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观主义三部曲”首度集结上演,万众瞩目的《一步之遥》即将上映,因为这两个原因,隐遁了四年的廖一梅,现在重新回到公众视线。“世界的一切都是寓言,它一定会告诉你什么,我特别切身的疑惑、困惑、痛苦和问题,压得我不能畅快地呼吸,我用各种方式试图把它讲出来,表达出来,我试图对于遭受到的这一切做出反抗,或者是反应,或者是你要确定自己在这个生命中的一种位置。写作“三部曲”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廖一梅说。
从《恋爱的犀牛》到《琥珀》,廖一梅和孟京辉让成千上万的观众在剧中找到了自己,追问自己的心灵。《柔软》虽然一样执著而坦率,毫无保留地对人性和情感展开最犀利最深邃的剖析,但她在这部戏中撕去了标签,直接探寻到“人”这个本质,廖一梅说这是她想要的化繁为简。在《柔软》之后,廖一梅除了出版一本《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索性就消失在公共场合。书中收录了廖一梅近年来最精华的文字和图片,包括散文、谈话录、小说、剧本中的经典台词。出这本书的目的很简单,在推出每一部戏后,都有观众希望从她这里得到答案,廖一梅一个一个的回答得也累了,于是决定出书把所有人的问题都回答完了。她只是不想说那么多话。出书之后,廖一梅没有再写什么,主动淡出人们的视野。她把自己比喻成一条河,自然流动。这条河有力量磅礴的时候,也会有安静的流动。“我以一种很怡然自得的方式在生活,前几部戏都是在追问,并没有给出什么答案,作者也很难给出什么明确的答案。但这些追问并没有消失,我只是换了一种不明显的方式继续追问”。
有时廖一梅庆幸自己是做话剧,即便不露面,但这些年轻时吃苦受累写出的东西,一遍遍在台上感动着观众也就够了。她不害怕别人忘记自己,只要剧场还在,自己还能发问。
十一年,三部戏
郝蕾形容第一次见到廖一梅,说她是个“古灵精怪”的女孩,记者深有同感。虽然已经是个孩子妈,但拍照的神情、架势亦如多年前的宣传照——黑色短发,额头有一圈挑染的红色,衣服颜色只有黑白灰。站着的时候微微叉着腿,头歪向一边。让广大女人生气的是,连腰细程度都没什么变化。这样的表情,永远像在想问题。瘦小的外表下,有着固执处世的内心,以及充满无限好奇与困惑的大脑。
拍完照后,廖一梅马上回到化妆间,拿起一片卸妆棉开始擦唇膏和眼妆,化妆师在旁边笑话她“不习惯了吧,再把眼睛擦下来”。廖一梅从《柔软》之后就没有再创作,算上已经有四年时间没在公开场合露面。这四年她素面朝天,家里化妆品变得硬邦邦的,过期之后全被她扔掉了。“我想要更加纯粹本源的状态。很少参加party活动。现在连演要重新接受采访,我有点不适应。”
“悲观主义三部曲”连演是孟京辉的主意,廖一梅也是双手赞同。第一部《恋爱的犀牛》写于1999年,第二部《琥珀》写于2005年,第三部《柔软》写于2010年。十一年,三部戏。十一年,对谁都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从来没有三部戏连贯起来看过。这次连演就像是任时光穿来穿去,觉得很有趣。”
“很有趣”,廖一梅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作品以及生活中的感受。在“三部曲”中,马路是一名犀牛饲养员;小优是一个自然博物馆的解说员,整日与恐龙作伴;《柔软》中郝蕾饰演了一名被世人认作是荡妇的医生,这些职业似乎离生活还有段距离。廖一梅喜欢给主角赋予一个不那么具体的职业,它让观众有想象的空间。“这些职业都很有想象力,展现我的故事。它们给我带来遐想,比如一个养犀牛的就是比打字员有趣”,廖一梅只是很简单地把艺术分为有趣和无趣。
廖一梅平时很少到蜂巢剧场,除非是新戏首演时作为家属来捧场。她通常都是把本子写完交给孟京辉,自己不做任何改动。每次廖一梅走进剧场,都有一种特别奇异的进了时光隧道的感觉,“你年轻的气息,然后所有的冲动,激情,任性,所有的一切,居然在一个地方, 原封不动地保存在那。你可能自己都不能再感受到它了,但是看到那些年轻的演员,在台上以同样的,以自己十几年前的热情再说那些台词,真的是恍如隔世的感觉”。廖一梅现在已经脱离了她的二十八岁,这部戏成了一个另外的生命在和所有的人在交流。
