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本把《蓝色狂想曲》中的主题旋律作为研究对象,从“布鲁斯音级可动观念[1]”入手,对各个不同主题的风格性统一进行探微。经分析发现,《蓝色狂想曲》中主题风格的统一性主要是在主题创作中,运用布鲁斯音乐体系中的“音级可动”技术,从而达到各个主题乃至整部作品间风格性的统一。
关键词:蓝色狂想曲;主题;布鲁斯音级可动观念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钢琴曲、音乐剧、歌剧、管弦乐、电影插曲和流行歌曲等,是美国民族音乐的开拓者。
《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完成于1924年。迄今为止,一直被音乐界认为是融汇“爵士音乐”素材与严肃音乐为一体方面最成功、最激动人心的作品,经久未衰。其中,该作中朗朗上口和极具表现力的旋律在此部作品中大放异彩。文本分从“布鲁斯音级可动观念”的渗透这一方面,对这部作品中主题间的风格性统一进行探究。
一、“布鲁斯音级可动”
布鲁斯音乐又称蓝调,是一种黑人音乐。美国布鲁斯音乐代表人物W.C汉迪(William Christopher Handy)在他的自传中叙述,在音乐上用布鲁斯代表感伤忧郁的音乐音乐风格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2](P330)。
布鲁斯音乐有其特有的音乐特征。如节拍常用用四拍子,多使用切分音。在和声进行中强调下属功能,多用七和弦。歌词结构常用三句体。在音乐的演唱、演奏中,具有即兴性特点等。
另外,其最重要的特征则显现在布鲁斯音乐中“特性变化音级[3](P349)”在横向和纵向的的使[]用。首先,所谓横向,主要是指在布鲁斯调式音阶构成的形态上,特性音级可以与原位的自然音级分别或共存于七声音阶中。早期的特性变化音指七声大调中自由降低小二度的Ⅲ、Ⅶ、Ⅴ、Ⅵ级。随着布鲁斯风格的不管扩展,特性变化音级已在其基础上演变成调式中任一音的自由升降。这些特性变化音级与原位自然音级在布鲁斯调式中都被称为布鲁斯音级。其次,由于音阶形态中特性变化音级的加入,造成了和弦形态的改变。特性变化音级和原位自然音级也可分别或共存于和弦的构成中。因此,这些非外因性和非转调性的自由变化音级在音乐横、纵发展方向上,不仅丰富了音响效果,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系统——布鲁斯风格系统。因其在音乐中可以自由升降并与自然音级分别或共存,可看出具有可动性特点。在彭志敏《基于音级可动性原则的布鲁斯风格系统》一文中称作“布鲁斯音级可动观念”,其文中指出“布鲁斯音级及其可动性,乃是布鲁斯音响风格赖以形成的核心要素。[4](P28)”
二、主题中的“音级可动”
文本通过彭志敏《基于音级可动性原则的布鲁斯风格系统》一文中,所提及的“布鲁斯音级可动观念”入手,对《蓝色狂想曲》主题中形成布鲁斯调式音阶的可动音级做了具体分析。谱例1:
在七声大调中,第Ⅲ、Ⅶ、Ⅴ、Ⅵ诸音级可以自由的降低小二度,即标准布鲁斯。原位自然音级与降低小二度的变化音级分别或共存于七声音阶中。构成的九到十一音级的特殊调式,就是布鲁斯调式。其中,降低小二度音级可在音乐的纵向或横向中自由运用,成为了布鲁斯风格系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也是“音级可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谱例1是本作品中的主要主题,乐曲的开始是由黑管所演奏出的具有快速上行特点的的十七连音的布鲁斯音阶。随后,在小字二组c上出现了一个迂回向下的旋律线条,即第一主题。其主题旋律的音阶形态则是由布鲁斯音阶可动原则所形成的包含有降三级音、降五级音、降六级音以及降七级音的布鲁斯十一音音阶(如谱例2)。此主题在整部作品中出现十六次,也是格什温为整部作品奠定布鲁斯风格的基调做准备。谱例2:
这种“标准布鲁斯”除了在主题旋律应用之外,还在整部作品的内部构成中贯穿使用。如谱例3和谱例4。谱例3:
谱例3只运用了布鲁斯音阶中的降七级音,从而形成了布鲁斯九音音阶。谱例4的高声部是一个具有下行特点的布鲁斯音阶,其中运用了降三级和将六级音级。谱例4:
谱例5:
