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是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也是教育硕士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受益人。从受益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的访谈调查发现:当前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面授比例、学习交互、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导师指导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举措。
【关键词】受益人 公费师范毕业生 教育硕士 教学模式改革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免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有效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立项号:GERP—18—3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24-02
2012年,国家推出公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政策,目前已经实施6年有余。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针对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以下简称公师教育硕士)的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对其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公师教育硕士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受益人,其发展需求应及时反馈到教学模式改革的政策设计中来。因此,本文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10个专业共100名公师教育硕士为调查对象,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收集其对现有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基本诉求,以此审视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改革举措。
1.公师教育硕士的主体地位与诉求分析
1.1公师教育硕士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教育学理论指出:“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处于第一位的,若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教育者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教育活动就无法展开。”[1]可见,公师教育硕士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同时,其作为在读学生,其学费基本完全自理,因此,“从受教育的成本分担上来看,其是高校这一组织的投资人和消费者”。[2] “投资必须收获相应的回报”[3],其消费者的身份也确定了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2公师教育硕士是教育活动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概念起源于经济学领域,现已扩散到包括高等教育学在内的很多学科领域。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最早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德里克·博克、克拉克·克尔、菲利普·阿特巴赫等学者都曾将大学看作是一种独特的组织机构进行研究,并将学生作为大学组织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必须与组织有关联,这种关系可以用很多种理论模型来解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成本分担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根据成本分担理论,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受益者,应当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学生作为教育系统的利益相关者,相关的教育改革应将学生的基本诉求考虑进来。从公师教育硕士的培养来看,他们是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者和受益者,教学模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其培养质量。因此,在教育硕士的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基本特征和基本诉求。
1.3 公师教育硕士诉求分析
公师教育硕士采取在职攻读的方式,既是学生也是教师。与其他各类教育硕士相比,他们具有一些独特的诉求。
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看,公师教育硕士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同属于职后教育时期,但是所处阶段又有差别,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处于热情成长期,而公师教育硕士处于其职业发展初期。该阶段是其能力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们需要得到经验丰富的名家的指导”,同时他们还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明确的问题意识,急需通过案例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
从培养方式来看,公师教育硕士与非全日制教育硕士都采取在职攻读的形式,但是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选择范围更广,可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而公师教育硕士则采取远程加面授的方式。远程学习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他们需要高质量的在线课程,需要自主合作式学习的条件。
从能力要求来看,公师教育硕士和全日制教育硕士并无明显差异,两者都强调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不同的是,公师教育硕士更加强调教学反思能力及理论研究能力。
2.基于受益人视角的教学模式问题反馈
通过对公师教育硕士的调查研究,发现现有教学模式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体系不够优化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通过比较六所招收公费师范毕业生的部属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反馈,发现当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不够。
2.1.1课程类型不够多元。目前公师教育硕士课程主要有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两种类型,选修类课程偏少,甚至有少数高校未设置选修类课程。
2.1.2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目前课程体系涉及“教育理论通识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教学实践知识” 等方面,但未设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发展及论文指导类课程。
2.2面授比例不够合理
目前六所部属师范大学课程学习主要通过远程学习和寒暑假集中面授方式进行。从访谈结果来看,学生认为目前暑假安排的面授课程比例少,课程安排紧密,学习强度大,自主学习反思的时间较少。
2.3远程学习交互不足
课程学习是公师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反映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更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结,学生在远程学习中是孤独的个体,远程学习效果不佳。
2.4過程管理不够细致
大部分学院仅设置一名教学秘书,全面负责学术型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公师教育硕士等管理工作,教学秘书工作十分繁忙,分身乏术。 2.5考核管理不够完善
课程考核是督促学生课程学习、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提到“目前考核内容较好,但是考核内容变化较少。”教育实践是考核内容的重要一部分,但是目前学生的教育实践缺乏有效反馈。学生谈到“我认真准备录了公开课,提交了教学视频,但是没有收到反馈,没有评语。”
