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方位名词在表示的位置关系的民族性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da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空间关系作为客观世界的一种存在关系,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表征手段或处理方式。本文仅从现代汉语方位名词“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出发,分别对在具体语境中“上”和“下”所表示的具体位置关系进行解构,希望对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二语教学中的方位名词细节的教学提供一个参考范例。
  【关键词】方位名词;方位认知;意象图式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一、方位认知与意象图式
  方位名词则表明主体和参照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了解英语中表方位的介词(如over,out等)所表示的都是一个具有动态性质的过程,所以它们中心意象图式中包括三个要素:射体、界标和路径。但本文探讨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方位名词体现出来的位置关系,这些都是静态的,不会涉及射体的路径问题。因此,本文中的意象图式中的两个要素“界标”、“主体”(射体凸显出动态意,所以采用“主体”),不存在路径这一要素。
  二、“上”和“ 下”的意象图式解构
  方位词是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的一个特殊词类,它既具有名词的某些特点,也具有名词所没有的特点,方位词的功能和意义非常丰富。换句话说,在表示客观物体的时间、空间方位时,常常采用结构是“名词 (的) 方位名词”,例如“桌子上”、“春天里”等。在“名词 方位名词”结构表达式中,名词代表的客观事物一般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参照物,在意象图式中表达为界标,但有时会有例外。
  (一)“上”所表示的位置关系图式解构
  “ 上”是表示主体与界标在垂直空间上的方位关系,二者属性相同。我们以具体的语言实例及其意象图式来解构“上”所表示的位置关系。
  1.书在桌子上
  2.气球飘在房子上
  如上所示,图一是“书在桌子上”的图式,主体表示“书”,界标表示“桌子”,主体在玩界标的上面,且二者在垂直空间上是接触的。图二是“气球飘在房子上”的图式,作为主体的“气球”在以“房子”为界标的上方,二者在垂直空间上存在很大空间,是分离的。
  由此可以看出,都是在表处所的短语中,“上”的实际表示的位置关系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但是以上两种都符合“名词 方位名词”,名词代表参照物即界标,方位名词代表主体和界标的关系。那么,看看下面的例子:
  3.风筝飞在天上
  4.灯在天花板上。
  在这两句话中,表处所的方位短语“天上”。“天花板”符合“名词 方位名词”结构,但这里的“上”不是表示“风筝”和“天”、“灯”和“天花板”的位置关系,因为“天”和“天花板”并不是界标,也不是“风筝”和“灯”的参照物,它们表示的是风筝和灯所在的处所。那么,句子里没有参照物,意象图式的界标怎么表示在哪?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人类的认知多以自身的体验为出发点的,而在例(3)、例(4)中,“天”和“天花板”都超出自身体验之外,所以不能很好地当参照物。再者由于语言的经济性,例(3)和例(4)中表示自我、地面等这一类可体验感知到的参照物便被省略了。这样就可以知道图二所表示的意象图式也符合例(3)、例(4)的表达。
  除上述三种情况外,“上”所表示的位置关系图式还有一种细化情况,如:
  5.画挂在墙上
  “画”和“墙”的位置关系表现水平的空间位置上,这该如何解释?有两种解读方式:(1)把地面作为界标,“墙”只是“画”所在的处所,其图式如图三所示,其实是图一的变式;(2)把“墙”做界标,其意象图式是图一的旋转90°的变式。
  (二)“下” 所表示的位置关系图式解构
  方位名词“下”和“上”具有对称性,前面已经对“上”所表示的位置关系做了详细解释,以“上”为例我们可以试着类推“下”所表示的位置关系。我们还以具体语言实例及其图式来说明“下”在具体语境中所体现的位置关系。
  6.鞋放在床下
  7.书在你脚下
  图四:“鞋放在床下”的图式 图五:“书在你脚下”的图式
  图四表示的是“鞋放在床下”的意象图式,界标表示“床”,表示“鞋”的主体在界标下面,二者垂直空间中不接触。在图五中,“主体”和界标的关系同图四一致,但主体和界标之间在垂直空间上有很大距离,二者是分离的。同“上”的意象图式一样,这两种图示的主体和界标都可以在句子中找到。在语言实例中,也有不显示界标的。如:
  8.鱼在水下
  在例(8)中,主体很明显是“鱼”,“水”只表示“鱼”所在的处所,界标可能是水面,也可能是感知者,只是在句子中省略了。这句话的意象图还是图式四。
  (三)方位名词“上”和“下”的中心意象图式
  总的来看,“上”和“下”所代表的位置关系分别有两种,如果在进一步概念化,把界标看作一个水平空间的一个面的话,“上” 和 “下”还可以进一步地抽象話、概念化,我们就能得出“上”和“下”的中心意象图式,图式如下:
  图六、图七分别是汉语方位名词“上”和“下”的中心意象图式。从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图六是图一和图二的进一步范畴化结果,图七是图四和图五的进一步范畴化的结果。在这两个图式中界标被简化为一条直线L, A、B代表的是主体,两者不同的是A表示的是主体与参照物接触时的模式,B表示的是主体与参照物分离时的模式。但是,同一时间点上,一个主体和界标的关系只能有一种模式,非A即B,不能同时存在。至于S只是表示主体的存在区域。因为如果区域太大,有可能会超过感知者的感知范围,这时候“上”或“下”所表示的位置关系即使成立,也是很牵强的,所以为主体限制一个区域S也是有必要的。主体在S这个区域内,同界标L存在“上”或“下”的位置关系,不论主体是A还是B,都符合“上”或“下”的中心意象图示。
  通过意象图式的解释,可以明确“上”和“下”在具体语境中所表示的位置关系是有差别的,但只需要两个中心意象图式就能完全概括完。然而在英语中想要完全表达清楚汉语的“上”和“下”所表示的全部位置关系,我们找不到完全相对应的词语。
  三、结语
  不同的语言所体现的方位认知体现出不同的的民族性。现代汉语方位词在具体语境中体现民族性反映了汉民族对空间方位认知独特性。因此在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二语教学中的方位名词的教学中,必须从汉民族的方位认知角度入手,这样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预防在表达具体位置关系过程中出现的偏误。
  参考文献:
  [1]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64-165.
