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女性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shix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上,年轻人常常从担任法官开始他们的生涯,只有当智慧与经验到来时,他们才终于获得了受审的尊严。
  正如他的经典名言,哈代用他的小说塑造出了一个纯洁、善良、自尊、勇敢、而又美丽的人物形象苔丝。作为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用小说的方式抨击教育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3类: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其中性格与环境的小说最为重要,而《德伯家的苔丝》便是属于这一类。小说以十九世纪末英国小农经济破产的情况为背景,描写了资本主义农场工人出卖劳动力的悲惨境遇。 哈代对苔丝寄予深厚的同情,认为她是无罪的,是个受难者。他把这样一个犯了“奸淫罪”和“杀人罪”的女子称作“一个纯洁的女人”,并用这一称号作为书的副标题,向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提出抗议。
  哈代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家乡——英国南部多塞特郡,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德伯家的苔丝》便是以此处为创作背景,从她在家乡村野舞会上出场,到她在标志死刑的黑旗下丧生,分7个部分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英国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农村的风俗习惯、生产斗争和农民的贫穷生活画面。读完《德伯家的苔丝》之后,我的心情很复杂。我为苔丝的不幸遭遇而痛心,亦为她杀死亚雷而拍手称快,哈代能够敏锐而深刻的洞察世事的变化,并捕捉到资本主义毁灭农民的罪恶。然而,作为一个思想家,哈代缺乏对社会规律的理解,因此,苔丝的悲惨命运,也源于作家哈代的这种悲观情绪。在此,对于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不想过多评价,仅想就主人公苔丝的人物特征和她的悲剧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纯洁质朴的乡村女孩。美,不是一种外表,而是内心高雅纯洁的表现。“马勒特村位于美丽的布莱克摩山谷的东北角,是一个山峦屏障的富饶之地。土地从不枯竭,溪水也从不干涸。南面是汉波儿登、布儿巴罗和巴布道那高高的白垩质山岭。土地尽是大片开阔的麦田。山谷里边,在那深蓝色的天幕之下,天地就显得狭小而安逸些。”①小说开头对女主人公家乡那一段优美环境的描述,正为后面的人物描写埋下伏笔,与苔丝的美丽相呼应。作为女人,她有迷人的外表,漂亮的脸蛋和恰到好处的身材。“她生的清秀美丽,俊俏非凡,长着一张表情丰富的脸蛋。” ②哈代给这个美人加了点色,那就是着重去写了她的唇,她唇上的曲线。说那是任何男人都会为之神魂颠倒。红丽娇艳,如花展露的唇,本身就是情种,再加之细致分明,乖巧柔美的线条,在顾盼流转间,不动人也难。
  虽然有着贵族血统却依然纯朴。在卡尔背后被糖浆弄脏被其他人嘲笑而把怨气发泄在她身上,又被路过的亚雷救下时,她对亚雷心存感激,对亚雷完全信任,在马背上放心的入睡,而在她醒来发现自己没有回家,而是被亚雷带到猎苑——英格兰最古老的森林时,依旧相信亚雷的迷路说,并对他要单独徒步去找路而心存感激,当亚雷把自己的外套披在自己身上时,她对阿历克说:“你真好心,先生。”完全忘了自己身处深山老林的恐慌;在被亚雷欺骗失贞回到家后,面对母亲的抱怨,她向母亲发问到:“我又怎么知道,我只是一个孩子,你怎么不事先告诉我有多危险,为什么不提醒我。夫人小姐们都知道要提防什么,因为她们读小说,小说里告诉了她们这些花招,可我没机会读小说,哪能知道呢。” ③由此可以看出苔丝对男人和性的无知,也正是由于她的单纯质朴,不谙世事才造成了她之后的悲剧。在遇见安琪尔后她为了追求不含丝毫杂质的爱情, 宁可因此而失去爱情,不顾母亲的反对,坚决将自己的过去告诉了安琪尔。在安琪尔抛弃她远走巴西,父亲去世,家庭无法支撑之时,苔丝又一次牺牲了自己去当亚雷的情人。
