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MRSD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非专业共同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构建的原则,是因材施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柔性的自律和钢性的他律相统一、课内理论知识和课外鲜活经验相结合等。运行的方式,以假期为主,以学生的家乡为调研基地,通过实地考察、当事者访谈、图片对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形成描述性、解释性、探索性、综合性等成果,具有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等特点,有助于在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群集优势的基础上,使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同时最优化。
【关键词】 社会实践模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052-02
1 “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动因意义
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由此,他把大学的任务归结为“研究与教学”、“教育与培养”、“交往”、“职业教育与整体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五个部分,并强调:这些任务“缺一不可”。在各任务之间的关系上,“每一任务借助参与其他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1]笔者以为,“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能够有效贯通上述五项任务。
“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基于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定位的理解。虽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称中的关键词是“史”,但它并不属于历史的学科范畴,而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框架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门课并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此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属于非专业公共课,即其不以培养学生专门的史学知识和技能为旨归,而是更注重挖掘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其“纲”中之“要”是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国史和国情的基础之上真正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引领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必然性。综观我国教育现状,多数高校,尤其是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学生大多漠视非专业的公共课,尤其是抗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不例外,其从设立之日起即已面临如此的困窘。
中国有句古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实行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不失为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宏观上,该社会实践模式是“MRSD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其中,R(Revolution)和M(Modernization),指教学内容上的“革命”和“现代化”路径。前者诉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后者则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旨归。S(Specialization)和D(Diversification),指教学方法上的“专题化”运作和教学手段上的“多样化”形式。[2]微观上,该社会实践模式应被划入Diversification中。Diversification所致力以赴的,是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群集优势,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同时最优化。
2 “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框架路径
本社会实践模式,以假期为主,以学生的家乡为主要基地,或独立进行社会调研,或以由家乡同学组成的研究小组为单位。
调研的参考项目主要包括:家乡中国革命历史遗址和纪念馆等考察;家乡的劳动模范及其成长环境考察;家乡厂矿村镇发展的历史考察;家乡生活观念或现代化变迁状况考察;家乡青年成才观念及其影响的历史变迁考察;家乡英雄模范对地区社会辐射影响的考察;家乡的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个案考察;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相关的自选题目。
社会实践活动基本步骤如下:第一,在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前一个学期末,即通过有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工具等方式,将调研的题目、方式、要求和规范布置给学生。在课程开设前的寒假,由学生进行家乡调研,并积累相关的资料。第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课的春季学期,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报告的撰写,在学期末交出符合相关规范的调研报告。第三,实行累积分制,分值权重为:期末考试60分,平时成绩25分(出席10分+案例报告15分),调研报告15分。第四,将本项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团委的社会实践框架中。具体操作程序是:对报告成绩优秀的同学,对感兴趣于社会实践并有意进一步调研的同学,重点扶植和培养,由任课教师做指导教师展开继续研究。如果报告成熟,可在毕业前的任何一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周内提交给指导教师,以便参加学校团委组织的评优活动,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如发获奖证书、考研和保研加0.5分等。
社会实践模式的成果形式,是针对某项调查提炼而成的调研报告。其规范要求是:报告的第一页,是模版统一的封皮;报告的第二页,是模版统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简况表”;报告的正文,从报告的第三页起,字数在2000~5000之间。
3 “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特点功能
“特”的实质性内涵是“只”。由此推论,“特点”应是一定的参照系中人或事物所具有和凸显的独到之处。“功能”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和体现的正向作用,功能的价值既由特点所赋予,同时又彰显在特点之中。
“开放式”和“动态性”是本文所探讨的社会实践模式的两个特点。所以要把这两者放在一起阐述,是因为它们难解难分,“动态性”包含在“开放性”中,“开放性”体现“动态性”。所以,笔者从对“开放”二字的理解入手展开分析。“开放”体现在时间、对象、地点、内容和过程等不同层面。
所谓“时间开放”,指本社會实践模式突破了以往“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同步”的传统做法,把时间维度从“学期”性短时段规定扩展至“学年”乃至学生的“整个大学时代”的长时段规定,使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结束后依旧动态持续。
