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板正的人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e_gz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作者印象
  七八年前,我二十出头,是个不太合格的文学青年。不合格表现在不想再写作,之前确实处心积虑写了几年,都差强人意,只能自我否定。和朋友租住在房间里,不上班,想发财,也做过了些许无用功。事实表明,相较写作,本人更不是发财的料。假设当初一不小心发财了,我还会投入到写作中吗。不太好说。我们习惯用命运使然来粉饰自己,但更多的是形势所迫。夏天的时候,我将自己的梦境写成一篇小说,有点像那么回事。身边缺乏可以在写作上交流的朋友,之前果皮网刊看过张敦的几篇随笔,在他的博客上看到他QQ号,加上他,然后给他看。张敦表示肯定。我们就这么认识了。张敦当时自娱自乐做叫《干》的电子杂志,第二期贴了我这篇小说。对我来说,是个珍贵的鼓励。那时,张敦已经写出名作《杀死房东老太太》(即书中的《带我去戈壁》)。一对情侣杀死了房东老太太,然后逃跑到戈壁滩的故事。现实黑色,有些恶趣味。很对我的胃口。之后的日子里,我们时常在网上谈文学。文学青年又是同性,不谈文学怎么能行呢。也喜欢谈,不像现在,懒得说。后来,也陆续在网上和不少人谈文学,谈来谈去,能持续至今,还有联系的,不多,两三个而已,张敦是其中一个。
  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我从青岛坐火车去石家庄见张敦。所谓见网友,就是这么个意思。早晨三四点天还黑着到了张敦家,他那时没工作是个手工艺者,自己制作巧克力然后在网上售卖。也刚在石家庄购置了房产,一个单身青年,新房没什么生活气息,很冷清。我的出现也只让房间在冷清中多了一丝尴尬。它需要一个正处婚嫁年龄的姑娘。见面后,我们忍着困意,盘坐在窗台上,努力用言语增进彼此的感情,更多的是消解尴尬。张敦开始零星在期刊发表小说,拿出来给我过目。如果说张敦在写作上已经步入正轨,那么我还在站台上。文学没多谈,大而化之,无非是相互鼓励,多写,能行的。只说人吧,张老师为人正派,声音略带磁性,谈吐自然,慢语有力。文如其人,这话是对的。一如他小说里平稳叙述中隐藏着的狠劲,老张突然冒出一句脏话,也挺令人意外的。听者心中不免嘀咕,老张啊,你这么板正的人,怎么能骂人呢。设想下新闻联播的男主持人说句,操你妈的。不消说,两个初次见面的男网友,大多数时间,只能以尴尬来形容。我也免不了想,这个老张是个黄花大姑娘就好了,可以躺在床上聊文学嘛。夜晚来临,我们看影迷老张刚下的外国电影,记得是澳洲的。挺文艺的,看得只让我犯困。半年后,10月份,我回淄博老家准备结婚的事。张敦打电话说他正在淄博理工大出差,我们见了一面。中午吃饭,老张被鱼刺卡住了,专门去医院取刺。晚上一起住在旅馆里,具体都谈了些什么,也都忘干净了。2011年的时候,老张写了《毽客》,写得好。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出个这个样子的小说。第三次见面,也是迄今最后一次是2012年冬天,张敦来山东出差,转道来我这里。这时,老张已经结婚,女儿也快出生了。除此之外,自身都没什么变化。老张头发日渐稀少倒也是不争的事实。彼此在应付生活琐事的同时,也并未停止写作。
  2、小说分析
  老张在三十四岁的年纪,出版第一本短篇集《兽性大发的兔子》,对他来说,有点迟,但值得庆贺。书中收录了十七篇小说,以我个人对它们的观感,将其分为四组。每一组涵盖的篇目,多有共通的地方。
