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引领教学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forvi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之余与同事交流,常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个内容极其简单,学生怎么就是记不住呢?”“就是就是,现在的小孩心都不在学习上,怎么教都教不会!”“哎,我现在都不会教了,任我说的口干舌燥,学生就是听不进去。”……对此,我也是充满了疑惑,并找学生交流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造成这样的局面与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是息息相关的。正是我们教师“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行为,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兴趣,被动接受的知识怎么能真正内化与应用呢?虽然后来我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入手,运用激励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总觉得这样治标不治本。如何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需要呢?在我为此迷茫时,我区“问题引领,自主建构”的数学教学模式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所谓“问题引领”是指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始终,有效渗透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使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与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所谓“自主建构”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数学模型,形成知识网络。它与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所以,我个人认为:以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开展探索、交流合作、体验感悟等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建构知识网络,是我们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务实之举。
  下面,以“圆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案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一个圆形的挂钟):这挂钟的半径是10厘米,从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先以同桌为单位进行交流,再集体反馈)
  生1:10乘2等于20,我知道挂钟的直径是20厘米。
  生2:10乘2乘3.14等于62.8,我知道挂钟的周长大约是62.8厘米。
  师(继续播放课件):小明玩悠悠球时不小心把挂钟的玻璃打碎了,如果要配一块玻璃面,应该配多大的圆形玻璃?这里应该求圆形的什么?
  生:圆形的面积。
  【评析: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大合唱。】
  二、解疑导拨,启发思考
  师:大家想求出圆形的面积,可是我们还没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怎么办呢?能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计算出圆的面积呢?
  【评析:学生积极回忆,讨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配合着课件演示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通过回忆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现:这三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推导时都用到了转化法,都是把将要学习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根据两者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将要学习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3:对呀,我们也可以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评析: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和教师一句看似不经意间的点拨,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积极地进行探究。】
  三、探究明理,解疑释惑
  师:怎样把圆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我们能将两个一样的圆拼成学过的图形吗?为什么?
  生4:不能拼,因为圆是曲线图形。
  师:不能拼,那怎么办呢?
  生5:能不能剪切后再拼?
  师:这个方法可以试试。
  (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把圆分成4等份或8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继续再分一分、拼一拼,有什么发现?
  (学生又把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了)
  师:课件演示说明,只要平分的份数足够多,那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你发现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用字母表示就是S=πr×r=πr2。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王国。”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尝试操作,并不断完善操作,直至他们清晰地意识到“圆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学生成功探索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激励挑战,解决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现在你能帮小明算一算玻璃的面积了吗?
  1.学生解决问题(已知半径,求面积)
  3.14×102=314(平方厘米)
  答:应该配314平方厘米的圆形玻璃。
  师:你还想知道我们身边哪些圆形物体的面积?
  生6:我还想知道水杯杯盖、圆形胶带纸、硬币的面积。
  生7:我想知道外面圆形柱子的面积。
  ……
  师:下面我们就先探究杯盖和圆柱的面积。
  2.求圆形杯盖的面积(量出直径,求面积)
  师(出示圆形杯盖):谁会求这个杯盖的面积?
  生8:老师,你要先告诉我们它的半径呀。
  师(故作为难地):我也不知道它的半径,要不你给量一下吧?
  生8(拿过杯盖):老师,这里看不出圆心,不好量半径,量直径行不行?
  师:我得问问大家的意见。他量出直径,你们能求出杯盖的面积吗?
  生:能。
  【于是学生用前面学习的方法量出杯盖的直径(即两端都在圆上的直径最长)是8厘米之后,很快算出了杯盖的面积:3.14×(8÷2)2=50.24(平方厘米)】   3.计算圆柱的底面积(量出周长,求面积)
  师:这个圆柱的上面和底面看不到,知道是什么图形吗?(学生都知道是圆形)怎样计算这里圆形的面积呢?
  (有学生说先量出直径,其他学生立即反驳,因为这里圆形的直径、半径都没法测量)
  师:怎么办呢?是不是就没法求出圆形的面积了呢?
