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石不成园,石头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基本的造园要素之一,正是因为具备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生发能力,从而也成为园林意境营造的最佳要素。它既是古典园林的工程建筑材料,也是重要的造景、装饰材料。通过建筑与造景在园境营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古代造园家通过对石头的巧妙利用和设置体现出中国园林独特的山水自然情趣,也营造出了独具华夏审美特色的园林意境。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石之可赏,石之称奇,全在天然,绝不假于人力。一经人力雕琢,再好的奇石,也会使它价值丧失殆尽。出于自然,成于自然,形貌自然,虽不神奇,也耐赏观。
李渔说:“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这是对赏石形貌的一个审美要求。透,就是通透,石体之内有孔洞彼此贯通。漏,就是石体表面有眼,四面玲珑。石的漏、透就是要石形具备空灵神韵,元气贯通,即使石头体量巨大,也不显笨重。瘦,就是竖高横短,顶部宽重,底部窄狭,亭亭壁立,孤峙无倚,欲倒而立,这样就显出灵秀之美来。“透、漏、瘦”的形貌,体现的就是清空灵秀的韵致。
石之所以被人们如此热爱,几乎达到“无石不成园”的地步,正是由于“石”的身上寄托了深厚的哲理意蕴,游赏者从“石”的身上可以唤起义理的玄想,由形而下的实体激发起形而上的神思,从而获得广阔而丰厚“意”的空间。
石是真正的天工造化之物,它凝之于熔岩,侵蚀于流水,掩埋于黄泉,深藏大山,沉沙江底,亿万年岁月流痕,沧桑巨变,全凭自然天工琢蚀而成。所以,它包含着最强烈的自然的特性,它是“天开”的代表,“神工鬼斧”的确证,是宇宙精神的自然体现。古人通过“石”就把自然、宇宙引入了园林。同时也是达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境界的最简便之法。
作为自然造化的石头在园林中就作为天的代表,宇宙的化身,自然的象征符号和“道”的体现。它是“托不动的形象以显现那灵而变动(无所见)的道”。古人对自然奇石的令人不解的喜爱与痴迷,正体现出古人对自然天道精神的执著追寻和难以割舍的情怀——直至把它纳入自家的后院,朝夕相伴。
奇石是鬼斧神工,岁月流痕,时间沧桑所创造的杰作,每一块都是时间流逝的见证和结果,它身上的瑰奇之形、纹、质都是凝固的时间流痕。置于园中,观赏者一见之下,在赞叹自然造化的同时也不由感慨时间的力量,也不由生发出思古之幽情。所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正是这个道理。“它使游览者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感受和领悟。”
石是“阳”的象征,水是“阴”的隐喻。“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中国园林中有石处大多配之以水。有水处,就水点石;叠石处,傍石理水。湖畔池岸,往往驳以参差石块,堆石为岸,营造出水落石出,乱石崩滩的意境。叠石假山往往模拟瀑布,“水自高泻下,击石喷溅,俨有飞流千尺之势”。有的于一泓碧水中,兀立嶙峋奇石,空无所倚,犹如破水而出。北宋山水画家郭熙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陈从周评析说:“表面观之似水石相对,实则水必赖石以变。无石则水无形、无态……无水,则岩不显,岸无形。故水石两者决不能分割而论,分则悖自然之理,亦失真矣。”“水石结合”透露出的是自然之理,是中国文化中阴阳调和的生命宇宙观。
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参乎造化,迥出天机,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中国的美学辩证法和宇宙观在此得到极好的展现。在这种阴阳互动的配置中,正体现了无处不在的生命强力的道,这是万事万物的生存法则、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精神世界的本质根源。从中我们发现了宇宙的动力构成和内在节奏——阴阳化合、动静相生。
“石”所具有的这些形式特征和象征意义使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富内涵意蕴的造园要素:静态中流贯着灵动,有限中寓含了无限,自然质素中糅合了人文情感。同时也正是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和审美特性使石成为自然的精灵,参与到园林意境中来,成为文人士子们在精神的后院与自然晤谈的亲密伙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石之可赏,石之称奇,全在天然,绝不假于人力。一经人力雕琢,再好的奇石,也会使它价值丧失殆尽。出于自然,成于自然,形貌自然,虽不神奇,也耐赏观。
李渔说:“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这是对赏石形貌的一个审美要求。透,就是通透,石体之内有孔洞彼此贯通。漏,就是石体表面有眼,四面玲珑。石的漏、透就是要石形具备空灵神韵,元气贯通,即使石头体量巨大,也不显笨重。瘦,就是竖高横短,顶部宽重,底部窄狭,亭亭壁立,孤峙无倚,欲倒而立,这样就显出灵秀之美来。“透、漏、瘦”的形貌,体现的就是清空灵秀的韵致。
石之所以被人们如此热爱,几乎达到“无石不成园”的地步,正是由于“石”的身上寄托了深厚的哲理意蕴,游赏者从“石”的身上可以唤起义理的玄想,由形而下的实体激发起形而上的神思,从而获得广阔而丰厚“意”的空间。
石是真正的天工造化之物,它凝之于熔岩,侵蚀于流水,掩埋于黄泉,深藏大山,沉沙江底,亿万年岁月流痕,沧桑巨变,全凭自然天工琢蚀而成。所以,它包含着最强烈的自然的特性,它是“天开”的代表,“神工鬼斧”的确证,是宇宙精神的自然体现。古人通过“石”就把自然、宇宙引入了园林。同时也是达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境界的最简便之法。
作为自然造化的石头在园林中就作为天的代表,宇宙的化身,自然的象征符号和“道”的体现。它是“托不动的形象以显现那灵而变动(无所见)的道”。古人对自然奇石的令人不解的喜爱与痴迷,正体现出古人对自然天道精神的执著追寻和难以割舍的情怀——直至把它纳入自家的后院,朝夕相伴。
奇石是鬼斧神工,岁月流痕,时间沧桑所创造的杰作,每一块都是时间流逝的见证和结果,它身上的瑰奇之形、纹、质都是凝固的时间流痕。置于园中,观赏者一见之下,在赞叹自然造化的同时也不由感慨时间的力量,也不由生发出思古之幽情。所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正是这个道理。“它使游览者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感受和领悟。”
石是“阳”的象征,水是“阴”的隐喻。“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中国园林中有石处大多配之以水。有水处,就水点石;叠石处,傍石理水。湖畔池岸,往往驳以参差石块,堆石为岸,营造出水落石出,乱石崩滩的意境。叠石假山往往模拟瀑布,“水自高泻下,击石喷溅,俨有飞流千尺之势”。有的于一泓碧水中,兀立嶙峋奇石,空无所倚,犹如破水而出。北宋山水画家郭熙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陈从周评析说:“表面观之似水石相对,实则水必赖石以变。无石则水无形、无态……无水,则岩不显,岸无形。故水石两者决不能分割而论,分则悖自然之理,亦失真矣。”“水石结合”透露出的是自然之理,是中国文化中阴阳调和的生命宇宙观。
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参乎造化,迥出天机,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中国的美学辩证法和宇宙观在此得到极好的展现。在这种阴阳互动的配置中,正体现了无处不在的生命强力的道,这是万事万物的生存法则、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精神世界的本质根源。从中我们发现了宇宙的动力构成和内在节奏——阴阳化合、动静相生。
“石”所具有的这些形式特征和象征意义使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富内涵意蕴的造园要素:静态中流贯着灵动,有限中寓含了无限,自然质素中糅合了人文情感。同时也正是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和审美特性使石成为自然的精灵,参与到园林意境中来,成为文人士子们在精神的后院与自然晤谈的亲密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