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6日,印度利用“先进防空”(AAD)导弹对1枚“普里特维-2”弹道导弹靶弹成功实施了拦截试验。这是印度利用AAD系统进行的第四次拦截试验,也是第三次成功的拦截试验(2010年3月进行的试验因靶弹偏离轨道坠入大海而失败)。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局局长萨拉斯瓦特在此次试验后称,这是印度导弹防御系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表明印度的低空导弹拦截能力已经成熟,并已做好集成到印度国家防空系统中的准备。
AAD系统组成
AAD系统是印度双层导弹防御系统的低空防御系统,用于对大气层内(最大高度30千米)目标拦截。从印度公布的情况看,AAD系统由任务控制中心(MCC)、发射控制中心(LCC)、雷达、运输/起竖发射车(TEL)和AAD拦截弹组成。
任务控制中心
MCC是AAD导弹防御系统的核心,负责协调整个系统的工作。它不仅能从雷达和卫星等不同信息源接收信息,还能由计算机同步处理信号,联接所有系统要素。控制中心计算机接收到雷达传输的目标信息后,首先根据目标速度、大小和飞行轨迹等信息,比对内嵌数据库资料,对目标进行分类,判断目标类型。一旦发现适合拦截的目标,Mcc需要根据目标飞行方向和各发射单元的状态,向各发射连或发射架分配目标数据。拦截后,还会进行毁伤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再次拦截。同时,MCC还发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能根据目标大小、速度和各单元拦截方向,判断拦截弹的需求量,以确保高杀伤概率。在处理完目标信息后,MCC向发射控制中心指定目标,并传送目标信息。
发射控制中心
LCC根据接收到的目标速度、高度和飞行弹道等数据,计算发射拦截弹的时间,并在发射前将地面制导数据嵌入到AAD弹上。拦截弹发射后,LCC通过数据链不断获得地面雷达提供的目标及拦截弹的方位、速度、弹道等信息,LCC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得到靶弹与拦截弹的相对位置信息,从而向AAD发送导引指令。导弹根据这些指令适时调整飞行姿态接近目标。当拦截弹接近目标导弹时,LCC激活AAD弹载传感器,开始搜索目标,AAD自动锁定靶弹。LCC也可以控制发射多枚AAD拦截弹拦截目标,以提高杀伤概率。
雷达
AAD系统最早采用法国“马斯特A”多功能三坐标雷达,其最大探测距离460千米,能同时跟踪200个目标,可探测飞行速度达13马赫的中程弹道导弹。但其数量有限,未来大批量装备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仅用于拦截试验。在2009年以后的试验中,印度国产的“剑鱼”雷达担当了这一任务,“马斯特A”仅用于辅助探测。“剑鱼”雷达是印度从以色列引进的“绿松树”多功能雷达的仿制品,探测距离达到600~800千米。印度还计划改进其性能,使其探测距离增至1500千米。
导弹发射车
AAD拦截导弹的发射车采用商用轮式卡车的底盘,具有运输、起竖和发射功能。在底盘前部装有燃气轮机发电机和变配电装置,中间部位安装了液压启动泵等起竖设施,底盘后部设置有采用金属框架结构的导弹发射架。发射车采用的底盘为前后各两轴的布局,既保证了较大的载重能力,又确保前后较大的轴距,提高了底盘稳定性,增大了上部承载空间。采用这种底盘的发射车适宜印度西北部印巴边境地区的山地地形。这种车辆可以大批量生产与装备,战时也可快速更换维修。
拦截弹
从印度透露的情况看,AAD导弹采用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长7.5米,质量约1.2吨,直径小于0.5米;弹体尾部安装了两组弹翼,其中主弹翼的面积较大,配合弹尾的推力矢量喷嘴,能有效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飞行中段采用惯性导航系统制导,末段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寻的制导;飞行速度达到4-6马赫,最大拦截高度30千米,既可拦截弹道导弹,也能摧毁高速飞机,还能摧毁飞行高度仅50米的巡航导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在完成两次成功拦截后,印度官员就宣称AAD导弹将改进为射程超过150千米的增程型防空导弹,称为“阿什温”。
