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语文教材非线性知识结构模式的特点,结合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材,阐述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和体例的模块化以及整体把握教材的方法,在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的几种方法,旨在通过对教材整体把握和处理的探讨,达到突出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处理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语文教材的非线性知识结构模式。文选式的语文教材,每一篇选文,都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于整个教材体系之外的单篇作品,又可以纳入整个语文学科体系框架之内,成为语文知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这种极具思维发散性特征的属性,导致语文教材编排和使用中的无限可操作性。理性的语文学科教学必须对教材的编排理念和目标要求准确的把握,教学中才能指向清楚,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增强语文综合素养。
一、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的编排及教学目标包含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语文教学与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做到“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知识和能力”既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又是获取另外两个目标的载体;“过程和方法”的基本要义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义是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真情和激情引发学生的情感,端正学习态度,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奠基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實现“知识和能力”与“过程和方法”的内在动力;“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是一条基本线索,用以联系、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并在教学和学习目标实施的设计中体现这一思路,追求浸润式的学习“过程”,注重“方法”上的引导,学习的落脚点在“能力”的提升,在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稳步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提升。
二、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和体例的模块化
语文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学生语文学习与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整体把握教材编排的理念和目标要求,对于教师选择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教法,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提升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具有内容的“综合性”和体例的“模块化”结构,注重了内容的综合性和体列的模块化。
“综合性”是指: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包含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课程内容的综合,包含语文学科各要素的综合,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力求让学生体验多种学习过程,运用多种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模块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拘泥于通常采用的“文体系列”或“表达形式”角度,而是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建构模块化的教学系统。一方面“化整为零”,把整个教学内容系统分解成不同模块,呈现在教材的不同阶段,如每册中都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同时每个部分又分成若干子系统,如“阅读鉴赏”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文选,又分精读和略读,“表达交流”分成不同专题,从而适应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聚零为整”,在教学中不同模块可以灵活组合,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收到学习训练的体验与知识反复归拢、提升的效果。如在“阅读鉴赏”部分学习“情节与语言(中外小说)”文选系列时,可以结合学习“表达交流”部分中的“语言表达”专题,同时结合“梳理探究”部分的“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等内容。基于教材的“立体系统”性,在教材的整体把握,教法的选择,学法的引导上就要在综合性和系统性上下功夫,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教法与学法的连贯性,在过程中体会语文学习的精彩,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整体把握教材的路径
把好“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其中必修部分按规定五大模块编为五册,还有配套的《语文读本》,必修的每一册都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同时每一部分又分成若干子系统,在选修课中对各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提升。如“阅读鉴赏”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文选,又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教材中安排了20个单元,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等进行了分段学习,在选修课中安排了相关的内容进行理论提升,阅读鉴赏指导。如选修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是根据学生在已学完5个必修模块基础上编写的,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促进学生知、情、意等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握这一规律,才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把握,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理清“线”。理清线就是要理清“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在必修课和选修中分阶段的学习重点,在教学中起到上下钩连,融会贯通。如“阅读鉴赏”在内容安排上,从必修1至5册分别安排了品味与赏析: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情趣与理趣(抒情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人物与环境(小说)、感受与共鸣(唐宋诗)、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思与意境(词曲)、情节与语言(小说)、披文入情(古代抒情散文);思考与领悟;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写景与抒情(古代写景散文)、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理清思路(社会科学论文、随笔)、融会贯通(文艺学论文);沟通与运用;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对话与交流(演讲)、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知人论世(古代传记)、概括与归纳(自然科学论文)。理清线,才能把握各阶段的重点,突出难点,采取相应的教法与学法,分层次,分阶段突破重点难点,形成教学过程既有组织系统性又有分阶段重点突破。 抓好“点”。抓好点就是要重点剖析重点篇目,达到以点带面之效。每个单元都有2到3篇精读课文,其余为略读课文,教学中要灵活处理,大胆取舍,同时在单元的教学重点上也要突出点的突破。如必修2第一单元,重点为抒情散文,重点为情趣与理趣,在教学中要突出《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两篇文章,抓“文眼”,理线索,推敲意境,品语言,体会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领略郁达夫先生笔下秋的清、静和悲凉。
铺好“面”。在重点理解“点”的基础上,对面上的内容作适当点拨,应用好《语文读本》,进行拓展性阅读,对在点上需要突破的重点与难点在拓展性阅读中进行移用,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拓展教学内容和空间的作用,让点的学习钩连起面上的学习,拓宽视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材处理的几种方法
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大胆合理有效地处理,以改变现在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状,以适应新课标要求。大胆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是以对教材知识框架的科学与完整把握为前提,是以课时教学目标的准确与连贯为基本要求,是以综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为价值要求而进行的,教材处理要紧紧遵循这些基本原则。