  (学生沉默思考)
  生9(小声地):半径、直径都不好量,只能量出周长。
  生10:对呀,知道周长,我们也可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求面积。
  (随着交流的深入,学生的思路也清晰了。于是,学生派代表用绳子量出圆柱的周长,并在计算器的帮助下,顺利求出了圆柱的底面积)
  【评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包括“学”“习”两个连续进行的基本环节,“学”的环节属于学会探路、求得明了的过程;“习”的环节是记忆、应用、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生明确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后,引领学生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习”,并及时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思考: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设计了学生熟悉的问题,并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明确了算理,解决了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从中可以知道,“问题引领,自主建构”的教学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提问法(直接将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游戏法(通过游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矛盾法(通过新旧知识间的冲突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反思其中的原因)等,实际运用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创设情境。
  2.追求“有价值”的目标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指其应具备情境性、探究性、层次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也就是说,问题应该产生于一定的情境背景,具有挑战性;问题应需要通过学生发现、探究、论证才能解决;问题之间应该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逐步展开;从初始问题开始到回顾反思为止,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思维整体。
  3.教师主导服务于学生主体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是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促进者,是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所以教师要确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在启发学生思维时,要追求启发思维的实效性,正确运用“布白”艺术(即指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切忌教学过“实”(教学过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知识)。唯有在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4.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概念)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及其他人(如教师、同学等)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出发,合理提供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生活中探究、在活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问题引领,自主建构”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让我们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以问题为抓手,通过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利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于闲庭信步中引领学生踏上智慧之旅。通过对周卫东老师教学片段的赏析,提炼和总结值得推广和学习的内容,以助教师在教学上获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周卫东老师;艺术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07-02  “我的幸运,流畅得有如
[摘 要]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再创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进行“再创造”,从而实现习得知识、获得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新教法 比较 再创造 小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31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亦
[摘 要]课堂上,只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才能使学生有顿悟的契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等待,等出精彩,做到为理解而教。  [关键词]等待 探索 精彩 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24  在“全国第十二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各省选手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让观课者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各种新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现状:情境作秀无目的、合作走过场无价值、课堂生成任流逝、探究形式化缺实效……这一切导致了课堂的效益不高。透过这些“迷人眼”的教学现状,以“生本”的视角剖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策略探索,从而去追寻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追求有效 以学定教 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
[摘 要]通过情境创设巧妙呈现概念关联的实例,先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再进行科学合理的比较以及变式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外延,最后的反思回顾,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学习过程转化为相应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角的认识;概念建立;前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30-02  
[摘 要]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经常会设计一些巩固旧知、为新知做铺垫的内容。观察增加相关的复习内容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说明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学生的起点,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方法。  [關键词]倍;复习铺垫;课例反思;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24-01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那么,如何让数学学习更有趣呢?教师可课始抓准激趣点,课中创造增趣点,课尾找准延趣点,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尾,趣犹存”的境界。下面,就以“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趣味课堂的构建。  一、典型案例导入时激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始就充满趣味,可以让学生带着欢乐、愉悦的心情迈进知识宫的大门。教学时,我提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表示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性目标的落实,教师必须把过程性目标作为常态来落实。在“扇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从经历、体验和探索三个维度来落实过程性目标。  [关键词]过程性目标;落实;扇形统计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33-0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
【课前思考】  “3的倍数的特征”的学习安排在“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2、5的倍数特征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而3的倍数特征,需从各位上数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的角度去判断。由于受前者的影响,更因为缺少“将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的学习经验,所以,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思维的关注点总是停留在观察一个数的个位上,很难通过举例、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自主探究出3的倍数的特征。另一方面,学生超前学习的现
“平移与旋转”这一章节内容主要有两个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能够分清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或者旋转;二是让学生学会研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来研究数学问题,这样数学课堂才会显得和谐与活跃。那么,怎样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来呢?现以“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导入法在教学中是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