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70年代不少先锋派建筑艺术师开始将解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建筑艺术实践,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解构主义建筑是以一种非美的美学和零度美学的观点对一切现存的建筑美学法则进行全方位解构。文章结合各种实例就各种解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解构主义建筑语言的运用提出了冷静的思考。
关键词:解构;建筑艺术
引言:
上个世纪中期的法国,形成了一股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的潮流,引起了西方各国的注意。结构主义的共同倾向在于试图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结构,从深层次的结构分析中找出研究对象的意义。到了1967年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德里达(J.Derrida)提出了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理论,作为法国的另一种哲学思潮出现了,他的美学属于后结构主义美学,其理论是出于对结构主义的瓦解、反对、否定的目的而产生的一股新思潮,德里达所提出的解构主义观点就是要消解作为结构主义存在基础的“结构”概念。70年代,西方不少先锋派建筑师开始将解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建筑实践。于是,解构建筑(De-Architecture)产生了。
1、解构主义概念:
解构主义建筑师是通过搭积木的游戏语言去实现自己的动机。其思想核心是反中心、反秩序、反权威、反二元对抗,这一哲学思考在建筑领域中催生了解构主义建筑。其特征无绝对权威,设计思路从个人出发,没有明确的秩序,没有预先的设计,没有固定的形态,讲究多元化,非同一性化,而其建筑形象往往是破碎零乱的堆积。
2、解构主义建筑师
2.1美国的建筑师和理论家波拉德.屈米(Bernard Tschumi)较早的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美学引入建筑理论,这是解构主义建筑师迈出的关键性一步。屈米大胆地提出了形式追随幻想(Form Follows Fiction)的建筑设计原则,这正是解构主义建筑语言的任意性(走到哪儿算哪儿)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是与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哲学的美学原则,即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相违背的。
2.2波拉德.屈米在设计巴黎的拉维埃特公园时把建筑用地划分为120米间距的方格网,然后在网格的交点上整齐地排列上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都用红色的钢管和钢板建成,公园的道路、走廊、植物等都排列在方格之外,按直线或者曲线布置,余下部分则是大片的绿地或花园。这些点、线、面各行其道,看起来杂乱无章,但是集中地体现出解构主义所追求的偶然、巧合、分裂、不协调、不连续、不稳定的情绪。
2.3德国的建筑师贝里希(Gunter Bennish)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看起来好像一堆建筑构件的无序堆积,这种杂乱无章的形态,正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解构主义建筑的典型特征。魏尔斯家具展览馆的设计者为号称解构主义之父的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他设计的展览馆造型异常复杂,千变万化,看上去是杂乱无章的构成,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和动感,这件作品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对他的作品,西方社会相当多的人表示了强烈厌恶。
2.4盖里设计的许多作品是抛弃功能的,只是搭积木的游戏,只是几何体的任意拼凑,其结构方式仅仅两个字:破碎。盖里设计的柱,裸露在建筑外部,毫无目的。这是形式追随幻想的最典型的例子,他的建筑给人三种感觉:漫不经心的随心所欲感,不顾及功能随意追求形式的美感,以及令人们的视觉支离破碎感。他的建筑给人一种永远没有完工的感觉,这是西方建筑语言走到极限的标志或信号。每当人们对他的建筑设计约表示不满情绪时,他就越感到满足、过瘾,不再孤独、寂寞,这是解构主义建筑的游戏和恶作剧!
