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原本收视率一路飙升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忽然成为被诟病和批评的焦点。这一突变的直接原因之一是《非诚勿扰》中某几位女嘉宾的出位言论,比如她们中有人在节目现场直言不讳地说:“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姑娘们我告诉你,你们嫁人,嫁老公,没有5克拉以上的钻戒不要嫁。”诸如此类的言论被很多网友们批评为拜金主义的泛滥,一些人说:我们不能让这样赤裸裸的拜金言论污染我们的社会。
拜金,这几乎是无可辩驳的一种负面的品质。但无论那些电视节目中是否再有这些拜金言论出现,我们都无法否认,用金钱来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尊严和成功度,已经成为如今相当一部分国人心中当然的标准。根据路透社与艾普索斯今年2月份的民意调查,中国人有69%的受访者认为金钱代表成功。加上中国又是一个人口上的“超级大国”,一个十几亿的基数就使得69%这个数值更显得惊人,使人忧虑。中国的古典文化素来重精神修养,轻功名利禄,并曾经作为“礼乐之邦”备受世界各国的景仰与颂赞。但如今中国人的观念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很多人为了钱可以出卖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所以,固然电视节目中对拜金思想不加掩饰的表达,有悖于传媒的社会责任与职业伦理,但那些所谓的“出位言论”毕竟有着无法回避的现实基础。
就心理规律而言,如果压抑人的欲求,那么这个欲求不仅不会因为压抑而消失,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其强烈的程度与压抑的力度成正比。对有些人来说,由于历史性因素长期以来物质上被压抑的痛苦,现在则转为对金钱的沉迷与崇拜。
拜金主义者会反问那些否定他们的人:我认为拥有财富代表成功,只有有钱才可能有快乐,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你们凭什么对我的生活指手画脚?这样的诘问,回答起来可能就不会像政策干预媒体那么简单。是啊,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时代,似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是靠金钱来推动其运转的。金钱,似乎在当今的社会中拥有无上至尊的地位。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批评拜金主义者,我们凭借何种立身原则与拜金主义抗衡呢?
也许我们可以从对金钱属性的认识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一个能工巧匠,一个生产能手,当他为自己的产品付出更多的智慧与汗水时,他理应获得比一般生产者更大的经济回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金钱的积极含义:金钱是用以证明能力、激发才能的绝佳手段。心理学大师托马斯·摩尔谈到金钱时说:“它把我们从纯洁的理想主义中领出,带我们进入一个介入现实的文化的创造,从而锤炼出权力、威望和自尊的更深层的更有灵性的地方。因此,金钱能给予灵魂以基础和勇气,否则灵魂将会在清闲安逸的纯洁中消失。”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拥有金钱的意义:金钱象征着拥有者的一些优良品质:勤奋、创造力、聪明、不同凡响的独到之处,以及为这个社会奉献的热情。拜金者的问题则在于,他们颠倒了逻辑的顺序:人是因为才能与品质的出众而富有,而不是富有本身等于卓越的才能与优秀的品质。拜金者错误地领会了金钱的意义,因而以为只要追求到钱,他的尊严就一定会被社会承认。而认同这种观点的人,只能是与他一样的拜金者。这种观点并不与事实相符,如果一个女孩子伤心地哭泣,别说她是坐在宝马车里,就是坐在最豪华的私人专机上,她所拥有的这些财富也绝不会使她心碎的痛苦减轻一点点。成功者会拥有金钱,但拥有金钱却不一定成功。钱是身外之物,真正能让自己感到充实的,还得靠自身的才干与成熟坚强的品性。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不久前,木子美在《南都周刊》专栏中的一篇随笔,文中提到了一个被称为“洋雷锋”的德国人卢安克。她写道:
这个在乡村志愿执教十余载的老外,在《面对面》访问中,被柴静问道:你不喝酒,不赌博,不恋爱,不吃肉,那你为什么生活?他答道:有更大的乐趣,比能表达的更大的乐趣。我们制造着高楼林立、人流如织的繁荣表象,却从未逃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始宿命。一个德国人把自己的命运和留守儿童联系在一起,十余载未取分文收入,翻译书籍的收入亦捐给慈善机构,在乡村吃着番薯叶,穿着破旧的衣裳,甚至因车祸脊柱受损,也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乐趣”;而另一边,年轻人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背井离乡,打工赚钱,不堪每天十几小时的高压工作,选择纵身一跃告别生活的折磨,“乐趣”对他们而言,完全是一种奢谈。我想,我们正身陷价值危机的时代,以至失去了没有目的的幸福感。为什么生活?被简化成了生存利益。