所谓“对象开放”,指本社会实践模式的参与者为全校各级各类学生,包括学生入学次年春季学期正在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一年级学生,也包括修过此课的二、三、四年级学生。所不同的是,一年级学生参与此社会实践活动,是累积学分制的一部分,具有初级性和必须性,处于钢性的他律阶段。二、三、四年级参与此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成果,最后的评价机制是本课程组与学校团委联合组织的统一评奖,体现自愿原则。这时,本社会实践活动,就由钢性的他律阶段转向柔性的自律阶段。
所谓“地点开放”,指实践的地点不固定,以学生所在的家乡为主。因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全国招生,因此实践地点遍布全国。如此,研究成果必定突破狭窄的地域性。
所谓“内容开放”,指社会实践不规定千篇一律的具体题目,而是给出一些体现中国近现代史演进精髓的参考性题目。如此,学生可根据家乡的特点和调研角度,结合本人的兴趣和对实践对象的感悟,写出具有“自由选择、自主发挥、自圆其说”等特点的调研报告。
所谓“过程开放”,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结束后的多个学期中可持续进行,从而使其调研活动不断深化,使其调研报告不断成熟。
“研究型”是該社会实践模式的第三个特点。“研究”二字体现在不同角度,包括调研地点的选择、调研问题的确定、调研方法的运用、调研工作的展开、调研内容的把握、调研报告的撰写、调研成果的后续修改与提升等,无一不与“研究”有关,无一不需要社会实践主体精心准备、反复斟酌。在这个角度上,“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如观察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构思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距离,使学生真切体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现实社会功用。
在构建“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过程中,因材施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柔性的自律和钢性的他律相统一、课内理论知识和课外鲜活经验相结合等,似应成为参与主体需要遵循的原则。
4 “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操作建议
由于该社会实践模式尚处于正在进行时的尝试阶段,在此不妨以学术界在调研方法上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操作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寄望能够对参加该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以有益的启示。
社会实践的成果具有多样性,包括描述性成果、解释性成果、探索性成果、综合性成果等。社会实践的方法具有复合性,包括实地考察、当事者访谈、图片对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
实地考察的对象,包括家乡的中国近现代史遗址、纪念馆、展览馆、民主选举、生态状况、教育与民生、英模的生存状态、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等。当事者访谈的对象,包括老红军、老战士、普通百姓、政府职员、学生与战士、农民工等。图片对比要根据研究的内容,选择一个有效的对比点,如改革开放前后、建国前后、高考恢复前后、特区设立前后、西部发开发前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前后、十七大前后、19世纪20世纪前、20世纪和21世纪前后等等。图片对比的要素,有票据、照片、实物等。
实践表明,搜集第一手资料,是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述调研方法,都是社会实践是有效工具。但比较而言,问卷调查、概率抽样和数据分析等,似应成为更加有效的工具。正如方法论大师艾尔•巴比(Earl•Babbie)所言:“调查研究是搜集第一手数据用以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的大总体的最佳方法。精心设计的概率抽样可以提供一个能够反映总体的样本;精心设计的标准问卷可以从不同的研究对象那里获得具有同样形式的数据”。 [3]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150-178
[2] 徐奉臻.《“MSD教学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的构建》,载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
[3]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李银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4页
收稿日期:2008-4-12
【关键词】 社会实践模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052-02
1 “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动因意义
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由此,他把大学的任务归结为“研究与教学”、“教育与培养”、“交往”、“职业教育与整体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五个部分,并强调:这些任务“缺一不可”。在各任务之间的关系上,“每一任务借助参与其他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1]笔者以为,“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能够有效贯通上述五项任务。
“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基于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定位的理解。虽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称中的关键词是“史”,但它并不属于历史的学科范畴,而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框架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门课并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此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属于非专业公共课,即其不以培养学生专门的史学知识和技能为旨归,而是更注重挖掘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其“纲”中之“要”是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国史和国情的基础之上真正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引领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必然性。综观我国教育现状,多数高校,尤其是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学生大多漠视非专业的公共课,尤其是抗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不例外,其从设立之日起即已面临如此的困窘。
中国有句古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实行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不失为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宏观上,该社会实践模式是“MRSD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其中,R(Revolution)和M(Modernization),指教学内容上的“革命”和“现代化”路径。前者诉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后者则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旨归。S(Specialization)和D(Diversification),指教学方法上的“专题化”运作和教学手段上的“多样化”形式。[2]微观上,该社会实践模式应被划入Diversification中。Diversification所致力以赴的,是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群集优势,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同时最优化。