大胆舍弃。语文教材的单个文本中,都必然包含若干知识信息,这些知识信息,一是在过去的学段中已学习过的知识,二是当下作为教学目标和重点而应掌握的知识,三是未来学段中将作为教学目标学习的知识。第三种知识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完全可以大胆舍弃,第一种知识则需要借助合理有序的练习加以适时的强化复习。如在“阅读鉴赏”模块,第一册第一单元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教学中对于情趣与理趣、情思与意境、感受与共鸣等完全可以舍弃,因为在以后的教学中相关单元将作为教学重点解决。同时在同一单元内部教学中也可大胆取舍。如必修3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教学中,学习这个单元,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在教学中重点以《林黛玉进贾府》进行分析,把方法教给学生,对《祝福》引导学生利用人物分析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对《老人与海》完全交给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建立反馈机制,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检查,大胆舍弃,既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又巩固了相关知識的目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是一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材处理方法。这里的“面”既指文章的基本内容,也指单元或教材中模块编排的内容。“点”既指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重点、难点,也指单元在整个模块中的重点、难点。从阅读规律讲,一般都是从“面”上着眼,把握文章的大意或整个单元、模块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然后从“点”上着眼理解文章或单元的关键内容和知识点,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点面结合的教材处理方法就是要在面上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在“点”上落实教学的目标。点面结合的教材处理方法符合阅读规律和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材“立体系统”的编排和教学目标。
长文短教。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有很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特别是小说、戏剧大都是长文。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长文短教就成了语文教材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长文短教必须抓住两点来处理:一是提炼课文的精髓,设计出能统率全文的核心问题或教学思路,并以此展开教学;二是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展开教学。如《祝福》2课时要完成教学任务,只需引导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按故事发展进程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并说说故事结构有何特点。(理清情节)②祥林嫂是如何死的,哪些人和事导致了她的死亡。③文章中祥林嫂周围人物群像起到什么作用。④文中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主要用了什么手法。⑤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把握了这些就掌握了文章的实质。长文短教的教材处理方法关键是要找准课文的切入点与教学目标的关联点,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深文浅教。有些文章主题含蓄,手法特殊,语言晦涩,给阅读理解带来很大难度,这类文章在处理上就要进行深文浅教的处理。在处理教材时做到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化枯燥为有趣。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扣住“为什么马克思逝世是巨大损失?”“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有哪些?”“马克思的巨大影响有哪些?”若能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来讨论这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就能把抽象化为具体,达到深文浅教的目的,就可以花更少的时间来理解课文的精髓,提高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版
[2]《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巻》柳斌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版
[3]《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4]《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组编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7月出版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处理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语文教材的非线性知识结构模式。文选式的语文教材,每一篇选文,都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于整个教材体系之外的单篇作品,又可以纳入整个语文学科体系框架之内,成为语文知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这种极具思维发散性特征的属性,导致语文教材编排和使用中的无限可操作性。理性的语文学科教学必须对教材的编排理念和目标要求准确的把握,教学中才能指向清楚,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增强语文综合素养。
一、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的编排及教学目标包含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语文教学与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做到“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知识和能力”既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又是获取另外两个目标的载体;“过程和方法”的基本要义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义是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真情和激情引发学生的情感,端正学习态度,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奠基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實现“知识和能力”与“过程和方法”的内在动力;“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是一条基本线索,用以联系、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并在教学和学习目标实施的设计中体现这一思路,追求浸润式的学习“过程”,注重“方法”上的引导,学习的落脚点在“能力”的提升,在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稳步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提升。
二、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和体例的模块化
语文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学生语文学习与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整体把握教材编排的理念和目标要求,对于教师选择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教法,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提升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具有内容的“综合性”和体例的“模块化”结构,注重了内容的综合性和体列的模块化。
“综合性”是指: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包含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课程内容的综合,包含语文学科各要素的综合,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力求让学生体验多种学习过程,运用多种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模块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拘泥于通常采用的“文体系列”或“表达形式”角度,而是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建构模块化的教学系统。一方面“化整为零”,把整个教学内容系统分解成不同模块,呈现在教材的不同阶段,如每册中都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同时每个部分又分成若干子系统,如“阅读鉴赏”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文选,又分精读和略读,“表达交流”分成不同专题,从而适应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聚零为整”,在教学中不同模块可以灵活组合,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收到学习训练的体验与知识反复归拢、提升的效果。如在“阅读鉴赏”部分学习“情节与语言(中外小说)”文选系列时,可以结合学习“表达交流”部分中的“语言表达”专题,同时结合“梳理探究”部分的“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等内容。基于教材的“立体系统”性,在教材的整体把握,教法的选择,学法的引导上就要在综合性和系统性上下功夫,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教法与学法的连贯性,在过程中体会语文学习的精彩,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整体把握教材的路径