无数人问过廖一梅,“三部戏中你比较偏爱哪部呢”?廖一梅真的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就像一个人的胳膊和腿,我都喜欢。没有腿没法走路,这些戏都是我的某一部分”:《恋爱的犀牛》中的激情,对爱不顾一切的勇气,个人与世界沟通的愿望是她的一部分;《琥珀》中充分的怀疑、犹豫和困惑,在生命的游戏中以什么方式来操作是她给自己设置的选择题。到《柔软》时,廖一梅甚至没有特别大的兴趣来构建有趣的故事,她只是很简单地直接写出自己的追问,对男人、女人的思考推到关于人的本质。
十一年三部戏,身为一名作者,廖一梅对自己的低产安之若素。她是一个特别反感说废话的人,“我不是技巧性写作,每部戏肯定带有作者当下的状态。我的所思所想,我的触觉嗅觉,我的身体状态。就像身体的烙印一样。我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废话和无用的信息,所以呢如果我不是有非说不可的话,我尽量保持沉默”。但只要廖一梅发声,就肯定是打在心上的一声惊雷。她很庆幸自己选择做戏剧,即便不工作,无牵无挂地做她想做的事情。
感谢我所有的笨拙
除了“悲观主义三部曲”连演,12月份即将上演的《一步之遥》,廖一梅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编剧名单中。廖一梅自认是被忽悠来的,“姜文打电话跟我讲当年科波拉拍《教父》,剧本改了多遍就是不行,于是找到了小罗伯特·唐尼的老爹罗伯特·唐尼当编剧。可这位老爹不愿意掺和,科波拉跟他说就写一场。老爹坳不过去,答应只写一场,但不署名。如果得了奥斯卡提他一句就行”,后来这部电影果真获奖,科波拉在领奖时还真提了这件事情,“姜文说这是一段电影美谈,你也帮我写一场吧”,于是一场变两场,两场变四场,四场变四个月,直到全片拍摄完成。 廖一梅到了剧组,墙上贴满了分场大纲,全部场景都定了,就是没有台词。剧组的人拒绝让她接触到之前写好的东西,只由工作人员口述一遍。廖一梅听得一头雾水,最后还是姜文花了一个多小时,把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演”了一遍,“我当时心中一片戚然,看见了这个荒诞故事里姜文的落寞和无奈”。廖一梅说,“这是个伤心的故事”。姜文只说:“写吧,你写好,我们就拍。”
外界对廖一梅的标签通常是:倔强、文艺、不与世界妥协。但这不代表廖一梅的形状苦大仇深。相反,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话直接、喜欢大笑。“姜文说我能写好,因为这是一部包裹着喜剧色彩的悲剧”。 她的戏剧,即便是最痛苦、最激烈的表演中,也希望观众会笑。“我不喜欢一味的悲悲切切,喜欢有幽默感,尤其是在面对痛苦的时刻的幽默感,认为那才是一种尊严的表现”。已经写了“三部曲”的她,承认悲观主义是自己的底子,她就是这样看待人、世界和生活的。但是有悲观垫底,人应该积极地生活,“肯定要去努力地改变,努力地去做你想做的事、努力地表达,但是对结果不要想得太多,可能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想法吧”。
如此算来,廖一梅算是一位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所以才会写出“上天会厚待那些勇敢的人”这样的台词。她从来不回避痛苦,基本上是迎着刀尖儿上的人,在困难面前,廖一梅不认为有任何捷径、投机取巧的那条路。1999年在《恋爱的犀牛》演出之前,孟京辉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21万元,并且跟朋友借了钱,用双肩包把钱背回来,孟京辉跟廖一梅约定,如果赔了,廖一梅写一年的电视剧还钱。
就这样,难产的《恋爱的犀牛》终于诞生了,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讲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为了她做了一个人能所做的一切,也未能成全他的爱情。剧中的主角马路是别人眼中的偏执狂,算是人群中的犀牛——实属异类。这部没有故事情节,背景抽象的话剧成为改变当时整个戏剧行业的实验先锋。