2 “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框架路径
本社会实践模式,以假期为主,以学生的家乡为主要基地,或独立进行社会调研,或以由家乡同学组成的研究小组为单位。
调研的参考项目主要包括:家乡中国革命历史遗址和纪念馆等考察;家乡的劳动模范及其成长环境考察;家乡厂矿村镇发展的历史考察;家乡生活观念或现代化变迁状况考察;家乡青年成才观念及其影响的历史变迁考察;家乡英雄模范对地区社会辐射影响的考察;家乡的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个案考察;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相关的自选题目。
社会实践活动基本步骤如下:第一,在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前一个学期末,即通过有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工具等方式,将调研的题目、方式、要求和规范布置给学生。在课程开设前的寒假,由学生进行家乡调研,并积累相关的资料。第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课的春季学期,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报告的撰写,在学期末交出符合相关规范的调研报告。第三,实行累积分制,分值权重为:期末考试60分,平时成绩25分(出席10分+案例报告15分),调研报告15分。第四,将本项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团委的社会实践框架中。具体操作程序是:对报告成绩优秀的同学,对感兴趣于社会实践并有意进一步调研的同学,重点扶植和培养,由任课教师做指导教师展开继续研究。如果报告成熟,可在毕业前的任何一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周内提交给指导教师,以便参加学校团委组织的评优活动,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如发获奖证书、考研和保研加0.5分等。
社会实践模式的成果形式,是针对某项调查提炼而成的调研报告。其规范要求是:报告的第一页,是模版统一的封皮;报告的第二页,是模版统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简况表”;报告的正文,从报告的第三页起,字数在2000~5000之间。
3 “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特点功能
“特”的实质性内涵是“只”。由此推论,“特点”应是一定的参照系中人或事物所具有和凸显的独到之处。“功能”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和体现的正向作用,功能的价值既由特点所赋予,同时又彰显在特点之中。
“开放式”和“动态性”是本文所探讨的社会实践模式的两个特点。所以要把这两者放在一起阐述,是因为它们难解难分,“动态性”包含在“开放性”中,“开放性”体现“动态性”。所以,笔者从对“开放”二字的理解入手展开分析。“开放”体现在时间、对象、地点、内容和过程等不同层面。
所谓“时间开放”,指本社會实践模式突破了以往“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同步”的传统做法,把时间维度从“学期”性短时段规定扩展至“学年”乃至学生的“整个大学时代”的长时段规定,使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结束后依旧动态持续。
所谓“对象开放”,指本社会实践模式的参与者为全校各级各类学生,包括学生入学次年春季学期正在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一年级学生,也包括修过此课的二、三、四年级学生。所不同的是,一年级学生参与此社会实践活动,是累积学分制的一部分,具有初级性和必须性,处于钢性的他律阶段。二、三、四年级参与此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成果,最后的评价机制是本课程组与学校团委联合组织的统一评奖,体现自愿原则。这时,本社会实践活动,就由钢性的他律阶段转向柔性的自律阶段。
所谓“地点开放”,指实践的地点不固定,以学生所在的家乡为主。因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全国招生,因此实践地点遍布全国。如此,研究成果必定突破狭窄的地域性。
所谓“内容开放”,指社会实践不规定千篇一律的具体题目,而是给出一些体现中国近现代史演进精髓的参考性题目。如此,学生可根据家乡的特点和调研角度,结合本人的兴趣和对实践对象的感悟,写出具有“自由选择、自主发挥、自圆其说”等特点的调研报告。
所谓“过程开放”,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结束后的多个学期中可持续进行,从而使其调研活动不断深化,使其调研报告不断成熟。
“研究型”是該社会实践模式的第三个特点。“研究”二字体现在不同角度,包括调研地点的选择、调研问题的确定、调研方法的运用、调研工作的展开、调研内容的把握、调研报告的撰写、调研成果的后续修改与提升等,无一不与“研究”有关,无一不需要社会实践主体精心准备、反复斟酌。在这个角度上,“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如观察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构思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距离,使学生真切体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现实社会功用。
在构建“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过程中,因材施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柔性的自律和钢性的他律相统一、课内理论知识和课外鲜活经验相结合等,似应成为参与主体需要遵循的原则。
4 “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操作建议
由于该社会实践模式尚处于正在进行时的尝试阶段,在此不妨以学术界在调研方法上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操作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寄望能够对参加该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以有益的启示。
社会实践的成果具有多样性,包括描述性成果、解释性成果、探索性成果、综合性成果等。社会实践的方法具有复合性,包括实地考察、当事者访谈、图片对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
实地考察的对象,包括家乡的中国近现代史遗址、纪念馆、展览馆、民主选举、生态状况、教育与民生、英模的生存状态、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等。当事者访谈的对象,包括老红军、老战士、普通百姓、政府职员、学生与战士、农民工等。图片对比要根据研究的内容,选择一个有效的对比点,如改革开放前后、建国前后、高考恢复前后、特区设立前后、西部发开发前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前后、十七大前后、19世纪20世纪前、20世纪和21世纪前后等等。图片对比的要素,有票据、照片、实物等。
实践表明,搜集第一手资料,是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述调研方法,都是社会实践是有效工具。但比较而言,问卷调查、概率抽样和数据分析等,似应成为更加有效的工具。正如方法论大师艾尔•巴比(Earl•Babbie)所言:“调查研究是搜集第一手数据用以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的大总体的最佳方法。精心设计的概率抽样可以提供一个能够反映总体的样本;精心设计的标准问卷可以从不同的研究对象那里获得具有同样形式的数据”。 [3]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150-178
[2] 徐奉臻.《“MSD教学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的构建》,载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
[3]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李银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4页
收稿日期:200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