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加减重步行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Fugl-Meyer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
关键词:脑卒中 下肢 减重步行训练 针刺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医学难题。我国脑卒中后的患者中有近75%遗留偏瘫后遗症[1]。减重步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减掉患者部分体重,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能够处于直立状态,治疗师可以使患者进行步行周期所有动作的练习。患者可以进行早期步行训练,早期步行训练对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有较好的疗效。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减重步行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并且临床疗效优于减重步行训练组,针刺可以进一步提高减重步行训练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医院康复科患者,共计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加减重步行训练组(对照组)和常规康复治疗加减重步行训练加针刺组(治疗组)。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3岁~65岁;病程20d~30d;缺血性脑卒中22例,出血性脑卒中8例。治疗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54~63岁;病程22~29d;缺血性脑卒中23例,出血性脑卒中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 CT 或MRI检查确诊;均为第一次发病,且为单侧病灶。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病程在一个月内的首次发病患者;患 侧 下 肢 肌 力 达 2 级 或2级 以 上,下 肢Brunnstrom分期Ⅱ期以上;年龄不超过65岁;患者同意接受减重步行训练及针刺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非首次发病有肢体、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患骨关节疾病者;患严重肝、肾等全身系统疾病者;经药物治疗后血压仍高于170/100mmHg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偏瘫肢体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按摩,康复护理。上述治疗1次/日,40min/次,每周6次,连续4周。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治疗时间为4周,最初几次训练为适应性训练,确定最适减重量,最适的运动平板速度,最适的强度,最适间歇。训练过程中心率超过年龄标准化最高心率的75%,血压超过180/110mmHg或出现胸前不适,头晕等症状时应及时停止训练[3],治疗师训练中指导患者矫正步态。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选穴为头针:四神聪穴、印堂穴、运动区;上肢:肩前穴、阿是穴、肩贞穴、尺泽穴、手三里穴、外关穴、八邪穴、合谷穴;下肢:伏兔、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解溪、太冲。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
1.6 评定方法 入组前后各进行一次评估,由专人完成,评估者对患者的组别和训练情况均不知情,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进行训练前后评定。
1.7 统计方法 两组数据均以均数士标准差 ( x士s)表示,采用t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四周治疗后两组下肢Fugl-Meyer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3 讨论
目前认为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原理是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机制。神经系统损伤后具有自身修复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轴突侧支生芽与突触更新、潜在神经通路的应用和失神经过敏等,是中枢性损伤后恢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基础。康复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减重步行训练技术能够针对下肢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减重步行训练可使还不能独立步行的患者早期进行步行训练。步行训练能够刺激患者的脊髓步行发生器和大脑的步行中枢,能够激活大脑半球感觉和运动区。通过规范合理的减重步行训练,诱发皮肤、关节部位深浅感受器的大量信息的传人和大脑中枢的大量运动冲动信息的传出,促进大脑皮质功能重组,从而促进大脑对运动的控制能力。国内一些研究报道减重步行训练康复治疗后,患者独立步行能力明显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4]。减重步行训练的作用国内一些报道已证实。
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属于中医的“痿证”。阴津亏损,不能濡养筋脉;阳气不足,水谷精微不能输布,筋脉失养是痿症的主要病机,中医辨证为阴阳两虚,治宜平补阴阳气血。患侧下肢取穴伏兔、足三里、解溪属足阳明经穴,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气血旺则经脉畅,故取阳明经穴施以补法振奋气血;三阴交系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补三阴益脑髓,调气血安神志,与血海、阴陵泉合用并治下肢痿证;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肝主藏血,补之能柔肝养血。国内研究证实下肢运动障碍由于下肢前肌群和外侧肌群肌力不足所致[5],伏兔、血海深部为股四头肌,足三里深层为胫骨前肌,解溪与太冲均在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刺激这几个穴位可促进股四头肌、胫骨前肌、拇长伸肌与趾长伸肌的肌张力的增高,在患病早期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在减重步行训练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减重步行训练配合针刺可以较好的提高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减重步行训练组。
参考文献:
[1]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 Bruce H, Dobkin M D.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J].The 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5,16(352):1677-1684 .
[4]李迎光,李志军,李小军. 早期部分减重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46):160.
