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试题的词语考试部分,往往是虚词、实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所处的重要性。词语的考查形式大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其包括词语辨析与运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运用。词语辨析题其命题点聚焦在“辨析”上,它包括词语及熟语的“判定”与“辨别”,特别是“近义词辨析”、“虚词辨析”和“熟语(成语)的辨析”等,又以近义词的辨析为重中之重。词语辨析题的命题形式有:选擇判断题;填空选择题;主观改错题,主观简答试题。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将实词与虚词、成语相互整合考查更是一个明显的出题趋势,这应当引起我们在复习时的高度重视。
因此,我们在词语的备考中,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落实:一、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二、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三、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要尽量做到正确使用实词、虚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根本上备战高考语文试题的词语考试部分。
一、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查以同义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说来,要正确的使用实词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1.从意义方面来辨析。如词义的轻重。“激动”比“感动”更强烈。“蔑视”比“轻视”词义重。词义的着重点不同。如“诡辩”与“狡辩”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如“开垦”、“开拓”、“开辟” 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范围较小;而“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又如“赞扬”是“称赞表扬”的意思;而“赞叹”除了“称赞”义外,还带有“佩服(心折)”之义。前者范围大、程度轻,后者范围小、程度重。还有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2.从色彩方面来辨析。主要表现在:A、感情色彩不同。如“庄重”常用来形容“个人言语或举止不随意、不轻浮”,如“态度庄重”“神情庄重”等。用“庄重”来形容外交发言人的谈话显然就不合适了。又如“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个中性词,即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坏的方面;“鼓舞”是个褒义词,指受到好的影响而积极奋发;“煽动”则是个贬义词,有挑唆、怂恿人干坏事之意。如“团结、结合、勾结”,这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词是贬义词。 B、语体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主要表现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如“夫人”和“爱人”是同义词,前者适合于庄重的场合,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
3.从用法方面来辨析。A、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上,“爱护”适用于对下。B、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多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也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还可充当定语,如“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二、正确使用虚词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有两种题型:一是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二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虚词考查的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词语的性质、功能,尤其是用法,对于辨析虚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虚词的辨析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等。又比如“只有……才”与“只要……就”,二者都是连词,表示条件关系。但“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缺少了前句的条件,就不能产生后句的结果;而“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具备了前句的条件,就一定能产生后句的结果。
4.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进而”用来引出前文基础上的进一步的行动,表递进关系;而“从而”用来引出下文的目的或结果,表相因相成的关系。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总之,所有这些在考虑时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只有多做多思,不断的总结,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先机。
因此,我们在词语的备考中,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落实:一、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二、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三、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要尽量做到正确使用实词、虚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根本上备战高考语文试题的词语考试部分。
一、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查以同义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说来,要正确的使用实词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1.从意义方面来辨析。如词义的轻重。“激动”比“感动”更强烈。“蔑视”比“轻视”词义重。词义的着重点不同。如“诡辩”与“狡辩”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如“开垦”、“开拓”、“开辟” 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范围较小;而“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又如“赞扬”是“称赞表扬”的意思;而“赞叹”除了“称赞”义外,还带有“佩服(心折)”之义。前者范围大、程度轻,后者范围小、程度重。还有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2.从色彩方面来辨析。主要表现在:A、感情色彩不同。如“庄重”常用来形容“个人言语或举止不随意、不轻浮”,如“态度庄重”“神情庄重”等。用“庄重”来形容外交发言人的谈话显然就不合适了。又如“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个中性词,即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坏的方面;“鼓舞”是个褒义词,指受到好的影响而积极奋发;“煽动”则是个贬义词,有挑唆、怂恿人干坏事之意。如“团结、结合、勾结”,这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词是贬义词。 B、语体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主要表现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如“夫人”和“爱人”是同义词,前者适合于庄重的场合,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
3.从用法方面来辨析。A、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上,“爱护”适用于对下。B、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多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也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还可充当定语,如“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二、正确使用虚词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有两种题型:一是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二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虚词考查的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词语的性质、功能,尤其是用法,对于辨析虚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虚词的辨析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等。又比如“只有……才”与“只要……就”,二者都是连词,表示条件关系。但“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缺少了前句的条件,就不能产生后句的结果;而“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具备了前句的条件,就一定能产生后句的结果。
4.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进而”用来引出前文基础上的进一步的行动,表递进关系;而“从而”用来引出下文的目的或结果,表相因相成的关系。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总之,所有这些在考虑时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只有多做多思,不断的总结,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