  第一组《兔子》、《夜路》、《小丽的幸福花园》是北漂三部曲。以张敦短暂的北漂生活为现实依据,刻画出北京在初出茅庐的张敦眼中的面目可憎。弱小的主人公似乎并未作出反抗,便缴械投降。
  《兔子》中的“我”刚来北京,去找朋友大男和沈非。大男和沈非养了两只宠物兔子,心血来潮他们要杀掉一只兔子煮了招待朋友。没有过多杀兔子的描写,也正是这样的留白,更加让人不适。文后,三个人坐着公交车,去郊外放生另外的一只兔子。“我们三个人站成一个三角形,护住中间的纸箱子。突然,箱子咚咚响了两声。我们都笑了,看来这只可爱的小兔子已经不耐烦了。”而这三个人,身居北京,何尝不是被饲养的小兔子。虽写的是兔子,更是自身的反照。
  《夜路》写的是“我”和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小丽担心“我”出轨,从外地跑到北京追查。而短暂的北漂生活,让“我”失去了性能力,即便是和小娜同睡一张床也没发生任何事。夜晚,小丽和小娜友好相处,睡在一张床上。“我”游荡在深夜的北京,走了半夜的路,回到单位。小说的后半段,着重描写了空旷的深夜北京。“我”走在街上,哼着张楚的《蚂蚁》。据我所知,在张敦写这篇小说时,“蚁族”这个新闻热词尚未诞生。
  《小丽的幸福花园》是这三篇中,我认为在故事设计上最巧妙的一篇。“我”和小丽这对在北京同居的恋人,和平分手,女友去廊坊投奔前男友。文中着重描写了“我”送小丽去坐车离京。城市的压抑感扑面而来。送走小丽后,“我”回到住处,发现小丽留给自己的一千块钱和墙上的一个地址“幸福花园3-3-503”。故事至此可以结束。但“我”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暂且如此理解吧。“我”又跑到廊坊找小丽送钱。“我”这时的角色转变也很有趣,一天的时间,从现男友变成前男友,而小丽要投奔的前男友也变成了现男友。文中着重描写了“我”在廊坊坐公交车又打车找地址。终于站在门口,“我”和小丽破口大骂。而小丽口中用来威胁“我”的现男友,却一直没有现身。你说“我”何苦呢,跑那么远的路,单纯是为了送钱了,更多的是为了发泄心中的苦闷而已。北京带给“我”的怨气,在廊坊发泄一空。以小丽在墙上无意中写下的地址作为故事链接的桥梁,这个细节,很巧妙。
  第二组《带我去戈壁》、《毽客》、《烂肉》是我认为本书可读性最强的故事三部曲。
  《带我去戈壁》原名为《杀死房东老太太》,是我看的张敦第一篇小说。抛去喜爱,还有羡慕之感。这样的小说,是我想写的。故事不复杂,却有着浓郁的邪典味道。房东是漂泊在城市求生存的青年人们无法逃避面对的角色,且多为负面。房东老太太犹如鬼魅,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我”和女友小丽的生活,在诸如上厕所有没有冲水地有没有打扫干净等琐碎小事上挑毛病。“我”和小丽忍无可忍,将大米洒在楼梯上,老太太摔死了。读到老太太摔死的情节,心中痛快不已。可以笃定,张敦现实中会有几个想杀死的房东角色,正如你我一样。接下来他们考虑如何处理尸体,却迟迟拿不定主意。基于现实的写作,使其避免走入了俗套的剧情。他们买了纸钱,在郊区挖坑,埋掉老太太。焚香烧纸,如同安葬自己的亲人。房东成了真的鬼魅,一次次走进他们的睡梦中。荒诞的是,在睡梦中,房东慈祥善良,和他们达成了久违的共识,有了难得的和谐交流。这样的温情流露,带给你巨大的失落。何苦如此呢。“我觉得,我和小丽太过善良。像我们这么善良的人,根本不适合干杀人越货的事情。那些和我们有着深仇大恨的人,只要装出一副可怜相,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原谅对方。