“年轻时是很纠结的人,喜欢刨根问底,难受时能把自己活劈了,不会给自己找理由,不能原谅自己,能把自己弄疯了。有时候我们觉得顶到死胡同了,马上会豁然开朗,但是如果自己躲着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会不断骚扰你。任何性情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帮助。苦就要吃,累就要受”。
孩子,是股深不可测的力量
廖一梅每年都会去几趟西藏,她喜欢视野远,人少的地方。“我在开阔的地方,发现自己天然会笑,自己的嘴角不自觉就会呈现微笑的状态。眼睛会非常舒服,心情是打开的放松”。回北京后,廖一梅觉得每样东西都离自己很近,堵得慌。她开玩笑地说自己可能有“幽闭恐惧症”,所以处在遥远的磁场时才会自己感到温暖。
喜欢同等力量,这是廖一梅做选择的初衷,选朋友也是如此。郝蕾用“神交”来形容两个人的关系,她们因为《恋爱的犀牛》结识,算起来也有十年了。廖一梅却不用“闺蜜”来形容彼此的关系,觉得那样太黏糊糊了。她们坐在一起什么都讨论,就是不聊私事。有一次孟京辉在旁边听着什么话也不说,末了打趣说:“你们俩聊天,我简直不敢插嘴”。
在郝蕾眼中,廖一梅这么多年都没有变化,即便是做了母亲,她和儿子在一起也像两个大朋友。说起孩子,廖一梅也觉得很奇怪,“我们家孩子特别开朗,阳光,善于表达,爱热闹,也不知道随谁了。跟我和孟京辉都不一样,特别好说话。我俩都不好说话,所以孩子挺喜欢哄我们”。廖一梅说自己从他的身上学到不少:人的天性是快乐的,是阳光的。作为一个孩子,他并不一定比大人懂得少,他的天性里有一种本然的和世界沟通的方式,但大人已经忘了。
孩子是跟着《琥珀》一起在肚子里成长、落地。在编剧手记中,她这样写道:去年立春的时候,我坐在电脑前写《琥珀》的故事,身上一直穿着肥大的防辐射外衣。我已经感到了暴风雨来临前那种空气的颤动,它必将到来,必将把我席卷,我并不着急,我等着,等着人生把我抛向那个漩涡,等着生命向我崭露它新一轮的花招,展示它深不可测的力量。
现在,廖一梅经常会从儿子身上看到这股“深不可测的力量”。孩子喜欢跟廖一梅谈论很严肃的问题,并且把孟京辉听得目瞪口呆。“有一次,儿子问我:‘妈妈你知道我的人生目标吗?’我说我记得,‘你跟我说过你想爱咋地咋地。’儿子说‘那是我的人生原则,目标是要快乐。’我跟儿子说这个目标不错,自己也挺得意,觉得我和老孟这些年潜移默化挺好”。
“其实认为什么是快乐很重要,而感到快乐和认为快乐又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此刻感到快乐,对世界报以淡淡的微笑,时而也大笑。”廖一梅说。
从《恋爱的犀牛》到《琥珀》,廖一梅和孟京辉让成千上万的观众在剧中找到了自己,追问自己的心灵。《柔软》虽然一样执著而坦率,毫无保留地对人性和情感展开最犀利最深邃的剖析,但她在这部戏中撕去了标签,直接探寻到“人”这个本质,廖一梅说这是她想要的化繁为简。在《柔软》之后,廖一梅除了出版一本《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索性就消失在公共场合。书中收录了廖一梅近年来最精华的文字和图片,包括散文、谈话录、小说、剧本中的经典台词。出这本书的目的很简单,在推出每一部戏后,都有观众希望从她这里得到答案,廖一梅一个一个的回答得也累了,于是决定出书把所有人的问题都回答完了。她只是不想说那么多话。出书之后,廖一梅没有再写什么,主动淡出人们的视野。她把自己比喻成一条河,自然流动。这条河有力量磅礴的时候,也会有安静的流动。“我以一种很怡然自得的方式在生活,前几部戏都是在追问,并没有给出什么答案,作者也很难给出什么明确的答案。但这些追问并没有消失,我只是换了一种不明显的方式继续追问”。
有时廖一梅庆幸自己是做话剧,即便不露面,但这些年轻时吃苦受累写出的东西,一遍遍在台上感动着观众也就够了。她不害怕别人忘记自己,只要剧场还在,自己还能发问。
十一年,三部戏
郝蕾形容第一次见到廖一梅,说她是个“古灵精怪”的女孩,记者深有同感。虽然已经是个孩子妈,但拍照的神情、架势亦如多年前的宣传照——黑色短发,额头有一圈挑染的红色,衣服颜色只有黑白灰。站着的时候微微叉着腿,头歪向一边。让广大女人生气的是,连腰细程度都没什么变化。这样的表情,永远像在想问题。瘦小的外表下,有着固执处世的内心,以及充满无限好奇与困惑的大脑。
拍完照后,廖一梅马上回到化妆间,拿起一片卸妆棉开始擦唇膏和眼妆,化妆师在旁边笑话她“不习惯了吧,再把眼睛擦下来”。廖一梅从《柔软》之后就没有再创作,算上已经有四年时间没在公开场合露面。这四年她素面朝天,家里化妆品变得硬邦邦的,过期之后全被她扔掉了。“我想要更加纯粹本源的状态。很少参加party活动。现在连演要重新接受采访,我有点不适应。”