你看,如果一个人找到了生命的乐趣,那么金钱的重要性就会退居其次;而生命没有乐趣,赚钱也赚得好辛苦,好折磨。衡量人是否富有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托马斯·摩尔说:关键在于我们的态度。如果一个人总是想着“别让我贫穷”的念头,那这人永远不会体悟到自己富有。富有感其实是一个主观感受。如果忽视了自己的心灵对富有的标准,我们就可能会在对金钱的追逐中头晕目眩,因为我们总是害怕真正的贫困正在不远处等着自己。
拜金会使我们迷失,忘记生活与工作本来的意义。但一味地拒绝和否定金钱,只能使我们遁入远离现实的清修之路。如果你对现实有渴望、有寄托、有梦想,那你就不可能逃离金钱对你的影响与控制。我们怎样才能自如地运用金钱这把双刃剑呢?心理学中的阴影理论可以帮我们解决这样的难题。阴影理论是分析心理学派的创始者荣格的主要理论之一。有光必然有影,在荣格的理论中,阴影虽然消极和负面,却是永远不可能被消灭的人生与世界的一部分。金钱也是一样,它一方面带给我们物质富足的快乐,并证明着我们高贵的身份,但它同样也存在着阴影的一面。“它污染了人们的纯洁并持续地将我们带入金钱交换的严峻现实中。它将把我们从神圣的生活带入到赤裸裸的金钱肉搏战中。”(托马斯·摩尔语)不过,严格地说,金钱的阴暗面也并不是金钱的过错,是我们对物欲的贪婪把我们拉下了水,让我们放弃了生命中本有的承载着自己的人生使命的航船。
但阴影理论告诉我们,发掘出隐藏在阴影中的特质之后,我们不是对其进行批判与拒绝,相反,我们要做的却是接纳和包容这些特质,承认它们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为自己负责。对于金钱观来说,如果说对财富的渴望是内心中一个物欲的阴影的话,那么获得安全感,获得他人的尊重,以至用金钱去帮助他人,则是这个阴影的对立面。关键在于我们坦诚面对真相,并将阴阳两面整合的能力。
《凤凰周刊》在讨论《非诚勿扰》的拜金倾向时认为:时下的中国金钱至上观日益盛行。由于极左意识形态的崩溃和市场规则的流行,也由于缺乏诸如宗教一类信仰的缘故,国人从鄙视金钱到崇拜金钱和物质。而现实中的官商腐败现象以及诸如高房价等,直接导致国人巨大生存压力的现实,都使人不自觉地将金钱与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联系在一起。通过心理学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说这种结论不等于事实的真相。但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很多错乱的局面为我们寻找内心健康的生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身做起,清醒地辨析金钱阴影对我们的诱惑,努力做一个完整的人,用与生俱来的自尊赢得人生的成功,这不仅会使自己真正享受到金钱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会帮助整个中国社会逐渐走出拜金主义的泥潭。
编辑:卢劲杉[email protected]
拜金,这几乎是无可辩驳的一种负面的品质。但无论那些电视节目中是否再有这些拜金言论出现,我们都无法否认,用金钱来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尊严和成功度,已经成为如今相当一部分国人心中当然的标准。根据路透社与艾普索斯今年2月份的民意调查,中国人有69%的受访者认为金钱代表成功。加上中国又是一个人口上的“超级大国”,一个十几亿的基数就使得69%这个数值更显得惊人,使人忧虑。中国的古典文化素来重精神修养,轻功名利禄,并曾经作为“礼乐之邦”备受世界各国的景仰与颂赞。但如今中国人的观念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很多人为了钱可以出卖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所以,固然电视节目中对拜金思想不加掩饰的表达,有悖于传媒的社会责任与职业伦理,但那些所谓的“出位言论”毕竟有着无法回避的现实基础。
就心理规律而言,如果压抑人的欲求,那么这个欲求不仅不会因为压抑而消失,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其强烈的程度与压抑的力度成正比。对有些人来说,由于历史性因素长期以来物质上被压抑的痛苦,现在则转为对金钱的沉迷与崇拜。
拜金主义者会反问那些否定他们的人:我认为拥有财富代表成功,只有有钱才可能有快乐,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你们凭什么对我的生活指手画脚?这样的诘问,回答起来可能就不会像政策干预媒体那么简单。是啊,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时代,似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是靠金钱来推动其运转的。金钱,似乎在当今的社会中拥有无上至尊的地位。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批评拜金主义者,我们凭借何种立身原则与拜金主义抗衡呢?