[5] 金建军,徐亚莉.早期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J].中国针灸,2005,25( 5):304-306
关键词:脑卒中 下肢 减重步行训练 针刺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医学难题。我国脑卒中后的患者中有近75%遗留偏瘫后遗症[1]。减重步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减掉患者部分体重,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能够处于直立状态,治疗师可以使患者进行步行周期所有动作的练习。患者可以进行早期步行训练,早期步行训练对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有较好的疗效。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减重步行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并且临床疗效优于减重步行训练组,针刺可以进一步提高减重步行训练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医院康复科患者,共计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加减重步行训练组(对照组)和常规康复治疗加减重步行训练加针刺组(治疗组)。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3岁~65岁;病程20d~30d;缺血性脑卒中22例,出血性脑卒中8例。治疗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54~63岁;病程22~29d;缺血性脑卒中23例,出血性脑卒中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 CT 或MRI检查确诊;均为第一次发病,且为单侧病灶。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病程在一个月内的首次发病患者;患 侧 下 肢 肌 力 达 2 级 或2级 以 上,下 肢Brunnstrom分期Ⅱ期以上;年龄不超过65岁;患者同意接受减重步行训练及针刺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非首次发病有肢体、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患骨关节疾病者;患严重肝、肾等全身系统疾病者;经药物治疗后血压仍高于170/100mmHg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偏瘫肢体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按摩,康复护理。上述治疗1次/日,40min/次,每周6次,连续4周。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治疗时间为4周,最初几次训练为适应性训练,确定最适减重量,最适的运动平板速度,最适的强度,最适间歇。训练过程中心率超过年龄标准化最高心率的75%,血压超过180/110mmHg或出现胸前不适,头晕等症状时应及时停止训练[3],治疗师训练中指导患者矫正步态。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选穴为头针:四神聪穴、印堂穴、运动区;上肢:肩前穴、阿是穴、肩贞穴、尺泽穴、手三里穴、外关穴、八邪穴、合谷穴;下肢:伏兔、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解溪、太冲。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
1.6 评定方法 入组前后各进行一次评估,由专人完成,评估者对患者的组别和训练情况均不知情,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进行训练前后评定。
1.7 统计方法 两组数据均以均数士标准差 ( x士s)表示,采用t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四周治疗后两组下肢Fugl-Meyer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3 讨论
目前认为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原理是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机制。神经系统损伤后具有自身修复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轴突侧支生芽与突触更新、潜在神经通路的应用和失神经过敏等,是中枢性损伤后恢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基础。康复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减重步行训练技术能够针对下肢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减重步行训练可使还不能独立步行的患者早期进行步行训练。步行训练能够刺激患者的脊髓步行发生器和大脑的步行中枢,能够激活大脑半球感觉和运动区。通过规范合理的减重步行训练,诱发皮肤、关节部位深浅感受器的大量信息的传人和大脑中枢的大量运动冲动信息的传出,促进大脑皮质功能重组,从而促进大脑对运动的控制能力。国内一些研究报道减重步行训练康复治疗后,患者独立步行能力明显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4]。减重步行训练的作用国内一些报道已证实。
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属于中医的“痿证”。阴津亏损,不能濡养筋脉;阳气不足,水谷精微不能输布,筋脉失养是痿症的主要病机,中医辨证为阴阳两虚,治宜平补阴阳气血。患侧下肢取穴伏兔、足三里、解溪属足阳明经穴,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气血旺则经脉畅,故取阳明经穴施以补法振奋气血;三阴交系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补三阴益脑髓,调气血安神志,与血海、阴陵泉合用并治下肢痿证;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肝主藏血,补之能柔肝养血。国内研究证实下肢运动障碍由于下肢前肌群和外侧肌群肌力不足所致[5],伏兔、血海深部为股四头肌,足三里深层为胫骨前肌,解溪与太冲均在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刺激这几个穴位可促进股四头肌、胫骨前肌、拇长伸肌与趾长伸肌的肌张力的增高,在患病早期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在减重步行训练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减重步行训练配合针刺可以较好的提高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减重步行训练组。
参考文献:
[1]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 Bruce H, Dobkin M D.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J].The 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5,16(352):1677-1684 .
[4]李迎光,李志军,李小军. 早期部分减重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46):160.
[5] 金建军,徐亚莉.早期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J].中国针灸,2005,25( 5):3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