把好“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其中必修部分按规定五大模块编为五册,还有配套的《语文读本》,必修的每一册都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同时每一部分又分成若干子系统,在选修课中对各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提升。如“阅读鉴赏”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文选,又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教材中安排了20个单元,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等进行了分段学习,在选修课中安排了相关的内容进行理论提升,阅读鉴赏指导。如选修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是根据学生在已学完5个必修模块基础上编写的,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促进学生知、情、意等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握这一规律,才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把握,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理清“线”。理清线就是要理清“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在必修课和选修中分阶段的学习重点,在教学中起到上下钩连,融会贯通。如“阅读鉴赏”在内容安排上,从必修1至5册分别安排了品味与赏析: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情趣与理趣(抒情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人物与环境(小说)、感受与共鸣(唐宋诗)、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思与意境(词曲)、情节与语言(小说)、披文入情(古代抒情散文);思考与领悟;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写景与抒情(古代写景散文)、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理清思路(社会科学论文、随笔)、融会贯通(文艺学论文);沟通与运用;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对话与交流(演讲)、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知人论世(古代传记)、概括与归纳(自然科学论文)。理清线,才能把握各阶段的重点,突出难点,采取相应的教法与学法,分层次,分阶段突破重点难点,形成教学过程既有组织系统性又有分阶段重点突破。 抓好“点”。抓好点就是要重点剖析重点篇目,达到以点带面之效。每个单元都有2到3篇精读课文,其余为略读课文,教学中要灵活处理,大胆取舍,同时在单元的教学重点上也要突出点的突破。如必修2第一单元,重点为抒情散文,重点为情趣与理趣,在教学中要突出《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两篇文章,抓“文眼”,理线索,推敲意境,品语言,体会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领略郁达夫先生笔下秋的清、静和悲凉。
铺好“面”。在重点理解“点”的基础上,对面上的内容作适当点拨,应用好《语文读本》,进行拓展性阅读,对在点上需要突破的重点与难点在拓展性阅读中进行移用,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拓展教学内容和空间的作用,让点的学习钩连起面上的学习,拓宽视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材处理的几种方法
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大胆合理有效地处理,以改变现在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状,以适应新课标要求。大胆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是以对教材知识框架的科学与完整把握为前提,是以课时教学目标的准确与连贯为基本要求,是以综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为价值要求而进行的,教材处理要紧紧遵循这些基本原则。
大胆舍弃。语文教材的单个文本中,都必然包含若干知识信息,这些知识信息,一是在过去的学段中已学习过的知识,二是当下作为教学目标和重点而应掌握的知识,三是未来学段中将作为教学目标学习的知识。第三种知识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完全可以大胆舍弃,第一种知识则需要借助合理有序的练习加以适时的强化复习。如在“阅读鉴赏”模块,第一册第一单元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教学中对于情趣与理趣、情思与意境、感受与共鸣等完全可以舍弃,因为在以后的教学中相关单元将作为教学重点解决。同时在同一单元内部教学中也可大胆取舍。如必修3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教学中,学习这个单元,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在教学中重点以《林黛玉进贾府》进行分析,把方法教给学生,对《祝福》引导学生利用人物分析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对《老人与海》完全交给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建立反馈机制,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检查,大胆舍弃,既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又巩固了相关知識的目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是一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材处理方法。这里的“面”既指文章的基本内容,也指单元或教材中模块编排的内容。“点”既指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重点、难点,也指单元在整个模块中的重点、难点。从阅读规律讲,一般都是从“面”上着眼,把握文章的大意或整个单元、模块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然后从“点”上着眼理解文章或单元的关键内容和知识点,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点面结合的教材处理方法就是要在面上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在“点”上落实教学的目标。点面结合的教材处理方法符合阅读规律和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材“立体系统”的编排和教学目标。
长文短教。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有很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特别是小说、戏剧大都是长文。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长文短教就成了语文教材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长文短教必须抓住两点来处理:一是提炼课文的精髓,设计出能统率全文的核心问题或教学思路,并以此展开教学;二是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展开教学。如《祝福》2课时要完成教学任务,只需引导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按故事发展进程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并说说故事结构有何特点。(理清情节)②祥林嫂是如何死的,哪些人和事导致了她的死亡。③文章中祥林嫂周围人物群像起到什么作用。④文中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主要用了什么手法。⑤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把握了这些就掌握了文章的实质。长文短教的教材处理方法关键是要找准课文的切入点与教学目标的关联点,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深文浅教。有些文章主题含蓄,手法特殊,语言晦涩,给阅读理解带来很大难度,这类文章在处理上就要进行深文浅教的处理。在处理教材时做到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化枯燥为有趣。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扣住“为什么马克思逝世是巨大损失?”“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有哪些?”“马克思的巨大影响有哪些?”若能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来讨论这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就能把抽象化为具体,达到深文浅教的目的,就可以花更少的时间来理解课文的精髓,提高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版
[2]《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巻》柳斌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版
[3]《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4]《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组编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