3、解构主义建筑的游戏规则
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非美的美学和零度美学对一切现存美学原则进行全方位的解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完整、和谐的形式系统进行结构,在解构主义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建筑师都觉得自己担负着一种神圣的义务,这就是通过建筑为自己的民族和时代创造一种永恒的美。但在解构主义建筑出现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建筑成了一种即兴创作,要知道,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师连一张完整的工程图纸都没有,一种随意拼凑,一种“在搬运中被损坏的模型”,一种支离破碎的古怪堆积。这里没有秩序,没有和谐,只有杂乱和冲突。
其次,解构主义建筑师对建筑中心论进行解构。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无论是住宅还是公共建筑甚至城市规划,建筑师都会在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中安排一个中心,一个聚集空间。但解构主义建筑师认为这种空间等级的划分是不合理的,它毫无理由的将空间一锤定音而不顾及日后的可变因素,因此他们要打破这种固定空间思维惯性,代之以更具前瞻性和更富有弹性的空间组织形式。这种非中心状态,使逻各斯引力消失,使建筑脱离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制约,处于一种漂浮的离散状态。
此外,解构主义建筑师主张,对建筑传统的功能意义与价值进行解构,埃森曼的韦克斯勒视觉中心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也是埃森曼一個极具挑战性的解构主义作品,显现着参差非统一性的迂回、无序乃至随心所欲的解构特征。
本来一展览为目的而设计的建筑,埃森曼却不甘心让这幢建筑充当艺术的附属。他说“我要说的是,我们需要取代这样一种建筑概念,即作为服务,人们居住和供给系统的建筑概念”。居住的观念仅仅意味着“日益变得习惯”,而习惯的东西正是人们希望从建筑师那里得到的东西。换言之,主要建筑能满足人们的习惯,建筑就是好的。但是,一旦你对习惯提出质疑,即对博物馆管理员展览作品的方式和艺术批评家评论博物馆的方式提出质疑,你就会扰乱平衡,你就会引起动乱……埃森曼的追求极其严肃,他的建筑,象征着一个被剥夺了目的的宇宙,在这里,人类是偶然的,陌生的,或者在建筑上说,是“不会客的”(not at home),埃森曼刻意追求表现后结构主义的所谓“之间”(The Between)的观念,表现丑在美中,非理性在理性中,不确定在确定中,创造一种使人迷离,令人愕然的建筑。
4、解构主义建筑师的另一个法宝是,对建筑的确定性进行解构
4.1屈米提出“混沌(Chaos)理论”,即建筑的非功能特性理论。“事件建筑”——指在意义含量上有历史文化性,但在功能意义上,他们反对一幢建筑永保一种不变的功能,而强调功能上的交换性和不确定性,在审美意义上追求富有震惊效果的建筑。解构主义建筑师认为,使建筑具有震惊效果的最好选择就是打破固有的、稳定的功能因素,使多种因素得到平等以及异质的混杂。但是,我们要明确的是,解构(Deconstrection)必然与结构(Construction)联系在一起。解构并非对系统性结构的简单拆解、摧毁或否定。它所探讨的对象是关于本源、形而上学与构成本源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关注结构的封闭性和整齐精神哲学内在性的结构问题。
4.2自从解构主义思潮出现以后,解构理论已极大的影响了建筑设计,但总的说来,解构主义观点就是要消解作为结构主义存在基础的“结构”概念。作为结构主义基础的是索绪尔的“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这一任意性原则。尽管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间的差别是符号意义的来源。在场的事物只有与不在场的事物的比较中才能识别出来。解构主义的这种非确定性构成,恐怕就是其最本质的哲学观。
5、总结:
无论怎样,我们应当承认,在建筑设计中,在整个建筑学的研究领域中,建筑师比建筑更重要,思想比形式更重要。无论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建筑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体现精神、审美和思想的表现物,这是建筑语言的最高发挥。
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问题是:无论解构主义建筑师运用的语言多么神奇,多么充满幻想和迷离,如果语言表达的目的不能体现人性的存在,这种建筑语言就好像“超声波音乐家、红外线画家”一样会被人们抛弃,其形式就不能唤起广大识读建筑艺术的人们的共鸣。建筑的符号语言远不仅是思想感情的外衣,它应是真正体现人性自身价值的媒介。
参考文献:
[1]粟焕章. 解构主义建筑的造型与空间设计[J].中外建筑.2009(08).
