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 二化螟又称钻心虫,水稻从分蘖期到乳熟期均可受害,对水稻生产构成威胁,影响产量和品质。做好二化螟的防治,促进水稻丰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稻二化螟的发生条件
1.农药使用不当,加重了二化螟的危害
自80年代初期推广杀虫双大粒剂和水剂防治螟虫,80年代亩用18%杀虫双水剂200mL,防效可达80%以上,而近两年亩用18%杀虫双水剂500mL,防效也仅达30%左右。由于20余年单一使用此药剂,抗性增强,虫口基数猛增,加重了危害。
2.水稻品种
一般情况下,有芒品种重于无芒品种,叶片长而宽、秆高、分蘖多的品种易比叶片狭而短、秆矮、分蘖一般的品种受害重,另外,水稻植株体内淀粉含量多,米粒带香味的品种,受害也比较重。
3.小麦、油菜的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为二化螟峰期增多提供了条件
小麦、油菜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一方面对稻桩无机械损伤,因而对二化螟亦无机械损伤;另一方面,稻草覆盖可提高二化螟环境温度,且气温越低,保温效果越好,冬至日测定,稻草覆盖下二化螟的环境温度较非覆盖高4℃,这样对于各龄期二化螟幼虫提供了安全越冬的条件。
4.气候因素
暖冬气候特点,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暖冬降低了二化螟越冬死亡率,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增加了虫口基数。
二、水稻二化螟的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16mm,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雄蛾体较小,翅面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色较深,雌蛾色较淡。卵 扁椭圆形,有10余粒至百余粒组成卵块,排列成鱼鳞状,初产时乳白色,将孵化时灰黑色。
三、水稻二化螟的危害特点
二化螟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他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l代蛾发生极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大多产在叶鞘上。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入茎秆,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初孵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幼虫集中危害;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危害,数十至百余条幼虫集中在一稻株叶鞘内,至3龄幼虫后才转株危害。二化螟幼虫生活力强,食性广,耐干旱、潮湿和低温等恶劣环境,故越冬死亡率低。
四、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措施
1.统防秧田,控制本田基数
螟虫卵块在秧田和本田均有孵化,因此,在秧苗移栽前5~7d统一施药防治,一方面可防治已在秧田孵化的蚁螟,另一方面,秧苗带药下田,可防治移栽初期本田孵化的螟虫。
2.稻草处理
因为二化螟的越冬虫源主要来自稻草,因而稻草处理是个关键。稻草在当地绝大部分还是被用作烧柴,建议在4月末至5月初前,将前一年的稻草处理掉,或在这个时期对剩余稻草进行白疆菌封垛处理,这样可以消灭大部分越冬虫源,减轻当年的发生危害。
3.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
稻田二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有寄生蜂、线虫等天敌;另外,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在防治二化螟的同时,应防止对天敌的伤害,提高天敌对二化螟的控制作用。
4.深水灌溉
二化螟卵开始盛孵时,稻田排水,降低蚁螟为害的叶鞘部位,盛孵高峰后及盛孵末期,各灌深水一次,淹没叶鞘,保持2~3d,杀死大量蚁螟;始蛹前降低水位,盛蛹以后灌深水,也可杀死大量虫蛹。
5.要抓住低龄虫防
实验证明,虫龄与防效呈负相关,虫龄越低,防效愈好。从当前气候和幼虫发育进度来看,6月15日前多数幼虫仍将处于二、三龄阶段,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有利的防治时间,开展防治。防治指标是:当田间枯鞘率达5%~10%时便应立即用药,此时效果好。另据前二年观察,6月20日后用药,由于虫龄高,抗药性强,防效仅为14.8%。
6.选用生物农药治螟
生物农药高效、安全、无公害、无残留。为有效防治二化螟,各地应大力推广苏云金杆菌制剂,如必杀螟、BT粉剂、特杀螟等,但限于目前虫龄增大,为提高防效,可亩用46%必杀螟35克+18%杀虫双0.3kg对水60kg喷施或泼浇都有较好的防效。其次,短时间深水治螟也有一定效果。已经出现螟害的大田,为省工省药亦可采取防治“枯鞘团”的办法,发现一块治一块,加以补救,以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
7.重治本田,控制当年危害,减轻来年基数
本田螟虫发生两代,一代螟虫虫口量大、峰期多、危害期长,可选择在1~2龄期,施用长效农药防治一次,如亩用5%锐劲特30~40mL,在1~2龄期施用,持效期达30天以上,或选用短效农药于1~2龄期施药一次,间隔10~15天施用第二次;二代螟虫于盛孵期施药防治,即在水稻抽穗50%以下,适时施药防治。
8.提倡栽培避螟
