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常说“你一直在大海边捡贝壳”
BQ:您几岁学琴?最初就坚定了要走专业的道路,还是仅仅想“先进行一段艺术熏陶”?
Y:我四岁学琴,家人都非常热爱艺术,妈妈有钢琴的基础,爸爸是从精神上在理解着音乐,他们成长的年代没有条件深入学习,但把这种热爱传递给了我,从一开始就坚定了走专业的道路,很幸运,这条路也适合我。
BQ:在学琴的过程中,有没有过不想练习,被家长督促而无奈练琴的阶段?
Y:这个过程一定有辛苦,也有或多或少的不情愿。整个童年几乎没有在外面疯跑玩耍的时候,当然也没有看过太多动画片,但我从来没有因此而真正讨厌过练琴。虽然我的热爱是根据我练琴的深度在增加,并不是小时候的热爱就能像莫扎特、贝多芬那样深,但还是喜欢的。
BQ: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入门了?能挖掘出音乐表达的思想?
Y:在高中的时候我发自真心地确认了自己对钢琴的热爱,在德国硕士毕业进入大师班,要更加独立的面对作品时,我想自己可以挖掘出作品的思想了,而入门,我更愿意说是近几年,当然技巧的过关是基础,技术到了相当阶段,都未必等同可以解释音乐,探索和领会作曲家的意图,理解作品的厚重所在更关键。我爸爸之前常对我说:“你一直在大海边捡贝壳”,古典音乐、古典文化真是太浩瀚。这些年做教育,同时有了更多音乐会的积累,我才敢说自己开始游向大海了。
BQ:德国的学习经历,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Y:我的老师杰哈德·欧匹兹是德国当代最伟大的钢琴家,没有之一。除了给我解惑,他本身就是德奥派音乐的精神传承,从他再向上数,就是肯普夫、勃拉姆斯、贝多芬,是一个活生生的代表。他常对我说“生活很难,但是很美”但这句话不要倒过来讲。他自己开飞机带我们从慕尼黑到布拉格演出,空中俯瞰阿尔卑斯山脉,让我们体会用更高的眼光和更广大的胸怀去看生活,去感受音乐。
同学郎朗,无人能及、不可复制
BQ:您6岁登台,现在更是常在各大音乐厅的舞台演奏,现在上台还会紧张吗?
Y:登台都有或多或少的紧张,但不会紧张到影响发挥,而且它还有些兴奋剂的作用。我很看重音乐与我的关系,如果又得到大家的认同,我非常高兴,来听音乐会希望能让大家思考到人性的美好,碰触到自己的内心。对我而言,要给自己充足的练习时间,这是弹奏的保障,希望大家每一次听我演奏,不说是杰作但应该尽可能是精品。把音色、层次,以及对作品逐层深入地理解诠释出来,必须苦练,每天五六个小时,关掉手机、去除杂念,一口气练下来,中间不吃饭,也许别人觉得苦,但我觉得苦中有乐。
BQ: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教授、能弹出作曲家灵魂的青年钢琴家,您的光环很多,往后看,还有什么是您最想去努力做的?
Y:舞台是一个重点,11月要和祖宾·梅塔,以色列爱乐进行合作,舞台是展现美的,是一个与想现场听到音乐的朋友们交流的最好的平台,但教育是能够真正改变、美化人心的,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另一个生命,更是一种恩赐。不仅仅是如何一对一地带好一个学生,更是思索一种钢琴教育的方式,努力像周广仁先生那样的钢琴教育界前辈学习,也能为从上到下推广一种好的、职业化的教育方式做出一些自己的贡献。
BQ:我们会熟知一些男性的青年钢琴家,比如郎朗、李云迪,你们会进行交流切磋吗?在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弹奏时的表达上,您觉得女性有哪些优势?
Y:他们都是很棒的钢琴家。我跟郎朗是同班同学,很了解他的辛苦,作为钢琴家,他的曲目量,以及每一场的表达,光芒四射、非常到位、无人能及、不可复制。他的上进、吃苦耐劳绝对是我们同学中的标杆。钢琴与竞技、舞蹈等不同,女性的优美、委婉在非常优秀的男音乐家身上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那种非常气势磅礴的状态,也可以在好的女性音乐家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音乐艺术的魅力超越性别,但是每一个真正的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让作曲家的心,进入你的心
BQ:现在学琴的孩子特别多,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打好基础很重要”,基础是什么?主要是技巧吗?您对琴童包括琴童家长有什么想说的?
Y:首先是技术,毕竟钢琴是有技术含量的工种,有规范的老师将孩子的手型、触键、对钢琴所能发出的声音和持续的手指动作规范好。同时我所看重的基础还有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愿意与作品打通,在作品中理解你不曾经历的生活,理解作曲家的心,愿意带着这种心去用钢琴传递和表达,甚至影响你对自己和生活的认识。
BQ:如何像您一样,去挖掘出作曲家的灵魂?
Y:了解他的全部,他所处的时代、空间,会决定他的思想。与作曲家打通,是精神和灵魂的层面,练琴要刻苦,要腾空自己心的杂念,让作曲家的心,进入你的心。这个职业很重视这种内在。
BQ:现在您如何自我提高?
