江浙水港河汊之中,因水路相对平稳,所以常有妇女驾船为生,甚至背上还背着襁褓中的孩子。“一身充两役,谁道吴娘痴。襁儿背上卧,摇橹并摇儿”(清?赵翼《舟行绝句》)。而在杭州西湖上,船娘驾船载客游览,则比比皆是。“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宋?欧阳修《采桑子》)。
  水上生涯,风浪无情,驾船行业有许多语言上的禁忌,比如姓“陈”或“程”的,因与“沉”同音,往往自称姓“常”或“浮”;筷子原名“箸”,与“住”、“滞”谐音,故船家很早就称之为“筷”,喻意行船快疾。“吃饭的碗、盛饭的盆,都不许口‘朝下放(讳翻起放)’,连锅盖的盖子也因有翻扣的意思而讳避之,不叫锅盖,而叫‘捂气’。摘下帽子,也要口朝上放,而不能翻扣在那里”(任骋《中国民间禁忌》)。
  并非易事说“跑堂”
  过去的饭店常挂着这样的对联:“闻香且止步;知味暂停车。”菜肴精美,店堂洁雅,是吸引顾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跑堂的堂倌如果腿勤、手勤、嘴勤,也可获取很多的人缘,造成生意的兴旺。
  饭店选用堂倌(现在称之为服务员),有很多讲究。
  其一,相貌端正,忌丑陋、委琐,要能给人一种良好的感觉。虽不论男女和老少,但一般是比较年轻的。因跑堂是个体力活,手脚要麻利,能吃苦耐劳,只有年轻人才能应付自如。
  其二,口齿伶俐,思路清晰,记性好。忌反应迟钝,说话结巴。传统相声中的《报菜名》,反映的就是饭店跑堂人的生活,他能面对客人,一口气报出上百个菜名,以供其选择。现在去饭店吃饭,服务员往往出示菜谱让客人挑选,然后在菜单上记下来,但当客人问到某道菜的特色时,也必须对答如流,否则会令客人扫兴。
  其三,态度殷勤,举止得体。所谓“迎来送往”,即客人一登门,便要迎上去问好、寒暄,然后将其引往席位。待客人坐定,便要为其沏茶,递上热或冷毛巾,让其揩脸擦手,再礼貌地问:“您想用些什么?客人有什么忌口?”在客人答话后,或报菜名,或递过菜谱,任其挑选。如果客人对菜肴有什么特殊要求,都得牢记在心,或大声报给厨师听,或在菜单上注明。
  堂倌上菜,左手托盘,盘里摆满盛了菜和汤的碗、碟,右手持一长叠盛有白饭的碗,脚步轻快无声,且点滴不漏落。到了桌前,再一一报出菜名,末了说:“您的菜齐了,请用!”
  其四,客人用完了餐,要领着他去收银台付款,然后把客人们一直送到门口,大声说:“谢谢您的光临,欢迎下次再来敝店。”
  堂倌除腿勤、手勤、口勤之外,还要具有应付各种异常情况的本领。比如吃过后不给钱,或者故意找茬说菜肴不洁、味道不正,都必须有一套应对的方法,但绝不能和顾客争吵,甚至打架,要合情合理,不得罪人,也不影响别人用餐。
  数年前,我曾采访过湘潭一位在旧社会当过堂倌的范师傅,告诉我一件他终生难忘的事。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本地一个流氓头子,因怨恨饭店老板不肯大把交“保护费”,便在饭店请客吃饭时,把一只早备好的死苍蝇,趁人不备丢在鸡汤里。然后,拍桌子大喊一声:“跑堂的,你来,鸡汤里怎么有苍蝇?”
  跑堂的范师傅忙跑过去,一看就知道是对方来找茬了。他不慌不忙地说:“大爷,您息怒,让我来看看。”边说边迅速地从桌上拿起一双筷子,夹起苍蝇塞进口里,然后说:“呵,是一粒豆豉,不碍事,不碍事。”
  流氓头子想借机砸店的“证据”没有了,再闹事便会激起公愤,只好老老实实付了钱,饭也不吃,悻悻地走了。
  旧社会的饭店有规定,谁负责跑堂的桌子没有交饭钱,或闹事砸坏了东西,都得由这个堂倌赔偿。范师傅吞吃苍蝇,即表现出他的机警,也见出旧社会底层人的悲哀,他能不刻骨铭心吗?
  范师傅说:“现在当服务员,决不会发生那样的事,有法律管着呢!”
