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当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中学时,我就带过便当,跟父母列出种种必须带饭的理由,其实只是想体会一下在教室里吃午餐的新鲜感。菜是前一夜就做好的,米饭则是带生米。
  早上到食堂,米里加上水,放到木头的大蒸格上蒸,因此我早早就掌握了烧饭时米与水的比例。那时带的不过是家里的剩菜,记得蚕豆大量上市的季节,也曾带些生蚕豆撒上五香粉蒸熟了吃,一大盒蚕豆既是菜又是饭。便当上并没有特意做记号,带饭的师生寥寥无几,从未听说过有人错拿别人的便当,更不用说偷。
  在日本的爱知大学当外教时,带便当一是为了头天晚上不糊弄自己,好好做顿晚饭;二是免去第二天在教师休息室与同事一起吃盒饭时的繁文缛节。在那里,即便自己想倒一杯茶喝,也要问过周围的一圈同事,彼此推让一番。
  一边准备晚饭,一边看看黄昏的风景也是我喜欢的事。那时外教公寓在一座小山上,周围没有高楼,房子的间距也很大。拉开厨房阳台的门,可以看见远处的晚霞和灯火。穿着校服放学回家的中学生骑车缓缓上坡,下车推开院子里的铁栅门,屋前的感应灯瞬间亮起,这一幕看得离家万里的人心里生出一点愁绪。
  如果当天的菜式是需要翻搅照看的,我会在餐桌前坐下,倒上半杯葡萄酒慢慢喝。一个人的便当可繁可简,有时在山下超市买一块红鲑鱼,撒上一点細盐略煎,铺在米饭上就是一餐;有时按日式菜谱做照烧鸡腿、姜汁肉片和烤鱼;兴致好的时候,我也会施展中式厨艺,花几个小时卤上一锅鸡胗,一半码在便当盒里,一半找个漂亮盘子装着,端到对门和北京来的访问学者当下酒菜。
  研究室的楼层里有茶水间,冰箱、微波炉、咖啡机一应俱全。隔壁大辞典编纂室的小姑娘也带便当,不过在我看来,她的便当完全称不上是“饭”,一个苹果加一小盒酸奶,有时是速食咖喱。公用冰箱让我在无意之中窥探了她的隐私。
  其他同事的便当我也“参观”过,比较典型的是一块水煮南瓜,几枚薄薄的肉片,一小团米饭。我很难向他们解释清楚我饭盒中黑漆漆的梅干菜烧肉是什么东西。日本人饭量小,有时看到一个人高马大的男子站在面摊前吃一小碗面,讶异不已。他们的便当在我看来也寒素。我在日本买过一个竹编的便当盒,手工极细致,盖子上系一根朱红的编织带,可惜完全不适合装中式菜肴,即便是日料,也是那种没有烟火气的雪白饭团,外面再裹上樱花叶子或柿子叶。
  如今,我依然带便当。很久以前在食堂三楼的教师餐厅吃饭,邻桌的中年男子用自带的调羹把一口菜送进嘴里,当即皱着眉鄙夷地说:“教授餐厅的饭菜都做成这样,学士餐厅还不得吃猪食?”后来那一桌开始大谈生命工程。我想,理科男损起来,更加有理有据阴狠毒辣。看到桌上的人左右开弓,鹌鹑蛋在碟子上惊险万状地滚来滚去,真觉得在食堂阅人能免则免。
  如果不是喜欢的人,就不用面对面吃饭了吧,独自享用一粥一饭更美妙,眼睛可以用来看看窗外的风景。初春时节楼下的紫藤开了,梧桐披上了一点新绿,春光一天比一天明媚。秋天的银杏慢慢攒起一身金箔,又在秋风里迅速挥霍干净。即便是萧瑟的冬日,落尽了叶子的法国梧桐在灰色的天幕下,也有着骨骼清奇的剪影。
  戴蓉:复旦大学教师,专栏作者。
其他文献
郑板桥在《瑞鹤仙》中云:“清风来扫,扫落叶尽归炉灶。好闭门煨芋挑灯,灯尽芋香天晓。”挑灯煨芋,芋香伴寒夜,二三知己,围炉夜话,静雅如高古宋画。  冷凝冬日,风雪之夜,山芋粥解决了饥渴,给人安慰。雪夜像一个晶莹剔透的琥珀,乡村就是蜷缩在琥珀心中的小虫子。寒夜客来,温贫暖老的山芋粥,棉衣裏身一样熨帖和亲切。  汪曾祺说:“对于土里生长而类似果品的东西,若萝卜,若地瓜,若山芋,都极有爱好,爱好远过桃李柿
期刊
听母亲说,她嫁给父亲那天下着大雪,大片大片的雪花,白茫茫的,遮天蔽日,几米外看不见人。父亲赶着雪地里的马爬犁,带着一袋小米,从几十里外的大山来接母亲。没有聘礼,那一袋小米,解了母亲一家当时的饥寒交迫,救了弟妹的命。那年,母亲18岁。  母亲嫁给父亲那年正赶上闹饥荒。姥姥去世早,姥爷常年有病。母亲是长女,过早承担起养家的重担。看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弟妹饿得面黄肌瘦,命不保夕,母亲不得不早早嫁人,换
期刊