结合目前种植业调整,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片种植,减少插花田和混栽;在纯单季稻区可适当推迟单季晚稻播种时间,避过一代二化螟产卵高峰。
一、水稻二化螟的发生条件
1.农药使用不当,加重了二化螟的危害
自80年代初期推广杀虫双大粒剂和水剂防治螟虫,80年代亩用18%杀虫双水剂200mL,防效可达80%以上,而近两年亩用18%杀虫双水剂500mL,防效也仅达30%左右。由于20余年单一使用此药剂,抗性增强,虫口基数猛增,加重了危害。
2.水稻品种
一般情况下,有芒品种重于无芒品种,叶片长而宽、秆高、分蘖多的品种易比叶片狭而短、秆矮、分蘖一般的品种受害重,另外,水稻植株体内淀粉含量多,米粒带香味的品种,受害也比较重。
3.小麦、油菜的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为二化螟峰期增多提供了条件
小麦、油菜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一方面对稻桩无机械损伤,因而对二化螟亦无机械损伤;另一方面,稻草覆盖可提高二化螟环境温度,且气温越低,保温效果越好,冬至日测定,稻草覆盖下二化螟的环境温度较非覆盖高4℃,这样对于各龄期二化螟幼虫提供了安全越冬的条件。
4.气候因素
暖冬气候特点,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暖冬降低了二化螟越冬死亡率,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增加了虫口基数。
二、水稻二化螟的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16mm,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雄蛾体较小,翅面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色较深,雌蛾色较淡。卵 扁椭圆形,有10余粒至百余粒组成卵块,排列成鱼鳞状,初产时乳白色,将孵化时灰黑色。
三、水稻二化螟的危害特点
二化螟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他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l代蛾发生极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大多产在叶鞘上。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入茎秆,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初孵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幼虫集中危害;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危害,数十至百余条幼虫集中在一稻株叶鞘内,至3龄幼虫后才转株危害。二化螟幼虫生活力强,食性广,耐干旱、潮湿和低温等恶劣环境,故越冬死亡率低。
四、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措施
1.统防秧田,控制本田基数
螟虫卵块在秧田和本田均有孵化,因此,在秧苗移栽前5~7d统一施药防治,一方面可防治已在秧田孵化的蚁螟,另一方面,秧苗带药下田,可防治移栽初期本田孵化的螟虫。
2.稻草处理
因为二化螟的越冬虫源主要来自稻草,因而稻草处理是个关键。稻草在当地绝大部分还是被用作烧柴,建议在4月末至5月初前,将前一年的稻草处理掉,或在这个时期对剩余稻草进行白疆菌封垛处理,这样可以消灭大部分越冬虫源,减轻当年的发生危害。
3.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
稻田二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有寄生蜂、线虫等天敌;另外,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在防治二化螟的同时,应防止对天敌的伤害,提高天敌对二化螟的控制作用。
4.深水灌溉
二化螟卵开始盛孵时,稻田排水,降低蚁螟为害的叶鞘部位,盛孵高峰后及盛孵末期,各灌深水一次,淹没叶鞘,保持2~3d,杀死大量蚁螟;始蛹前降低水位,盛蛹以后灌深水,也可杀死大量虫蛹。
5.要抓住低龄虫防
实验证明,虫龄与防效呈负相关,虫龄越低,防效愈好。从当前气候和幼虫发育进度来看,6月15日前多数幼虫仍将处于二、三龄阶段,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有利的防治时间,开展防治。防治指标是:当田间枯鞘率达5%~10%时便应立即用药,此时效果好。另据前二年观察,6月20日后用药,由于虫龄高,抗药性强,防效仅为14.8%。
6.选用生物农药治螟
生物农药高效、安全、无公害、无残留。为有效防治二化螟,各地应大力推广苏云金杆菌制剂,如必杀螟、BT粉剂、特杀螟等,但限于目前虫龄增大,为提高防效,可亩用46%必杀螟35克+18%杀虫双0.3kg对水60kg喷施或泼浇都有较好的防效。其次,短时间深水治螟也有一定效果。已经出现螟害的大田,为省工省药亦可采取防治“枯鞘团”的办法,发现一块治一块,加以补救,以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
7.重治本田,控制当年危害,减轻来年基数
本田螟虫发生两代,一代螟虫虫口量大、峰期多、危害期长,可选择在1~2龄期,施用长效农药防治一次,如亩用5%锐劲特30~40mL,在1~2龄期施用,持效期达30天以上,或选用短效农药于1~2龄期施药一次,间隔10~15天施用第二次;二代螟虫于盛孵期施药防治,即在水稻抽穗50%以下,适时施药防治。
8.提倡栽培避螟
结合目前种植业调整,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片种植,减少插花田和混栽;在纯单季稻区可适当推迟单季晚稻播种时间,避过一代二化螟产卵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