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感”一词提出的比较晚,这一概念在20世纪初才开始运用。随后教学界越来越重视语感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近些年来,新课改的实行,小学语文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于语感问题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新的教学观念提倡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而面临这种转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语感入手。在本文中,笔者从语感的特性入手分析,并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问题进行一些探索。语感教学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便是一种语文教学策略,善于利用这一策略对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来说十分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阶段裴炎
一、语感的定义与特征
(一)语感的定义
语感从字面理解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知。很多学者在研究语感之前,一般都会给语感下定义,虽然很多学者都在不断致力于一个完美并且科学的定义。但是语感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理解,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较为快速的把握能力,而且这种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即人们具有了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从思维学的角度来看,有学者则认为语感是直觉思维与经验思维的结合。又有部分学者从教学论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语感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得以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长时期的语言使用与语言训练的结果,使人们能够迅速的反应。为了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探索语感的特征十分重要,能够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从而加强小学语文的学习。
(二)语感的特征
第一,语感具有直觉性,这是语感较为鲜明的特征。之所以称之为直觉,是因为语感是人们对事物做出的教学快速的反应,而能够做出这种反应的基础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为直接的理解与判断。这种思维不同于我们日常的思维,是一种潜意识的思维,在进行这种思维的过程中,所得的结论并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凭借的是一种感悟。作为语感的直觉性则是表现为一种对于文字的不经思考的直接判断。而人类之所以具备语感的直觉性,是因为人们有着长期语言交往的经验,从而在人们的脑海里构成了语感图式。当人们面临一个新的语言环境时,这种语感图式便和情境相互照应,为人们直接的感知。
第二,语言具有多义性以及模糊性,这是因为语言是一种符号,无法全面的表达其所要表达的对象。并且有些词汇的意义不能够用语言去解释,只能够凭人们的日常经验或者感觉去判断。正如一位具有哲学味道的语言学家说过的那样“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最好保持沉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一些文章时,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我们去解释一篇文章,读者反而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但是如果通过读者自己的阅读,将会更能够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与不可说性,这也就是语感一大特征。
第三,其实语言本生并没有可感性,其之所以能够被感知,是因为人们通过对语言的阅读,产生语感,从而在脑海里形成一定的图像,意思就是语感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当利用语感进行联想时,我们发现这种联想能够在一瞬间便得以完成。这是因为语感在人们脑海中是一种表象的形式进行展示,而这种形象思维就使得人们的思维变得很好,所以语感一般是在一瞬间就得以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语感时,要把握的是语义,进而引起人们的语感,激发理解的兴趣。
二、应用语感教学的现实依据
(一)符合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粗到越来越多的信息,在面对这些信息时,如果要一个一个的细读,从而去捕获信息的内容,对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人们来说,显得有点不现实。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更为快速的掌握所要表达的信息,对于人们来说很重要。语感需要从小就训练起来,因此小学语文语感的训练尤为重要。之所以要进行语感教学,是因为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准确、灵敏的语感,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成长以后,能够更快的适应信息量如此庞杂的社会。
(二)帮助小学生形成语文能力
之所以要进行语文教学,是因为要建立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听、说、读、写,一般是通过阅读教学从而形成这四种能力。而这四种能力的体现则是和语感息息相关。因为不管是听说还是读写,都是建立在语言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的一种敏锐感知之上。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技能也将会相应的得到提高,而语言的基本知识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掌握,不断增强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在上文中,重点分析了语感的基本性质。而要使得学生的语感得以提高,要注重将传统的“诵读”、“涵泳”、“整体感悟”与现代理性分析的教学方式相互结合。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的习得语感技能,还是民族化与科学化相互统一的良好途径,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对语言的感受最为清晰,很多语言习惯还没有形成,此时能够更好的进行语言的可塑性训练。
三、小学生语文语感教学实践应用
(一)感知阶段的应用
低年级的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书面的语言,属于语感刚刚形成的时期,也就是属于感知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应该注重打好小学生语感的基础,结合新教材,对低年级小学生的语感进行良好的训练。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综合训练,第一,引导小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培养语感。上文简要阐述,语感是建立在一种联想的基础上,因此对于想象力丰富的人,语感上更加具有优势。但是小学生的接触世界比较少,想象力毕竟十分有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培养这种想象力,教师可以将所要表达的词汇同具体事物相联系,从而为小学生奠定今后的语感基础。
(二)领悟阶段的应用
中年级的小学生,要注重培养其语感的领悟能力。这主要是取决于中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此时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过渡阶段,即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思维开始过渡。其书面语言的能力发展快于口头语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点,比如注重培养学生读字与写字的能力,不断的改进督促学生识字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利用工具自己解决生字问题,从而为今后的语言书面运用奠定基础。
(三)鉴赏阶段的应用
高年级的小学生不同于低年级与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语言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够在他们识字方面花太多的时间,而是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调度他们的语感经验之上。鼓励阅读,培养他们阅读以及诵读的能力,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语感。
参考文献:
[1]朱萍.浅谈语感培养的阶段性及基本方法[J]. 语文教学通讯. 2008(13).