“悲观主义三部曲”连演是孟京辉的主意,廖一梅也是双手赞同。第一部《恋爱的犀牛》写于1999年,第二部《琥珀》写于2005年,第三部《柔软》写于2010年。十一年,三部戏。十一年,对谁都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从来没有三部戏连贯起来看过。这次连演就像是任时光穿来穿去,觉得很有趣。”
“很有趣”,廖一梅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作品以及生活中的感受。在“三部曲”中,马路是一名犀牛饲养员;小优是一个自然博物馆的解说员,整日与恐龙作伴;《柔软》中郝蕾饰演了一名被世人认作是荡妇的医生,这些职业似乎离生活还有段距离。廖一梅喜欢给主角赋予一个不那么具体的职业,它让观众有想象的空间。“这些职业都很有想象力,展现我的故事。它们给我带来遐想,比如一个养犀牛的就是比打字员有趣”,廖一梅只是很简单地把艺术分为有趣和无趣。
廖一梅平时很少到蜂巢剧场,除非是新戏首演时作为家属来捧场。她通常都是把本子写完交给孟京辉,自己不做任何改动。每次廖一梅走进剧场,都有一种特别奇异的进了时光隧道的感觉,“你年轻的气息,然后所有的冲动,激情,任性,所有的一切,居然在一个地方, 原封不动地保存在那。你可能自己都不能再感受到它了,但是看到那些年轻的演员,在台上以同样的,以自己十几年前的热情再说那些台词,真的是恍如隔世的感觉”。廖一梅现在已经脱离了她的二十八岁,这部戏成了一个另外的生命在和所有的人在交流。
无数人问过廖一梅,“三部戏中你比较偏爱哪部呢”?廖一梅真的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就像一个人的胳膊和腿,我都喜欢。没有腿没法走路,这些戏都是我的某一部分”:《恋爱的犀牛》中的激情,对爱不顾一切的勇气,个人与世界沟通的愿望是她的一部分;《琥珀》中充分的怀疑、犹豫和困惑,在生命的游戏中以什么方式来操作是她给自己设置的选择题。到《柔软》时,廖一梅甚至没有特别大的兴趣来构建有趣的故事,她只是很简单地直接写出自己的追问,对男人、女人的思考推到关于人的本质。
十一年三部戏,身为一名作者,廖一梅对自己的低产安之若素。她是一个特别反感说废话的人,“我不是技巧性写作,每部戏肯定带有作者当下的状态。我的所思所想,我的触觉嗅觉,我的身体状态。就像身体的烙印一样。我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废话和无用的信息,所以呢如果我不是有非说不可的话,我尽量保持沉默”。但只要廖一梅发声,就肯定是打在心上的一声惊雷。她很庆幸自己选择做戏剧,即便不工作,无牵无挂地做她想做的事情。
感谢我所有的笨拙
除了“悲观主义三部曲”连演,12月份即将上演的《一步之遥》,廖一梅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编剧名单中。廖一梅自认是被忽悠来的,“姜文打电话跟我讲当年科波拉拍《教父》,剧本改了多遍就是不行,于是找到了小罗伯特·唐尼的老爹罗伯特·唐尼当编剧。可这位老爹不愿意掺和,科波拉跟他说就写一场。老爹坳不过去,答应只写一场,但不署名。如果得了奥斯卡提他一句就行”,后来这部电影果真获奖,科波拉在领奖时还真提了这件事情,“姜文说这是一段电影美谈,你也帮我写一场吧”,于是一场变两场,两场变四场,四场变四个月,直到全片拍摄完成。 廖一梅到了剧组,墙上贴满了分场大纲,全部场景都定了,就是没有台词。剧组的人拒绝让她接触到之前写好的东西,只由工作人员口述一遍。廖一梅听得一头雾水,最后还是姜文花了一个多小时,把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演”了一遍,“我当时心中一片戚然,看见了这个荒诞故事里姜文的落寞和无奈”。廖一梅说,“这是个伤心的故事”。姜文只说:“写吧,你写好,我们就拍。”
