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华与秋瑾的姐妹情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自华,字寄尘,号忏慧,著名女诗人,生于1873年,石门语溪(今桐乡市崇福镇)人。徐自华故居在崇福镇庙弄19号,系晚清建筑,有三厅一过楼。
  徐自华家里世代是读书人,可称得上是书香门第。她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从小就勤奋好学,长得聪明伶俐,写得一手好诗词。长大后嫁到了南浔一家姓梅的富户人家,婚后7年,夫亡。徐自华年少寡居,以诗赋自遣。清朝末年,南浔镇上兴起一股新学潮流,当地有位乡绅创办了浔溪女学,专门招收女生上学。徐自华多才多艺,她被聘请为浔溪女学堂的堂长。就在这年清明前夕,秋瑾也受聘来到浔溪女学任教。秋瑾来到南浔与徐自华认识后,两人一见如故,说话十分投机,兴趣爱好也颇为相同,不久便成了好朋友。后来秋瑾与徐自华还结拜了姐妹,徐自华岁数大,成了姐姐,秋瑾为妹妹。当时秋瑾因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要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民主革命的国家。秋瑾到南浔任教后,心里始终不忘革命信念,常与徐自华谈论国家大事,经过多次交往后,徐自华心中十分敬佩秋瑾的革命精神。就在这年夏天,经秋瑾介绍,徐自华与妹妹徐小淑两人,同时加入了同盟会和光复会。秋瑾在浔溪女学堂一面教书,一面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抨击腐败的清王朝。一时间秋瑾在南浔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校方对此十分害怕,迫使秋瑾辞职,叫她远走高飞。那时候,徐自华苦苦留她,但仍旧无用,临别前,题写一首词送给秋瑾。秋瑾接过赠词后,十分豪爽地道了声:“姐姐多保重!”很快便走了。
  徐自华积极参与秋瑾的革命宣传活动,同样引起了梅家的不满和担心。不久,徐自华也辞去了浔溪女学堂堂长的职务,独自一人回到了崇德娘家。没过多久,秋瑾得到了此消息,心里十分高兴,立即动身赶到崇德来看望徐自华。秋瑾来到徐自华家里后,两人亲如一家人,不但吃住在一起,而且还一起写诗填词,大胆议论国家前途命运。后来,秋瑾准备要办一张《中国女报》,以扩大革命宣传阵地,但一时还缺少资金。徐自华知道此事后,一下子拿出了自己的1000块钱,赠送给了秋瑾。徐小淑受到姐姐的影响,也变卖了随身佩戴的金银首饰,凑足500块钱捐给了秋瑾。得到徐氏姐妹捐款后,秋瑾很快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积极宣传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当时,全国的革命活动十分活跃。一天,秋瑾突然从杭州匆匆赶到崇德徐家。秋瑾一到崇德后,便激动地告诉徐自华,革命的大风暴即将来临,自己打算立即回到绍兴组织起义活动。同时秋瑾十分为难地对徐自华说,眼下还缺少起义所需用的资金。当时徐自华二话不说,立即在自己闺房里,翻出了出嫁时的金银首饰和自己所有的积蓄,一声不响地上街去兑换成黄金三十余两,并将这些黄金全部赠送给秋瑾,请她将此黄金用作革命起义的经费。当时,秋瑾双手接过黄金,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即取下自己头上的一双翠钏回赠给徐自华。因为时间紧迫,秋瑾说要立刻回绍兴,临别前,秋瑾嘱咐徐自华,一旦起义失败,自己牺牲后,请求把她的遗骨安葬在杭州西泠。说完两人紧紧抱在一起,放声大哭,鉴湖女侠秋瑾曾题诗《对酒》曰: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不久,秋瑾在绍兴起义失败,被残酷杀害在绍兴轩亭。当时秋瑾的遗骨,被人草草埋葬在绍兴一座山下。第二年初春,徐自华冒着风險和刺骨寒风,带人摇船渡江到绍兴,将秋瑾的遗骨运到杭州西湖边,安葬在孤山西泠桥下。徐自华还为秋瑾墓题写了碑文,请人刻在墓碑上。这事很快引起了清王朝的恐慌,扬言要捉拿徐自华,削平秋瑾墓。徐自华得到消息后,立刻请人将秋瑾遗骨重新运回绍兴老家安葬。她的妹妹徐小淑还将秋瑾墓碑挖出,秘密藏在西湖边的朱公祠内。直到清王朝推翻,民国建立以后,徐家姐妹才带头将民国先驱秋瑾的遗骨,再次运回到杭州西泠桥边安葬。同时在秋瑾墓旁还建造了一座“风雨亭”,供后人凭吊这位侠肝义胆的鉴湖女侠。
  1935年,徐自华63岁卒,葬杭州市第一公墓。国民政府对她明令褒扬,宣付国史馆立传。徐自华生前好为诗和古文辞,尤擅倚声,著有《听竹楼手稿》、《秋心楼诗词》、《徐自华诗集》。
其他文献
伴随着《趟不过的清水河》走了一段路程,我感觉到自己好累好累。也可以说这是我人生一次比较漫长而艰辛的“旅途”……  这部作品从构思到动笔写初稿,然后再进行反复修改……直到把门开开撂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我没想到这一折腾就是十年。  这十年间,我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自己把自己关在一间黑洞洞的平房里就像狗一样,萎靡不振,脚冻手冷,彻夜不眠地写作。那十年,身体非常的糟糕,为了撰写《趟不过的清水河》差点把
