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各国对环境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采用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在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形成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念。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在苏州联合召开了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思想。那么,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应该怎样渗透环境保护知识?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着笔探讨这一问题,以求为广大一线的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让事实说话,唤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至今,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时有发生,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我国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等公害事件让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今,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光化学烟雾等诸多污染使得森林和农作物被破坏、江河湖泊酸化、皮肤癌变、冰川融化、洪水肆虐、旱魔横行、土地沙漠化……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技术水平低、管理能力差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仍在上升,污染由城市蔓延到了农村。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时神情凝重,他指出,如果说我国在“十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基本完成,唯一不能完成的是环境污染的治理,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教师还可以列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的环境污染事例,阐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唤起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二、将环境教育渗透于理论教学中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因素,找准切人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生动形象地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入课堂教学,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空气”时,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是相对固定的,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等改变了空气的组成,造成了大气污染,使得气候变暖、雨水呈酸性。这些最为直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燃煤工厂、汽车、火力发电厂等排放的尾气,这些尾气还容易引起上呼吸器官感染或视觉器官的疾病。
学习了“氧气”的知识后重点介绍“臭氧层空洞”,不仅让学生了解臭氧层对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作用,还要学生了解“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保护臭氧层的办法。
学习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知识后,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受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等危害。告诉学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植树造林,种植花草、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化学学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的每一个单元都涉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并给出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如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的危害、光化学烟雾、空气污染指数、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与禁用含磷洗衣粉等。新课标同时明确指出:要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要突出环境教育的内容,把环境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知识技能与环境教育的结合。
三、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实验教学中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然而,化学实验总是伴随着产生许多有害物质,直接散发到空气中或排入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实验教学中就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极好机会。
实验室制取有毒气体如CO时,首先要做好气密性检查,否则装置漏气就会造成毒气外泄污染环境。在进行物质性质实验时产生的有毒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防止实验过程中有毒气体的泄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例如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可以用碱液或水吸收;CO的还原性实验可以燃烧的方法处理尾气,
严格按照规定用量,或通过计算确定用量,以免实验室毒气弥漫,损害师生的健康。如硫和磷的燃烧实验,如果用量过多就会产生大量SQ、P真O一等有毒气体和有害物质,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还会影响师生的健康。
一些难度比较大、毒性比较强、时间比较长的有机演示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妥善处理废弃物,把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废气、废水、废渣随意排放不仅危害人类生存环境,还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减少废弃物,而且还要对其进行妥善处理:一是减少废弃物生产量;二是降低或消除废弃物毒性;三是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分类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
初中化学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实验教学除了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外,把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摆到了显著的位置,并作出了详细的要求:一是认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二是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三是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四是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四、将环境教育渗透于法制教育中
我们还应注意从法制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在教学中利用渗透的方式,结合知识点,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如讲二氧化硫、硫酸时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法》;讲《自然界中的水》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水污染防治法》;讲钢铁冶炼方法时,介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通过有关法律法规的介绍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五、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各种活动中
环境保护教育不仅在严谨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实施,还可以结合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就在身边,增强他们对环境的关注,做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经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到校作讲座,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将环保教育贯穿于学生一天的生活中,注重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注重实效。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环保知识带回家,与亲朋好友交流,宣传环保知识,如不任意排放生活污水、不滥用农药化肥等。
借助校园网站、广播、简报、黑板报等教育工具,通过征文、演讲、书画、汇演等比赛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环境教育宣传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环保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环保知识深入人心。
总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阶段化学科教学中加强渗透环保知识,对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致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化学科教学中加强渗透环保知识,是化学科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每个化学教师的社会责任之所在。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让事实说话,唤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至今,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时有发生,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我国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等公害事件让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今,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光化学烟雾等诸多污染使得森林和农作物被破坏、江河湖泊酸化、皮肤癌变、冰川融化、洪水肆虐、旱魔横行、土地沙漠化……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技术水平低、管理能力差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仍在上升,污染由城市蔓延到了农村。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时神情凝重,他指出,如果说我国在“十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基本完成,唯一不能完成的是环境污染的治理,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教师还可以列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的环境污染事例,阐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唤起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二、将环境教育渗透于理论教学中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因素,找准切人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生动形象地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入课堂教学,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空气”时,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是相对固定的,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等改变了空气的组成,造成了大气污染,使得气候变暖、雨水呈酸性。这些最为直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燃煤工厂、汽车、火力发电厂等排放的尾气,这些尾气还容易引起上呼吸器官感染或视觉器官的疾病。
学习了“氧气”的知识后重点介绍“臭氧层空洞”,不仅让学生了解臭氧层对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作用,还要学生了解“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保护臭氧层的办法。
学习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知识后,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受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等危害。告诉学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植树造林,种植花草、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化学学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的每一个单元都涉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并给出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如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的危害、光化学烟雾、空气污染指数、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与禁用含磷洗衣粉等。新课标同时明确指出:要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要突出环境教育的内容,把环境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知识技能与环境教育的结合。
三、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实验教学中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然而,化学实验总是伴随着产生许多有害物质,直接散发到空气中或排入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实验教学中就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极好机会。
实验室制取有毒气体如CO时,首先要做好气密性检查,否则装置漏气就会造成毒气外泄污染环境。在进行物质性质实验时产生的有毒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防止实验过程中有毒气体的泄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例如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可以用碱液或水吸收;CO的还原性实验可以燃烧的方法处理尾气,
严格按照规定用量,或通过计算确定用量,以免实验室毒气弥漫,损害师生的健康。如硫和磷的燃烧实验,如果用量过多就会产生大量SQ、P真O一等有毒气体和有害物质,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还会影响师生的健康。
一些难度比较大、毒性比较强、时间比较长的有机演示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妥善处理废弃物,把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废气、废水、废渣随意排放不仅危害人类生存环境,还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减少废弃物,而且还要对其进行妥善处理:一是减少废弃物生产量;二是降低或消除废弃物毒性;三是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分类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
初中化学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实验教学除了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外,把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摆到了显著的位置,并作出了详细的要求:一是认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二是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三是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四是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四、将环境教育渗透于法制教育中
我们还应注意从法制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在教学中利用渗透的方式,结合知识点,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如讲二氧化硫、硫酸时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法》;讲《自然界中的水》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水污染防治法》;讲钢铁冶炼方法时,介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通过有关法律法规的介绍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五、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各种活动中
环境保护教育不仅在严谨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实施,还可以结合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就在身边,增强他们对环境的关注,做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经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到校作讲座,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将环保教育贯穿于学生一天的生活中,注重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注重实效。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环保知识带回家,与亲朋好友交流,宣传环保知识,如不任意排放生活污水、不滥用农药化肥等。
借助校园网站、广播、简报、黑板报等教育工具,通过征文、演讲、书画、汇演等比赛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环境教育宣传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环保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环保知识深入人心。
总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阶段化学科教学中加强渗透环保知识,对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致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化学科教学中加强渗透环保知识,是化学科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每个化学教师的社会责任之所在。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