已经死去的老太太深知我们这一弱点,她已成功地加以利用。”   《毽客》中某大学举行晚会,一名女生在舞台表演的时候被人用锤子打死。据我所知,这确有其事,而且就发生在石家庄。这是一个充满画面感的凶杀现场。此事毫无疑问刺激了小说手艺人张敦的神经,他认为有必要写一下。凶案只是噱头。踢毽子才是本文的符号。剑客对应毽客。实话实说,踢毽子确实有些娘气,即便擅长者动作敏捷,却令人不得不往姑娘的身上靠。而一个热衷于踢毽子的年轻人,以其来锻炼身体用于复仇。黑色。
  《烂肉》对有几年风靡全国的鉴宝节目进行了反讽。这是张敦亲口说的。张敦的朋友大亮跑到祖国的西部推销太阳能热水器。西部阳光很多,不用太阳能热水器实在是太可惜了。而到了西部,大亮却发现根本无法打开市场,因为祖国的西部虽然阳光多,但是水资源匮乏。由于手机话费公司买单,大亮开始频繁给张敦打电话,排解寂寞。大亮讲在西部的所见所闻,偶然一天碰到盗墓的两个姑娘,被胁迫参与其中,收获了不少古董。而张敦一直不相信夸夸其谈的大亮。当大亮将一个古董瓷器寄给张敦后。在房东大姐的称羡之中,张敦将它摔烂了。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张敦写到了僵尸。这很奇妙。僵尸,本应存在于玄幻小说中的家伙,居然出现在了张敦的小说中。让我认为僵尸确实存在。当你将一切都写得如此真实,突然来个不那么真实的东西,你都会深信不疑。
  第三组《美丽都》、《去街上抢点钱》、《知足常乐小姐》、《童子》中因有单个年轻女性角色出现,且和主人公保持着暧昧的关系,可以归类在一起。
  《美丽都》原名《去找小姐的人还没有回来》,后一个名字更具吸引力,也文如其名。小说写的是,和“我”合租的搅拌车推销员方亮与友人外出找小姐却迟迟未归。方亮的女友方方找人未果,被“我”奸淫。一个腼腆到不敢和小姐对话的年轻人,在与方方一起寻找方亮的过程中,终于可以熟练地和小姐们对话。全篇散发着荷尔蒙的气味,充斥其中的女优名字,每个男青年都再熟悉不过。正如文中所言,哪个男青年的电脑中没有这些美好女性的视频资料呢。
  《去街上抢点钱》有点雌雄大盗的意思,当然文中的男女称不上大盗,甚至只冒出了抢劫的念头,却始终没付诸实践。吸引我的是,男女相识的过程。他俩同时在街上看到一百块,女的先下手捡到一百块。男的心有不甘,抢了女的包。女的跟着男的来到他的楼下,让他还包,不然就威胁要报警。也因此,这对男女相识,开始了深入交往。不复杂,但相识的过程却很有意思。这像是,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美好的姑娘,然后心里开始构思如何能和她相识。
  《知足常乐小姐》中男女相识的方式,是我曾经设想过的。你曾租住过的地方,搬走后,会有什么样的人住进去呢。主角“我”一天心血来潮,想去曾租住过的地方故地重游。知足常乐小姐就住在他曾住过的房间里。小说中,有对抗城管的描写。写实,且暴力。但吸引我的更多的是,“我”和知足常乐小姐认识的过程。让我有一丝悔恨,本该我也能这样写的。
  《童子》中张东和周兰是这样认识的,“张东无所事事,去公园散步。公园中央有个池塘,周兰在边上走,突然掉下去。水不深,只能没过她的腰部。但她的叫喊声势浩大。张东刚好站在附近,飞身跳入池塘。俩人站在水里,面面相觑。周兰说,谁让你下来的?张东说,你叫什么?周兰说,我的叫声并不代表呼救。张东说,这是什么逻辑?周兰说,这是我的逻辑。”“这是我的逻辑”在文中出现过三次。这么一句话,将所有的不合常理归为正常。
  第四组《我的文武老师》、《初见》、《暗园》分别写的小学初中高中,是学校三部曲。一直以来大家对想象力有一个误区,总认为天马行空才可称为想象力,殊不知对久远事物细节上的刻画,更能展现一个写作者的想象力。