  其次,苔丝自尊、自强, 勇于自我牺牲。小说开头描述到牧师告诉约翰·德伯,他是该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后裔。他异想天开地要17岁的大女儿苔丝到附近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那里去认“本家”,幻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而事实上德伯老太和这个武士世家毫无渊源。苔丝本来强烈反对,但是迫于生计和父母的期望,她还是选择牺牲自己,来到“贵族”德伯老太的家,当阿历克问她德比菲尔德叔叔要多少钱时,苔丝愤怒的说:“请不要嘲笑我,我不是来这儿受辱的,我们都是好人,我们也有自尊。我远道而来,不是为了祈求你的施舍,只是来找份活干。”④在遭受阿历克的诱奸后,自尊使她从未向其提起结婚的事,即使面对母亲的责备:“这档子事发生后,除了你,所有女人都会那样做。”她也没有嫁给阿历克。后来在新婚之夜遭到安琪尔的抛弃后,她的自尊也使她没有强留安琪尔。这些都明显体现了她性格中自尊的力量。
  安琪尔离开她后,留下50英镑并嘱咐她说:有困难就到牧师公馆找他的父亲求助。而事实上,苔丝即使在后来多次遇到窘境也未曾去求助,而是靠自己外出打工,宁愿忍受富农的恶意刁难。这种自强自立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她却并没有把这种自尊、自强坚持到最后,迫于生计,为了家人她再次沦为了阿历克的情妇。
  最后, 苔丝是一个勇敢,具有反抗精神但又十分保守的女性。“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妇女以温顺胆小,循规蹈矩,逆来顺受,信教敬神为美德,在婚姻问题方面也以遵循基督教道德规范为原则。”而哈代所塑造的苔丝恰恰相反,就是要打破维多利亚时期的价值观、宗教观、道德观。苔丝既不相信宗教,也不敬神,她以自己的多灾多难的经历断定,世间万物的上帝是不存在,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她不管宗教清规,自行代牧师给她的私生子行洗礼,这揭开了她反抗的序幕。当孩子病死后,苔丝请求神父按教会的仪式将孩子安葬,并对自己说,如果孩子因为是私生子而不能进天堂的话,那么她就不稀罕了。”⑤ 当她在棱窟槐农场工作时面对凶狠的富农有意刁难,任意呵斥,苔丝并未屈服, 不畏艰苦地工作着,并反驳富农: “这是计工活, 干多少事给多少钱, 我做多少于你没关系。”⑥她大胆追求爱情、生活,超出常人的勇气杀死了残害自己的恶棍阿历克,使这个无恶不作的淫棍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然后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以死抗议资产阶级不公道的法律。19 世纪后期, 英国教会和法律都明文规定: “禁止男子与死去的妻子妹妹结婚”, 而苔丝希望丈夫克莱在她死后娶她的妹妹丽莎, 至死也不向法律和宗教妥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世俗道德的影响而造成的她性格中的保守性。传统的贞操观念在苔丝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失身永远使她怀着一种犯罪感、内疚感、自卑感。她曾暗自哀叹, 认为自己失身于亚雷, 不配做克莱的妻子。所以在安琪尔€Y尶死诚蛩蠡榈氖焙颍淮未尉芫踔料M茬鞫苡胱约喝雠阎械娜魏我桓鱿喟谛谋ナ艽车赖碌那丛稹?   苔丝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但是这里的苔丝并不是单纯代表作品中的苔丝,她解释的是一类人的处境,揭示的是一定时代的价值观的悲剧。在那特定的年代,苔丝的命运并非偶然,苔丝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是与其性格,与她所处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有着一定的必然性。
