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课改一路走来,从一知半解到实践领会,多少也有些感受与收获。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学生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一种缺憾。对此,叶谰教授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她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确实如此,在语文课堂中,“歪理”也许有大智慧,危机中也许蕴藏着良机。
一、跳出预设,把握“问题”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把握,跳出教学预设,把学生的问题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并与学生一起营造适宜的学习情境,将学生的问题引向他们思维的方面,从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掌声》一课时,通读课文后,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不知道文中的‘犹豫’和‘忧郁’有什么不同?”教师灵机一动,抛开了自己原有的预设,随机板书:“犹豫”和“忧郁”。并告诉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弄懂了这两个词的不同,课文也就理解了。”接着,他从这两个词入手,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小英为什么犹豫了?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2)小英为什么从此不再忧郁了?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从这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入手,便于学生读书感悟。学生自然会乘上语言的小舟,去感悟,探究全篇课文内容,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正是教师及时抓住反馈信息,捕捉到了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才没有扑灭学生“思维的火花”,才使得本节课有了创造性的收获。
二、宽容错误,生成智慧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对于老师来说,“错误”是机遇、是挑战,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知识“盲点”,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想法,从而因势利导,将学生的错误,变成一节课成功的“点睛之笔”。
《坐井观天》课堂片段情景描述:
教师:读了课文后,你认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生1:小鸟说得对。
生2:小鸟和青蛙都说得对!(众生笑)
师(走近学生,面带微笑):青蛙说这话根据是什么?
教师此时善于倾听,没有放过一处细小的但又有很大教学价值的“错误”,并立即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转化为一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在明确青蛙说的是没错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青蛙说这话根据是什么?再一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探究青蛙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这时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挑战,他们不由自疑:那么青蛙究竟错在哪呢?这时教师再一次引导组织学生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文本,成语寓言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师再从文本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观天”的人和事,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成语的人生哲理,终身受益。这才是真正的课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三、寻找分歧,激活课堂
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敢于从自己的感悟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多样化理解,这样常常会造成意见分歧,是通通给予肯定?是听之任之?还是加以利用?如何处理这些分歧已经成为考验老师的一个难题。
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最后一自然段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的出现,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立刻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的确,从当今保护水资源的时代旋律来看,学生“意外”的质疑实不“意外”。但是,这样的理解与《难忘的泼水节》一文的时代背景却是不相容的,如果从保护水资源的角度来分析,必然引起对傣族人民的“误会”,造成对课文的严重误解。这时教师可以充分肯定学生的环保意识,请学生再一次读文 并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义呢?变换角度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应该能明白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
四、善待“捣乱”,将计就计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气死我了,××又在课堂上捣乱了。”接着就是一大篇学生的错误行为演绎的故事。其实,有时学生的言行出乎教师意料之外,但正是这些“弦外之音”给了我们许多教学灵感,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顺着新的教学思路推进教学。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教学《燕子》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时就感受到了“意外”的幸福:
师:我们从这一自然段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感受到?
生:我感受到了燕子的动作很轻巧,很灵敏。
生:我从“斜”字体会到了燕子的动作很优美。生:我从“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了,感受到了燕子的速度真快。
生:我从“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感受到燕子很可爱,也很顽皮。
此时,课堂的气氛很活跃,我不禁为孩子们的发言叫好,也不禁为孩子们的答案和自己在备课时的欲设不谋而合而暗暗自喜。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燕子的确可爱,你看它的动作是那么的轻快、敏捷。
刚要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一个学生大声喊了起来。
生:老师,我觉得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
此言一出,有些学生笑了。我也有点吃惊,这可是我课前没有设想到的,怎么会想到是故意的呢?看到他还有话要说的样子,我没有继续我原先的教学计划,而是把鼓励的目光投向了他,期待他继续说下去,
生:(继续)燕子用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的小圆晕,那是告诉湖中的小鱼:春天来了。
师:你的想法真独特,燕子还会告诉哪些小精灵呢?
