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机械制图”的教学分析来探索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职业行动规律确定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针对课程总体目标设计教学项目,采用行动导向准则设计每个项目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行动中形成职业能力。
关键词:课程项目化改造;行动导向教学;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李晓红(1968-),女,湖南新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施工技术;罗芬(1965-),女,侗族,广西贺州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微机控制技术。(广西南宁530023)
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基础,以改革课程结构为核心,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的。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能力本位”?如何提高“职业素质”?下文结合“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分析来探索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机械制图”是以机械类专业为主体,辐射其它专业的一门技术核心课程,在教学中起到知识应用与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但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训练为辅、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教学,收效不理想,主要原因如下。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高职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形象思维能力强、活泼好动的优势,但是学习劲头不足、抽象思维欠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创新精神;再加上基础不扎实,导致学生怕学理论。老师拼命的讲,学生却昏昏欲睡,教与学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2.教学方法滞后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理论后实践,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分开,实践设备与理论内容不完全相同,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无法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实践
1.课程项目设计的思路
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就是依据岗位需求重构课程内容,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情感与态度类关键能力有机融入到工作任务中,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采用六步教学法,将知识与技能以寻求“解决办法”来引领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吸收知识、训练技能,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化其团队精神。通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理论、技能和岗位体验同步训练,现在的学习过程就是今后的工作过程,实现学生与职员、学习与工作、学校与企业的统一。根据以学生为主体、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原则,课程项目设计的程序是:课程定位→课程面向岗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项目设计→教学设计。
2.课程定位
机械加工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工业之母,而机械图纸是表达设计思想、制造机器和进行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机器制造业中用来指导生产与组织生产的技术性文件。因此,图样被誉为世界通用的“工程技术语言”,是工科类学生必修、先修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情感及兴趣爱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看家本领,在以强化产品设计能力、机械加工能力、设备安装维护能力等为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石的地位。
3.课程面向岗位
从机械加工行业企业的岗位分析可知,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机械制图”对应的就业岗位有:技术改造、机床操作、设备维修、产品检验、产品设计、工艺编制、质检员、产品装配、生产管理员等,这些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分别是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工艺编制能力、测绘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正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4.分析职业行动规律,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不是依据课本知识和课程体系,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相应的职业领域,在广泛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与相关行业企业一线管理和技术骨干共同进行职业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及岗位技能标准,全面掌握其职业活动和工作岗位的作业流程,然后对从事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结合课程和学生实际确定课程的相关内容。
在分析“机械制图”课程目标时,课程教学团队走访了广西、珠三角、长三角等大量的机械类企业,从中了解到用人单位设置的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正确识图、绘图、测绘、设计等,具有严谨精细、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培养学生机械制图的基本技能、“严谨、规范”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制图标准、职业能力和生产管理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知识目标。了解机械制图标准、零件表达方法、标注尺寸的基本方法、机械加工生产意识与生产管理知识;掌握仪器绘图和徒手绘图的操作技能;培养绘制和阅读常见机器及部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特别是以培养读图能力为重点。
(3)素质目标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教学当中。通过小组合作,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产品展示等社会能力;注意将国内外发展概况、图纸质量与经济性的关系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4)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绘图仪器,能够应用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正确的绘制和阅读机械专业有关图样,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程项目的设计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课程项目设计的思路是:以完成生产中常用的减速器、齿轮油泵两个项目的全套图纸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教学过程设置为课内课外并行的2个综合性项目。每个项目分成若干任务,从对减速器的拆装、测绘等真实任务入手,根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安排任务,循序渐进。如表1所示。整个工作过程将基本知识点贯穿,采用六步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识图、绘图、测绘技术,初步形成设计、工艺、加工的概念,逐步完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教学实施过程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机械制图”课程项目化改造后的教学采用做、学、教一体化集中教学模式,其基本的教学程序是:确定项目和项目目标及任务→制定项目计划、实施步骤和程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工合作,实施项目→教师总结→师生共同检查、评估项目结果→资料汇总、提出新任务,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具备表达零部件的能力。