今冬大雪时节,忽然想寻一只瓦缸,那种最粗鄙的陶土烧制出来的,不需釉彩,不需图绘,最本色的瓦缸。脸盆般大,到小腿肚高,就够了。  起因是我在菜场上看到了满目的香肠腊串,红彤彤、油光光,饱满结实,一挂一挂如张灯结彩,用喜庆的形式炫耀着一种满足。吸引我的不是它们的味道,而是它们勾起了我对那些深藏家族印记的年味儿的追忆。  瓦缸用来腌鱼。这是门手艺,虽然并没有尝试过,但我想试试。  江南人家都有腌货的传统
期刊
它叫野香蕉  野香蕉这个名字应该是后来才有的,其他地方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起码在江苏的盱眙应该是。因为盱眙不产香蕉,香蕉是热带或亚热带水果,而盱眙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界处,气候条件不允许香蕉生长。我见有人在院子里种过一棵香蕉树,夏天叶子长了好大,也很绿,郁郁葱葱非常好看,只是结不出果子,还没入冬就枯萎了,软塌塌地瘫了一地。  野香蕉长在盱眙的山里,其他地方应该也有,我猜应该是一个见过香蕉的人给它
期刊
“啊!我的天!”正在书房里写作业的我听到一声尖叫,发生什么事了?我赶紧跑向了客厅。妈妈正站在体重秤旁,嘴里一边咕哝着什么一边又再一次踏上体重秤。“妈妈,您怎么啦?”我不解地问。“不行,不行,我一定要减肥!”妈妈咬牙切齿地握紧了拳头。  妈妈特别臭美,自从她生完弟弟之后,一下子胖了好多。“减肥!减肥!”成了她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我仔细看了看妈妈,好像她的腰上确实多了俩“游泳圈”呢!我也朝妈妈挥了挥小拳
期刊
夜,11点5分。  大地入静,万物朦胧。  我独自在这朦胧的夜色里,醉汉般游走。恍惚兮四顾寂寥,飘飘乎不知何往。白天的热闹已然消尽,路上很少有车,行人更是难得一见,晃悠于朦胧中的我便显得很突兀。  我不能停下脚步,因为我承受不了静止的痛苦。我只有在不断的晃悠中,才能消解病齿的暴虐。  这是教训,刻骨铭心。  早在两个月前,我便收到了两颗牙齿背叛的信息。医生也严肃地向我发出了当断则断的警告。但我总是
期刊
一想到鲁迅,我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他不苟言笑的脸。黑白的木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火一样的情绪,锋利的眼神轻而易举地流露出轻蔑来。犹记得他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一个“ 排”字,何其戏谑。我每每读至此段,忍俊不禁和叹惋之余,心里腾升起畏惧:鲁迅果然是锐利的,一针见血的,不留情面的。抱有这般成见,我主动对鲁迅晦涩难懂的杂文和阴阳怪气的小说敬而远之。随着距离的慢慢拉长,我对鲁迅的偏见也寸寸延伸——他可
期刊
文学鬼才梁遇春在悼念徐志摩的文章《吻火》中提及,徐志摩曾在点烟时低语:Kiss the fire(吻火)。死于飞机失事的徐志摩,其一生真的就如同吻火一般,绚丽而短暂。睢宁高级中学高三(10)班的杜欣玥,对徐志摩这句话感触颇深,在她看来,写作就像是吻火。  “实话说,我并不喜欢新月派诗歌。”留着短发的杜欣玥,透露着不同于她年龄的干练,“尤其是民国时期的新月派,因为本身有着中国诗歌所讲究的空灵,受到欧
期刊
古人曾给好文章定了个六字标准——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文章的起头要奇句夺目,引人入胜,如同凤头一样俊美精彩;文章的主体要言之有物,紧凑有气势,如同猪肚一样充实丰满;文章的结尾要转出别意,宕开警策,如同豹尾一样雄劲潇洒。  现在很多学生总为新鲜别致的作文开头而大费脑筋,却没有工夫为作文构思精彩的结尾。  今天,我想带着《莫愁·小作家》读者一起,给我们熟悉的童书结尾归归类,并且思考如何让一篇文章、
期刊
一年四季都有吆喝声,每一季的吆喝声都不尽相同。  从前住在镇上的街里,冬天的清晨,天亮得早时,卖山芋的红漆三轮车嘎吱嘎吱的声响便荡漾在胡同里,像一个跛脚的人穿着木履踩在落叶上,使人暗地里担心。上小学时,每到有同学被提问但回答不上来时,遇到尖刻一点的老师就会恨恨地说:“站起来跟么(干嘛)的?卖山芋的?”其实卖山芋的人既不憨也不愣,只是太过老实,不像卖冰糖葫芦的成天循环一首:“糖葫芦好看它……”卖山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