2.6导师指导比较匮乏
学生反映大学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较少,还有部分导师因为出国访学等原因,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帮助较小。导师与学生没有建立良好的联系,有学生反映自己直至毕业也未见过导师,他们的沟通仅限于邮件、电话、微信等方式。
3.公师教育硕士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动态课程体系,设置多元化课程类型
3.1.1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需求,建立持续更新的课程体系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带有目的性的,学生希望能够学以致用,因此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
设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公师教育硕士身兼数职,被寄予的期望相比普通教师更高,他们需要得到关怀和心理疏导;设置教师职业素质类课程,公师教育硕士从象牙塔到现实工作,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氛围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急需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助其建立坚定的职业理想;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公师教育硕士是入职刚刚一年的教师,处于教师角色成长的角色适应期,也是能力建构期,他们急需要提升教学反思能力,获取教学实践智慧;设置论文指导类课程,公师教育硕士在读期间接受学术论文写作和指导的机会较少,需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挖掘学术领域热点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
3.1.2设置多元课程类型
设置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多元课程类型,甚至建立菜单式课程类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自由选课,在选课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3.2不断优化学习方式,加大面授学习的比例
加大面授课程比例,延长面授时长。合理安排面授课程时间,将半天和一天的课程交替进行。另外,丰富面授内容,邀请一线的教学名师开设示范课,并完成现场答疑。
3.3开设网络互动直播,提高远程教学的交互程度
针对学生的远程学习适应性程度不高的现状,一方面,开设实时的直播课程,建立直播交互系统,实现媒体音视频以及数据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优化网络学习平台功能和环境,完善实时讨论功能区;再者,可聘请在校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为课程助教,帮助任课教师解决答疑问题。
3.4加强过程管理,健全服务机制
各学院应重视过程管理,切实将为学生服务落到实处。设置专职公师教育硕士教学秘书,明确其工作职责,做到有问必答;开展各类评价活动,建立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服务满意度调查,从实际出发完善更符合学生预期的教学模式。
3.5加强考核管理,完善即时反馈机制
加强考核管理,定时更新课程考核内容;完善教育实践即时反馈机制,聘请大学教师或教学领域的一线专家,重点建设教育实践教师团队。
3.6加强导师与学生的联系,避免远程指导的疏离感
在导师与学生联系方面建立制度层面的约束,明确导师的职责和权利。首先,在面授開始前完成导师分配工作,要求导师须与学生在面授期间建立联系。其次,在远程指导过程中,加强导师对公师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视程度,并对指导次数和质量建立明确的制度要求。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
[2]袁连生.关于教育成本核算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1999(3):23-27.
[3]王世彤,窦艳芬,温海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65-69.
作者简介:
杨蓉(1986-),女,汉族,陕西渭南人,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硕士,教育硕士管理部教务主管,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李立新(1966-),女,汉族,辽宁锦州人,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硕士,教育硕士管理部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远程教育研究。
【关键词】受益人 公费师范毕业生 教育硕士 教学模式改革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免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有效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立项号:GERP—18—3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24-02
2012年,国家推出公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政策,目前已经实施6年有余。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针对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以下简称公师教育硕士)的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对其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公师教育硕士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受益人,其发展需求应及时反馈到教学模式改革的政策设计中来。因此,本文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10个专业共100名公师教育硕士为调查对象,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收集其对现有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基本诉求,以此审视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改革举措。
1.公师教育硕士的主体地位与诉求分析
1.1公师教育硕士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教育学理论指出:“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处于第一位的,若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教育者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教育活动就无法展开。”[1]可见,公师教育硕士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同时,其作为在读学生,其学费基本完全自理,因此,“从受教育的成本分担上来看,其是高校这一组织的投资人和消费者”。[2] “投资必须收获相应的回报”[3],其消费者的身份也确定了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2公师教育硕士是教育活动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概念起源于经济学领域,现已扩散到包括高等教育学在内的很多学科领域。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最早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德里克·博克、克拉克·克尔、菲利普·阿特巴赫等学者都曾将大学看作是一种独特的组织机构进行研究,并将学生作为大学组织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必须与组织有关联,这种关系可以用很多种理论模型来解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成本分担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根据成本分担理论,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受益者,应当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学生作为教育系统的利益相关者,相关的教育改革应将学生的基本诉求考虑进来。从公师教育硕士的培养来看,他们是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者和受益者,教学模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其培养质量。因此,在教育硕士的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基本特征和基本诉求。
