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发展是社会的文化过程和生理过程的结合、统一。盲童心理素质的教育,只要教师能够把握住时机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措施,不断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就会让学生自觉地产生一定的道德行为,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盲童 心理 教育
心理是思想的基础,心理品质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促进或促退作用。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受教育者顺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前提,而这种前提关键是要在健康心理状况中才得以完成的。显而易见,盲人要想完成这一过程,首先要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一名盲教教育者如何对盲童进行补偿,这在盲童的思想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当今儿童教育的基本任务,盲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身体残疾,家庭、社会歧视而产生心理压力,导致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疾病的表现是普遍存在的,盲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当今特殊教育探讨的热门话题。作为一个盲教教师,应该如何培养盲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一、为盲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一方面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要得法、得体,切忌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应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和爱心。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教育他们为了实现理想要有坚韧的毅力,要磨练自己的意志,做到自强、自立、自爱。同时可用现实生活中名人特别是残疾人成功的事例去教育和鼓励他们。
二、关心激励,耐心引导,增强自尊和自信。教师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恰当运用,对盲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非常大的影响。例如,盲童回答问题正确时,给予“很好”、“有进步”等赞赏的话,或者在平时交往中,有意无意地抚摸一下盲童的头、拍拍肩等,都会使盲童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这一句简单的赞赏话、一个小小的接触动作都可提高盲童的自尊和自信。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有的盲童在与老师或他人讲话时的姿势是侧身、低头、背对谈话者等,让人无法接受。有的教师为纠正这种不良习惯,反复地批评更正,可仍不见效,反而有损盲童的自尊心。为避免影响盲童的自尊,我采取了耐心引导的方法,首先用温和真诚的语言告诉他明眼人是不习惯背对人讲话的,而后端正他的身体姿势,面对面地进行谈话。若再次低头,我就停止讲话,待他抬头后继续交谈。这样反复地进行练习,并给予适当表扬,盲童逐渐就改变了原来的不良习惯。
三、要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在一些家庭,对盲孩子过分爱护、照顾,怕他们吃苦,什么也不让他们做,这样就限制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压制了他们动手的愿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使盲童形成了处处想依赖别人的心理,不仅是有困难的事,就是一些很容易、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亲自去做,总想让别人为他做。比如他想吃水果,离他不远的桌子上就有水果,你告诉他水果的位置,他完全能顺利地拿到,可他还是要你把水果递到他手里甚至送到他嘴上。依赖心理的存在,使盲童很难形成自立、自强的观念,削弱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使他们形成懦弱的性格。盲校在劳动教育方面,一要加强劳动观念的教育,要让学生逐步懂得劳动是人的义务,劳动创造世界,任何知识的获得和事业的成功无不通过劳动。当然,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教育,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采取不同的内容、方式方法,让学生听得懂、接受得了。二是要加强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他们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和劳动技术训练。
四、学校要努力争取家长们的密切配合。家长的态度对盲童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的父母能正视盲生的生理缺陷,冷静考虑教育方法,采取有效的缺陷补偿措施。有的父母则对聋童态度冷漠,甚至视为累赘,盲童由于得不到父母抚爱和家庭温暖,容易产生倔强、固执、多疑、孤僻等心理问题。家长是学校教育力量所无法鞭及的地方,但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来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促使其以正确的态度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平等地对待家长,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尽量与家长保持联络,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可在每个学期期末的家长会上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或报告会,为家长提供教育方法,并注意调查了解盲童在家的情况,和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制定教育计划。教育要面向社会,盲生最终要融入社会、回归主流,盲教工作者应创造多种机会使盲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让社会了解盲生,接纳盲生。
盲童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从事盲教工作的教师奉献爱心、不断探索、辛勤耕耘,使盲生形成活泼个性、意志顽强、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自立于社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1.沈家英 陈云英 彭霞光 著《视觉障碍儿童和心理教育》.华夏出版社。