外界对廖一梅的标签通常是:倔强、文艺、不与世界妥协。但这不代表廖一梅的形状苦大仇深。相反,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话直接、喜欢大笑。“姜文说我能写好,因为这是一部包裹着喜剧色彩的悲剧”。 她的戏剧,即便是最痛苦、最激烈的表演中,也希望观众会笑。“我不喜欢一味的悲悲切切,喜欢有幽默感,尤其是在面对痛苦的时刻的幽默感,认为那才是一种尊严的表现”。已经写了“三部曲”的她,承认悲观主义是自己的底子,她就是这样看待人、世界和生活的。但是有悲观垫底,人应该积极地生活,“肯定要去努力地改变,努力地去做你想做的事、努力地表达,但是对结果不要想得太多,可能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想法吧”。
如此算来,廖一梅算是一位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所以才会写出“上天会厚待那些勇敢的人”这样的台词。她从来不回避痛苦,基本上是迎着刀尖儿上的人,在困难面前,廖一梅不认为有任何捷径、投机取巧的那条路。1999年在《恋爱的犀牛》演出之前,孟京辉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21万元,并且跟朋友借了钱,用双肩包把钱背回来,孟京辉跟廖一梅约定,如果赔了,廖一梅写一年的电视剧还钱。
就这样,难产的《恋爱的犀牛》终于诞生了,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讲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为了她做了一个人能所做的一切,也未能成全他的爱情。剧中的主角马路是别人眼中的偏执狂,算是人群中的犀牛——实属异类。这部没有故事情节,背景抽象的话剧成为改变当时整个戏剧行业的实验先锋。
“年轻时是很纠结的人,喜欢刨根问底,难受时能把自己活劈了,不会给自己找理由,不能原谅自己,能把自己弄疯了。有时候我们觉得顶到死胡同了,马上会豁然开朗,但是如果自己躲着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会不断骚扰你。任何性情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帮助。苦就要吃,累就要受”。
孩子,是股深不可测的力量
廖一梅每年都会去几趟西藏,她喜欢视野远,人少的地方。“我在开阔的地方,发现自己天然会笑,自己的嘴角不自觉就会呈现微笑的状态。眼睛会非常舒服,心情是打开的放松”。回北京后,廖一梅觉得每样东西都离自己很近,堵得慌。她开玩笑地说自己可能有“幽闭恐惧症”,所以处在遥远的磁场时才会自己感到温暖。
喜欢同等力量,这是廖一梅做选择的初衷,选朋友也是如此。郝蕾用“神交”来形容两个人的关系,她们因为《恋爱的犀牛》结识,算起来也有十年了。廖一梅却不用“闺蜜”来形容彼此的关系,觉得那样太黏糊糊了。她们坐在一起什么都讨论,就是不聊私事。有一次孟京辉在旁边听着什么话也不说,末了打趣说:“你们俩聊天,我简直不敢插嘴”。
在郝蕾眼中,廖一梅这么多年都没有变化,即便是做了母亲,她和儿子在一起也像两个大朋友。说起孩子,廖一梅也觉得很奇怪,“我们家孩子特别开朗,阳光,善于表达,爱热闹,也不知道随谁了。跟我和孟京辉都不一样,特别好说话。我俩都不好说话,所以孩子挺喜欢哄我们”。廖一梅说自己从他的身上学到不少:人的天性是快乐的,是阳光的。作为一个孩子,他并不一定比大人懂得少,他的天性里有一种本然的和世界沟通的方式,但大人已经忘了。
孩子是跟着《琥珀》一起在肚子里成长、落地。在编剧手记中,她这样写道:去年立春的时候,我坐在电脑前写《琥珀》的故事,身上一直穿着肥大的防辐射外衣。我已经感到了暴风雨来临前那种空气的颤动,它必将到来,必将把我席卷,我并不着急,我等着,等着人生把我抛向那个漩涡,等着生命向我崭露它新一轮的花招,展示它深不可测的力量。
现在,廖一梅经常会从儿子身上看到这股“深不可测的力量”。孩子喜欢跟廖一梅谈论很严肃的问题,并且把孟京辉听得目瞪口呆。“有一次,儿子问我:‘妈妈你知道我的人生目标吗?’我说我记得,‘你跟我说过你想爱咋地咋地。’儿子说‘那是我的人生原则,目标是要快乐。’我跟儿子说这个目标不错,自己也挺得意,觉得我和老孟这些年潜移默化挺好”。
“其实认为什么是快乐很重要,而感到快乐和认为快乐又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此刻感到快乐,对世界报以淡淡的微笑,时而也大笑。”廖一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