Y:不断学习、阅读、聆听,以及感悟。去理解作曲家的人生,去看这些产生经典音乐作品的“黄金年代”之于现在,之于我,有一些什么样的矛盾及共鸣。贝多芬在痛苦中坚韧,勃拉姆斯在孤独中产生爱的花,莫扎特才华横溢但是家庭的不幸、疾病,需要他为才华付出太多,甚至写太多的东西消耗他的才华,他不得不隐忍含笑在作品中,要把这些东西接通,还需要不停地练习,这样一定有一刻你会真正发现作品的光芒。每一个年龄段对同样作品的诠释都会出新,我在德国学琴,是德奥学派,曾经我会要求自己去读欧洲的历史和哲学,知道这是一种“应该”,但现在这些书籍是我自发的热爱,比如叔本华的哲学,罗丹的艺术等。看歌剧,听大师的CD,在这个过程中想自己的职业,甚至要让音乐生活成为有落地感的生活,不让它飘着,让音乐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更新我、提炼我。随着年龄的增长,练琴越来越敏感,有时弹琴我也在想,我表述的是不是我现在想要理解和表达的。
只有艺术和科学才最容易让人接近上帝
BQ:有了孩子之后,您觉得自己的演奏风格有没有发生细微的变化?
Y:在我的演奏风格上没什么特别的变化,但是有了女儿后看人生的态度、执念于成功的意愿变了,包容度大了,所以带到琴里有了一些变化,我得感谢她。因为演出教学练琴的忙碌,我没有给她充足的陪伴,所以陪她入睡、为她阅读的时光对我而言都极其珍贵,也是一种享受。
BQ:在忙碌中会不会再给自己找出独立的时间去逛街、旅行,或者就是发呆放空一下自己?
Y:很少有闲暇时光,疲惫的时候去美容院做做护理,在家喝杯茶,如果有时间旅游一定是我们一家三口,我扮演的是全职妈妈和妻子的角色,这也是我很好地实践自己家庭角色的机会。
BQ:如果拥有时光机,让您可以见到任何想见的人,您最希望他是谁?和他聊些什么?
Y:我自己弹贝多芬的作品非常多,今年11月,祖宾·梅塔和以色列爱乐访华,也邀请我一起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我也会在国家大剧院讲贝多芬的专题。所以此刻希望见到贝多芬,和他聊聊艺术和人生。他曾在致学生艾米丽的信中说道“坚持下去,不要仅仅练习艺术,而要抓住艺术真正的精神。因为只有艺术和科学才能把人类提升到上帝那里。”
BQ:您几岁学琴?最初就坚定了要走专业的道路,还是仅仅想“先进行一段艺术熏陶”?
Y:我四岁学琴,家人都非常热爱艺术,妈妈有钢琴的基础,爸爸是从精神上在理解着音乐,他们成长的年代没有条件深入学习,但把这种热爱传递给了我,从一开始就坚定了走专业的道路,很幸运,这条路也适合我。
BQ:在学琴的过程中,有没有过不想练习,被家长督促而无奈练琴的阶段?
Y:这个过程一定有辛苦,也有或多或少的不情愿。整个童年几乎没有在外面疯跑玩耍的时候,当然也没有看过太多动画片,但我从来没有因此而真正讨厌过练琴。虽然我的热爱是根据我练琴的深度在增加,并不是小时候的热爱就能像莫扎特、贝多芬那样深,但还是喜欢的。
BQ: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入门了?能挖掘出音乐表达的思想?
Y:在高中的时候我发自真心地确认了自己对钢琴的热爱,在德国硕士毕业进入大师班,要更加独立的面对作品时,我想自己可以挖掘出作品的思想了,而入门,我更愿意说是近几年,当然技巧的过关是基础,技术到了相当阶段,都未必等同可以解释音乐,探索和领会作曲家的意图,理解作品的厚重所在更关键。我爸爸之前常对我说:“你一直在大海边捡贝壳”,古典音乐、古典文化真是太浩瀚。这些年做教育,同时有了更多音乐会的积累,我才敢说自己开始游向大海了。
BQ:德国的学习经历,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Y:我的老师杰哈德·欧匹兹是德国当代最伟大的钢琴家,没有之一。除了给我解惑,他本身就是德奥派音乐的精神传承,从他再向上数,就是肯普夫、勃拉姆斯、贝多芬,是一个活生生的代表。他常对我说“生活很难,但是很美”但这句话不要倒过来讲。他自己开飞机带我们从慕尼黑到布拉格演出,空中俯瞰阿尔卑斯山脉,让我们体会用更高的眼光和更广大的胸怀去看生活,去感受音乐。
同学郎朗,无人能及、不可复制
BQ:您6岁登台,现在更是常在各大音乐厅的舞台演奏,现在上台还会紧张吗?
