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给单位的内部控制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建立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单位管理者在对内外部环境因素详加考察的基础上,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其最终目的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性、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性、单位经营信息及会计报告的可靠性。
一、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
(1)会计电算化要求确保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如果原始数据在输入中出错,计算机根本无法识别,只能将错就错地进行各种计算机工作,最终造成输出信息的失真。(2)部分职责高度集中,可能破坏应有的职责分工。由于数据处理集中进行,导致一些职责合并,使一些不相容职务得不到分离。如某些会计人员既从事数据的输入输出工作,又负责数据报送,这增加了他们进行修改等操作的可能性,会计数据的准确和安全性受到威胁。(3)修改会计资料能够完全不留痕迹,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资料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完成并存储在计算机软硬盘和其他存储介质中,这些存放在磁性介质中的会计档案,可以方便地修改且不留痕迹,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4)信息系统时刻面临物理风险及非法入侵风险的威胁。物理风险是指信息系统中由于软硬件及网络本身出现故障而导致系统数据丢失甚至瘫痪的风险。此外,信息系统还很可能遭受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非法入侵和攻击,并且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损失。(5)内部控制审计面临困境。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由于电子数据的不可见性,手工审计方式已没法对日益严重的计算机舞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有效的审查,传统的审计工具也已很难适应会计数据电子化的需要。
二、完善會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的对策
(1)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信息技术的引入使管理幅度增大、层次减少,高耸型的组织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同时,网络使内、外部人员进行更多的沟通,内部控制由命令与控制向集中与协调转变。因此,必须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单位应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并通过部门设置、人员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控制,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舞弊发生的目的。(2)重视会计信息数据的录入管理。在网络环境下,从不同计算机上输入的不同会计信息交叉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会计信息数据库,再加上不同专业信息的共享,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密健全,把没有经过严格检验的会计信息录入财务信息系统,就很难查明其来源,这样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输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和检验会计信息的录入过程,力求在取得原始信息的同时,通过建立相应制度来有效控制信息传递损耗和人为操作错漏。(3)加强电算化系统的安全保护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环境保护、网络安全控制、病毒防范和控制等。接触控制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擅自动用系统的各种资源,内容主要有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公司电脑;设备操作权限限制;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数据存贮和处理相隔离;设备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单位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设置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并且针对单位的特定状况,开发相应的技术来保护系统。并高度重视计算机病毒的防范,通过服务器的网络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控、追踪病毒,同时可以挂接或捆绑防病毒软件,加强自身的防毒能力,对外来的软件和传输的数据必须经过病毒检查,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4)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和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进而确保会计制度的一贯执行。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还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方面的一种重要手段。会计电算化下的单位内部审计不仅要对各种会计资料及信息进行审计,而且要对组织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硬件及系统软件和操作控制等方面进行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综合采用多种科学的审计方法如调查问卷法、数据模拟测试法、审计软件法等,并积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内部质量控制风险。(5)重视人员素质控制。人员的素质事关内部控制的成效。人员素质的控制,首先通过对会计人员的选择、使用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其会计电算化业务水平、操作技能、职业道德水准及综合业务素质,使执行人员的素质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对人员的岗位进行定期轮换,以增加对其岗位的全面复核,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有关岗位实行定期轮换,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不仅使某项职务的承担人员发生的错弊能短时间内被发现和纠正,而且可以促使相关人员兢兢业业地工作,以便交接时经得起检查,从而增强内部控制的功能。
参 考 文 献
[1]李娟.会计电算化与内部控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单位管理者在对内外部环境因素详加考察的基础上,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其最终目的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性、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性、单位经营信息及会计报告的可靠性。
一、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
(1)会计电算化要求确保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如果原始数据在输入中出错,计算机根本无法识别,只能将错就错地进行各种计算机工作,最终造成输出信息的失真。(2)部分职责高度集中,可能破坏应有的职责分工。由于数据处理集中进行,导致一些职责合并,使一些不相容职务得不到分离。如某些会计人员既从事数据的输入输出工作,又负责数据报送,这增加了他们进行修改等操作的可能性,会计数据的准确和安全性受到威胁。(3)修改会计资料能够完全不留痕迹,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资料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完成并存储在计算机软硬盘和其他存储介质中,这些存放在磁性介质中的会计档案,可以方便地修改且不留痕迹,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4)信息系统时刻面临物理风险及非法入侵风险的威胁。物理风险是指信息系统中由于软硬件及网络本身出现故障而导致系统数据丢失甚至瘫痪的风险。此外,信息系统还很可能遭受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非法入侵和攻击,并且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损失。(5)内部控制审计面临困境。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由于电子数据的不可见性,手工审计方式已没法对日益严重的计算机舞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有效的审查,传统的审计工具也已很难适应会计数据电子化的需要。
二、完善會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的对策
(1)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信息技术的引入使管理幅度增大、层次减少,高耸型的组织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同时,网络使内、外部人员进行更多的沟通,内部控制由命令与控制向集中与协调转变。因此,必须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单位应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并通过部门设置、人员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控制,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舞弊发生的目的。(2)重视会计信息数据的录入管理。在网络环境下,从不同计算机上输入的不同会计信息交叉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会计信息数据库,再加上不同专业信息的共享,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密健全,把没有经过严格检验的会计信息录入财务信息系统,就很难查明其来源,这样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输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和检验会计信息的录入过程,力求在取得原始信息的同时,通过建立相应制度来有效控制信息传递损耗和人为操作错漏。(3)加强电算化系统的安全保护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环境保护、网络安全控制、病毒防范和控制等。接触控制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擅自动用系统的各种资源,内容主要有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公司电脑;设备操作权限限制;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数据存贮和处理相隔离;设备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单位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设置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并且针对单位的特定状况,开发相应的技术来保护系统。并高度重视计算机病毒的防范,通过服务器的网络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控、追踪病毒,同时可以挂接或捆绑防病毒软件,加强自身的防毒能力,对外来的软件和传输的数据必须经过病毒检查,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4)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和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进而确保会计制度的一贯执行。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还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方面的一种重要手段。会计电算化下的单位内部审计不仅要对各种会计资料及信息进行审计,而且要对组织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硬件及系统软件和操作控制等方面进行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综合采用多种科学的审计方法如调查问卷法、数据模拟测试法、审计软件法等,并积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内部质量控制风险。(5)重视人员素质控制。人员的素质事关内部控制的成效。人员素质的控制,首先通过对会计人员的选择、使用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其会计电算化业务水平、操作技能、职业道德水准及综合业务素质,使执行人员的素质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对人员的岗位进行定期轮换,以增加对其岗位的全面复核,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有关岗位实行定期轮换,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不仅使某项职务的承担人员发生的错弊能短时间内被发现和纠正,而且可以促使相关人员兢兢业业地工作,以便交接时经得起检查,从而增强内部控制的功能。
参 考 文 献
[1]李娟.会计电算化与内部控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