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事开头难,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开头也是如此。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一鸣惊人,切不可信口开河,草率从事。笔者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种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联系旧知识,引起注意
这是比较普通又最常用的新课导入法。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人们获取知识总是循序渐进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已知到未知。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是前后衔接的有机整体,若不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学到的就会是支离破碎的断简残编,而不是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联系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既检查了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整体把握。例如学习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即可联系学生已学习过的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由“左联”五烈士,忆及“三一八”惨案。
“联系旧知识,引起注意”的课堂导入法,运用得好,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但使用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联系旧知识要难易适度;二是选取的旧知识必须与新知识有联系。
二、创造气氛,唤起情感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劳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劳动对象是有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而语文又是最富有情感的基础学科。因此,通过创造气氛,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不失为语文导入新课的有效方法。
情感导入,要求教师教学首先要饱含激情,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例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从“3月14日一个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逝世的时刻”说起,通过教师严肃庄重的表情,低沉悲痛的语调,形成一种悼念导师的感情氛围,激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然后设疑:“马克思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呢?他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建立了哪些丰功伟绩?今天,就让我们重温历史,再一次缅怀他不平凡的一生吧!”这样,将学生注意力很快吸引到新课的学习上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动人春色不须多”。这种新课导入法,有时只需廖廖数语即可完成,但在导语结束时,应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便承上启下导入新课的学习。
三、巧设悬念,激起兴趣
设置悬念,是文学作品惯用的手法。导入新课时,巧设悬念,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例如教学《土地》一文,可以设置这样的悬念:“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学生也许会说“时间”、“生命”、“青春”等,这时便可以推入正题《土地》,学生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新课学习水到渠成。这样的设疑吸引学生注意,又激发学生求知欲,可谓一石双鸟。
设置悬念应注意几点:1.要与新课紧密联系,不能风马牛不相及;2.应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能离题太远;3.不能喧宾夺主妨碍新课的学习。
四、形象描绘,引起联想
成功的新课导入,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教学李健吾的散文《雨中登泰山》,开始即可从形象描绘入手:泰山又名:“岱宗”,为五岳之首,山势险峻,气势磅礴。登泰山可观沧海日出,可欣赏怪石奇松。昔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有历代帝王登岳封禅等。通过教师的形象描绘,学生就会对课文兴趣盎然,欲先睹为快了。
五、讲述故事,由此及彼
教师在开始授课时,通过讲述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巧妙地引入新课。事实上,即使对学习最没兴趣的学生,也会对故事感兴趣。例如讲《毛遂不避嫌疑》,可先从“毛遂自荐”的故事说起。这样的新课导入法,一开始即可扣人心弦,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故事不能过长,要突出其寓意,并与新知识发生联系。
六、释题开始,步步深入
人有名,文有题,题目往往对一篇文章或一部分知识内容起着提纲挈领或画龙点晴的作用。俗语说“题好一半文”,教师若能一开始抓住题目要害,然后步步深入分析,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教学《药》一文,可直接释题:“药”为治病之用,人病而需药医,社会有病亦需用药医治;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无数仁人志士,都在为寻找中国革命的出路,为拯救华夏民族而寻找良“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就是为中国革命开出的一剂良方。这样的新课导入,既引人入胜,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这也有待于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坚信语文教学一定能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一、联系旧知识,引起注意
这是比较普通又最常用的新课导入法。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人们获取知识总是循序渐进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已知到未知。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是前后衔接的有机整体,若不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学到的就会是支离破碎的断简残编,而不是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联系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既检查了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整体把握。例如学习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即可联系学生已学习过的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由“左联”五烈士,忆及“三一八”惨案。
“联系旧知识,引起注意”的课堂导入法,运用得好,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但使用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联系旧知识要难易适度;二是选取的旧知识必须与新知识有联系。
二、创造气氛,唤起情感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劳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劳动对象是有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而语文又是最富有情感的基础学科。因此,通过创造气氛,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不失为语文导入新课的有效方法。
情感导入,要求教师教学首先要饱含激情,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例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从“3月14日一个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逝世的时刻”说起,通过教师严肃庄重的表情,低沉悲痛的语调,形成一种悼念导师的感情氛围,激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然后设疑:“马克思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呢?他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建立了哪些丰功伟绩?今天,就让我们重温历史,再一次缅怀他不平凡的一生吧!”这样,将学生注意力很快吸引到新课的学习上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动人春色不须多”。这种新课导入法,有时只需廖廖数语即可完成,但在导语结束时,应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便承上启下导入新课的学习。
三、巧设悬念,激起兴趣
设置悬念,是文学作品惯用的手法。导入新课时,巧设悬念,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例如教学《土地》一文,可以设置这样的悬念:“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学生也许会说“时间”、“生命”、“青春”等,这时便可以推入正题《土地》,学生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新课学习水到渠成。这样的设疑吸引学生注意,又激发学生求知欲,可谓一石双鸟。
设置悬念应注意几点:1.要与新课紧密联系,不能风马牛不相及;2.应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能离题太远;3.不能喧宾夺主妨碍新课的学习。
四、形象描绘,引起联想
成功的新课导入,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教学李健吾的散文《雨中登泰山》,开始即可从形象描绘入手:泰山又名:“岱宗”,为五岳之首,山势险峻,气势磅礴。登泰山可观沧海日出,可欣赏怪石奇松。昔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有历代帝王登岳封禅等。通过教师的形象描绘,学生就会对课文兴趣盎然,欲先睹为快了。
五、讲述故事,由此及彼
教师在开始授课时,通过讲述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巧妙地引入新课。事实上,即使对学习最没兴趣的学生,也会对故事感兴趣。例如讲《毛遂不避嫌疑》,可先从“毛遂自荐”的故事说起。这样的新课导入法,一开始即可扣人心弦,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故事不能过长,要突出其寓意,并与新知识发生联系。
六、释题开始,步步深入
人有名,文有题,题目往往对一篇文章或一部分知识内容起着提纲挈领或画龙点晴的作用。俗语说“题好一半文”,教师若能一开始抓住题目要害,然后步步深入分析,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教学《药》一文,可直接释题:“药”为治病之用,人病而需药医,社会有病亦需用药医治;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无数仁人志士,都在为寻找中国革命的出路,为拯救华夏民族而寻找良“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就是为中国革命开出的一剂良方。这样的新课导入,既引人入胜,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这也有待于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坚信语文教学一定能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