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活起来。新的课程理念也将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的是: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感受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他们学习成长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 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 教材活起来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基本特点。教材中一些例题、习题,如果教师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出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结合实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大胆用活例题、习题,不仅能促使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统计》时,我改变教材中统计校园内花坛上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创设“小象波波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统计“小象波波的朋友”各有几只。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很快吸引学生,使他们很快地投入到统计的学习中。
二、 课堂气氛活起来
教育是人的教育,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
学生齐声说回答:愿意。
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 ?
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
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
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
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
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元和角的关系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这样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 学生思维活起来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如:教学20以内退位減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兴趣,并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计算“15-9”,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15减5等于10,10减4等于6”,“10减9等于1,1加5得6”,“6加9得15,所以15减9得6”……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思维也得到了拓展,使学生对计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 师生关系活起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为此教师必需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活中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建立。
如:教学《分类》时,我创设一个情境:电脑屏幕出示一个刚刚开业的商店,商店的东西摆放较乱。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如果让你来当这家商店的经理,你准备怎样做呢?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这样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自主地进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中只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才能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共事,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气氛中得以培养。
总之,教师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见解的机会,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挖掘。活起来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 成为师生施展个人魅力与才华的天地,活起来的数学课堂将是充满人文气息、富有挑战性与激情的课堂。
一、 教材活起来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基本特点。教材中一些例题、习题,如果教师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出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结合实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大胆用活例题、习题,不仅能促使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统计》时,我改变教材中统计校园内花坛上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创设“小象波波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统计“小象波波的朋友”各有几只。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很快吸引学生,使他们很快地投入到统计的学习中。
二、 课堂气氛活起来
教育是人的教育,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
学生齐声说回答:愿意。
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 ?
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
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
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
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
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元和角的关系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这样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 学生思维活起来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如:教学20以内退位減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兴趣,并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计算“15-9”,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15减5等于10,10减4等于6”,“10减9等于1,1加5得6”,“6加9得15,所以15减9得6”……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思维也得到了拓展,使学生对计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 师生关系活起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为此教师必需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活中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建立。
如:教学《分类》时,我创设一个情境:电脑屏幕出示一个刚刚开业的商店,商店的东西摆放较乱。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如果让你来当这家商店的经理,你准备怎样做呢?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这样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自主地进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中只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才能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共事,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气氛中得以培养。
总之,教师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见解的机会,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挖掘。活起来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 成为师生施展个人魅力与才华的天地,活起来的数学课堂将是充满人文气息、富有挑战性与激情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