[2]蔡笑. 摭谈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的美学趋向[J].山西建筑.2011(33)[3]李静,黄春华.解构主义建筑的符号学分析[J].华中建筑.2010(10).
关键词:解构;建筑艺术
引言:
上个世纪中期的法国,形成了一股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的潮流,引起了西方各国的注意。结构主义的共同倾向在于试图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结构,从深层次的结构分析中找出研究对象的意义。到了1967年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德里达(J.Derrida)提出了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理论,作为法国的另一种哲学思潮出现了,他的美学属于后结构主义美学,其理论是出于对结构主义的瓦解、反对、否定的目的而产生的一股新思潮,德里达所提出的解构主义观点就是要消解作为结构主义存在基础的“结构”概念。70年代,西方不少先锋派建筑师开始将解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建筑实践。于是,解构建筑(De-Architecture)产生了。
1、解构主义概念:
解构主义建筑师是通过搭积木的游戏语言去实现自己的动机。其思想核心是反中心、反秩序、反权威、反二元对抗,这一哲学思考在建筑领域中催生了解构主义建筑。其特征无绝对权威,设计思路从个人出发,没有明确的秩序,没有预先的设计,没有固定的形态,讲究多元化,非同一性化,而其建筑形象往往是破碎零乱的堆积。
2、解构主义建筑师
2.1美国的建筑师和理论家波拉德.屈米(Bernard Tschumi)较早的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美学引入建筑理论,这是解构主义建筑师迈出的关键性一步。屈米大胆地提出了形式追随幻想(Form Follows Fiction)的建筑设计原则,这正是解构主义建筑语言的任意性(走到哪儿算哪儿)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是与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哲学的美学原则,即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相违背的。
2.2波拉德.屈米在设计巴黎的拉维埃特公园时把建筑用地划分为120米间距的方格网,然后在网格的交点上整齐地排列上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都用红色的钢管和钢板建成,公园的道路、走廊、植物等都排列在方格之外,按直线或者曲线布置,余下部分则是大片的绿地或花园。这些点、线、面各行其道,看起来杂乱无章,但是集中地体现出解构主义所追求的偶然、巧合、分裂、不协调、不连续、不稳定的情绪。
2.3德国的建筑师贝里希(Gunter Bennish)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看起来好像一堆建筑构件的无序堆积,这种杂乱无章的形态,正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解构主义建筑的典型特征。魏尔斯家具展览馆的设计者为号称解构主义之父的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他设计的展览馆造型异常复杂,千变万化,看上去是杂乱无章的构成,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和动感,这件作品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对他的作品,西方社会相当多的人表示了强烈厌恶。
2.4盖里设计的许多作品是抛弃功能的,只是搭积木的游戏,只是几何体的任意拼凑,其结构方式仅仅两个字:破碎。盖里设计的柱,裸露在建筑外部,毫无目的。这是形式追随幻想的最典型的例子,他的建筑给人三种感觉:漫不经心的随心所欲感,不顾及功能随意追求形式的美感,以及令人们的视觉支离破碎感。他的建筑给人一种永远没有完工的感觉,这是西方建筑语言走到极限的标志或信号。每当人们对他的建筑设计约表示不满情绪时,他就越感到满足、过瘾,不再孤独、寂寞,这是解构主义建筑的游戏和恶作剧!