  一是家庭和社会因素。苔丝和亚雷的两次接触都是由于苔丝家庭的贫困所致, 而家庭的贫困与社会大环境是分不开的。苔丝的家庭属于当时农村岌岌可危的阶层,她的父亲懒散愚昧又虚荣, 嗜酒如命, 整天沉醉于名门望族之后的荣耀之中。母亲庸俗浅薄, 爱慕虚荣。这么庸俗懒散的两个人却养育着7个孩子, 家庭负担的沉重一开始就给苔丝的命运罩上了阴影,使得她迫于生计不得不去德伯家打工,正如哈代所说的: “家是她身体和生命的一部分。”⑦生存是第一位的, 她不能摆脱承担家庭经济重担的责任也就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苔丝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表现在维多利亚时期世俗道德偏见的作弄以及伪善的宗教迫害。如果说以亚雷为代表的社会暴力和恶势力给苔丝造成的主要是肉体的伤害, 那么以克莱为代表的传统势力给苔丝带来的却是更为可怕的精神摧残。在他眼里,苔丝是大自然的化身,是纯洁的象征,完美无瑕。所以当苔丝向他坦白过去的遭遇时,他心中信念便一下被击碎。尽管他自己也曾经跟不正经的女人厮混过。在作品中,克莱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在他身上既有一定的开明思想,也保留着传统的道德偏见。⑧因此, 苔丝的悲剧也是克莱以及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虚伪道德所酿成的苦果。
  二是性格使然,纯洁、高傲。当遭到同伴的嘲讽时,她竟单纯的上了亚雷的马,使她毫不设防的步入了危险的境地,在天黑,林间毫无一人的环境下,她竟没有意识到亚雷这个花花公子所带来的危险。
  “他们的手仍然握在一起。炉桥下的灰烬由炉火垂直地照亮了,就像一片炎热干燥的荒野。炭火的红光落在他的脸上、手上,也落在她的脸上和手上,透射进她前额上蓬松的头发里,把她头发下的细皮嫩肉照得通红。这种红色,让人想象到末日来临的恐惧。她的巨大的身影映射在墙上和天花板上。她向前弯着腰,脖子上的每一粒钻石就闪闪发亮,像毒蛤蟆眨眼一样。她把额头靠在他的头上,开始讲述她的故事,讲述她怎样认识阿历克€Y尩卤次埠罄吹慕峁蜕底牛痛棺叛哿保坏阋裁挥型怂酢!雹?
  ……
  这是在新婚之夜,苔丝正在向她的丈夫安琪尔€Y尶死辰彩鏊豢暗脑庥龅那榫啊5ゴ康乃谔蛋茬鞫姆缌魇分螅坏挥猩炊芸模⒋蠓降脑铝怂瞪档娜衔庋茬鞫膊换嵩谝庾约旱墓ィ峁丛獾秸煞虻囊牌?
  《德伯家的苔丝》从问世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读到它时,仍然为之感动,为之深思。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⑩。今天看是悲剧,在当时却是大多数人真实的生活写照。苔丝的一生充满坎坷,布满荆棘,她的悲剧与其家庭的不幸、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资产阶级的霸权势力、安琪尔的虚伪,以及其自身个性的弱点是分不开的,当然也离不开作者托马斯€Y尮谋壑饕迩榻帷5遣还茉跹涝抖际且桓鑫嗬鞘逼诘男屡源恚涝抖际亲髡弑氏碌摹按拷嗟呐恕薄
  参考文献:
  [1][2][3][4][5][7][9] (英)哈代著.德伯家的苔丝[M].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译.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5.7
  [6] 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M] . 张谷若(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8]高玉芬.苔丝悲剧命运的四维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0] 鲁迅. 鲁迅全集: 第1 卷[ 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97.