其他文献
拔地而起的高楼,现代时尚的建筑群,绿色宜居的住宅小区,诠释着近年来娄底房地产业的精彩与经典。在这座城市生活的娄底人,也从居住条件的显著变化中,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化与发展进程。“后发赶超看娄底,湘中崛起正当时”,年开发投资额从2006年的16.21亿元增至2011年的52.3亿元,平均增幅达37.1 %。“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开工总面积917.71万平方米,竣工总面积527.8万平方米;累计销售商品
期刊
为统一中国共产党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2012年4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同时废止了1996年中办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条例》的发布施行,对推进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简要列举公文处理中的常见错误。  一、人名
期刊
党中央“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号召和全总、省总提出的“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及市总“七个一”行动催人奋进。根据市总机关春节前每个干部对接、联系(帮扶)一家非公企业、一名困难职工、一名劳动模范的“三对接”集中走访慰问(调研)活动安排,1月29日,在市总党组成员、经审会主任谭红卫同志的带领下,我和谢艳同志一起,先后走访了省劳模、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南矿职工张见文,省地
期刊
元月25日,根据市总工会“学习宁乡经验,实施加速赶超”作风建设“七个一”行动的总体安排部署,我在市总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易定兵同志的带领下,先会同市水利局工会主席到了市水利局堤坝处困难职工申淑家庭,后两人又到了原银海公司困难职工唐辉裕家庭,进行了走访慰问对接活动,详细调查了解她们两位困难职工家庭现在的生活状况、致困原因和以后生活的愿景与期盼。  通过一天的走访联系,了解到她们致困的原因主要属于因病致
期刊
1月24日下午,天公作美,阳光明媚,我和彭宏志同志来到了原娄底纺织厂失业人员彭晓岚家,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单位职工房,有80平方米左右,是她父亲的房子。  我们走进她家,就好像走进了垃圾场,大包小包房子里面堆放的垃圾散发一股怪味和煤气味道,家里有两个老太太,围着没有管道的煤灶在烤火。这是一个五口之家,我联系的对象就住在这里。彭晓岚、女、今年40岁,1993年参加工作,是原棉纺厂下岗职工,2001年
期刊
读过本期的长篇小说《迷魂香》,让眼睛和心穿过喧嚣、浮华拥挤着的迷离与混沌,看到了那依然存在的悠悠蓝天,那悠悠蓝天下依然存在的悠悠白云,也如走近小说中的“潇水”,沿着被光怪陆离黏滞了的航道逆流而上,终于寻找到了原本纯净的水头。那水头和白云很近,相携成而今我们很难相遇的“玉洁冰清”。  这是因为,小说中的柳云穿过滚滚红尘清清爽爽地站在了我面前。  《迷魂香》首先把一伙现代时髦都市里玩世不恭的哥们姐们绚
期刊
1月12日,刘主席带我们去一六九公司开展“三个对接”活动与困难职工见面。  我联系的困难职工是原一六九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金星。现退休反聘在该厂保卫科,与金星师傅坐在一起,他给我们倒上一杯热茶后,我们聊了起来。金师傅1978年进169厂后在一车间从事劳资员工作,1991年调该厂人力资源部历任干事、副部长等职。他身体壮实,每月有1800余元收入。他言语朴实,透着一份随和。他说,家里有五口人,妻子和女
期刊
将近9点了,娄底市尚未苏醒,城区内雾霾蒙蒙,可胡健文早已将市环卫处机关大院清扫得干干净净了。带着市总领导的嘱托,怀揣帮扶困难职工的热情,1月19日,我在市环卫处大门口见到了困难女职工胡健文,市环卫处工会梁主席也赶紧迎了上来,互相寒暄之后前往胡健文租住在早元市场的家。  一上车,梁主席就与我话开了家常:胡健文三年前因舌癌做了手术目前在恢复过程中,曾遭医生丈夫嫌弃离婚,与双峰梓门桥农村男子结婚重组家庭
期刊
第一次拜访周实老师是在他的办公室里。正是盛夏,周老师穿一件短袖体恤衫,坐在一台电脑边敲打着键盘。我们的来访让他停下来,老师学识广博,又很健谈,说话掷地有声。临走时我问他是不是经常锻炼身体,周老师会心一笑,说他曾经干过铁匠。难怪,那身体结实得不像个文人。转眼就过去了十年。我要周老师发来一张照片,正如他自己说的,头发白了,胡子白了,眉毛也白了。但看得出来,有抡过大锤的底子,他的身体依然健硕。  命运在
期刊
在湖南作家中,赵燕飞的名字过去评论界关注并不多,或许不少人还不知晓她写小说。但她的确写小说,而且写了不少小说,她的小说无疑带着一股清新的风气和特别的味道。  特别的味道来自于作家对当代生活疼痛感的表达。与我们熟悉的历史已有的疼痛记忆相似,当代生活的疼痛最常见的当然也来自于生活的艰苦和经济上的拮据。比如赵燕飞在中篇小说《浏阳河上烟花雨》中叙述的笑生与丁丁的买房经历就是如此。笑生深爱着丁丁,一直做梦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