  《我的文武老师》对一个七八岁少年生活细枝末节的刻画,已经不能用逼真来形容,还原真相已无可能,张敦用武侠小说的笔法,写出了真实生活中的浪漫色彩。
  《初见》写的是初中开学的第一天。这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阅读中也将我被遗忘的记忆重新打捞。此文行笔幽默,比如形容女生的胸部:“这个女生已经发育成熟,胸部很大,威风凛凛地蹭着桌子”、“李洁长得不难看,只是不像我们的同龄人。她的发育一马当先,让周霞这样的女生望尘莫及。我偷眼看着周霞的胸部,仅仅谨慎地鼓了点包”。张敦的小说惯用成语,在小人物身上添用正经成语,形成一种假正经的荒诞。里面还有几处描写,让我笑惨了。“王进哈哈大笑。我这一摔让他感觉十分平衡。他虽然没有翻过去,但下来的时候没有摔。我摔得够狠,把翻过去的荣誉摔没了。”
  《暗园》写的是高中闭塞的寄居生活。“我”养成了在操场边角落里,对着同一根铁栏杆底部撒尿的习惯。企图用尿的腐蚀性,让栏杆断掉。但大亮用钢锯把栏杆锯断,两个人跑到路对面的公园短暂停留一下,如同犯人定时外出放风。两个人站在路边,汽车驶过。张敦写道,“一辆车驶过,把我们像火柴那样擦亮。”这个比喻太令人难忘了。小说最后,势利眼的班主任和副县长的儿子刘智掉进公园的坑里,“我”发动同学,一起将他们埋葬了。当真是为应试教育书写的浪漫色彩挽歌了。
  前几天,张敦在一篇访谈中写道,“我们这个时代,农村青年几乎都要汇集到城市,尤其毕业于普通大学的那部分青年,高不成低不就,难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们又都有知识,有思想,不是行尸走肉,内心的苦闷可谓无边无际。那么,为什么作家们很少写他们呢?尤其是八〇后中成名已久的那批作家,他们笔下的人物好像都衣食无忧,压根不存在生计问题。也许,生计问题,根本不入他们的法眼。一个人一旦在生存上出现问题,难免与都市生活拉开距离,沦为不入流的边缘人物。没有人会关心边缘人物,即便是身处边缘的作家。”
  虽然我不合适评论。以上说的也更多基于我们的友谊。拿我来对比老张的小说,明显的一点是,他的小说更加沉稳,字词安放更加妥当。这和个人的性格有关,老张擅长打磨,不急功近利。所以产量不高,每篇质量都有保障。可以说从一开始,老张的写作就不是青春期的写作,而是奔着写作工匠的路数去的。完全不必担心有天老张不写了。他只会以自己的节奏,越写越德高望重了。
  (责任编辑:李璐)
其他文献
有时候你在街上走着感觉  有东西飞过但你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许多人都知道街上因为人多而产生气流  他们渴望随着气流往上升  升到云层里和一些逝去的东西打个招呼  必要时你会抱住一根大理石柱子  它就在银行大厦的门口  它每天只会移动0.00000001毫米  来配合地球的衰变和人世间的更替  这些飞过去的东西你尚且不能称之为时间飞蛾  它们根本不是动物  而是像动物一样的不易逮住的东西  是飞影,
期刊
这是一个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雾霾的人  看雾霾像一部旧电影  把窗外的一些人和一些建筑掩埋  他在家里跑了一阵子  像旋风,他在家里搅动一些空气  像气愤的苍蝇  然后他继续看着窗玻璃  那上面其实什么也没有  除了他呼出的热气形成的水滴  和水滴重合后淌出来的长长的湿迹  但他认为在窗玻璃上演着  电影,我们看不见的电影
期刊