1.3 公师教育硕士诉求分析
公师教育硕士采取在职攻读的方式,既是学生也是教师。与其他各类教育硕士相比,他们具有一些独特的诉求。
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看,公师教育硕士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同属于职后教育时期,但是所处阶段又有差别,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处于热情成长期,而公师教育硕士处于其职业发展初期。该阶段是其能力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们需要得到经验丰富的名家的指导”,同时他们还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明确的问题意识,急需通过案例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
从培养方式来看,公师教育硕士与非全日制教育硕士都采取在职攻读的形式,但是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选择范围更广,可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而公师教育硕士则采取远程加面授的方式。远程学习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他们需要高质量的在线课程,需要自主合作式学习的条件。
从能力要求来看,公师教育硕士和全日制教育硕士并无明显差异,两者都强调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不同的是,公师教育硕士更加强调教学反思能力及理论研究能力。
2.基于受益人视角的教学模式问题反馈
通过对公师教育硕士的调查研究,发现现有教学模式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体系不够优化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通过比较六所招收公费师范毕业生的部属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反馈,发现当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不够。
2.1.1课程类型不够多元。目前公师教育硕士课程主要有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两种类型,选修类课程偏少,甚至有少数高校未设置选修类课程。
2.1.2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目前课程体系涉及“教育理论通识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教学实践知识” 等方面,但未设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发展及论文指导类课程。
2.2面授比例不够合理
目前六所部属师范大学课程学习主要通过远程学习和寒暑假集中面授方式进行。从访谈结果来看,学生认为目前暑假安排的面授课程比例少,课程安排紧密,学习强度大,自主学习反思的时间较少。
2.3远程学习交互不足
课程学习是公师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反映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更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结,学生在远程学习中是孤独的个体,远程学习效果不佳。
2.4過程管理不够细致
大部分学院仅设置一名教学秘书,全面负责学术型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公师教育硕士等管理工作,教学秘书工作十分繁忙,分身乏术。 2.5考核管理不够完善
课程考核是督促学生课程学习、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提到“目前考核内容较好,但是考核内容变化较少。”教育实践是考核内容的重要一部分,但是目前学生的教育实践缺乏有效反馈。学生谈到“我认真准备录了公开课,提交了教学视频,但是没有收到反馈,没有评语。”
2.6导师指导比较匮乏
学生反映大学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较少,还有部分导师因为出国访学等原因,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帮助较小。导师与学生没有建立良好的联系,有学生反映自己直至毕业也未见过导师,他们的沟通仅限于邮件、电话、微信等方式。
3.公师教育硕士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动态课程体系,设置多元化课程类型
3.1.1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需求,建立持续更新的课程体系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带有目的性的,学生希望能够学以致用,因此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
设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公师教育硕士身兼数职,被寄予的期望相比普通教师更高,他们需要得到关怀和心理疏导;设置教师职业素质类课程,公师教育硕士从象牙塔到现实工作,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氛围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急需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助其建立坚定的职业理想;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公师教育硕士是入职刚刚一年的教师,处于教师角色成长的角色适应期,也是能力建构期,他们急需要提升教学反思能力,获取教学实践智慧;设置论文指导类课程,公师教育硕士在读期间接受学术论文写作和指导的机会较少,需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挖掘学术领域热点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
3.1.2设置多元课程类型
设置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多元课程类型,甚至建立菜单式课程类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自由选课,在选课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3.2不断优化学习方式,加大面授学习的比例
加大面授课程比例,延长面授时长。合理安排面授课程时间,将半天和一天的课程交替进行。另外,丰富面授内容,邀请一线的教学名师开设示范课,并完成现场答疑。
3.3开设网络互动直播,提高远程教学的交互程度
针对学生的远程学习适应性程度不高的现状,一方面,开设实时的直播课程,建立直播交互系统,实现媒体音视频以及数据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优化网络学习平台功能和环境,完善实时讨论功能区;再者,可聘请在校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为课程助教,帮助任课教师解决答疑问题。
3.4加强过程管理,健全服务机制
各学院应重视过程管理,切实将为学生服务落到实处。设置专职公师教育硕士教学秘书,明确其工作职责,做到有问必答;开展各类评价活动,建立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服务满意度调查,从实际出发完善更符合学生预期的教学模式。
3.5加强考核管理,完善即时反馈机制
加强考核管理,定时更新课程考核内容;完善教育实践即时反馈机制,聘请大学教师或教学领域的一线专家,重点建设教育实践教师团队。
3.6加强导师与学生的联系,避免远程指导的疏离感
在导师与学生联系方面建立制度层面的约束,明确导师的职责和权利。首先,在面授開始前完成导师分配工作,要求导师须与学生在面授期间建立联系。其次,在远程指导过程中,加强导师对公师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视程度,并对指导次数和质量建立明确的制度要求。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
[2]袁连生.关于教育成本核算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1999(3):23-27.
[3]王世彤,窦艳芬,温海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65-69.
作者简介:
杨蓉(1986-),女,汉族,陕西渭南人,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硕士,教育硕士管理部教务主管,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李立新(1966-),女,汉族,辽宁锦州人,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硕士,教育硕士管理部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远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