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巨大潜在动力。预习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教师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预习能带来很多功效,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预习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全方位的。
【关键词】课前预习;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0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两年前,我们在数学科进行了课前预习的探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课前预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也同样适用、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巨大潜在动力。
课前预习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发挥课堂35分钟最佳效果的必要前提和步骤。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掘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要引导得法,就能更好地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化学生的情感意识。达到课堂有效性目标。学生课前预习过的课堂效果,远比没预习过的好,而学生课前按教师的指导,有条理,有步骤地预习后的课堂效果,又远比学生盲目地,随意地预习后的效果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正确的方法进行预习后,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收效。这样,课前、课堂、课后紧密衔接,达到高度完美地统一。
因此,我们就对如何指导学生课前有效预习,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一、首先应教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
课前预习,方法多种多样,但语文科的课前预习,必须符合语文科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要科学地、系统地进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预习的可按以下步骤方法指导进行。
第一步: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一遍课文后,能大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例如:预习的课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学生在初读时,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大致经过。预习的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学生在初读时,就要搞清写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每个景物的大致特点等等。从而整体地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步:细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逐字逐句地读,读懂每句话,在书上勾出生字词,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生字新词。对于生字和自学,可按音、形、义三方进行。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正确用字。“读准字音”就是要借助汉语拼音,认清声母、韵母、声调从而正确地读出字音,多读几遍,强化认识;“认清字形”要从这个生字的结构、偏旁部件、笔画、笔顺等方面去认识这个生字。还可以让学生找出这个生字的形近字加以比较,看看这个字易出错的地方,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比较,提高识字能力;“理解字义”就是要把这个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还要勤翻字典帮助理解字义。
第三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要做到:标出自然段,以自然段为单位,逐句逐句地读,搞清每句话的意思。读完一个自然段,要想一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这样逐段逐段地读完全文,又要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能说出大体内容,想想作者的写作目的,自己有什么感想、体会,特别要注意的是,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和段落要注明,待第二天课堂上解决。另外,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并能想办法能解决疑问,特别鼓励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
第四步:自我检测。检测的方法,就是看自己是否能解答课后的问题,若解答不了,就还要读课文,还要想办法。如果实在是解答不了,注上符号,待课堂上解决。
二、课前预习应注意的原则。
1、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收获。
2、教师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课前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要能充公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还要让学生大脑充分地运转,使其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习。
3、指导预习要因人而异,因材而异。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和接受能力不同,在指导预习时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低年级的小朋友识字不多,预习的作业应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这就要求老师与家长要多进行沟通,教会家长怎样和孩子一起预习,为以后孩子自己学会预习打下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在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达到自己预习的要求,可以作为学生自己预习数学的起点。这时,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的利用课堂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步骤,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为学生设计预习方案,设计主要有三点内容:(1)你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2)你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3)你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你认为更好的想法?这样的预习型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还要恰当运用教学艺术。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是一项不完美的艺术。”因而我们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拨动学生心弦。
1、教师的语言充满激励性。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之时,切忌用命令的口吻,生硬的语气强加给学生,这样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将单调乏味的语言化为激励的话语,多一份亲切,多一份商量,对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学习,将大有帮助。比如我们学校六年级语数两科的教学,效果明显不同。学生普遍好学语文,对数学较淡漠,老师也为之苦恼。经过我与学生的倾心交谈,原因便是数学老师常常语言生硬,而且都是命令式,而语文老师亲和力强,她的话语让学生爱听,愿听,如此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学习效果的不同。 2、面向全体,氛围宽松自由。一个班级中,自然会存在学生之间的差异,诸如个性气质,兴趣、爱好等等。教师应正视这些差异,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应有弹性,绝不能死定条款,以至于束缚学生,而应让他们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如:哪几节你最喜欢读?为什么?课文中哪些词语你觉得好,把它摘录下来,想一想,这些词语可不可以换成其他词语?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选择词句优美的课文,或选择感情深沉的片段,或选择幽默风趣的章节。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来完成任务。
3、创设合作竞争天地。在合作与竞争中,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中,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竞争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证明合作与竞争既能促进集体的和谐,也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拼,从而提高自己。
四、预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1、首先,有效预习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他们个性发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蕴含着丰富的潜在性,能够通过各种因素的作用而逐步转变为现实。而小学生的预习,是他们按一定要求所作的自我学习活动,这种自我活动,是课堂教学中无法替代的,他们不依赖教师,几乎不受同学影响,而是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展。
2、其次,有效预习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进行阅读观察、思考判断、分析概括等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得到锻炼。预习中,有时,他们为碰到问题、难题而绞尽脑汁;有时,他们为自己攻克难点、自学成功而欢欣鼓舞,这些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正是促使其不断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渐渐地,他们在预习中良好的学习品质与习惯逐步形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由此而生。
3、有效预习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人的智能发展,见效于自己的实践活动。预习,是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独立地、尝试性地去学习新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自我实践。这样,学生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学到的知识,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充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逐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有效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5、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