音级可动性原则随着布鲁斯风格作品的不断增多而被扩展。具体则表现在:在原有布鲁斯调式音(下转第66页)(上接第64页)阶的基础上,调式中的每一音级都可自由的升高或降低一个小二度。这就会在原有的自然音阶中产生七对“同名半音”的布鲁斯音组,这些音组可以共存、依次毗邻或是单一存在于音乐之中。音谱例3是作品中的第二主题。该主题可分为和声和旋律两层。和声层始终以bE调主属二音持续于低声部,巩固调性。旋律层的开始音和结束音都在主音上,确定了bE调整体的旋律轮廓,但在音阶构成上并未展现出bE调完全音阶。不难看出,旋律层中的bD、#F均是单一存在于bE调内的布鲁斯音级,即统一于布鲁斯风格系统内音级可动性特点所低位生成的降Ⅶ级和高位升Ⅱ级音。谱例6:
“同名半音”的布鲁斯音组毗邻或共存于布鲁斯风格的音乐进行中,在《蓝色狂想曲》的第四主题(谱例7)和第五主题(谱例8)中都有所体现。谱例7:
在钢琴和打击乐器的背景声中,第四主题在小号的高昂演奏声中给人以别样的新鲜感。此主题在整部作品中只出现了一次,却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其中“同名半音”的布鲁斯音组#G和G在C调的布鲁斯调式中相互毗邻。谱例8:
第五主题可分为旋律和和声两层:旋律层织体加厚,线条宽广抒情。随后呈现出音型短小、节奏性增强、并有半音进行等特点。其中,旋律声部中反复强调D、#D,与旋律层中的A、和声层中的#A构成了相互毗邻的布鲁斯音阶。
《蓝色狂想曲》作为格什温爵士音乐搬上艺术舞台的第一部成功之作,使爵士音乐开始成为美国的首要民间形式,完美的做到了风格性的统一。因而,这部作品成为了爵士音乐与“严肃音乐”紧密结合的典范之作,经久未衰。
在《蓝色狂想曲》的主题写作中,出现了较多的特性变化音级。正是因为特性变化音级所特有的可动性特征,故形成了多样的布鲁斯调式音阶。在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的主题创作中,正是运用了这种“布鲁斯音级可动”技术,使得各个主题音乐性格虽有不同,但风格性寓于一体,并给作品增加了凝聚力。
参考文献:
[1][4]彭志敏.基于音级可动原则的布鲁斯风格系统——对布鲁斯以及相关音乐中某些独特现象的描述与浅见[J].音乐学习与音乐研究,1989年,第Z1期,(24-39页).
[2]William Christopher Handy.Father of the Blues:An Autobiography.NY:Collier Books,1970.
[3]王珉.美国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关键词:蓝色狂想曲;主题;布鲁斯音级可动观念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钢琴曲、音乐剧、歌剧、管弦乐、电影插曲和流行歌曲等,是美国民族音乐的开拓者。
《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完成于1924年。迄今为止,一直被音乐界认为是融汇“爵士音乐”素材与严肃音乐为一体方面最成功、最激动人心的作品,经久未衰。其中,该作中朗朗上口和极具表现力的旋律在此部作品中大放异彩。文本分从“布鲁斯音级可动观念”的渗透这一方面,对这部作品中主题间的风格性统一进行探究。
一、“布鲁斯音级可动”
布鲁斯音乐又称蓝调,是一种黑人音乐。美国布鲁斯音乐代表人物W.C汉迪(William Christopher Handy)在他的自传中叙述,在音乐上用布鲁斯代表感伤忧郁的音乐音乐风格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2](P330)。
布鲁斯音乐有其特有的音乐特征。如节拍常用用四拍子,多使用切分音。在和声进行中强调下属功能,多用七和弦。歌词结构常用三句体。在音乐的演唱、演奏中,具有即兴性特点等。
另外,其最重要的特征则显现在布鲁斯音乐中“特性变化音级[3](P349)”在横向和纵向的的使[]用。首先,所谓横向,主要是指在布鲁斯调式音阶构成的形态上,特性音级可以与原位的自然音级分别或共存于七声音阶中。早期的特性变化音指七声大调中自由降低小二度的Ⅲ、Ⅶ、Ⅴ、Ⅵ级。随着布鲁斯风格的不管扩展,特性变化音级已在其基础上演变成调式中任一音的自由升降。这些特性变化音级与原位自然音级在布鲁斯调式中都被称为布鲁斯音级。其次,由于音阶形态中特性变化音级的加入,造成了和弦形态的改变。特性变化音级和原位自然音级也可分别或共存于和弦的构成中。因此,这些非外因性和非转调性的自由变化音级在音乐横、纵发展方向上,不仅丰富了音响效果,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系统——布鲁斯风格系统。因其在音乐中可以自由升降并与自然音级分别或共存,可看出具有可动性特点。在彭志敏《基于音级可动性原则的布鲁斯风格系统》一文中称作“布鲁斯音级可动观念”,其文中指出“布鲁斯音级及其可动性,乃是布鲁斯音响风格赖以形成的核心要素。[4](P28)”
