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与语文同根同源,同样指向于人们对周围这个世界独特的观察视角,敏锐而模糊的直觉,一种指向于心灵的妙不可言的心领意会。
寻找语文与美术的融汇点源于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
从开学起,我就细细观察艺术班的学生,她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然而作业完成情况却不是很好,课上还经常开小差。期中考试成绩较其他班有一定差距。尽管我试了好多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直到必修一的学习接近尾声,梳理探究模块之一——优美的汉字的学习,当他们看到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欣赏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所有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他们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脸上洋溢着骄傲和自豪。她们在为中国的汉子折服,为自己能够近距离接触名家书法而欣喜,似乎自己就是那书法家。这一节课学生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快乐,我也教得轻松。
其实艺术生很辛苦,除了每天的文化课学习外,中午、自习课要去学专业,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再加上基础薄弱,所以对老师上课讲解的内容提不起兴趣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语文课上注意融合美术,既贴近学生又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能在课文中发现美,才能引导学生欣赏美,进行美的再创造,以之提高教学质量。在此仅对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具有的绘画美作初步探讨。
《荷塘月色》中对月下荷塘景物的一段描写,可谓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边沿有曲线美的荷塘上,缀满田田的、像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在一片叶子淡绿色的背景上,像画家彩笔随意点染一样“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花开有各种情状:“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它们像“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一样清秀……叶茂、花盛、荷香,与月色交融在一起,这幅月下荷花图淡雅、隽永的美真给人一种“心胸像水洗过一样”,有说不出的清畅和恬静之感。而这段优美的文字塑造的画面和诗一样的意境,恐怕画家光用画笔是很难表现出来的。作者描绘的荷花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仲夏蓝天红日下艳丽的荷花,而是在月色笼罩下,在暗淡的荷塘背景中“零星地点缀着的洁白的荷花”;是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荷花。整个荷塘月色“像笼着轻纱的梦”,静谧、恬静、蒙眬。这种景色和意味与作者当时思想的苦闷、想超脱现实而追求一种静宓、恬静的意境是一致的。学生们不由自主地便拿起手中的画笔,试图将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展现出来。当我发现几个学生因为自己的作品而洋洋自得,满足于当下的小小成绩时,我顺势做了如下引导:绘画只能摄取事物运动过程中一个最生动、有代表性的画面来表现,因此是一种“静态”的“瞬间画面”。而散文却能通过语言来描写事物变化的过程,能使画面“化静为动”。朱自清写景向来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认为“若能将静态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因此他的散文中写景常是动静结合的。如“月下荷塘”,先写静的画面,接着就捕捉那动态一瞬间的景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种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描绘得多么生动!这时学生信服地点点头,放下手中的笔认真听课,这节课效率非常高。
我初次的尝试得到同事的认可,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原来学科融合应该找准融合点,这样才不会牵强。美术的形象性、生动性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面地发展,使之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算是有效。
我会沿着这条路继续探索,以求取得更大的收益。
寻找语文与美术的融汇点源于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
从开学起,我就细细观察艺术班的学生,她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然而作业完成情况却不是很好,课上还经常开小差。期中考试成绩较其他班有一定差距。尽管我试了好多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直到必修一的学习接近尾声,梳理探究模块之一——优美的汉字的学习,当他们看到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欣赏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所有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他们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脸上洋溢着骄傲和自豪。她们在为中国的汉子折服,为自己能够近距离接触名家书法而欣喜,似乎自己就是那书法家。这一节课学生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快乐,我也教得轻松。
其实艺术生很辛苦,除了每天的文化课学习外,中午、自习课要去学专业,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再加上基础薄弱,所以对老师上课讲解的内容提不起兴趣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语文课上注意融合美术,既贴近学生又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能在课文中发现美,才能引导学生欣赏美,进行美的再创造,以之提高教学质量。在此仅对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具有的绘画美作初步探讨。
《荷塘月色》中对月下荷塘景物的一段描写,可谓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边沿有曲线美的荷塘上,缀满田田的、像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在一片叶子淡绿色的背景上,像画家彩笔随意点染一样“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花开有各种情状:“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它们像“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一样清秀……叶茂、花盛、荷香,与月色交融在一起,这幅月下荷花图淡雅、隽永的美真给人一种“心胸像水洗过一样”,有说不出的清畅和恬静之感。而这段优美的文字塑造的画面和诗一样的意境,恐怕画家光用画笔是很难表现出来的。作者描绘的荷花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仲夏蓝天红日下艳丽的荷花,而是在月色笼罩下,在暗淡的荷塘背景中“零星地点缀着的洁白的荷花”;是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荷花。整个荷塘月色“像笼着轻纱的梦”,静谧、恬静、蒙眬。这种景色和意味与作者当时思想的苦闷、想超脱现实而追求一种静宓、恬静的意境是一致的。学生们不由自主地便拿起手中的画笔,试图将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展现出来。当我发现几个学生因为自己的作品而洋洋自得,满足于当下的小小成绩时,我顺势做了如下引导:绘画只能摄取事物运动过程中一个最生动、有代表性的画面来表现,因此是一种“静态”的“瞬间画面”。而散文却能通过语言来描写事物变化的过程,能使画面“化静为动”。朱自清写景向来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认为“若能将静态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因此他的散文中写景常是动静结合的。如“月下荷塘”,先写静的画面,接着就捕捉那动态一瞬间的景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种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描绘得多么生动!这时学生信服地点点头,放下手中的笔认真听课,这节课效率非常高。
我初次的尝试得到同事的认可,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原来学科融合应该找准融合点,这样才不会牵强。美术的形象性、生动性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面地发展,使之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算是有效。
我会沿着这条路继续探索,以求取得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