3、解构主义建筑的游戏规则
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非美的美学和零度美学对一切现存美学原则进行全方位的解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完整、和谐的形式系统进行结构,在解构主义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建筑师都觉得自己担负着一种神圣的义务,这就是通过建筑为自己的民族和时代创造一种永恒的美。但在解构主义建筑出现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建筑成了一种即兴创作,要知道,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师连一张完整的工程图纸都没有,一种随意拼凑,一种“在搬运中被损坏的模型”,一种支离破碎的古怪堆积。这里没有秩序,没有和谐,只有杂乱和冲突。
其次,解构主义建筑师对建筑中心论进行解构。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无论是住宅还是公共建筑甚至城市规划,建筑师都会在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中安排一个中心,一个聚集空间。但解构主义建筑师认为这种空间等级的划分是不合理的,它毫无理由的将空间一锤定音而不顾及日后的可变因素,因此他们要打破这种固定空间思维惯性,代之以更具前瞻性和更富有弹性的空间组织形式。这种非中心状态,使逻各斯引力消失,使建筑脱离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制约,处于一种漂浮的离散状态。
此外,解构主义建筑师主张,对建筑传统的功能意义与价值进行解构,埃森曼的韦克斯勒视觉中心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也是埃森曼一個极具挑战性的解构主义作品,显现着参差非统一性的迂回、无序乃至随心所欲的解构特征。
本来一展览为目的而设计的建筑,埃森曼却不甘心让这幢建筑充当艺术的附属。他说“我要说的是,我们需要取代这样一种建筑概念,即作为服务,人们居住和供给系统的建筑概念”。居住的观念仅仅意味着“日益变得习惯”,而习惯的东西正是人们希望从建筑师那里得到的东西。换言之,主要建筑能满足人们的习惯,建筑就是好的。但是,一旦你对习惯提出质疑,即对博物馆管理员展览作品的方式和艺术批评家评论博物馆的方式提出质疑,你就会扰乱平衡,你就会引起动乱……埃森曼的追求极其严肃,他的建筑,象征着一个被剥夺了目的的宇宙,在这里,人类是偶然的,陌生的,或者在建筑上说,是“不会客的”(not at home),埃森曼刻意追求表现后结构主义的所谓“之间”(The Between)的观念,表现丑在美中,非理性在理性中,不确定在确定中,创造一种使人迷离,令人愕然的建筑。
4、解构主义建筑师的另一个法宝是,对建筑的确定性进行解构
4.1屈米提出“混沌(Chaos)理论”,即建筑的非功能特性理论。“事件建筑”——指在意义含量上有历史文化性,但在功能意义上,他们反对一幢建筑永保一种不变的功能,而强调功能上的交换性和不确定性,在审美意义上追求富有震惊效果的建筑。解构主义建筑师认为,使建筑具有震惊效果的最好选择就是打破固有的、稳定的功能因素,使多种因素得到平等以及异质的混杂。但是,我们要明确的是,解构(Deconstrection)必然与结构(Construction)联系在一起。解构并非对系统性结构的简单拆解、摧毁或否定。它所探讨的对象是关于本源、形而上学与构成本源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关注结构的封闭性和整齐精神哲学内在性的结构问题。
4.2自从解构主义思潮出现以后,解构理论已极大的影响了建筑设计,但总的说来,解构主义观点就是要消解作为结构主义存在基础的“结构”概念。作为结构主义基础的是索绪尔的“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这一任意性原则。尽管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间的差别是符号意义的来源。在场的事物只有与不在场的事物的比较中才能识别出来。解构主义的这种非确定性构成,恐怕就是其最本质的哲学观。
5、总结:
无论怎样,我们应当承认,在建筑设计中,在整个建筑学的研究领域中,建筑师比建筑更重要,思想比形式更重要。无论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建筑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体现精神、审美和思想的表现物,这是建筑语言的最高发挥。
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问题是:无论解构主义建筑师运用的语言多么神奇,多么充满幻想和迷离,如果语言表达的目的不能体现人性的存在,这种建筑语言就好像“超声波音乐家、红外线画家”一样会被人们抛弃,其形式就不能唤起广大识读建筑艺术的人们的共鸣。建筑的符号语言远不仅是思想感情的外衣,它应是真正体现人性自身价值的媒介。
参考文献:
[1]粟焕章. 解构主义建筑的造型与空间设计[J].中外建筑.2009(08).
[2]蔡笑. 摭谈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的美学趋向[J].山西建筑.2011(33)[3]李静,黄春华.解构主义建筑的符号学分析[J].华中建筑.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