AAD系统性能分析
AAD系统在2007年进行首次拦截试验后,印度官方就宣称该系统的拦截弹是印度自主研制的一型全新导弹。从其系统组成情况和印度官方公布的情况看,AAD系统具有以下特性:
导弹加速性能好,但高速机动性有限
从总体布局上看,AAD导弹采用了大长径比设计,通体如同一支硕大的标枪;尾部有两组弹翼,主弹翼翼面积很大,主要起到稳定作用,主翼后面还有一组小型舵翼,主要用于调整导弹姿态和飞行方向,这两组弹翼配合弹尾的推力矢量喷嘴,能有效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另外,AAD还采用了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保证了拦截需要的高加速性。尽管印度宣称AAD的性能超过“爱国者-3”,实际上其导弹控制技术仍停留在空气动力控制或尾部推力矢量控制方式,类似于“爱国者-2”。“爱国者-3”主要是利用头部的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实现导弹的高机动性,也就是利用导弹头部的燃气喷嘴控制导弹飞行方向,以获得高过载机动性,使转弯更灵活。而AAD拦截弹速度仅为4~6马赫,这与美国“爱国者”原型弹速度就达到5~8马赫的机动性能相比,尚有差距。
利导方式先进,但技术水平有限
印度国防科研机构官员称,AAD导弹在最后撞击目标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指挥”,这在反导系统发展史上是“里程碑”式创举。AAD在飞行中采用惯性导航和中段修正的制导方式,在末段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制导。这在反导系统发展史上较为少见。之前美国第一代防空导弹“波马克”也采用这种制导方式,但由于其制导精度有限和降低弹载设备载荷的原因,没有被推广。美国“爱国者-3”及俄罗斯S-400系统,甚至中国台湾地区的“天弓-2”也采用主动雷达寻的技术。AAD与“爱国者-2”和S-300相比,只是在末段增加了锁定装置。
发射方式简单,战备性能低
AAD系统采用商业卡车底盘作为运输、起竖和发射三用车底盘,这种底盘在印度导弹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其部件实现了最大化通用性,维护和保障费用进一步降低。但AAD在火力配置上采用了-一车一弹的部署方式,这使其拦截单元的火力容量非常有限。同类的S-300和“爱国者-2”都采用4联装配置,“爱国者-3”甚至是16联装。而且S-300和“爱国者”都具有反导与防空弹混装的能力,这不但增大了单元火力强度,而且使火力配置更加灵活。
AAD采用简单的热发射技术,而且主弹翼较大,无法折叠,因此其目前尚无法实现冷弹射发射,甚至无法装在发射箱中,这增7kT导弹的维护保养难度和危 险性。从目前印度现有导弹武器情况来看,印度似乎尚未解决冷发射技术,即使潜射的K-15(“萨加里卡”)也未采用发射筒或冷弹射方式,这无疑使AAD的战备性能大打折扣。
雷达探测距离有限,单雷达可能无法满足精度要求
印度在早期试验中使用了以色列“绿松树”和法国“马斯特A”雷达,最近几次试验改用印度国产的“剑鱼”雷达。从印度公布的“剑鱼”数据来看,其探测距离逐渐增大,而且印度计划继续增大“剑鱼”雷达的探测距离。“剑鱼”雷达的探测距离约600~800千米,这一距离在战区型反导系统中已较远。印度在“普里特维防空”(PAD,印度双层反导系统中的高层防御系统拦截弹)和AAD两种射程和射高有显著差别的系统中均采用这种雷达。从2007年的试验情况看,印度当时使用了部署在科纳克和巴拉迪布的两部远程跟踪雷达跟踪靶弹。这可能是因为较大的探测范围使单部雷达的探测精度受到影响,需要在两个不同地方部署两部相同的雷达才能实现目标的精确定位。这种情况也只能在试验中实现,在实际作战部署中则几乎不可能。