生:燕子还会告诉湖中的小虾:小虾弟弟,快浮上来看看呀,春天到了!生:燕子还会告诉成群结队的小蝌蚪:小蝌蚪,小蝌蚪,你们快快长大,春天多美丽呀!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在我们的眼中燕子可不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燕子,它就是一只。
生:活泼可爱的小精灵。
生:燕子就是一个春天的使者……
意外的一幕转换成生成的情境,面对“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我并没有一语否决或置之不理,而是抓住学生突发的答案,及时调整教学,将阅读引向深入。试想: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原计划,学生的回答会有如此的精彩吗?课堂会有如此的灵动吗?面对学生的“捣乱”,教师只要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萌发独特的见解,在个性化的创造活动中就会碰撞出智慧的星星之光。
总之,教法贵在“无形”;学法巧在“自发”;精彩妙在“意外”。一个问题、一个错误、一种分歧、一种“捣乱”……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判断,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捕捉,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成就课堂的“闪光点”。
一、跳出预设,把握“问题”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把握,跳出教学预设,把学生的问题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并与学生一起营造适宜的学习情境,将学生的问题引向他们思维的方面,从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掌声》一课时,通读课文后,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不知道文中的‘犹豫’和‘忧郁’有什么不同?”教师灵机一动,抛开了自己原有的预设,随机板书:“犹豫”和“忧郁”。并告诉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弄懂了这两个词的不同,课文也就理解了。”接着,他从这两个词入手,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小英为什么犹豫了?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2)小英为什么从此不再忧郁了?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从这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入手,便于学生读书感悟。学生自然会乘上语言的小舟,去感悟,探究全篇课文内容,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正是教师及时抓住反馈信息,捕捉到了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才没有扑灭学生“思维的火花”,才使得本节课有了创造性的收获。
二、宽容错误,生成智慧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对于老师来说,“错误”是机遇、是挑战,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知识“盲点”,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想法,从而因势利导,将学生的错误,变成一节课成功的“点睛之笔”。
《坐井观天》课堂片段情景描述:
教师:读了课文后,你认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生1:小鸟说得对。
生2:小鸟和青蛙都说得对!(众生笑)
师(走近学生,面带微笑):青蛙说这话根据是什么?
教师此时善于倾听,没有放过一处细小的但又有很大教学价值的“错误”,并立即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转化为一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在明确青蛙说的是没错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青蛙说这话根据是什么?再一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探究青蛙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这时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挑战,他们不由自疑:那么青蛙究竟错在哪呢?这时教师再一次引导组织学生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文本,成语寓言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师再从文本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观天”的人和事,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成语的人生哲理,终身受益。这才是真正的课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三、寻找分歧,激活课堂
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敢于从自己的感悟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多样化理解,这样常常会造成意见分歧,是通通给予肯定?是听之任之?还是加以利用?如何处理这些分歧已经成为考验老师的一个难题。
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最后一自然段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的出现,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立刻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的确,从当今保护水资源的时代旋律来看,学生“意外”的质疑实不“意外”。但是,这样的理解与《难忘的泼水节》一文的时代背景却是不相容的,如果从保护水资源的角度来分析,必然引起对傣族人民的“误会”,造成对课文的严重误解。这时教师可以充分肯定学生的环保意识,请学生再一次读文 并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义呢?变换角度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应该能明白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
四、善待“捣乱”,将计就计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气死我了,××又在课堂上捣乱了。”接着就是一大篇学生的错误行为演绎的故事。其实,有时学生的言行出乎教师意料之外,但正是这些“弦外之音”给了我们许多教学灵感,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顺着新的教学思路推进教学。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教学《燕子》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时就感受到了“意外”的幸福:
师:我们从这一自然段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感受到?
生:我感受到了燕子的动作很轻巧,很灵敏。
生:我从“斜”字体会到了燕子的动作很优美。生:我从“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了,感受到了燕子的速度真快。
生:我从“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感受到燕子很可爱,也很顽皮。
此时,课堂的气氛很活跃,我不禁为孩子们的发言叫好,也不禁为孩子们的答案和自己在备课时的欲设不谋而合而暗暗自喜。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燕子的确可爱,你看它的动作是那么的轻快、敏捷。
刚要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一个学生大声喊了起来。
生:老师,我觉得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
此言一出,有些学生笑了。我也有点吃惊,这可是我课前没有设想到的,怎么会想到是故意的呢?看到他还有话要说的样子,我没有继续我原先的教学计划,而是把鼓励的目光投向了他,期待他继续说下去,
生:(继续)燕子用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的小圆晕,那是告诉湖中的小鱼:春天来了。
师:你的想法真独特,燕子还会告诉哪些小精灵呢?
生:燕子还会告诉湖中的小虾:小虾弟弟,快浮上来看看呀,春天到了!生:燕子还会告诉成群结队的小蝌蚪:小蝌蚪,小蝌蚪,你们快快长大,春天多美丽呀!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在我们的眼中燕子可不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燕子,它就是一只。
生:活泼可爱的小精灵。
生:燕子就是一个春天的使者……
意外的一幕转换成生成的情境,面对“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我并没有一语否决或置之不理,而是抓住学生突发的答案,及时调整教学,将阅读引向深入。试想: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原计划,学生的回答会有如此的精彩吗?课堂会有如此的灵动吗?面对学生的“捣乱”,教师只要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萌发独特的见解,在个性化的创造活动中就会碰撞出智慧的星星之光。
总之,教法贵在“无形”;学法巧在“自发”;精彩妙在“意外”。一个问题、一个错误、一种分歧、一种“捣乱”……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判断,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捕捉,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成就课堂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