有没有不献身的理由  有一件事情我没弄明白,官方时间与非官方时间有什么不同。  在中国最有权威的官方文献里提到的时间,当然属于官方时间,并且不允许人们质疑。但它都是正确的吗?  比如,按照官方时间,在1981年7月,一名叫作张华的大学生,为了救掏粪的老农民而光荣献身。而按照非官方时间,1981年底,张华还活着,买了一架海鸥牌135相机,在他的校园里拍了不少照片。后来张华确实是救掏粪老农时牺牲的,但
期刊
在阳台上收衣服的女人  说还有一些东西没有晒干净  那不是一些没有菜心的大白菜  它们等待进入一个密封的坛子  在阳台上收衣服的女人认为  有些东西越晒越香  而有些东西依旧很潮湿  那不是一些被挖掉了菜心的大白菜  它们等待进入盐分很浓的卤水里  它们不知何时失掉了中间最嫩的部分:菜心
期刊
昨天买回来的花瓶今天就有了  裂痕,事实是她没有动过花瓶  客厅里悄悄地发生的一些事她并不知道  客厅里的花瓶在挣扎着自身  她每天看一部小说集  只为小说里那些和发生在她  身上相似的情节和故事  如果没有相似性  她感到生活就像一张白纸  她就是一只拼命摔也摔不碎的花瓶
期刊
一九九五年炎夏,台湾诗人洛夫应邀在乐清开了一场诗歌讲座,地点设在某机关小楼里。洛夫先生让人把会议桌上的一面党旗请到一边去,才开始说话。我已经忘了洛夫先生到底讲了些什么。只记得,我与温州一位名诗人就“新古典主义”这个文学术语发生过温和的争议。这位诗人把洛夫捧为本世纪第一流的诗歌大师,且举例说明,洛夫怎样善于化用典故,他还当场朗读了洛夫的一句诗:盖章,盖章,从此君王不早朝。结果盖得洛夫先生满面通红,一
期刊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所以,北方文人喝白酒也能喝出古之侠者的豪气来;吴越乃报仇雪耻之乡,所以,南方文人喝点黄酒,也能觅见几分蛰伏民间的野气。后来有些吃酒人以为,酒气上来,脱了衣服,光着膀子,便是放达,便是晋人风度,实在好笑得很。他们谈晋人风度,总要跟酒掺和在一起。结果学坏了,徒有酒气,没有风度。晋人风度,我想,不单是喝酒喝出来的。不过,在我的师友里面,也有些人喝着喝着,风度就出来了。孟繁华教授算
期刊
杀草  清早天麻麻亮的光景,盘龙岭四野都有人零星走动,隐约可见弯腰挥刀的姿势,唰唰声不绝于耳。天光渐开,田垄上和山坡上堆起一垛垛新鲜茅草,露水凝在草尖。  清晨割草给猪、牛准备早料,这是岭上的孩子从生下来就熟悉的一套生活程序。  但岭上的人却喜欢管这叫杀草。不是割,不是斩,是杀,杀猪草,杀牛草。  自盘龙岭有人开荒定居以来,先人就发现一件奇事,这里的草木比其他地方的“凶”,嗅得到血腥气。像兽一样,
期刊
1  这个春节,母亲说跟小姨一家聚一聚。  小姨是母亲唯一的姊妹,姨夫走得早,生前,夫妻俩感情好。从姨夫走后,小姨一直郁郁寡欢,这些年,尤甚。母亲絮絮叨叨地说,你们小姨年轻时候长得漂亮,歌唱得好,还会跳交谊舞,好多男的都喜欢她。我想象不出小姨唱歌跳舞的样子,仿佛从姨夫走了,她的那扇门就关上了,把这些生活中的小情调,全部关在了门外。  小姨变了一个人儿。她变得不爱热闹,平日一个人住着,没事儿时去女儿
期刊
这个下午我听到一种嗡嗡声  它不是从衣柜里传出来的  也不是从我身体里钻出的  我听到嗡嗡声包围着我的房间  地上有很多断了翅膀的小虫子  证明嗡嗡声也不是由它们发出  我只好径直走到阳台上去  用手摸一摸已经很久没有开花的一种植物  它失魂落魄的样子  源自已经很久没有蜜蜂和蝴蝶关注  我继续寻找嗡嗡声  带着我的像一颗橡皮球那样富有弹性的头颅  (责任编辑:游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