弹头采用破片杀伤技术,反导效果有限
尽管印度宣称AAD采用的是“碰撞杀伤”技术,性能堪比美国的“爱国者-3”导弹,但从印度公布的试验情况和通过对导弹机动性能的分析,这种可能性似乎不大。首先,AAD没有采用头部矢量机动控制技术,仅仅依靠尾部矢量控制和空气动力控制,其末段机动性有限。也就是说即使瞄得很准,导弹也无法在最后关头转向到目标导弹,达成弹头碰撞。其次,印度在试验中曾检验了AAD拦截巡航导弹的能力,对于这种飞行状态极不稳定的弹道导弹目标采用直接碰撞的难度更大。实际上在第二次试验后,《印度时报》就透露,AAD采用了“定向聚能弹头”。这种弹头使用了可控引信,可产生大量弹片,有选择地向目标方向抛射,形成扇形杀伤区。这种弹头技术在拦截飞机方面较为有效,但对反导来说仍属于破片杀伤的一种,并不一定能完全摧毁加固弹头。例如海湾战争中,一枚被美国“爱国者-2”成功拦截的“飞毛腿”导弹还是落到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兵营内,事后发现破片战斗部对导弹没有彻底杀伤。
拦截试验成功率高,实战能力未必强
从AAD试验记录来看,除一次靶弹故障外,其他3次AAD实际发射均取得成功,拦截成功率100%,这在世界反导武器发展史上确实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如此高的成功率使其性能反而遭受质疑。外界认为印度可能在试验中采用了类似美国地基拦截弹早期试验的方法,在靶弹上安装无线电信标。这虽然无从考证,但其几次试验的设定条件都较为简单却是事实。首先,几次试验的发射点和拦截点几乎完全一样,这使目标弹道特征完全一致。其次,几次试验采用的靶弹类型完全一致,这使目标特征完全一样。第三,几次试验的拦截高度基本一致,这使拦截时间计算参数完全一样。第四,几次试验的拦截距离很近,这使靶弹必须采用高弹道方式发射,雷达反应时间充裕。第五,几次试验采用的“普里特维-2”导弹为液体燃料导弹,飞行速度慢,头体不分离,雷达特征明显,是非典型弹道导弹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印度反导试验条件比较初级,高拦截率并不表明其实际反导水平就高。
总体上看,AAD导弹的性能基本与美国“爱国者-2”和俄罗斯S-300防空导弹相当,尚未达到美国“爱国者-3”导弹的水平。
AAD系统组成
AAD系统是印度双层导弹防御系统的低空防御系统,用于对大气层内(最大高度30千米)目标拦截。从印度公布的情况看,AAD系统由任务控制中心(MCC)、发射控制中心(LCC)、雷达、运输/起竖发射车(TEL)和AAD拦截弹组成。
任务控制中心
MCC是AAD导弹防御系统的核心,负责协调整个系统的工作。它不仅能从雷达和卫星等不同信息源接收信息,还能由计算机同步处理信号,联接所有系统要素。控制中心计算机接收到雷达传输的目标信息后,首先根据目标速度、大小和飞行轨迹等信息,比对内嵌数据库资料,对目标进行分类,判断目标类型。一旦发现适合拦截的目标,Mcc需要根据目标飞行方向和各发射单元的状态,向各发射连或发射架分配目标数据。拦截后,还会进行毁伤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再次拦截。同时,MCC还发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能根据目标大小、速度和各单元拦截方向,判断拦截弹的需求量,以确保高杀伤概率。在处理完目标信息后,MCC向发射控制中心指定目标,并传送目标信息。
发射控制中心
LCC根据接收到的目标速度、高度和飞行弹道等数据,计算发射拦截弹的时间,并在发射前将地面制导数据嵌入到AAD弹上。拦截弹发射后,LCC通过数据链不断获得地面雷达提供的目标及拦截弹的方位、速度、弹道等信息,LCC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得到靶弹与拦截弹的相对位置信息,从而向AAD发送导引指令。导弹根据这些指令适时调整飞行姿态接近目标。当拦截弹接近目标导弹时,LCC激活AAD弹载传感器,开始搜索目标,AAD自动锁定靶弹。LCC也可以控制发射多枚AAD拦截弹拦截目标,以提高杀伤概率。