  [2]刘海燕.现代汉语的方位短语及其相关结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3]余求真.方位名词用法的认知解释[J].人文丛刊,2008,6.
  [4]戴浩一,叶蜚声译.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外国外语言学,1990,5.
  作者简介:赵彩秀(1990-),汉族,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其他文献
【摘要】经参观、考察、研讨后,我们对传统文化现实性的思考如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现实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五月十二日,县老干局组织全县老新四军及部分老干部前往太湖县,重点考察文博园。  拥有1600多年悠久历史的太湖县,素来民风纯朴,民俗丰富,文化厚重。至今太湖民间还流传着 “一门十进士,十里两状元”的
【摘要】女性主义艺术将现代主义中的“自我的独白”替换成对话——艺术与社会的对话、艺术家与观众的对话、现在的女艺术家和过去艺术家对话,她们创造了一种社会性。因为女性主义艺术就是来自社会,她们可以很从容地在艺术中加上“公共”和“社会”的内容。在20世纪末,公共艺术领域中女性艺术家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如果说公共艺术是一个社会的舞台,那么女性艺术家则是令人不能忽视的演员。她们用自己的对白来诉说时代的变迁,追
一、焦灼的小A  一天下午,一个女生轻轻地敲门。她个子很高,身材偏瘦,满脸愁容,肩膀下沉,让人感觉很压抑与无奈,与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女形象相差甚远。看着眼前这个无精打采又满心焦虑的孩子,我的心中不乏几分心痛与不安:她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困扰?是什么问题让她这般无奈与焦灼?  二、焦灼背后的秘密  小A是一名高三女生,从小跟爷爷奶奶在乡下住,小学时因为成绩优秀,被父母接到城里上学。小A家庭比较富裕,但父
【摘要】丧葬礼俗是民俗的一部分,其出现是一个事实,和自然界里的其他事物的出现一样,缘起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各种各样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是一种综合性的产物。哈尼族的丧葬习俗传至今天已经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一套丧葬礼俗,其中的“哭丧”仪式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关键词】哈尼族;丧葬礼俗;哭丧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但却是一
【关键词】自我暗示;自我调节;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2-0065-04  【作者简介】韩丹,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第四中学(吉林延吉,133000)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初中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和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不少初中生遇到困难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放
教师培训专业化要求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培训,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推动“教师培训”向“教师学习”的转变,丹麦学者克努兹·伊列雷斯提出的全视角学习理论为开展指向“教师学习”的培训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理论认为,所有学习都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个体与所处环境的互动过程,一个是个体心理的获得过程。由此,总结出了学习的三个维度——内容、动机与互动。基于该理论,教师线上研修不仅要关注研修内容的设计,而且要激发教师的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高速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捷,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创业者更是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手机APP上,以致APP的数量达到了井喷的状态,更多设计师更是将APP界面的设计局限于视觉审美上。互联网的便利让移动端智能手机的使用人群覆盖率扩大,但针对不同人群而专门设计的APP只是浅尝辄止阶段。然而信息无障碍产品联盟(CAPA),扩展了互联网的使用价值领域,使得视障
【摘要】导演李安在1995年执导了他的电影处女作——《推手》。这部电影看似是一部有关中西年轻人在移民美国之后,与前去一同生活的中国老人之间因思想观念不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其本质是中国老人在国外遇到的一系列跨文化交际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对于电影中细节的观察以及在国外三年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中国老人出國不适应的原因,并试图寻找出应对方式,期待能帮助在国外遇到同类跨文化交际问题的人们找
【摘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海洋非遗资源在传承传播中出现了较大的困难。首要任务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传统海洋非遗资源的困难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在“一带一路”战略策略下,特别是在“互联网 ”的形势下,海洋非遗研究意义深远。  【关键词】全球化;海洋非遗;传承传播;问题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自
2010年11月24日,黄华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他逝世后,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资历最老的外交家”,美国《纽约时报》也罕见地发表悼念文章,称他是“中国迈向开放时值得尊敬的外交家”。从1936年随斯诺进入陕北时的一介书生到新中国的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70多年的外交生涯,外交经历之丰富,友好交往之广泛,堪称外交界的奇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见证了新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