课程教学可以通过集中教学的方式在4~5周内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同时进行;也可以课内、课外双线并行,教师课内示范、学生课外训练,实现综合能力和单项能力的有效训练。下面以任务 “表达轴类零件”为例介绍教学实施的过程。
1.提出任务
通过图片、实物、学生视频等途径,让学生们认识各种轴类零件,分析各种轴类零件的作用,然后提出任务:要求学生们选择恰当的方法表达齿轮减速器输出轴。也可由教师提供相关信息、设疑,由学生提出和确定项目任务。
2.制定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轴的结构、表达方案和尺寸标注、技术要求,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修正,通过自主学习,拟定表达方案。
3.教师总结
小组讨论、师生讨论,分析各种表达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合,最后根据现有的轴类零件确定一种合理的表达方案。教师对各小组的表达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知识要点,提出具体的绘图要求。
4.项目实施
各小组分别按确定的方案绘制零件,实施过程中牵涉到图纸选择、图面布置、图线标准、标注方式等很多的问题。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完成任务。
5.检查评估
各小组展示完成任务的成果,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提出新任务
能力是靠训练出来的。所以,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任务后,要提出新的任务、新的要求,通过反复训练表达不同的轴类零件,才能巩固和提高与表达轴类零件相关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四、教学效果
通过两年的实践,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按项目整合,迎合了高职学生动手兴趣浓厚和擅长动手的特点,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掘和提高,学生在后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独立性和在工作岗位中表现出的工作意识、能力和自信心是教学改革前无法相提并论的。
五、小结
项目设计要抓住真实性、覆盖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启发性的要点,课程项目与实际工作、企业活动相近,反映专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数据具体、学生有能力完成、有创新的空间,才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力得到训练,知识得到积累;但是,课程项目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技术的发展、设备更新、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项目。
参考文献:
[1]顾准.《化工工艺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法的实践[J].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2]戴仕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9,(8).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关键词:课程项目化改造;行动导向教学;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李晓红(1968-),女,湖南新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施工技术;罗芬(1965-),女,侗族,广西贺州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微机控制技术。(广西南宁530023)
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基础,以改革课程结构为核心,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的。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能力本位”?如何提高“职业素质”?下文结合“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分析来探索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机械制图”是以机械类专业为主体,辐射其它专业的一门技术核心课程,在教学中起到知识应用与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但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训练为辅、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教学,收效不理想,主要原因如下。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高职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形象思维能力强、活泼好动的优势,但是学习劲头不足、抽象思维欠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创新精神;再加上基础不扎实,导致学生怕学理论。老师拼命的讲,学生却昏昏欲睡,教与学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2.教学方法滞后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理论后实践,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分开,实践设备与理论内容不完全相同,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无法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实践
1.课程项目设计的思路
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就是依据岗位需求重构课程内容,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情感与态度类关键能力有机融入到工作任务中,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采用六步教学法,将知识与技能以寻求“解决办法”来引领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吸收知识、训练技能,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化其团队精神。通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理论、技能和岗位体验同步训练,现在的学习过程就是今后的工作过程,实现学生与职员、学习与工作、学校与企业的统一。根据以学生为主体、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原则,课程项目设计的程序是:课程定位→课程面向岗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项目设计→教学设计。
2.课程定位