雷达
AAD系统最早采用法国“马斯特A”多功能三坐标雷达,其最大探测距离460千米,能同时跟踪200个目标,可探测飞行速度达13马赫的中程弹道导弹。但其数量有限,未来大批量装备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仅用于拦截试验。在2009年以后的试验中,印度国产的“剑鱼”雷达担当了这一任务,“马斯特A”仅用于辅助探测。“剑鱼”雷达是印度从以色列引进的“绿松树”多功能雷达的仿制品,探测距离达到600~800千米。印度还计划改进其性能,使其探测距离增至1500千米。
导弹发射车
AAD拦截导弹的发射车采用商用轮式卡车的底盘,具有运输、起竖和发射功能。在底盘前部装有燃气轮机发电机和变配电装置,中间部位安装了液压启动泵等起竖设施,底盘后部设置有采用金属框架结构的导弹发射架。发射车采用的底盘为前后各两轴的布局,既保证了较大的载重能力,又确保前后较大的轴距,提高了底盘稳定性,增大了上部承载空间。采用这种底盘的发射车适宜印度西北部印巴边境地区的山地地形。这种车辆可以大批量生产与装备,战时也可快速更换维修。
拦截弹
从印度透露的情况看,AAD导弹采用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长7.5米,质量约1.2吨,直径小于0.5米;弹体尾部安装了两组弹翼,其中主弹翼的面积较大,配合弹尾的推力矢量喷嘴,能有效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飞行中段采用惯性导航系统制导,末段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寻的制导;飞行速度达到4-6马赫,最大拦截高度30千米,既可拦截弹道导弹,也能摧毁高速飞机,还能摧毁飞行高度仅50米的巡航导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在完成两次成功拦截后,印度官员就宣称AAD导弹将改进为射程超过150千米的增程型防空导弹,称为“阿什温”。
AAD系统性能分析
AAD系统在2007年进行首次拦截试验后,印度官方就宣称该系统的拦截弹是印度自主研制的一型全新导弹。从其系统组成情况和印度官方公布的情况看,AAD系统具有以下特性:
导弹加速性能好,但高速机动性有限
从总体布局上看,AAD导弹采用了大长径比设计,通体如同一支硕大的标枪;尾部有两组弹翼,主弹翼翼面积很大,主要起到稳定作用,主翼后面还有一组小型舵翼,主要用于调整导弹姿态和飞行方向,这两组弹翼配合弹尾的推力矢量喷嘴,能有效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另外,AAD还采用了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保证了拦截需要的高加速性。尽管印度宣称AAD的性能超过“爱国者-3”,实际上其导弹控制技术仍停留在空气动力控制或尾部推力矢量控制方式,类似于“爱国者-2”。“爱国者-3”主要是利用头部的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实现导弹的高机动性,也就是利用导弹头部的燃气喷嘴控制导弹飞行方向,以获得高过载机动性,使转弯更灵活。而AAD拦截弹速度仅为4~6马赫,这与美国“爱国者”原型弹速度就达到5~8马赫的机动性能相比,尚有差距。
利导方式先进,但技术水平有限
印度国防科研机构官员称,AAD导弹在最后撞击目标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指挥”,这在反导系统发展史上是“里程碑”式创举。AAD在飞行中采用惯性导航和中段修正的制导方式,在末段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制导。这在反导系统发展史上较为少见。之前美国第一代防空导弹“波马克”也采用这种制导方式,但由于其制导精度有限和降低弹载设备载荷的原因,没有被推广。美国“爱国者-3”及俄罗斯S-400系统,甚至中国台湾地区的“天弓-2”也采用主动雷达寻的技术。AAD与“爱国者-2”和S-300相比,只是在末段增加了锁定装置。