期刊
我从懂事时起就和泥土打交道。  爷爷常说泥土是老天爷给的,老天爷为了不让人饿死,让泥土长出五谷;奶奶说泥土是宝物,盘古开天辟地时,女娲怕寂寞就用泥土捏成人,世上才有了我们。  玩上了泥土  北国的荒原,地广人稀。奶奶略带沙哑的声音总是重复着那单调的瞎话:“夜黑了,起风了,星星都跑了,老虎妈子要下山了……”  “奶奶,我们不想听老虎妈子的故事啦,这个故事我们都快背下来了。”我们跑到屋外,在房头有一堆
期刊
一个星期前。我下班回家,走到小区7号楼,刚巧徐婆婆在开楼道门。她个头矮,加上智能门锁又装得有些高,见她踮着脚,擎着右手在按锁上的密码,那哆嗦的手不是多按或少按一个号码,就是忘了按井字键。我上前一步说:“婆婆,我来吧!”随即从裤兜掏出钥匙,一下打开门。  “嘿!还是你用钥匙来得方便。”她自言自语地说着。  徐婆婆无意中说的这句话,倒提醒了我。是呀,老人易忘密码,还是用钥匙好使。我对她说:“这样吧,我
期刊
爷爷昏迷了两天,呼吸的鼾声震动得人在硷畔外都听得清楚,我们静静地守护在他身边,一刻也不愿意离开。那天下午,他呼吸的鼾声逐渐减弱,三叔说,人不行了,我们给他换上了寿衣。没过多久,他就不行了。三叔抱着爷爷,让最后一口气好出一些,这时候,我在前面扶着,看见爷爷深深地呼了一口气,眼睛使劲地睁了一下,但很快就紧闭了,再没有了呼吸。这时候,亲人们刺耳的哭叫一下子让我心里猛然一颤,我意识到爷爷已经离开我们了。我
期刊
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人喝茶,更是有复杂讲究的,古人谓之茶道,一等为品,二等为饮,三等是喝。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饮,则为暴殄天物,不如不饮。  说到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红楼梦》里妙玉的“三杯论”,出自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曹雪芹笔下的妙尼姑是以杯数来区分喝茶的雅俗,“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妙玉的高论虽然未必公允,却令好些人喝起茶来不敢轻易贪杯,免得与宝
期刊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与父亲祭完祖以后去了趟山上。  山上斑驳陆离,低矮的野草夹杂在石缝中,翻开断层的石壁,偶现出一两只蜥蜴。在山的最南端,一块隆起的地带,一棵老枣树高大挺拔屹立在瑟瑟的春风中。父亲傍树而坐,掏出一柄细长的烟袋锅子,手颤颤地装了一袋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眼睛眺望着远方。一阵凉风习来,父亲的双眼泛出了泪花。我清楚父亲为何落泪,他身后的这棵枣树下正埋着大黄和小黄。小黄是一条狗,与我们在一起生
期刊
阴历二月,姐进城看病,给我带来一大包蔬菜,一再嘱咐,回家好好收拾一下,包里面有你爱吃的蒿子面呢。下班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蒿子面从包里取出来,放进冰箱。姐细心,包里还装着早春的呛菜,根须尚细的蒜苗和一瓶大蒜辣椒。爱人一边挨个儿分拣,一边自言自语,这么多好可口的吃食,我们可以吃一段时日了。  蒿子面是姐的拿手饭。每年春天,蒿子冒芽拔尖后,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掐一大包嫩绿的蒿芽,挑选摘洗后,在早春的阳光下
期刊
五进大院  1973年夏季,我从陕南修建襄渝铁路线回来后,分配到西安市一家文化用品仓库当工人。  这座深宅大院是一个典型的陕西关中五进大宅院,进门的第一个院子是一个砖砌门楼,门楼很高,上面雕刻有漂亮的花卉,中间刻有四个字:“克勤克俭”,院里两边是六间厦子房,木格方窗,灰砖铺地,两扇厚沉厚沉的黑漆木门。上面是三间上房,上房很讲究,大方砖铺地,房子高大,房子上的木椽和粗梁都上了深红色油漆,刻有各种花卉
期刊
再过上几天这次戒烟的时间就有一整年了,这对于以前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今似乎轻而易举地就要实现了。  虽然年龄不大,但是我烟龄绝对不短。作为70后的孩子,我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偷偷品尝不带过滤嘴的香烟,比许多同龄人早很多。起先只是好玩,模仿那吞云吐雾的似乎很大人很神气的样子。开始的时候从家中打开的烟盒里偷偷拿出一支,躲到外面远远的厕所里去,结果被那份辛辣刺激得咳出辣出眼泪来。几天过后,似乎
期刊
人的一生总有些事会刻骨铭心,高考便是其中之一。  1978年初秋,我考入城关高中,此校也叫窑厂高中、寺湾高中,从名字就能判断其位置,相当偏僻而且简陋。校园内某棵树上挂着半块破铁作钟敲。所有男生都住在一个大棚子样的房子里,门不上锁,打地铺,每人只有十厘米宽的位置;房中间放一排黑色的大瓦罐作尿桶。学校没有洗澡的地方,不少同学身上都长了虱子。一日三餐都是玉米糁汤或面条加馍。不过,学校周边的景色还是不错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