2.《盲校教学文萃》.中国盲文书社。
3.沈家英《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
关键词:盲童 心理 教育
心理是思想的基础,心理品质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促进或促退作用。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受教育者顺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前提,而这种前提关键是要在健康心理状况中才得以完成的。显而易见,盲人要想完成这一过程,首先要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一名盲教教育者如何对盲童进行补偿,这在盲童的思想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当今儿童教育的基本任务,盲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身体残疾,家庭、社会歧视而产生心理压力,导致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疾病的表现是普遍存在的,盲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当今特殊教育探讨的热门话题。作为一个盲教教师,应该如何培养盲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一、为盲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一方面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要得法、得体,切忌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应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和爱心。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教育他们为了实现理想要有坚韧的毅力,要磨练自己的意志,做到自强、自立、自爱。同时可用现实生活中名人特别是残疾人成功的事例去教育和鼓励他们。
二、关心激励,耐心引导,增强自尊和自信。教师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恰当运用,对盲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非常大的影响。例如,盲童回答问题正确时,给予“很好”、“有进步”等赞赏的话,或者在平时交往中,有意无意地抚摸一下盲童的头、拍拍肩等,都会使盲童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这一句简单的赞赏话、一个小小的接触动作都可提高盲童的自尊和自信。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有的盲童在与老师或他人讲话时的姿势是侧身、低头、背对谈话者等,让人无法接受。有的教师为纠正这种不良习惯,反复地批评更正,可仍不见效,反而有损盲童的自尊心。为避免影响盲童的自尊,我采取了耐心引导的方法,首先用温和真诚的语言告诉他明眼人是不习惯背对人讲话的,而后端正他的身体姿势,面对面地进行谈话。若再次低头,我就停止讲话,待他抬头后继续交谈。这样反复地进行练习,并给予适当表扬,盲童逐渐就改变了原来的不良习惯。
三、要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在一些家庭,对盲孩子过分爱护、照顾,怕他们吃苦,什么也不让他们做,这样就限制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压制了他们动手的愿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使盲童形成了处处想依赖别人的心理,不仅是有困难的事,就是一些很容易、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亲自去做,总想让别人为他做。比如他想吃水果,离他不远的桌子上就有水果,你告诉他水果的位置,他完全能顺利地拿到,可他还是要你把水果递到他手里甚至送到他嘴上。依赖心理的存在,使盲童很难形成自立、自强的观念,削弱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使他们形成懦弱的性格。盲校在劳动教育方面,一要加强劳动观念的教育,要让学生逐步懂得劳动是人的义务,劳动创造世界,任何知识的获得和事业的成功无不通过劳动。当然,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教育,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采取不同的内容、方式方法,让学生听得懂、接受得了。二是要加强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他们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和劳动技术训练。
四、学校要努力争取家长们的密切配合。家长的态度对盲童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的父母能正视盲生的生理缺陷,冷静考虑教育方法,采取有效的缺陷补偿措施。有的父母则对聋童态度冷漠,甚至视为累赘,盲童由于得不到父母抚爱和家庭温暖,容易产生倔强、固执、多疑、孤僻等心理问题。家长是学校教育力量所无法鞭及的地方,但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来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促使其以正确的态度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平等地对待家长,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尽量与家长保持联络,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可在每个学期期末的家长会上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或报告会,为家长提供教育方法,并注意调查了解盲童在家的情况,和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制定教育计划。教育要面向社会,盲生最终要融入社会、回归主流,盲教工作者应创造多种机会使盲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让社会了解盲生,接纳盲生。
盲童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从事盲教工作的教师奉献爱心、不断探索、辛勤耕耘,使盲生形成活泼个性、意志顽强、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自立于社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1.沈家英 陈云英 彭霞光 著《视觉障碍儿童和心理教育》.华夏出版社。
2.《盲校教学文萃》.中国盲文书社。
3.沈家英《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