发射方式简单,战备性能低
AAD系统采用商业卡车底盘作为运输、起竖和发射三用车底盘,这种底盘在印度导弹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其部件实现了最大化通用性,维护和保障费用进一步降低。但AAD在火力配置上采用了-一车一弹的部署方式,这使其拦截单元的火力容量非常有限。同类的S-300和“爱国者-2”都采用4联装配置,“爱国者-3”甚至是16联装。而且S-300和“爱国者”都具有反导与防空弹混装的能力,这不但增大了单元火力强度,而且使火力配置更加灵活。
AAD采用简单的热发射技术,而且主弹翼较大,无法折叠,因此其目前尚无法实现冷弹射发射,甚至无法装在发射箱中,这增7kT导弹的维护保养难度和危 险性。从目前印度现有导弹武器情况来看,印度似乎尚未解决冷发射技术,即使潜射的K-15(“萨加里卡”)也未采用发射筒或冷弹射方式,这无疑使AAD的战备性能大打折扣。
雷达探测距离有限,单雷达可能无法满足精度要求
印度在早期试验中使用了以色列“绿松树”和法国“马斯特A”雷达,最近几次试验改用印度国产的“剑鱼”雷达。从印度公布的“剑鱼”数据来看,其探测距离逐渐增大,而且印度计划继续增大“剑鱼”雷达的探测距离。“剑鱼”雷达的探测距离约600~800千米,这一距离在战区型反导系统中已较远。印度在“普里特维防空”(PAD,印度双层反导系统中的高层防御系统拦截弹)和AAD两种射程和射高有显著差别的系统中均采用这种雷达。从2007年的试验情况看,印度当时使用了部署在科纳克和巴拉迪布的两部远程跟踪雷达跟踪靶弹。这可能是因为较大的探测范围使单部雷达的探测精度受到影响,需要在两个不同地方部署两部相同的雷达才能实现目标的精确定位。这种情况也只能在试验中实现,在实际作战部署中则几乎不可能。
弹头采用破片杀伤技术,反导效果有限
尽管印度宣称AAD采用的是“碰撞杀伤”技术,性能堪比美国的“爱国者-3”导弹,但从印度公布的试验情况和通过对导弹机动性能的分析,这种可能性似乎不大。首先,AAD没有采用头部矢量机动控制技术,仅仅依靠尾部矢量控制和空气动力控制,其末段机动性有限。也就是说即使瞄得很准,导弹也无法在最后关头转向到目标导弹,达成弹头碰撞。其次,印度在试验中曾检验了AAD拦截巡航导弹的能力,对于这种飞行状态极不稳定的弹道导弹目标采用直接碰撞的难度更大。实际上在第二次试验后,《印度时报》就透露,AAD采用了“定向聚能弹头”。这种弹头使用了可控引信,可产生大量弹片,有选择地向目标方向抛射,形成扇形杀伤区。这种弹头技术在拦截飞机方面较为有效,但对反导来说仍属于破片杀伤的一种,并不一定能完全摧毁加固弹头。例如海湾战争中,一枚被美国“爱国者-2”成功拦截的“飞毛腿”导弹还是落到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兵营内,事后发现破片战斗部对导弹没有彻底杀伤。
拦截试验成功率高,实战能力未必强
从AAD试验记录来看,除一次靶弹故障外,其他3次AAD实际发射均取得成功,拦截成功率100%,这在世界反导武器发展史上确实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如此高的成功率使其性能反而遭受质疑。外界认为印度可能在试验中采用了类似美国地基拦截弹早期试验的方法,在靶弹上安装无线电信标。这虽然无从考证,但其几次试验的设定条件都较为简单却是事实。首先,几次试验的发射点和拦截点几乎完全一样,这使目标弹道特征完全一致。其次,几次试验采用的靶弹类型完全一致,这使目标特征完全一样。第三,几次试验的拦截高度基本一致,这使拦截时间计算参数完全一样。第四,几次试验的拦截距离很近,这使靶弹必须采用高弹道方式发射,雷达反应时间充裕。第五,几次试验采用的“普里特维-2”导弹为液体燃料导弹,飞行速度慢,头体不分离,雷达特征明显,是非典型弹道导弹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印度反导试验条件比较初级,高拦截率并不表明其实际反导水平就高。
总体上看,AAD导弹的性能基本与美国“爱国者-2”和俄罗斯S-300防空导弹相当,尚未达到美国“爱国者-3”导弹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