机械加工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工业之母,而机械图纸是表达设计思想、制造机器和进行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机器制造业中用来指导生产与组织生产的技术性文件。因此,图样被誉为世界通用的“工程技术语言”,是工科类学生必修、先修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情感及兴趣爱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看家本领,在以强化产品设计能力、机械加工能力、设备安装维护能力等为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石的地位。
3.课程面向岗位
从机械加工行业企业的岗位分析可知,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机械制图”对应的就业岗位有:技术改造、机床操作、设备维修、产品检验、产品设计、工艺编制、质检员、产品装配、生产管理员等,这些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分别是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工艺编制能力、测绘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正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4.分析职业行动规律,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不是依据课本知识和课程体系,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相应的职业领域,在广泛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与相关行业企业一线管理和技术骨干共同进行职业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及岗位技能标准,全面掌握其职业活动和工作岗位的作业流程,然后对从事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结合课程和学生实际确定课程的相关内容。
在分析“机械制图”课程目标时,课程教学团队走访了广西、珠三角、长三角等大量的机械类企业,从中了解到用人单位设置的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正确识图、绘图、测绘、设计等,具有严谨精细、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培养学生机械制图的基本技能、“严谨、规范”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制图标准、职业能力和生产管理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知识目标。了解机械制图标准、零件表达方法、标注尺寸的基本方法、机械加工生产意识与生产管理知识;掌握仪器绘图和徒手绘图的操作技能;培养绘制和阅读常见机器及部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特别是以培养读图能力为重点。
(3)素质目标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教学当中。通过小组合作,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产品展示等社会能力;注意将国内外发展概况、图纸质量与经济性的关系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4)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绘图仪器,能够应用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正确的绘制和阅读机械专业有关图样,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程项目的设计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课程项目设计的思路是:以完成生产中常用的减速器、齿轮油泵两个项目的全套图纸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教学过程设置为课内课外并行的2个综合性项目。每个项目分成若干任务,从对减速器的拆装、测绘等真实任务入手,根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安排任务,循序渐进。如表1所示。整个工作过程将基本知识点贯穿,采用六步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识图、绘图、测绘技术,初步形成设计、工艺、加工的概念,逐步完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教学实施过程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机械制图”课程项目化改造后的教学采用做、学、教一体化集中教学模式,其基本的教学程序是:确定项目和项目目标及任务→制定项目计划、实施步骤和程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工合作,实施项目→教师总结→师生共同检查、评估项目结果→资料汇总、提出新任务,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具备表达零部件的能力。
课程教学可以通过集中教学的方式在4~5周内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同时进行;也可以课内、课外双线并行,教师课内示范、学生课外训练,实现综合能力和单项能力的有效训练。下面以任务 “表达轴类零件”为例介绍教学实施的过程。
1.提出任务
通过图片、实物、学生视频等途径,让学生们认识各种轴类零件,分析各种轴类零件的作用,然后提出任务:要求学生们选择恰当的方法表达齿轮减速器输出轴。也可由教师提供相关信息、设疑,由学生提出和确定项目任务。
2.制定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轴的结构、表达方案和尺寸标注、技术要求,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修正,通过自主学习,拟定表达方案。
3.教师总结
小组讨论、师生讨论,分析各种表达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合,最后根据现有的轴类零件确定一种合理的表达方案。教师对各小组的表达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知识要点,提出具体的绘图要求。
4.项目实施
各小组分别按确定的方案绘制零件,实施过程中牵涉到图纸选择、图面布置、图线标准、标注方式等很多的问题。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完成任务。
5.检查评估
各小组展示完成任务的成果,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提出新任务
能力是靠训练出来的。所以,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任务后,要提出新的任务、新的要求,通过反复训练表达不同的轴类零件,才能巩固和提高与表达轴类零件相关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四、教学效果
通过两年的实践,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按项目整合,迎合了高职学生动手兴趣浓厚和擅长动手的特点,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掘和提高,学生在后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独立性和在工作岗位中表现出的工作意识、能力和自信心是教学改革前无法相提并论的。
五、小结
项目设计要抓住真实性、覆盖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启发性的要点,课程项目与实际工作、企业活动相近,反映专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数据具体、学生有能力完成、有创新的空间,才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力得到训练,知识得到积累;但是,课程项目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技术的发展、设备更新、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项目。
参考文献:
[1]顾准.《化工工艺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法的实践[J].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2]戴仕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9,(8).
(责任编辑:苏宇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