也许我们可以从对金钱属性的认识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一个能工巧匠,一个生产能手,当他为自己的产品付出更多的智慧与汗水时,他理应获得比一般生产者更大的经济回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金钱的积极含义:金钱是用以证明能力、激发才能的绝佳手段。心理学大师托马斯·摩尔谈到金钱时说:“它把我们从纯洁的理想主义中领出,带我们进入一个介入现实的文化的创造,从而锤炼出权力、威望和自尊的更深层的更有灵性的地方。因此,金钱能给予灵魂以基础和勇气,否则灵魂将会在清闲安逸的纯洁中消失。”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拥有金钱的意义:金钱象征着拥有者的一些优良品质:勤奋、创造力、聪明、不同凡响的独到之处,以及为这个社会奉献的热情。拜金者的问题则在于,他们颠倒了逻辑的顺序:人是因为才能与品质的出众而富有,而不是富有本身等于卓越的才能与优秀的品质。拜金者错误地领会了金钱的意义,因而以为只要追求到钱,他的尊严就一定会被社会承认。而认同这种观点的人,只能是与他一样的拜金者。这种观点并不与事实相符,如果一个女孩子伤心地哭泣,别说她是坐在宝马车里,就是坐在最豪华的私人专机上,她所拥有的这些财富也绝不会使她心碎的痛苦减轻一点点。成功者会拥有金钱,但拥有金钱却不一定成功。钱是身外之物,真正能让自己感到充实的,还得靠自身的才干与成熟坚强的品性。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不久前,木子美在《南都周刊》专栏中的一篇随笔,文中提到了一个被称为“洋雷锋”的德国人卢安克。她写道:
这个在乡村志愿执教十余载的老外,在《面对面》访问中,被柴静问道:你不喝酒,不赌博,不恋爱,不吃肉,那你为什么生活?他答道:有更大的乐趣,比能表达的更大的乐趣。我们制造着高楼林立、人流如织的繁荣表象,却从未逃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始宿命。一个德国人把自己的命运和留守儿童联系在一起,十余载未取分文收入,翻译书籍的收入亦捐给慈善机构,在乡村吃着番薯叶,穿着破旧的衣裳,甚至因车祸脊柱受损,也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乐趣”;而另一边,年轻人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背井离乡,打工赚钱,不堪每天十几小时的高压工作,选择纵身一跃告别生活的折磨,“乐趣”对他们而言,完全是一种奢谈。我想,我们正身陷价值危机的时代,以至失去了没有目的的幸福感。为什么生活?被简化成了生存利益。
你看,如果一个人找到了生命的乐趣,那么金钱的重要性就会退居其次;而生命没有乐趣,赚钱也赚得好辛苦,好折磨。衡量人是否富有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托马斯·摩尔说:关键在于我们的态度。如果一个人总是想着“别让我贫穷”的念头,那这人永远不会体悟到自己富有。富有感其实是一个主观感受。如果忽视了自己的心灵对富有的标准,我们就可能会在对金钱的追逐中头晕目眩,因为我们总是害怕真正的贫困正在不远处等着自己。
拜金会使我们迷失,忘记生活与工作本来的意义。但一味地拒绝和否定金钱,只能使我们遁入远离现实的清修之路。如果你对现实有渴望、有寄托、有梦想,那你就不可能逃离金钱对你的影响与控制。我们怎样才能自如地运用金钱这把双刃剑呢?心理学中的阴影理论可以帮我们解决这样的难题。阴影理论是分析心理学派的创始者荣格的主要理论之一。有光必然有影,在荣格的理论中,阴影虽然消极和负面,却是永远不可能被消灭的人生与世界的一部分。金钱也是一样,它一方面带给我们物质富足的快乐,并证明着我们高贵的身份,但它同样也存在着阴影的一面。“它污染了人们的纯洁并持续地将我们带入金钱交换的严峻现实中。它将把我们从神圣的生活带入到赤裸裸的金钱肉搏战中。”(托马斯·摩尔语)不过,严格地说,金钱的阴暗面也并不是金钱的过错,是我们对物欲的贪婪把我们拉下了水,让我们放弃了生命中本有的承载着自己的人生使命的航船。
但阴影理论告诉我们,发掘出隐藏在阴影中的特质之后,我们不是对其进行批判与拒绝,相反,我们要做的却是接纳和包容这些特质,承认它们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为自己负责。对于金钱观来说,如果说对财富的渴望是内心中一个物欲的阴影的话,那么获得安全感,获得他人的尊重,以至用金钱去帮助他人,则是这个阴影的对立面。关键在于我们坦诚面对真相,并将阴阳两面整合的能力。
《凤凰周刊》在讨论《非诚勿扰》的拜金倾向时认为:时下的中国金钱至上观日益盛行。由于极左意识形态的崩溃和市场规则的流行,也由于缺乏诸如宗教一类信仰的缘故,国人从鄙视金钱到崇拜金钱和物质。而现实中的官商腐败现象以及诸如高房价等,直接导致国人巨大生存压力的现实,都使人不自觉地将金钱与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联系在一起。通过心理学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说这种结论不等于事实的真相。但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很多错乱的局面为我们寻找内心健康的生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身做起,清醒地辨析金钱阴影对我们的诱惑,努力做一个完整的人,用与生俱来的自尊赢得人生的成功,这不仅会使自己真正享受到金钱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会帮助整个中国社会逐渐走出拜金主义的泥潭。
编辑:卢劲杉[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