[2]曾春梅.领会 朗读 揣摩——培养语感小议[J]. 小学语文教学. 2012(03).
[3]孙艳玲.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09).
[4]郑刚.对小语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 小学语文教学. 2009(0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阶段裴炎
一、语感的定义与特征
(一)语感的定义
语感从字面理解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知。很多学者在研究语感之前,一般都会给语感下定义,虽然很多学者都在不断致力于一个完美并且科学的定义。但是语感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理解,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较为快速的把握能力,而且这种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即人们具有了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从思维学的角度来看,有学者则认为语感是直觉思维与经验思维的结合。又有部分学者从教学论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语感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得以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长时期的语言使用与语言训练的结果,使人们能够迅速的反应。为了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探索语感的特征十分重要,能够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从而加强小学语文的学习。
(二)语感的特征
第一,语感具有直觉性,这是语感较为鲜明的特征。之所以称之为直觉,是因为语感是人们对事物做出的教学快速的反应,而能够做出这种反应的基础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为直接的理解与判断。这种思维不同于我们日常的思维,是一种潜意识的思维,在进行这种思维的过程中,所得的结论并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凭借的是一种感悟。作为语感的直觉性则是表现为一种对于文字的不经思考的直接判断。而人类之所以具备语感的直觉性,是因为人们有着长期语言交往的经验,从而在人们的脑海里构成了语感图式。当人们面临一个新的语言环境时,这种语感图式便和情境相互照应,为人们直接的感知。
第二,语言具有多义性以及模糊性,这是因为语言是一种符号,无法全面的表达其所要表达的对象。并且有些词汇的意义不能够用语言去解释,只能够凭人们的日常经验或者感觉去判断。正如一位具有哲学味道的语言学家说过的那样“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最好保持沉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一些文章时,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我们去解释一篇文章,读者反而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但是如果通过读者自己的阅读,将会更能够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与不可说性,这也就是语感一大特征。
第三,其实语言本生并没有可感性,其之所以能够被感知,是因为人们通过对语言的阅读,产生语感,从而在脑海里形成一定的图像,意思就是语感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当利用语感进行联想时,我们发现这种联想能够在一瞬间便得以完成。这是因为语感在人们脑海中是一种表象的形式进行展示,而这种形象思维就使得人们的思维变得很好,所以语感一般是在一瞬间就得以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语感时,要把握的是语义,进而引起人们的语感,激发理解的兴趣。
二、应用语感教学的现实依据
(一)符合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粗到越来越多的信息,在面对这些信息时,如果要一个一个的细读,从而去捕获信息的内容,对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人们来说,显得有点不现实。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更为快速的掌握所要表达的信息,对于人们来说很重要。语感需要从小就训练起来,因此小学语文语感的训练尤为重要。之所以要进行语感教学,是因为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准确、灵敏的语感,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成长以后,能够更快的适应信息量如此庞杂的社会。
(二)帮助小学生形成语文能力
之所以要进行语文教学,是因为要建立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听、说、读、写,一般是通过阅读教学从而形成这四种能力。而这四种能力的体现则是和语感息息相关。因为不管是听说还是读写,都是建立在语言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的一种敏锐感知之上。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技能也将会相应的得到提高,而语言的基本知识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掌握,不断增强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在上文中,重点分析了语感的基本性质。而要使得学生的语感得以提高,要注重将传统的“诵读”、“涵泳”、“整体感悟”与现代理性分析的教学方式相互结合。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的习得语感技能,还是民族化与科学化相互统一的良好途径,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对语言的感受最为清晰,很多语言习惯还没有形成,此时能够更好的进行语言的可塑性训练。
三、小学生语文语感教学实践应用
(一)感知阶段的应用
低年级的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书面的语言,属于语感刚刚形成的时期,也就是属于感知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应该注重打好小学生语感的基础,结合新教材,对低年级小学生的语感进行良好的训练。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综合训练,第一,引导小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培养语感。上文简要阐述,语感是建立在一种联想的基础上,因此对于想象力丰富的人,语感上更加具有优势。但是小学生的接触世界比较少,想象力毕竟十分有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培养这种想象力,教师可以将所要表达的词汇同具体事物相联系,从而为小学生奠定今后的语感基础。
(二)领悟阶段的应用
中年级的小学生,要注重培养其语感的领悟能力。这主要是取决于中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此时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过渡阶段,即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思维开始过渡。其书面语言的能力发展快于口头语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点,比如注重培养学生读字与写字的能力,不断的改进督促学生识字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利用工具自己解决生字问题,从而为今后的语言书面运用奠定基础。
(三)鉴赏阶段的应用
高年级的小学生不同于低年级与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语言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够在他们识字方面花太多的时间,而是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调度他们的语感经验之上。鼓励阅读,培养他们阅读以及诵读的能力,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语感。
参考文献:
[1]朱萍.浅谈语感培养的阶段性及基本方法[J]. 语文教学通讯. 2008(13).
[2]曾春梅.领会 朗读 揣摩——培养语感小议[J]. 小学语文教学. 2012(03).
[3]孙艳玲.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09).
[4]郑刚.对小语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 小学语文教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