其他文献
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了海南洋浦的盐田村,说那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座千年古盐场。其时我正在为创作一部关于盐史的多集电视片搜集资料,突然发现了这样一个重要线索,心底不禁涌出了“喜出望外”之情。    很容易就查到了一些洋浦盐田村的资料,据说这历史上的盐田不仅完整保存在现代环境里,而且它从没间断地依然生产着海盐。这自然是一个奇观,更是一个奇迹。往古来今,多少历史事物都被岁月更替的历史自己击碎了,可那
期刊
引言:图案的传统设计离不开古代人类的反复实践和创新思维,现今设计师也秉承了传统图案的设计内涵,并将其应用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在欣赏图形的形象设计时,都能看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内涵。不得不承认,最初从远古时期的图形到现代的图形设计,无论是设计风格还是传播所需要的媒体,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图形的设计也通过一种完全不同的媒介形式而表现,而且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意义重大。本文以吉祥
期刊
我国有悠久而灿烂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近代,更是出现了“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昌盛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有近600百个曲种,唱类270多种。可是现如今,有很多在几十年前风靡一时的优秀艺术形式几乎销声匿迹。这之中的代表就是与“蹦蹦”——二人转齐名的“奉调”——东北大鼓。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这类渐渐消亡的民族优秀艺术的代表。  一、东北大鼓“活态传承”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困境 
期刊
“花儿”这种在西北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和艺术性成为民俗学、音乐学及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重点。“花儿”属于弱势的文化形态,地域局限性强,大众接受度非常低。但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社会各界对民族艺术瑰宝逐渐重视,“花儿”日益成为颇具潜力的文化资源。  一、“花儿”的研究现状  1.“花儿”的艺术特征。“花儿”主要流传于甘肃、宁夏、新疆及青海西北四省,为多民族共享,是西部
期刊
浙江省龙泉市龙渊街道石马村位于市区北隅,离城14公里,海拔665米,是一个交通很不方便的高山小山村。全村198户、10个村民小组、779人,耕地面积664亩,山林面积24663亩,其中毛竹林7000亩,经济林100亩。环境优美,风光绮丽,民俗文化底蕴浓厚,有着“龙泉后花园”之称,靠着独特的元宵习俗风靡整个龙泉乃至丽水周边,有效的促进了该村的经济发展,2013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10万元,村集体收
期刊
早期秦文化考古研究的现状和缘起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历史时期,秦及早期秦文化的考古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诸如:  秦人的起源问题。秦人的起源目前仍有“东夷”和“西戎”两说。而秦人的起源是研究秦及早期秦文化的基础。虽然从文献和历史的角度出发有诸多的讨论,但考古学为此提供的资料还很欠缺。  秦人早期都邑问题。文献记载和目前为止的考古发现都证明秦人的早期都邑在今甘肃境内的礼县和天水一带,但以往
期刊
【摘 要】西部片作为好莱坞一个重要的类型电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塞尔乔·莱昂内作为“结束经典西部片样式的人”开启了一个独特的不同以往的西部片风格,他像在玛格丽特鸡尾酒中注入的龙舌兰一样充满活力,大受欢迎且爱不释手。本文将通过具体分析其所代表的通心粉西部片的产生、风格特征以及对后续的深远影响,阐述其在影坛中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塞尔乔·莱昂内;通心粉西部片;意大利;美国  在刚刚结束的
期刊
引言: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各国文化都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球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及认同,中国的水墨画也越来越被各国喜爱及运用,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它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在平面设计领域中起到了特殊的视觉效果,成为具有东方特色的审美表现符号。该文从传统水墨元素的特有内涵及艺术特点等方面逐步探索两者之间的融合、
期刊
引言:“新现实主义”表述《西藏组画》最为贴切,陈丹青更为真切地诠释了现实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这其中有一种撼动人心的人文关怀,直接彰显并颂扬人性之美,毫不掩饰,不掺杂任何无关因素,更加关注绘画本身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是纯粹的溯源欧洲古典传统,突破了苏式绘画的观念束缚,在附庸政治而造成的审美疲劳麻木的氛围中脱颖而出,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中独树一帜。它彻底扭转了人们的一种观念,无疑西藏组画有
期刊
朗朗乾坤,声威燕水;壮士悲行,千古绝美。千百年来,荆轲刺秦的故事,一直在华夏后世广为传颂。剑客侠士的慷慨赴义,成为人们敬慕英豪的史话谈资。从艺三十八年,虽使愚在文学、历史、人文、哲理等知识层面获益匪浅,但多仅为经验之谈而已。但在话剧《荆轲》一剧中所扮演的两个角色——田光、樊於期的潜心研磨,倾情投入的追忆,角色创作时的经历和感受,聊草于书,记为杂感,以飨日后深研舞台人物创造得失之究探。  田光和樊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