Y:登台都有或多或少的紧张,但不会紧张到影响发挥,而且它还有些兴奋剂的作用。我很看重音乐与我的关系,如果又得到大家的认同,我非常高兴,来听音乐会希望能让大家思考到人性的美好,碰触到自己的内心。对我而言,要给自己充足的练习时间,这是弹奏的保障,希望大家每一次听我演奏,不说是杰作但应该尽可能是精品。把音色、层次,以及对作品逐层深入地理解诠释出来,必须苦练,每天五六个小时,关掉手机、去除杂念,一口气练下来,中间不吃饭,也许别人觉得苦,但我觉得苦中有乐。
BQ: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教授、能弹出作曲家灵魂的青年钢琴家,您的光环很多,往后看,还有什么是您最想去努力做的?
Y:舞台是一个重点,11月要和祖宾·梅塔,以色列爱乐进行合作,舞台是展现美的,是一个与想现场听到音乐的朋友们交流的最好的平台,但教育是能够真正改变、美化人心的,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另一个生命,更是一种恩赐。不仅仅是如何一对一地带好一个学生,更是思索一种钢琴教育的方式,努力像周广仁先生那样的钢琴教育界前辈学习,也能为从上到下推广一种好的、职业化的教育方式做出一些自己的贡献。
BQ:我们会熟知一些男性的青年钢琴家,比如郎朗、李云迪,你们会进行交流切磋吗?在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弹奏时的表达上,您觉得女性有哪些优势?
Y:他们都是很棒的钢琴家。我跟郎朗是同班同学,很了解他的辛苦,作为钢琴家,他的曲目量,以及每一场的表达,光芒四射、非常到位、无人能及、不可复制。他的上进、吃苦耐劳绝对是我们同学中的标杆。钢琴与竞技、舞蹈等不同,女性的优美、委婉在非常优秀的男音乐家身上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那种非常气势磅礴的状态,也可以在好的女性音乐家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音乐艺术的魅力超越性别,但是每一个真正的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让作曲家的心,进入你的心
BQ:现在学琴的孩子特别多,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打好基础很重要”,基础是什么?主要是技巧吗?您对琴童包括琴童家长有什么想说的?
Y:首先是技术,毕竟钢琴是有技术含量的工种,有规范的老师将孩子的手型、触键、对钢琴所能发出的声音和持续的手指动作规范好。同时我所看重的基础还有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愿意与作品打通,在作品中理解你不曾经历的生活,理解作曲家的心,愿意带着这种心去用钢琴传递和表达,甚至影响你对自己和生活的认识。
BQ:如何像您一样,去挖掘出作曲家的灵魂?
Y:了解他的全部,他所处的时代、空间,会决定他的思想。与作曲家打通,是精神和灵魂的层面,练琴要刻苦,要腾空自己心的杂念,让作曲家的心,进入你的心。这个职业很重视这种内在。
BQ:现在您如何自我提高?
Y:不断学习、阅读、聆听,以及感悟。去理解作曲家的人生,去看这些产生经典音乐作品的“黄金年代”之于现在,之于我,有一些什么样的矛盾及共鸣。贝多芬在痛苦中坚韧,勃拉姆斯在孤独中产生爱的花,莫扎特才华横溢但是家庭的不幸、疾病,需要他为才华付出太多,甚至写太多的东西消耗他的才华,他不得不隐忍含笑在作品中,要把这些东西接通,还需要不停地练习,这样一定有一刻你会真正发现作品的光芒。每一个年龄段对同样作品的诠释都会出新,我在德国学琴,是德奥学派,曾经我会要求自己去读欧洲的历史和哲学,知道这是一种“应该”,但现在这些书籍是我自发的热爱,比如叔本华的哲学,罗丹的艺术等。看歌剧,听大师的CD,在这个过程中想自己的职业,甚至要让音乐生活成为有落地感的生活,不让它飘着,让音乐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更新我、提炼我。随着年龄的增长,练琴越来越敏感,有时弹琴我也在想,我表述的是不是我现在想要理解和表达的。
只有艺术和科学才最容易让人接近上帝
BQ:有了孩子之后,您觉得自己的演奏风格有没有发生细微的变化?
Y:在我的演奏风格上没什么特别的变化,但是有了女儿后看人生的态度、执念于成功的意愿变了,包容度大了,所以带到琴里有了一些变化,我得感谢她。因为演出教学练琴的忙碌,我没有给她充足的陪伴,所以陪她入睡、为她阅读的时光对我而言都极其珍贵,也是一种享受。
BQ:在忙碌中会不会再给自己找出独立的时间去逛街、旅行,或者就是发呆放空一下自己?
Y:很少有闲暇时光,疲惫的时候去美容院做做护理,在家喝杯茶,如果有时间旅游一定是我们一家三口,我扮演的是全职妈妈和妻子的角色,这也是我很好地实践自己家庭角色的机会。
BQ:如果拥有时光机,让您可以见到任何想见的人,您最希望他是谁?和他聊些什么?
Y:我自己弹贝多芬的作品非常多,今年11月,祖宾·梅塔和以色列爱乐访华,也邀请我一起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我也会在国家大剧院讲贝多芬的专题。所以此刻希望见到贝多芬,和他聊聊艺术和人生。他曾在致学生艾米丽的信中说道“坚持下去,不要仅仅练习艺术,而要抓住艺术真正的精神。因为只有艺术和科学才能把人类提升到上帝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