总之,预习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当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实践操作时还须把握许多细节问题,比如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适当与适量的问题等等。我们不应让课外知识喧宾夺主,更不应偏离课堂教学主线,教学是一门艺术,处处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地去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课前预习;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0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两年前,我们在数学科进行了课前预习的探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课前预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也同样适用、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巨大潜在动力。
课前预习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发挥课堂35分钟最佳效果的必要前提和步骤。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掘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要引导得法,就能更好地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化学生的情感意识。达到课堂有效性目标。学生课前预习过的课堂效果,远比没预习过的好,而学生课前按教师的指导,有条理,有步骤地预习后的课堂效果,又远比学生盲目地,随意地预习后的效果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正确的方法进行预习后,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收效。这样,课前、课堂、课后紧密衔接,达到高度完美地统一。
因此,我们就对如何指导学生课前有效预习,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一、首先应教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
课前预习,方法多种多样,但语文科的课前预习,必须符合语文科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要科学地、系统地进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预习的可按以下步骤方法指导进行。
第一步: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一遍课文后,能大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例如:预习的课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学生在初读时,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大致经过。预习的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学生在初读时,就要搞清写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每个景物的大致特点等等。从而整体地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步:细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逐字逐句地读,读懂每句话,在书上勾出生字词,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生字新词。对于生字和自学,可按音、形、义三方进行。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正确用字。“读准字音”就是要借助汉语拼音,认清声母、韵母、声调从而正确地读出字音,多读几遍,强化认识;“认清字形”要从这个生字的结构、偏旁部件、笔画、笔顺等方面去认识这个生字。还可以让学生找出这个生字的形近字加以比较,看看这个字易出错的地方,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比较,提高识字能力;“理解字义”就是要把这个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还要勤翻字典帮助理解字义。
第三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要做到:标出自然段,以自然段为单位,逐句逐句地读,搞清每句话的意思。读完一个自然段,要想一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这样逐段逐段地读完全文,又要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能说出大体内容,想想作者的写作目的,自己有什么感想、体会,特别要注意的是,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和段落要注明,待第二天课堂上解决。另外,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并能想办法能解决疑问,特别鼓励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
第四步:自我检测。检测的方法,就是看自己是否能解答课后的问题,若解答不了,就还要读课文,还要想办法。如果实在是解答不了,注上符号,待课堂上解决。
二、课前预习应注意的原则。
1、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收获。
2、教师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课前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要能充公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还要让学生大脑充分地运转,使其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习。
3、指导预习要因人而异,因材而异。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和接受能力不同,在指导预习时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低年级的小朋友识字不多,预习的作业应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这就要求老师与家长要多进行沟通,教会家长怎样和孩子一起预习,为以后孩子自己学会预习打下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在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达到自己预习的要求,可以作为学生自己预习数学的起点。这时,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的利用课堂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步骤,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为学生设计预习方案,设计主要有三点内容:(1)你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2)你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3)你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你认为更好的想法?这样的预习型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还要恰当运用教学艺术。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是一项不完美的艺术。”因而我们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拨动学生心弦。
1、教师的语言充满激励性。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之时,切忌用命令的口吻,生硬的语气强加给学生,这样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将单调乏味的语言化为激励的话语,多一份亲切,多一份商量,对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学习,将大有帮助。比如我们学校六年级语数两科的教学,效果明显不同。学生普遍好学语文,对数学较淡漠,老师也为之苦恼。经过我与学生的倾心交谈,原因便是数学老师常常语言生硬,而且都是命令式,而语文老师亲和力强,她的话语让学生爱听,愿听,如此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学习效果的不同。 2、面向全体,氛围宽松自由。一个班级中,自然会存在学生之间的差异,诸如个性气质,兴趣、爱好等等。教师应正视这些差异,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应有弹性,绝不能死定条款,以至于束缚学生,而应让他们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如:哪几节你最喜欢读?为什么?课文中哪些词语你觉得好,把它摘录下来,想一想,这些词语可不可以换成其他词语?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选择词句优美的课文,或选择感情深沉的片段,或选择幽默风趣的章节。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来完成任务。
3、创设合作竞争天地。在合作与竞争中,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中,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竞争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证明合作与竞争既能促进集体的和谐,也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拼,从而提高自己。
四、预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1、首先,有效预习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他们个性发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蕴含着丰富的潜在性,能够通过各种因素的作用而逐步转变为现实。而小学生的预习,是他们按一定要求所作的自我学习活动,这种自我活动,是课堂教学中无法替代的,他们不依赖教师,几乎不受同学影响,而是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展。
2、其次,有效预习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进行阅读观察、思考判断、分析概括等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得到锻炼。预习中,有时,他们为碰到问题、难题而绞尽脑汁;有时,他们为自己攻克难点、自学成功而欢欣鼓舞,这些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正是促使其不断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渐渐地,他们在预习中良好的学习品质与习惯逐步形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由此而生。
3、有效预习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人的智能发展,见效于自己的实践活动。预习,是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独立地、尝试性地去学习新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自我实践。这样,学生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学到的知识,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充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逐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有效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5、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
总之,预习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当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实践操作时还须把握许多细节问题,比如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适当与适量的问题等等。我们不应让课外知识喧宾夺主,更不应偏离课堂教学主线,教学是一门艺术,处处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地去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