二、主题中的“音级可动”
文本通过彭志敏《基于音级可动性原则的布鲁斯风格系统》一文中,所提及的“布鲁斯音级可动观念”入手,对《蓝色狂想曲》主题中形成布鲁斯调式音阶的可动音级做了具体分析。谱例1:
在七声大调中,第Ⅲ、Ⅶ、Ⅴ、Ⅵ诸音级可以自由的降低小二度,即标准布鲁斯。原位自然音级与降低小二度的变化音级分别或共存于七声音阶中。构成的九到十一音级的特殊调式,就是布鲁斯调式。其中,降低小二度音级可在音乐的纵向或横向中自由运用,成为了布鲁斯风格系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也是“音级可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谱例1是本作品中的主要主题,乐曲的开始是由黑管所演奏出的具有快速上行特点的的十七连音的布鲁斯音阶。随后,在小字二组c上出现了一个迂回向下的旋律线条,即第一主题。其主题旋律的音阶形态则是由布鲁斯音阶可动原则所形成的包含有降三级音、降五级音、降六级音以及降七级音的布鲁斯十一音音阶(如谱例2)。此主题在整部作品中出现十六次,也是格什温为整部作品奠定布鲁斯风格的基调做准备。谱例2:
这种“标准布鲁斯”除了在主题旋律应用之外,还在整部作品的内部构成中贯穿使用。如谱例3和谱例4。谱例3:
谱例3只运用了布鲁斯音阶中的降七级音,从而形成了布鲁斯九音音阶。谱例4的高声部是一个具有下行特点的布鲁斯音阶,其中运用了降三级和将六级音级。谱例4:
谱例5:
音级可动性原则随着布鲁斯风格作品的不断增多而被扩展。具体则表现在:在原有布鲁斯调式音(下转第66页)(上接第64页)阶的基础上,调式中的每一音级都可自由的升高或降低一个小二度。这就会在原有的自然音阶中产生七对“同名半音”的布鲁斯音组,这些音组可以共存、依次毗邻或是单一存在于音乐之中。音谱例3是作品中的第二主题。该主题可分为和声和旋律两层。和声层始终以bE调主属二音持续于低声部,巩固调性。旋律层的开始音和结束音都在主音上,确定了bE调整体的旋律轮廓,但在音阶构成上并未展现出bE调完全音阶。不难看出,旋律层中的bD、#F均是单一存在于bE调内的布鲁斯音级,即统一于布鲁斯风格系统内音级可动性特点所低位生成的降Ⅶ级和高位升Ⅱ级音。谱例6:
“同名半音”的布鲁斯音组毗邻或共存于布鲁斯风格的音乐进行中,在《蓝色狂想曲》的第四主题(谱例7)和第五主题(谱例8)中都有所体现。谱例7:
在钢琴和打击乐器的背景声中,第四主题在小号的高昂演奏声中给人以别样的新鲜感。此主题在整部作品中只出现了一次,却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其中“同名半音”的布鲁斯音组#G和G在C调的布鲁斯调式中相互毗邻。谱例8:
第五主题可分为旋律和和声两层:旋律层织体加厚,线条宽广抒情。随后呈现出音型短小、节奏性增强、并有半音进行等特点。其中,旋律声部中反复强调D、#D,与旋律层中的A、和声层中的#A构成了相互毗邻的布鲁斯音阶。
《蓝色狂想曲》作为格什温爵士音乐搬上艺术舞台的第一部成功之作,使爵士音乐开始成为美国的首要民间形式,完美的做到了风格性的统一。因而,这部作品成为了爵士音乐与“严肃音乐”紧密结合的典范之作,经久未衰。
在《蓝色狂想曲》的主题写作中,出现了较多的特性变化音级。正是因为特性变化音级所特有的可动性特征,故形成了多样的布鲁斯调式音阶。在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的主题创作中,正是运用了这种“布鲁斯音级可动”技术,使得各个主题音乐性格虽有不同,但风格性寓于一体,并给作品增加了凝聚力。
参考文献:
[1][4]彭志敏.基于音级可动原则的布鲁斯风格系统——对布鲁斯以及相关音乐中某些独特现象的描述与浅见[J].音乐学习与音乐研究,1989年,第Z1期,(24-39页).
[2]William Christopher Handy.Father of the Blues:An Autobiography.NY:Collier Books,1970.
[3]王珉.美国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